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有匪君子,何問出處?

2021-01-18 瀟生談史

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誰?恐怕誰也說不清,就算是孔子自己來說,也是難以取捨。但是若論及誰與孔子亦師亦友,敢於在孔子面前說出自己的心聲,就只有仲由,仲子路了。

子路

子路出身寒門,沒有讀過書,相貌粗獷,性格鄙陋,初見此人,誰都會一臉嫌棄,而他自己渾然不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道:「子路少年時喜歡戴著公雞羽毛裝飾的帽子,喜歡佩戴有著野豬獠牙裝飾的寶劍。」這分明是一個略微有些「中二」,吊兒郎當,喜歡顯擺的少年形象。

孔子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一個是莽撞大漢,一個是看似文弱的書生,兩人相見當然不甚愉快。子路看著這個身高九尺六寸(春秋尺碼換算為一米九)的白淨男子,長這麼高的個,賣弄自己的學問,有心戲弄,欺負了孔子幾次。孔子卻也不惱,嘗試用禮儀教化來感化這個魯莽的大漢,最後讓這個穿著奇裝異服在街上閒逛的男人,穿上了儒服。或許正是看著這個被自己一步步引導,還在嫌棄儒服太緊,扭來扭去的粗漢,孔子萌生了教化萬民,重歸西周上古時期,克己復禮的美好願望。

子路崇尚勇武,曾問孔子:「君子也崇尚武力麼?」孔子看著粗豪的弟子,笑道:「這在於是否公正合理,君子崇尚勇武卻不懂要遵循公正仁義這就會引發混亂,小人崇尚勇武若是不懂得公正仁義就會成為強盜。(義之為上,君子好勇無義則亂,小人好勇無義則盜。)」

在孔子的悉心教導下,子路逐漸成長,但他絕不會無條件地聽從孔子的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又會變成年輕時那個毛躁的漢子,所以孔子認為子路:「由也升堂也,未入於室矣。」這就代表了雖然子路經過儒學的洗禮,但根本上的一絲野性卻始終沒能消除。

孔子周遊列國

在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孔子曾經迫不得已見過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二人隔著珠簾交談了一番,南子執禮甚恭,這個女人風評不好(《左傳》評價:「美而淫」),子路很不喜歡這樣的人。當孔子回到住所,子路甕聲甕氣地質問孔子為什麼要和南子那樣的人來往,這在孔子的諸多弟子中算是獨一份。(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

子見南子

孔子與其說是把子路當成學生,不如說是把子路當成一個知心的友人,曾經對人說:「自從我收了子路當弟子,就再也沒有不好的言亂汙染我的視聽。」子路學成出師後,孔子仍然常常教導他,對於他的執政措施進行點評。子路曾經擔任邵地的執政官,魯國三桓世家中的季氏要求邵地民眾五個月之內挖出一條運河,這對百姓來說很難承受,子路為了鼓勵百姓並減少百姓負擔,主動捐出自己的俸祿與糧食給做工的百姓。孔子聽聞後立刻派子貢前去,把子路給工人的飯食倒掉,鍋碗打破。

子路急了,怒氣衝衝地跑來見孔子,對孔子大發脾氣:「老師您天天教導我們要行仁政,做善事,現今我是按照您的教導來做事情,你怎麼還派子貢來搗亂吶!俺不服!(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孔子看著急出一頭汗的弟子,緩緩說道:「你錯了,天子掌控天下,因而愛天下;諸侯因為掌控國家,因而愛國家;士大夫也是亦然,一般民眾只需照顧好自己家也便是做好自己的事了,超過了範圍的仁,那便不再是仁了,而是一種侵犯!(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是曰侵官)」也就是說做人與做官是不同的,做官要緊守本分,不能逾越,否則善事也會變成招禍之源。這是孔子浸淫官場,看到魯國三桓做大,國君不能治而收穫的感悟。果不其然,事後季氏果然派人前來責問子路的做法。

子路後出仕在衛國,擔任衛國大夫孔悝封地的縣令,由於衛國前太子蕢聵(kuai kui)作亂,孔悝涉及其中,亂卒攻入孔悝家中。這時的子路並沒有在城內,聽聞這件事,竟然隻身返回衛國都城,路上正好碰上了師弟子羔。子羔連忙勸他,說:「君上(衛出公)都已經跑了,你還回來幹啥?」說完要強拉子路逃命,子路一把推開師弟,望著起火的都城,淡淡地說了一句:「食君之祿,為君分憂,怎可在主君遭難的時候獨自逃跑。(食其食者,不避其難)。」說完,反而催促子羔快點離去,自己徑直走入喊殺震天的城池。

然而子路沒想到,孔悝居然是蕢聵的幫兇,這時他倆正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高臺上指點江山。子路悲憤難掩,對蕢聵說道:「你怎麼敢任用孔悝,這樣的小人應當早早誅殺!」蕢聵當然不聽他的話,繼續沉浸在對未來的暢想之中,卻見得子路尋得乾柴想要焚燒高臺,蕢聵勃然大怒下令誅殺子路。亂軍與子路廝殺了一陣,子路一人雖然驍勇卻終究不是他們的對手,連發冠都被擊落在地。

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眼見如此,大手一揮,蕩開兵器,對攻上來的亂軍喝道:「我的老師告訴我,君子即便死了,也不能喪失禮儀風度,冠冕也不可凌亂!(君子死而冠不免)」說罷,撿起發冠,整理衣袍,杵著長劍,平靜地看向挺戈刺來的亂軍,從容而死。

孔子聽聞衛國大亂,不由得仰天一嘆:「嗟乎,由死矣。」他太了解這個憨直的漢子會做出什麼事來,雖然子路一輩子也不會成為孔子心中所想的如玉君子,但子路的努力,卻終究走出了自己的君子之路來。有匪君子,何問出處。

相關焦點

  • 《鶴唳華亭》的大結局,「君子死而冠不免」,平臺良心更新
    男主和女主都很慘,但都是好人,小編以為,以編劇的套路, 估計是要悲壯離去,跟陸英,太子恩師一樣的下線方式,「君子死而冠不免「死有重於泰山,也有輕於鴻毛」。小編私下以為他們會跟陸英的離去一樣。有些人雖然死了,卻依舊活著;有些人活著,卻已經死了。雖然陸英在刑場,但是百姓依然說,那不是陸大人跟他的公子嗎?正所謂君子死而冠不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值得點讚的是優酷的更新方式,禮拜一,禮拜四下午5點各更新四集,這讓觀眾可以大飽眼福,也可以正常休息。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子路同學對孔子一向忠心耿耿,看到這種情景十分著急,心中有些不高興,就向孔子說出的自己的困惑:「老師,您平常鼓勵我們做君子,君子不應該是通達的嗎?難道也會窮途末路嗎?」子路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德與福的關係問題。
  • 子路為何而死
    衛靈公死,南子立輒,是為出公。太子,也即現任衛國國君出公的爹,爸爸,在外十二年。初時,在晉國趙簡子的支持下反攻衛國,最後在宿地與衛對峙。南宋趙構擔心、牴觸嶽飛迎回宋徽宗宋欽宗,心情與出公一般。 出公十二年,太子與其姐裡應外合,意圖奪權。太子的姐姐是孔文子的夫人。孔文子,大家知道,子貢曾問過孔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 《論語》中的子路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雍也》)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 孔子的弟子子路(上)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guā)而羽之,鏃(zú)而礪(lì)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譯文】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道:「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麼會有人趕上呢?」
  • 竹,君子不惑.
    竹,冬生草也不知在何時何地飄下秋天的第一片落葉只道用力盛放的夏已經漸漸頹敗當萬物凋零竹,卻常綠於秋冬春夏在古人眼中,竹不僅僅是清雅的風物,竹如君子,更是心中的嚮往。歲寒三友:松、竹、梅,經冬不衰。四君子:梅、蘭、竹、菊,清雅隱逸。兩者中皆有竹的一席之地。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軍事治理和經濟治理兩個方面固然都很重要,但與「為政以德、取信於民」這樣的德治相比,它們還只是末。因此,子路和冉有的為政理想得不到老師的高度評價,是必然的。
  • 闡釋「君子不器」,解析「樊遲問稼」
    古玉老師在講到我國在五六十年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而走了一些彎路時,讓我們思考「君子不器」的內涵。我個人的理解是,所謂的「器」,是指局部的、具體的、特殊的事物,「君子不器」,是要求治國者不要被以上特徵的事物所束縛、局限,而是要立足國情,從全局的、抽象的、普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制定出普遍適行、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為此,我很感激古老師的提問。
  • 有匪君子,如琢如磨
    旁邊正在擦桌子的媽媽知道她又「偷」姐姐的東西,可也懶得去問去管,兀自沉浸在才看的少男少女行走江湖的情懷小說中。不料妹妹扭扭捏捏一陣子,過來對媽媽說,「媽媽,姐姐這個筆我想玩一玩。」 媽媽心裡一沉,眼前回現無數次妹妹無視殷殷囑咐拿著筆畫在沙發上牆上桌子上的惡跡,一陣驚悚。於是含含混混地說:「這個筆不要玩,這你畫在牆上桌子上可擦不掉。
  • 君子相與以「忠信」,是一個誠實無欺的人
    如「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敬事而信」「謹而信」(《學而》)「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言忠信,行篤敬」(《衛靈公》);「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長》)。「忠」和「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心誠曰忠,言誠曰信。子曰:「主忠信。」(《學而》)君子處世,注重忠信。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12.1【原文】顏淵問仁。
  • 君子不行陌路《將夜》君陌
    君陌,君子不行陌路。君陌選擇的路,是書院的路,是夫子、小師叔、大師兄一直都在走的路。所以君陌一樣。但是也不一樣。一個帶著高冠的,有強迫症的,不容忤逆的人。之後呢。不出劍的時候,君陌是一個強迫症,頭上的高冠必須正且直,不能有任何的偏移,頭髮必須梳的一絲不苟,不能有任何的雜亂,衣服必須合禮合儀,不能有半分差錯,君陌在修行圈的風評是這樣的。
  •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
    君子與大多數普通人的不同,是「存心」不同。「存心」,一般解釋為名詞「居心」。本文以為,可以理解為拿什麼存於心中,強調主觀能動的認識和選擇。這樣,或許能更準確地理解孟子語意。  本來,孟子說人有仁義禮智四心之端倪,此處只強調仁與禮,想必與當時的具體談話對象和話題有關。  孟子說,仁者愛他人,有禮者尊敬他人。
  • 有匪君子,善戲謔兮,一起來看看山東青島小夥對幸福的理解和看法
    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有他在的地方,總是笑聲不斷。工作中,Nova主持風格靈動,不拘束,親切舒服。時而如鄰家哥哥陪你談心敘情,時而如娛樂MC讓你樂不開支。現場應變能力強,幽默感十足。「其實,誰都不是天生的主持人。」Nova說道。「我小時候特別乖巧,性格內向。老師們都說,不管班上誰調皮搗蛋,我一定不會。
  • 《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之患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②哉?於禽獸又何難③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④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 《有翡》原著名叫《有匪》,其中的「匪」到底何意?很多人理解錯
    而才上檔的電視劇《有翡》裡,其實也有古詩詞的因素在,只是很多觀眾沒有發現。《有翡》是由小說改編的,原著的名字並不是這個,而是叫《有匪》。是影視化後才改成了現在這個名字。對於為何改名,粉絲們其實也有諸多猜測,比如有人說這是為了配合女主周翡的名字,改成大女主戲等等。當然,導演和編劇給它改名,自然有自己的道理。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麼讀就通了
    大概時人普遍覺得魯國沒有什麼君子才會有這樣的說法吧。又,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可見孔子不輕易以君子許人。既然這樣,那為什麼說人不知而不慍就算君子了呢?人之為學進道至於有朋自遠方來已經初有所成,但「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 君子有三樂:事親,做人,育天下英才
    南懷瑾先生很欣賞孟子的君子三樂事,即「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