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小人?《小人經》中用一句話說明白了

2021-01-14 國學新導航

文章作者: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歡迎大家免費訂閱專欄!

上一篇文章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三章「解厄卷三」,通過對比君子和小人在困境面前的不同表現,得出「小人總是比君子要混得更好」的結果。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的第四章「交結卷四」,看看君子和小人都是如何結交朋友的,我們應該如何和小人相處,以及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

01

在大家的印象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君子之間應該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君子之間,少有利益來往,他們自身也都很清正廉潔;小人之間,喜歡互相勾結,有利益則聚,無利益則散。

諸葛亮告訴大家要「親君子,遠小人」,但是現實生活中君子太少,而小人太多,如果我們完全遠離小人,就會人至察則無徒,最後成為孤家寡人,寡不敵眾,孤掌難鳴。

因此《小人經》中告訴大家:「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鹹用也」,真正智慧的人不會拒絕賢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會疏遠壞人,善與惡兩種人都要用。

很多傑出的帝王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同時駕馭忠臣和姦臣,讓兩者之間互相制約和權衡,最終自己「漁翁得利」。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和小人,利用好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也就可以了。

正如《處世懸鏡》中所講:「用人者,取人之長,闢人之短」,我們要多看他人優點,而包容他人的缺點。由此可見,做人過於嫉惡如仇,這樣也不合時宜。

02

既然不分善惡,不分君子和小人,那麼職場上面,我們到底應該遵循哪種交友目的呢?

《小人經》中說:「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順應自己的人作為朋友,反對自己的人當成敵人,朋友和敵人都是常常互相轉化的。

這句話其實和我們現代人的某些價值觀一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因為有利可圖,敵人可以轉化為朋友;因為利益分歧,朋友也會變成仇人。所以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與好壞,只有利弊二字。

03

君子往往架子很大,把自己看得很高貴,把小人看得很低賤。但這都是自我感覺罷了,真正判斷高低貴賤的標準是他人,而不是我們自己。別人認為你行,不行也行;別人認為你不行,行也不行。

因此,《小人經》告訴大家:「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你以尊重的心態去對待別人,那麼你也尊貴;你以輕賤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日後難免潦倒。

君子自以為尊貴,但真正尊貴的人,不是自以為尊貴,而是受他人尊重。小人雖然貧賤,但是不願意自己被輕視,只要能夠發憤圖強,那麼貴和賤都是可能互相轉換了。

小人位居高位,但是懂得謙卑低調,不隨便看不起他們;君子落魄潦倒,一身傲骨,孤芳自賞,又始終學不會尊重別人。這樣一來,貴和賤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續下去。所以說,貴和賤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態,心態謙卑則貴,心態高傲則賤。

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我誇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做眾人之長。一個君子若是自我誇耀,自視高貴,也會淪為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真正的君子,應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甚至連小人都能包容。正如《菜根譚》中所講:我果真是煉鋼的洪大火爐,何必擔心堅硬金屬笨重鐵石難以熔煉?我果真是巨大的海洋長長的江河,何必擔心四處橫流的汙濁溝渠的不能容納?

04

君子和小人,到底誰是聰明人,誰是笨人呢?

《小人經》中說:真正的笨人,是把自己看待很聰明,把其他人都當傻子;懂得在眾人面前顯得很愚笨的人,往往具有非同小可的謀略。真正的笨人,是忌妒別人的聰明而自己愚蠢;不懂得深深隱藏才智的人,終將會禍患無窮。

由此可見,君子有時候也有愚笨的時候,小人有時候也有聰明的時候。君子若是自視甚高、鋒芒畢露,則是愚笨;小人若是懂得主動示弱,最後扮豬吃老虎,則很聰明。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接觸愚蠢的人,因為與愚人接觸久了,不會使自己變得更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跟別人結下怨恨,因為結仇的人不會因為你有智慧就怕你。這番話是告訴大家,一是要遠離愚笨之人,二是要少與他人結下仇怨。

05

最後,《小人經》「交結卷四」用一句話說明「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制的」。

君子喜歡用仁義道德去結交朋友,只是憂慮自己的仁義達不到盡善盡美。小人喜歡耍陰謀詭計去結交朋友,只是擔心陰謀詭計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沒辦法勝過小人,吃虧的原因就在於這個。

曾國藩30歲立志做聖賢,因此做人做事都儘量合乎君子的標準,不怕死,不貪財。但是後面當上湘軍統帥後,問題就出來了——很多人離他而去,因為無名利可圖。他要求自己做聖人,吃點清湯寡水就可以;但是他要求他人也做聖人,跟他一起過苦日子,這就行不通了。

幕僚趙烈問建議曾國藩要「集眾人之私成一己之公」,曾國藩虛心接受了,然後用名利來獎賞部下,大力保舉手下有功的將領。最後,曾國藩深得人心、眾望所歸,眾人拾柴火焰高,事業也越來越成功。

所以說,我們用仁義道德去交朋友,可能得到一兩個知心朋友,但是能成大事;用利益權謀去結交朋友,各取所需,合作共贏,看起來有點小人,實則是更加符合實際,更能解決問題。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君子鬥不過小人,君子過得不如小人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下期我們繼續講《小人經》第五章「節儀卷五」,歡迎大家免費訂閱本專欄!

今日話題:

您是否遇到過職場小人?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

跟著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經典!!
    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
  • 《小人經》:職場上,最好不要做君子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的第二章「聞達卷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職場上有名望、顯達,如何做才能升職加薪,獲得領導賞識和重用。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職場上,應該做君子,還是做小人?」01《小人經》「聞達卷二」中說道: 做官不做官,升職不升職這類事情,根本不是以善還是惡、君子還是小人來作為判斷標準的;能取悅上層領導的人容易榮華富貴,處處為下層百姓著想的人則困難重重。職場上,小人往往更受領導器重,為什麼?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昨天的文章發出後,有人在後臺問我,為什麼總是用「無能」這種不好聽的大實話戳穿人的幻想。這種話好像罵人一樣,會讓很多人心裡不舒服。我的回答是:沒有一句話能讓所有人舒服。你說實話,虛假的人就會不舒服。你說假話他們才舒服。我為什麼要讓他們舒服,而去說假話呢?
  • "小人經"詮釋小人之秘笈
    《小人經》自五代至今一千多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這本《小人經》是官場的小人哲學,歷代名人對此頗有關注,褒貶不一。那麼,什麼是小人?如何定義小人,防範小人,或者戰勝小人?受過小人傷害的人,如果不能端正心態,也極易變成小人。用更奸險的小人來對付小人,是最佳的方法。讓領導對小人失去信任,對小人而言無疑是釜底抽薪。《貞觀政要》云: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惡惡著,則小人退矣。
  • 如何對待小人
    小人似乎是這樣的一個群體,他們看不見、摸不著,恍恍惚惚,影影綽綽。從外貌上看,小人並沒有明顯的特徵,小人之「小」主要隱在內心,隱在行為暗處的深藏不露,隱在內心波濤萬丈,臉上卻是風平浪靜。小人既陰且險,陰在外表,險在內心。小人心理複雜,行為詭秘。由於小人「小」,他們往往引不起人們的重視。但是小人的殺傷力卻是巨大的,他們造成的危害也是深遠的。古今中外,有多少能臣武將、先賢聖哲,都慘死在小人的手裡。
  • 職場上,與人打交道,必讀《小人經》
    《小人經》,又名《榮枯鑑》,全書共10篇,分別為:圓通、聞達、解厄、交結、節義、明鑑、謗言、示偽、降心、揣知。曾國藩讀完《小人經》,感慨道:「一部《榮枯鑑》,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小人經》為大家提供了審視小人的獨特視角,告訴大家:小人不是「惹不起」就能「躲得起」的,小人並非不可戰勝的,小人的秘跡是有跡可循的,可以破解的,只有了解小人,才可戰勝小人。
  •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懼不安。心胸的寬廣與否是區分君子小人的標誌之一,而心胸是否寬廣並非先天性的,需要靠後天的培養與自身的努力。孔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的胸襟寬廣,對人寬容,沒有仇怨。小人的心裡時常有鬼,永遠惴惴不安。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 《道德經》:遇事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的做君子
    何為君子?何為小人?用一句古詩來形容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就是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心,做人有個標準,不偏不倚,這才為君子。小人就是為了利益能夠去做任何的事情,或者是輕易的在利益面前妥協,這叫小人。但是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把握好自己心中的標準,凡事也就不需要分的非常的詳細。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泰卦》寓意君子當道,上下交泰,天下太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在這樣清明祥和的環境中,君子們奮發作為,建功立業、利國利民。小人依附於君子,野心隱藏起來,不作為。聖人曰:邦有道,則仕。如果天下太平,君子應當如入仕有所作為。此時不作為,那就是小人。《否卦》寓意小人當道,天下混亂不安。此時小人道長,為非作歹;君子道消,隱藏躲避。
  • 《易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持距離才是最智者
    那麼在生活中,和小人相處的時候,應該保持什麼樣的方式呢?老人常說這樣一句話「君子動口不動手」,就是因為兩者都有衝突的時候,小人總會佔盡便宜。因為君子胸懷坦蕩,處理事情沒有偏見,能接受合理的建議,辦事也公道端正,而小人剛好相反,他們內心沒有以道德為底線,所以總有著下三濫的招數,做事不問原則,所以當君子與小人起正面衝突的時候,是非常吃虧的。
  • 老張的哲學——老張為什麼是小人
    答案我想肯定不會,就像沒人會認為自己是傻瓜笨蛋,更何況要自我承認是壞蛋小人呢!那麼又有了進一步的問題,他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是小人呢?這肯定不是羞於承認的問題。關於小人的論述,我見過最精彩絕倫的便是餘秋雨先生的《小人》。文章從公元前五二七年楚平王為其子娶妻,任費無忌為接親大夫,以及之後的種種反覆寫起。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經常有人說「我最近做什麼事情都不順,是不是犯小人了」。「小人」可不是現在的名詞,早在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就有了。那時小人的意思和現代不同,人們把統治者稱為「君子」,被統治的百姓稱為「小人」;人們把有德之人比喻成君子,無德之人稱為小人;還有人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面前,自稱為「小人」,也算是一種謙稱。後來人們乾脆把好人稱為君子,壞人稱為小人。
  •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
  • 曾國藩:千古奇書《小人經》,教你看透人性險惡,道破小人伎倆
    《小人經》,相傳是由宰相馮道作,他在五代整整經歷了5個朝代,12個皇帝,在朝40多年,身在亂世,卻是官場不倒翁。這個為官記錄,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而此書也被稱作是教人做人做事的《葵花寶典》。馮老先生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葬禮萬人空巷,後周世宗柴榮罷朝三日以示悼念,最後追封為瀛文懿王。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小人經》這3招,極其毒辣!教你如何防範小人,最終戰勝小人
    脫口而出:「一本《小人經》,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他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實乃千古奇書。」這本《小人書》,是馮道畢生的精華所在。由於馮道用了非常特殊的視角來撰寫,因此這書在歷史上頗有分量。可以說,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評述小人「智慧」的專著。這本書也被稱作是教人做人做事的《葵花寶典》。馮道告訴你怎樣防範小人!第一招: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
  • 什麼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雖然政見不同,但兩人都沒有結黨營私,致對方於死地,正印證了那句話:君子和而不同。王荊公、司馬溫公,雖然鬥了半輩子,但仍然稱得上是古代仁人君子的代表。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而「同」只是簡單的同一。「和而不同」是孔子所提倡的,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