日本儒生:假如孔子率軍威脅日本,他們該怎麼辦?以孔子之道行之

2020-12-23 無名狂客

1600年,德川政權建立;1615年,最後的反對者降服。不像豐臣秀吉以徵服大陸的方式尋求正統,德川統治者認定,鎖國政策才是捍衛他們政權的最佳手段。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說,他們為自己的國家選擇了自願的單獨監禁。

江戶幕府關心的是國家的穩定和安全。據德川家族取得勝利的持續一個多世紀的大名亂戰顯示,放任外國的物資和武器流入可能再次導致亂世。散布在東南亞的日本商人和定居者(其中有些是戰爭難民)雖然能夠為貿易乃至對外移民提供機會,但也同時產生難以控制以及造成幕府潛在敵對勢力財富增長的問題。豐臣秀吉遠徵朝鮮的失敗經驗說明,日本主導的國際主義有實際困難。中國主導下的國際主義仍有可能。

東京孔廟

1644年,滿族入關。這開創了中國的一個政治權力鼎盛的時代。中國的疆界向西方和北方擴展;大清帝國建立了近代中國的主權領域,將那些從前沒有受中國直接統治的區域都納入中國的版圖。國界以內的離亂分子都被有效鎮壓。中國沿海的貿易及地方的獨立勢力對北京的威脅,看來就像私人的海外貿易對幕府將軍的威脅一樣。歷時半個世紀,清朝才能控制中國南部沿海,直到1683年,臺灣才歸順清廷。到此為止,清政府封鎖沿海,甚至一度將沿海居民遷往內陸。而在過去兩個多世紀,日本商人和倭寇頻繁往來於中國沿海,中國商人也赴各地經商。此時,德川與清朝政權都打破了這種模式。幕府將軍認為清朝的興起是對東亞穩定的威脅,但他們沒有能力對此施加影響,只得視而不見,而清朝也以相同的態度對待日本。此後,只有少數華南商人設法維持了與日本的小規模貿易。他們被安置在長崎並受到監視,那裡還居住著少數亡命日本的明朝遺民。

重視儒家經典

德川時代的一個特色是中國的文學經典比以往更加重要。於是,日本人便有可能而且事實上也有必要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加以區別。「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已經進入滿族人的統治,正如幾百年前進入蒙古族人的統治一樣。但這次,日本人對該事實的意識比以前更清楚,因為日本社會內部的變化拓寬了他們意識的視野。

中國的圖書和亡命日本的明末遺民,使滿族人徵服中國的記憶在其自身施行文字審查後仍長久不衰。 另一方面,中國文明受到空前的推崇。教育的普及和復興加深了日本對儒家學說的重視。儒學成為精英學校的主要科目,包括大名建立的藩學以及在各城市中興盛的私塾。在繪畫方面,日本的狩野派風景畫點綴著中國旅客和賢哲的形象。一個被稱為「文人畫派」的重要業餘畫家團體,就是在模仿晚明文人畫家的風格。這時用中文寫的漢詩大量出現。

此外,還有一種崇拜中國文化的傾向。很多日本儒學者以他們期望是優秀的中文寫成哀歌,表達自己徘徊於中國文化圈外的哀傷。日本最受尊崇的儒學者之一荻生徂徠曾自嘲是「日本國夷人」。18世紀初期無出其右的朱子學者和政治家新井白石,一方面繫念將軍的至尊權威,另一方面又冀望得到中國對自己的承認和讚賞。他希望將軍同朝鮮通信時用「日本國王」的稱號,並設立仿古的儀制,使日本更富有古風。但他又想盡辦法通過琉球遣清的使節,請北京一位地位很高的學者為他寫的漢詩集作序。

不過,這不是日本儒學者唯一的立場。一些人接過中國的形式而捨棄其內容,要求「中華」施惠於日本,又把中國本身列為邊疆「夷狄」。凡是抱這種思想的人,都試圖在中國典範和中國歷史之間做些區別。典範是毋庸置疑的,它代表文明,但中國的歷史卻有嚴重的缺陷。荻生徂徠可以擁護甚至信仰中國聖賢的古典傳統,但卻否定近世中國儒學思想的走向。

他和他的門生留意到,中國是由封建分封向中央集權制發展,而日本則反其道而行之,從古代天皇制發展到現在的封建分權。可以說,兩者各有其合理的地方。新井白石欣然承認中國文學的先導地位,但也肯定日本及其統治者在政治上應受尊崇。山崎闇齋曾被學生問到,假如孔子率領軍隊威脅日本時,他們該怎麼辦?闇齋告訴他們,以孔子之道行之——抵抗。

儒家學說流派眾多,並能調和許多主張。但德川幕府儘量限制不同的解釋,提倡單一的正統學說。不過,日本缺少正統學說得以在中國成立的科舉制度和尊王思想背景。相反,將軍和大名們徵求儒學者的意見,而這些儒學者對於善政各持己見,從主張制訂嚴格的行為規範,到認為應容許直覺和內心的道德覺識。雖然兩者都可以在中國經典中找到根據和範例,但就像在中國一樣,前者更適合日本的官僚等級制。

儒家學說本身內涵廣泛,與其更為合拍的是道德範疇而非教條細節,但那些儒學者卻未能如此認為。日本封建等級制度的組織森嚴,身份差別過分講究,令人偏重於定義的細節,就像在行為規範上那樣。這也導致他們的信念和行動古板僵化,從而讓後來的改革者可以輕易地攻訐官方儒學是空洞的、「中國式」的。 在文化方面是景仰,有時甚至是自卑;在政治方面是疏遠,甚至敵視,這就是德川時代日本中國觀的特徵。

相關焦點

  • 孔子的說話之道:開口前先看這三件事
    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聆聽一下孔夫子的教給我們的三點說話之道。 說話要看對象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孔子與琴道(三)
    匡人聞其言,孔子貌似陽虎,告匡君曰:「往者陽虎,今復來至。」乃率眾圍孔子,數日不解,弟子皆有飢色。孔子仰天而嘆曰:「君子固亦窮乎?」子路聞孔子之言悲感,悖然大怒,張目奮劍,聲如鐘鼓,顧謂二三子曰:「使吾有此厄也! 」孔子曰:「由來! 今汝欲鬥名,為戮我於天下。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由等唯唯。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風擊拒,軍士僵僕。於是匡人乃知孔子聖人,瓦解而去。
  • 孔子與琴道(一)
    孔子倡導和光大了儒家的禮樂文化,他自己一生酷愛音樂,他從師襄學琴的故事,由得其數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類的過程,成為琴史上千古流芳的典範。《淮南子·主術訓》所說「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和」、「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 ,明確說明了孔子妙通於樂理琴道。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孔子與亞里斯多德的朋友之道
    孔子與亞里斯多德的朋友之道 2020年01月07日 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南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孔子的「君子之道」
    孔子時代之前,君子曾經是上層社會貴族之流的稱謂,而孔子給君子重新定義,只要你符合君子之道,符合仁、德之標準,各階層的人,乃至平民也是可以擁有君子稱謂。孔子自己說到做到,嚴以修身,到處興教辦學,想通過「有教無類」來培養君子,為社會輸送君子。
  • 原創┃走近孔子 ——孝悌之道,百善孝為先
    然而,最耀眼的那顆星非孔子莫屬。孔子不僅是中國的, 也是世界的。他的智慧無異於一輪太陽,照亮人類的文明。「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宋人對孔子的評價不無溢美之處,但也不是刻意的誇張。美國建國初期的總統、《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傑斐遜宣稱:《獨立宣言》中關於「人人獲得天賦若干規定而不可轉移之權利」的條款,是來源於孔子的思想。
  • 《論語·述而》: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2、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釋義:不修養德行,不講求學問,聽聞合理的道理而不能身體力行,有不足而不能改正,這是我所擔憂的。此為孔子四憂。3、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釋義:孔子在家閒居,衣著整齊大方,面色和悅舒展。燕居:閒居、安居。申申:衣冠整潔。夭夭:行動遲緩、斯文舒和之樣。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不過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雖然同屬儒家,名稱相似且其中大部分內容也有接近之處(董仲舒在前人基礎上做加入了自我見解),然而二者實際上差別巨大,董仲舒之儒已然偏離了聖人的初衷,成為了服務統治者的工具。一、孔子之儒的內核是什麼毋庸置疑,孔子在儒家中的歷史地位之偉大,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點向來沒有異議。
  • 【頭條】孔子影視劇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真的不能理解聖人了? 秋風
    我猜測,費穆一定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打倒孔家店與中國敗於日本、上海淪陷之間,有沒有關係?中國人靠什麼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在費穆那裡,孔夫子是堅定的,在胡玫那裡則是獰厲的;在費穆那裡,孔夫子直道而行,在胡玫那裡則心機多端;在費穆那裡,孔夫子是眾弟子之師,在胡玫那裡完全是黑社會老大。《孔子》電影也全然不見中國藝術之精神氣質。它是大片,追求場面之宏大,色彩之絢爛,而滿眼都是土豪味兒。影片開頭、結尾孔子之室如同今日土豪會所,其向大山敞開,令人訝異,古人這麼住,難道不怕受風著涼?
  •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一)
    夫兩漢君臣儒生,尊從《春秋》撥亂之制,而雜以霸術,猶未盡行也。聖制萌芽,新歆遽出,偽《左》盛行,古文纂亂。於是削移孔子之經而為周公,降孔子之聖王而為先師;《公羊》之學廢,改制之義湮,三世之說微;太平之治,大同之樂,暗而不明,鬱而不發。我華我夏,雜以魏晉隋唐佛老詞章之學,亂以氐羌、突厥、契丹、蒙古之風,非惟不識太平,並求漢人撥亂之義,亦乖剌而不可得。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八
    八、無行不與:孔門師生關係的人格魅力《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早年很有仕進行道之志,然魯「陪臣執國政」「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孔子說:「為了得到報酬而做事,與從本心出發去做事不一樣。高山,生產了財物卻並不認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可以來採用。還有風雲從山中飄出,通達於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萬物賴之以生長,百姓賴之以享用。這就是仁者特別喜歡山的原因啊。」
  • 美人不肯和孔子共坐一車,孔子說出一句名言,她被罵了2000年
    孔子的言行主要記錄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在《論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弟子的思想,還可以了解到孔子生前發生的一些趣聞軼事。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希望恢復"周禮",但常常碰釘子吃癟,有一次孔子吃癟,竟然是因為一個美人。這個美女叫南子,她長得一副傾國傾城的模樣,美豔絕倫,絕對不輸給四大美女。
  • 孔子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嗎?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從而後:跟從(夫子)而落在後面。
  • 幫《孔子世家》說幾句話
    在臺灣,許多人因受過四書教育,對孔子都熟。但這故事,你去問問,十個倒有八個未曾聽聞。《史記》是甚等樣書?孔子又是何等樣人?《孔子世家》記了這麼大一樁事,大家卻幾乎聞所未聞,你說,這怪不怪?問題的癥結,在於有一批人壓根不信這樣的記載。他們質疑,「要盟神固不聽,然既許之,甫出而即背之,亦聖人之所為耶?」接著,又一口咬定,「此乃戰國人之所偽撰,非孔子之事。」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七
    孔子這一教學思想,後世概括為啟發式教學法。孔子主張學生自主探索,教師釋疑解惑。先有學生的自主探索,探索不得而後有啟發。「啟發」要有個時機,或者叫做火候。這時機或火候就是「憤」「悱」。「憤」「悱」者,學生積極探索達到的一種狀態。孔子認為,這種狀態是進行「啟發」的最佳時機。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充滿了迷惘和渴望,這時候,老師因勢利導,加以指點,開學生之茅塞,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 孔子學院為何會失敗?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傳播思想出錯在孔子學院傳播屢屢受挫的基礎上,中國文化應該何去何從?我們是否應該繼續向世界傳播屬於我們的文化?我想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孔子學院失敗的原因,我想是因為儒家學說本身就不適合作為中華文化傳播向世界的一個途徑。
  • 《聖裔話儒》之《孔子古今說》第3集:孔子的秘密老師(上)
    說到我的先祖孔子,他最為人熟知的成就是「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思考過一個問題,孔子為何有能力做到這些事情?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背後的緣由。首先,孔子的能力與心志息息相關,他初心遠大,方向明確,十五歲便立志於學習經營天下的方法,學習內聖外王之道。
  • 孔子的弟子子路(上)
    周朝有一條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為了防範他們日後造反,建立了這條規定。但是,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末的諸侯國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大勢,不理這條規定。但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為了敵人,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與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