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2020-12-22 丁小悟典

在人們的心目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人就應該一生平安,壞人就應該寸步難行。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但是,是不是萬事如意,這可不一定,好人也有挫折的時候。

孔子周遊列國時,前往陳國去,當時孔子已經63歲。正好趕上吳國徵伐陳國,楚國派兵去救陳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楚派人聘請孔子,孔子打算去楚國看看。

楚國當時是一個大國,陳國和蔡國的大夫認為,孔子是一個賢者,身邊又有一大幫子能幹的學生,如果前去幫助楚國,兩國將受到楚國的威脅。於是,就派人將孔子圍困在陳國的原野,不讓他去楚國。

孔子和隨從他的學生被圍困了好幾天,他們的糧食都吃完,吃了上頓沒有下頓,靠野菜充飢,有的學生餓得病懨懨的,沒有力氣站穩,躺下就起不來了。

子路同學對孔子一向忠心耿耿,看到這種情景十分著急,心中有些不高興,就向孔子說出的自己的困惑:「老師,您平常鼓勵我們做君子,君子不應該是通達的嗎?難道也會窮途末路嗎?」

子路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德與福的關係問題。在他看來有德之人就應該受到上天的眷顧,應該收穫道德應有的好處和報酬,跟隨孔子的學生與孔子一樣都是秉持德行和操守,如今卻陷入窘困的境地,因而他對道德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對自己一直所堅守的信念產生了懷疑。

不只是子路,當好人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好人與其他人都不由自主地就會產生疑問,好人不應該是事事順利的嗎?

孔子也知道學生們遇到困境心中不高興,心中充滿了疑惑,就引導學生面對不如意的現實時如何堅持理想信念。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我們的行正道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

子路認為,是他們的德行、智謀不行,讓人家不信任他們,不讓他們通行。這說明,面對困境,子路對理想信念產生了懷疑。孔子反問他,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信任,像伯夷、叔齊這樣有德的人怎麼會寧願餓死呢?如果有智謀就能夠被任用,殷商的王子比幹被重用,卻被殷紂王剖心而死?告訴子路,那些大德之人也會遇到不幸。

子貢認為,孔子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天下不能容納,何不稍微降低一些要求呢?這說明,子貢面對困境開始有妥協的想法。孔子對他說,優秀的農夫雖然善於耕種,也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優秀的工匠雖然有精巧的手藝,他做出的器具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言外之意就是高標準還不能讓滿意,何況降低標準呢?

顏回的回答,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提不出治國的辦法,那是君子的恥辱;提出完備的治國方案,卻不受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能容納然後才能看出君子。這說明,顏回面對困境,始終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不懷疑,不妥協。顏淵的確比子路、子貢看法高明,這也是孔子想要的結果。

孔子通過對3個學生的問答告訴學生們,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智慧、有操守的人不能擔保他一輩子不倒黴,從古至今好人多磨難不計其數,因為他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為世人所用也是可能的,遇到困難也是在所難免的,當遇到難以承受的困境時如何辦?

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窮,不是貧,貧是無錢,窮是無前途。固,是堅持;固窮,是指窮而不改其志;濫,是放肆、無節制。

孔子認為,君子就算是碰到窮途末路也會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會妥協,不會像小人那樣,一碰到窮途末路,就放棄自己的信念,為了求生而無惡不作。

孔子告訴學生們,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區別在於有道德,在困境中不放棄做人的原則,不能一遇到挫折就懷疑自己的理想,就向黑暗的現實妥協,而是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也正是如些,彰顯了君子的優秀品格,顯現了小人的醜陋,這大概是君子和小人的最終極測試。

經過困苦才能檢驗一個人的真正修為,那時的孔子正處於山窮水盡,當學生們滿腹怨氣時,「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孔子講學、誦詩、彈琴、唱歌不間斷,該幹什麼照常幹什麼,不會因為有困厄就放棄自己要做的事情,真是「時窮節乃見」。

孔子為什麼能放達呢?他認為,「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荀子·宥坐》),意思是一個人是賢良之士還是不肖之徒,這是一個人的品質決定的;有作為還是無作為,是由人自己決定的;遇沒遇到賞識自己的人,這是由時運決定的;死和活,則是由命運決定的。因為材、人、時、命四者很難完全一致,也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任何事情不是做了馬上就會有現世報,只有累積到一定程度,善惡之果才會顯現。

人生在世,不管是什麼人,都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相反,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遇到挫折,愁眉苦臉沒有用,怨天尤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鋌而走險會使自己陷入更危險的境地,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改變正確的人生觀。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衛靈公篇》:

【原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跟從的人都餓病了,躺著不能起來。子路生氣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窮途末路時還能固守正道,小人窮途末路時就會胡作非為。」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第四,公私態度不同。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注釋】(1)楊伯峻:君子、小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日 ,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
  • 「論語心解」「君子喻於義」
    論語心解裡仁篇第十六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於《論語。述而》。其含義為: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的十大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在古代,真正的貴族,不僅要擁有地位和財富,還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把自己進化成有修養、有抱負的人,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社會的公俗良序。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懼不安。心胸的寬廣與否是區分君子小人的標誌之一,而心胸是否寬廣並非先天性的,需要靠後天的培養與自身的努力。孔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的胸襟寬廣,對人寬容,沒有仇怨。小人的心裡時常有鬼,永遠惴惴不安。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 《人民的名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篇有一句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人民的名義》最值得回味的十大角色,讓你讀懂現實,過好一生!文所以載道也……文辭,藝也;道德,實也。——周敦頤《通書·文辭》文以載道,電視劇何嘗不是如此。
  • 《論語》|君子一般不與人爭,爭也要有君子之風度
    孔子認為,「君子無所爭」,作為君子,心中有崇高的追求,有遠大的目標,在大事上下功夫,在日常繁瑣的小事上沒有什麼可與人計較的,在眼前的蠅頭小利上沒有什麼可與人爭的。有時候本來兩個人有一些小矛盾,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果有一個主動退一步,這個事就過去了。可是,有的人並不這樣認為,認為忍讓是怕的一種表現,是主動示弱,是長別人威風滅自己的志氣,就是斤斤計較,死不退讓。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怎樣解釋
    《論語》中孔子說: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句話的難點在「固、窮、濫」三個字上,下面我們將從這三個字的本義入手來解釋這句話。「固窮」,就是在遭遇到極限、困境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加固(強化)自己,突破極限或找到出路。「固窮」是一種理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濫」比喻山洪暴漲、洪水漫延,在這句話的語境中,暴漲的是性情(個性、情緒),漫延的是言行,漫延的對象可能是他人他物。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日習論語第294天
    正是君子求諸己。乃端本澄源之論。  江謙補註:自正其身。而人正矣。自殺其惡。而民善矣。以殺人為政者。殺其軀殼。而噁心不死也。若以無道殺。則怨怨相報。無有窮期。而天災人禍頻來矣。若得善人為政。遍天下獄囚。而曉以三歸五戒之善。生死輪迴之苦。吃素念佛中求生淨土之樂。俟其痛悔修善。然後減輕其罰。則死刑可廢也。故佛法殺人。不斷一命。不損一毛。而噁心自滅。
  • 什麼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處世為人方面,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處世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來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小人則不同,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盲目附和從眾,絲毫沒有自己的原則,與他人也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君子與小人如何交朋友?
    人生塵世之間,總會有認識各式各樣的人,他們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來來往往,真正留下來的知己可能也就那麼三兩個人。在古代,交通不發達,朋友之間一分別可能就是一兩年都難以見面,而彼此之間的交流可能更多的也只能依靠「鴻雁傳書」。
  • 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小人?《小人經》中用一句話說明白了
    上一篇文章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三章「解厄卷三」,通過對比君子和小人在困境面前的不同表現,得出「小人總是比君子要混得更好」的結果。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的第四章「交結卷四」,看看君子和小人都是如何結交朋友的,我們應該如何和小人相處,以及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