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子路(上)

2021-02-08 山東李鶴

孔子的弟子子路(上)

周日(2月4日),應新華書店胡帆老師的邀請,講了一堂了《孔子的弟子子路》的課。我的課的設計是這樣的:

一、「負米養親」的故事及子路村簡介

1.「負米養親」的故事。

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中,有一個「負米養親」的故事,誰能給大家說一說呢?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係,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裡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

2.東平縣子路村簡介。

子路村位於220國道西側,距東平縣城40公裡,斑鳩店鎮政府西2公裡。北臨黃河,有浮橋通往聊城市。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弟子子路隨行。由衛國東趨齊國,途經滋露村,在村邊槐蔭下休息,子路曾取書展卷閱讀。後為紀念子路勤學精神,村名改為子路村。

明《張秋志》載:「子路村有子路讀書處」。子路村古碑文記載,漢武帝時期,朝廷推崇儒家思想,當時東平州東阿縣子路村創建「仲子讀書處」,也稱「子路讀書閣」,讀書閣西臨子路山。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子路讀書閣。今存仲子讀書處系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

子路村歷史上曾叫「讀書村」,文風大盛。歷代設教於子路閣內。明清兩代,子路閣內走出進士、舉人,稟生、貢士、秀才達70餘名。明進士劉三泉,為官清正,得罪上司,遭誣害被殺。清代劉運樞,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曾入江西雩(yú)都知縣,捐奉祿購買良田20頃獻給子路閣,為祭田和在校師生薪夥之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劉德楨兄弟二人鄉試場中舉。現在村中還設有「劉家祠堂」,祠堂正門上的對聯是這樣寫的「遵祖訓忠厚勤儉,教子孫讀書耕田」。在子路村北側東西大道上修建了「同胞鄉薦」坊。同治六年(1867年)子路閣一年考出6個秀才。民國六年(1917年)子路閣全班學生皆升入中學。民國九年(1920年)子路閣小學堂為高等學堂。民國期間,子路閣共招生七期。

二、子路是怎樣成為孔子的弟子的呢?

1.子路介紹。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卞橋人)。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耿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墮(讀曰『毀』)三都」的主要合作者之一。曾做過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孔悝家宰。

2.墮三都的故事。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搗毀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yì)事件。

周朝有一條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為了防範他們日後造反,建立了這條規定。但是,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末的諸侯國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大勢,不理這條規定。但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為了敵人,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與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道路。

3.子路是怎樣成為孔子的弟子的呢?

司馬遷在《仲尼弟子列傳》中這樣寫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kàng)直,冠雄雞,佩豭豚(tún),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譯文】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歲。子路性情質樸,喜歡逞勇鬥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冒犯欺凌過孔子。孔子設施禮教,逐漸誘導子路,後來,子路改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段: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哉?」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guā)而羽之,鏃(zú)而礪(lì)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譯文】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道:「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麼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柔烤加工就很筆直,砍下來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鎧甲),從這來討論,有什麼需要學(的理由)呢?」孔子說:「如果劈開它在一端束上羽毛,並給它加上金屬的箭頭,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嗎?」子路聽後連拜兩次說:「多謝(先生)教導。」

三、子路是怎樣一個人?

1.愛好廣泛。

【原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

【譯文】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2.快言快語,有大志向。

(1)【原文】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注釋】 (1)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2)盍:何不。

【譯文】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

(2)【原文】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居(3)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4)?」子路率爾(5)而對曰:「千乘之國,攝(shè)(6)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夫子哂(shěn)(9)之。……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注釋】 (1)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 (2)以吾一日長乎爾,毋以也:雖然我比你們的年齡稍長一些,而不敢說話。 (3)居:平日。 (4)則何以哉:何以,即何以為用。 (5)率爾:輕率、急切。 (6)攝:迫於、夾於。 (7)比及:比,音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譏諷地微笑。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後走。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3. 勤學好問,善於追根溯源。

(1)【原文】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3),不以兵車(4),管仲之力也。如其仁(5),如其仁。」

【注釋】(1)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齊桓公與他爭位,殺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被殺後,召忽自殺,管仲歸服於齊桓公,並當上了齊國的宰相。 (3)九合諸侯:指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盟會。 (4)不以兵車:即不用武力。 (5)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德。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2)【原文】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 子路問怎樣侍奉君主。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

(3)【原文】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注釋】(1)安人:使上層人物安樂。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樂。

【譯文】子路問什麼叫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於做到呢?」

(4)【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5)【原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季路問怎樣去侍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麼能侍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4.好驕傲,好賣弄,好大喜功。

(1)【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於海,從(2)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1)桴:音fū,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2)從:跟隨、隨從。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2)【原文】 子曰:「由之瑟(1)奚為於丘之門(2)?」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3)也。」

【注釋】(1)瑟:音sè,一種古樂器,與古琴相似。 (2)奚為於丘之門:奚,為什麼。為,彈。為什麼在我這裡彈呢? (3)升堂入室:堂是正廳,室是內室,用以形容學習程度的深淺。

【譯文】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麼在我這裡彈呢?」孔子的學生們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說:「仲由嘛,他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還沒有入室罷了。」

附件:

李鶴,現為學校語文教研組長,學校「山核桃」文學社和《山核桃》校刊主編,1+1教育博客《旅途周刊》編輯,主編《文言文精析趣讀80篇》一書。多篇文章在《山東教育》《中國西部》《江西教育》《中華校園》《教師博覽》《中國教師報》等報刊上發表。近幾年來,以「讀書、行走、踐行」作為自己的教育目標和方向。

單位、地址: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大羊鎮中學;電話:13853876627;郵箱:dpdylihe@163.com;郵編:271503;QQ:351574826;微信:dpdylihe;公微:dpdylihe_123。


相關焦點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雖然子路常常挨孔子的罵,然而因為子路是個直爽的人,孔子對他也就最容易說出真心話,同時子路也有不少長處,像:正直,勇敢,聽了就做,說得出就做得出,沒有任何猶豫,而且如果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興等
  • 孔子的班委會中,如果子路是紀律委員,子貢能做生活委員嗎?
    班長和學習委員被顏回做了,比顏回年齡大、入學早的子路有些不服氣,但是沒辦法,誰讓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呢。子路能夠到孔子的「青年政治學院」來上學,還要好好地感謝孔子。如果沒有孔子的教導,子路就是一個好勇鬥狠的「街頭混混」,哪天在黑幫的火拼中丟了性命也未可知。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比顏回大二十一歲。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獷。
  • 《論語》中的子路
    據歷史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場面試培訓,可以看透孔子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歷來被視為最能體現孔子政治思想和理想的一段對話。也難怪,很多時候,我們閱讀這段對話時,會不自覺地從孔老夫子弟子回答問題的語氣、口吻,去判斷、評價他們的性情、性格;從他們的話語裡,去斟酌他們秉持的政治、生活理念;進而,對比、觀照、剖析,他們師徒五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
  • 子路強辯
    在知道這件事後,最為煩惱的莫過於孔子了。孔子私下裡對弟子說:「子路做事不加考慮,簡直到了魯莽的地步。無論如何,如果在用人方面不慎重的話,政治上是行不通的。而且,對於子羔,他的處境也是可憐的。也許子羔會因為做官而感到高興,但是,他的前途可能由此毀於一旦。安分守己才是明智的選擇啊!」
  • 他是唯一和孔子打過架的弟子,臨死前說出一句名言
    眾所周知,孔聖人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卻有這麼一名弟子曾多次欺負孔子,兩人還打了一架。子路作為孔門十哲之一,年輕時性格豪放,他喜歡戴雄雞式帽、佩公豬裝飾的寶劍四處耍酷,好勇鬥狠,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 拙讀《論語》第二百六十九篇:看看孔子三千弟子中排名前十的學生
    時有讓孔子下來了臺。孔子對其非常不滿意。有一次白天睡懶覺被孔子大罵後可能是太內愧又或是太傷心而離開孔子。後做過官,其他不詳。孔子將其列在十大弟子這列,說明孔子對其的才能還是非常肯定的。此君叫「宰我」也頗有意思,不知道孔子是不是真的有宰了他的心呢?子貢出身富裕家庭。拜孔子為師時開始不服孔子,越學越佩服孔子。
  • 孔門十哲: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是誰?
    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十四期:孔門十哲 孔子門徒眾多,除了弟子三千,七十二賢,還有著名的孔門十哲。所謂孔門十哲,就是孔子的十大弟子。
  • 妙法蓮花經淺釋:子路借糧
    孔子說,現在怎麼辦呢?這時候,大弟子中,有人就說:「範丹有糧食!」範丹是要飯的,他有一個竹筒子,他各處要回來的米,就放這個竹筒裡;這竹筒子多少米都裝不滿,千擔、萬擔糧,都可以裝得下,是個寶貝。有人知道,就說:「範丹他有糧,我們去和他借去。」孔子說:「去借糧,叫誰去呢?現在弟子餓得都有病了,不能走路了;就去借糧,也要有一個人去啊!」子路站起來了:「我去!我沒病!餓了幾天也不要緊。」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
  • 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有匪君子,何問出處?
    孔子卻也不惱,嘗試用禮儀教化來感化這個魯莽的大漢,最後讓這個穿著奇裝異服在街上閒逛的男人,穿上了儒服。或許正是看著這個被自己一步步引導,還在嫌棄儒服太緊,扭來扭去的粗漢,孔子萌生了教化萬民,重歸西周上古時期,克己復禮的美好願望。子路崇尚勇武,曾問孔子:「君子也崇尚武力麼?」
  • 孔子為什麼經常罵這個弟子?
    孔夫子之所以被封為「萬世師表」,除了是因為其創立的儒家學說影響歷代之外,還因為他的確作為老師,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所謂「孔門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人」。孔子在教授弟子過程中會罵人嗎?當然會!孔子反對殉葬,也反對以人形之俑來殉葬,因為以人形之俑殉葬,內心深處還是保留著殉葬的想法。所以罵說,最早做人俑殉葬的,應該會沒有後嗣吧。當然,孔子也罵學生,不過相對文雅。比如孔子曾罵子路(名由,字子路)粗魯,說:「野哉,由也!」罵過樊遲(名須,字子遲):「小人哉,樊須也。」
  • 論語故事|第二輯·子路的故事·子路強辯·NO3
    在知道這件事後,最為煩惱的莫過於孔子了。      孔子私下裡對弟子說:「子路做事不加考慮,簡直到了魯莽的地步。無論如何,如果在用人方面不慎重的話,政治上是行不通的。而且,對於子羔,他的處境也是可憐的。也許子羔會因為做官而感到高興,但是,他的前途可能由此毀於一旦。安分守己才是明智的選擇啊!」
  • (孔夫子 、子路的故事)
    孔子帶弟子子路周遊列國時,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就讓子路撿起來,不料子路懶得彎腰便假裝沒聽見。 孔子沒說什麼,自己彎腰撿起了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兒換來3文錢,又用這錢買了十七八顆櫻桃。 出了城,二人繼續前行,經過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厲害,就把藏在袖子裡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子路一見,趕緊撿起來吃。 孔子邊走邊丟,子路也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
  • 《論語》導讀之228:孔子讚賞子路不嫉妒不貪求,又常常提醒教誨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衣,衣服,這裡是動詞,穿衣。敝,破舊。縕袍,用亂麻襯在裡面的袍子。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恥,羞恥,這裡是感到羞恥。由,仲由,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岀自《詩經衛風雄雉》,忮,嫉妒。求,欲求,貪求。臧,善,好。道,符合道的理,指大道,正道。足,足夠,值得。
  • 「盍各言爾志」中透露出孔子什麼樣的情緒?
    讀古人的書,理解古人的情緒,這種地方,極容易被忽略,卻又是非常關鍵的地方。尤其是琢磨中國古代文學的人,對此等處,不可不深加留意。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黑格爾對孔子、對《論語》評價這麼低?我想,關鍵就在這種地方,黑格爾不可能理解。我說的理解,不是智力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理解。是一種很微妙而難以言傳的精神。專屬於中國傳統士人的精神。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八
    孔子去魯,命途多舛,弟子追隨而不棄;孔子之死,弟子哀甚,追問其因,蓋根於孔子的思想學問和人格魅力。追隨孔子修德治學是每個弟子的自願選擇;教授弟子成人成才是孔子的一生追求。在孔子看來,「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在弟子眼裡,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思想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孔子之賢,如日月「無得而逾焉」「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孔子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弟子,弟子以敬仰的心情崇拜孔子。他們師徒之間,有欣賞,有敬仰。這敬仰和欣賞皆發自內心,並非虛應故事,巧言令色。
  • 世間有沒有鬼神,孔子為什麼不說「怪力亂神」?
    《論語·先進》季路就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原名仲由,做過魯國卿大夫季孫氏的家臣,又稱季路。也有一說,伯仲叔季是兄弟的排行次序,季路之季到底是不是伯仲叔季之季,已不可考,學術界多持第一種說法。隨著子路的好奇心而來的是他的困惑——子路問孔子怎樣事奉鬼神?子路是孔門大弟子,很喜歡提問題,意外的是他這次提了一個「如何事奉鬼神」的問題。為什麼意外呢?因為孔子是提倡敬鬼神而遠之的。「子不語怪力亂神」,鬼神之事孔子從不願意多想多談,子路既然觸碰了這一個問題,孔子接不接?
  • 楊絳:孔子是一位可敬可愛的人,《論語》是一本有趣的書.
    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楊絳文/楊絳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我生在舊時代的末端,雖然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裡都有國文課,但國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數學、理科和英文。
  • 那個被孔子讚賞的風一樣的男子是誰?
    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賢者有七十二,那麼在「孔門七十二賢」中,孔子最欣賞的弟子是誰呢?關於這個問題,歷來有各種說法。有人說是顏回,因為他最是勤敏好學,且德行、智力在眾弟子中屬於上上等,是最能繼承孔夫子衣缽之人;有人說是子路,因為他率性真誠,一生追隨孔子,是忠實的專職司機和貼身保鏢;還有人說……我們不下結論,還是來聽聽下面的這個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