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枯鑑》又名《小人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評述小人「智慧」的專著,也是一部「小人」寫的如何做人的經典謀略著作,堪稱千古奇文。
作者,馮道,號長樂老,五代時期瀛洲人。他一生為官三十一年,經歷了五朝十主,卻能高居相位二十餘年,創造了官史上罕見奇蹟。馮道於官場左右逢源,生逢兵戈不息之亂世,竟似閒庭信步,被司馬光指為「求生害仁」。
他生活在五代十國時期的亂世之中,雖然歷仕五朝,服侍過十位君主,但是無論怎麼改朝換代,總能屹立不倒,榮華不失,長期高居宰相之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官場不倒翁。
作者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葬禮萬人空巷,後周世宗柴榮罷朝三日以示悼念,最後追封為瀛文懿王。
馮道對自己的評價是:「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三不欺。而且「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
與馮道同時代的人對馮老讚譽有加,而自五代後,對馮老先生的評價褒貶不一,其中持褒為主的有:宋初名臣範質,王安石、李贄等。持貶為主的有:歐陽修、司馬光、王夫之、蘇轍、趙翼等不一而足。足見其書的影響力。
《榮枯鑑》作者由於有著特殊的經歷和小人視角,顯然頗有分量,再且他對世道人心的洞察和自身經驗的總結,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因而造就了講述小人「智慧」的專著。曾國藩評價此書時說:「一部《榮枯鑑》,道盡小人之秘笈,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實乃千年不二之異書也。」
《榮枯鑑》乃是作者由其特殊人生經歷淬鍊而成,從其涉及的利害關係和詭異程度看,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小人的智慧。
至於現實生活中,如何定義小人、如何防範小人、或者戰勝小人,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人說,中國文化就是權謀文化。在古代集權社會,人治大於法治,資源壟斷,常常是小人得道,君子遭殃,歷史上更是小人輩出。
馮道,這個厚顏無恥的老頭兒,在書中講述著做小人的好處,如何做一個幸福的小人。雖然我極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但還是認為必須辯證地去看待它。也許,只有了解了什麼是黑?才能更懂得什麼是白。
其實,從《榮枯鑑》中可以發現,小人不是「惹不起」就能「躲得起」的,小人並非不可戰勝的,小人的秘跡是有跡可循的,可以破解的,只有了解他,才可戰勝他;洞悉其奸,才能防範在先。
《小人經》自五代至今一千多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是,這本《小人經》是官場的小人哲學,歷代名人對此頗有關注,褒貶不一。那麼,什麼是小人?如何定義小人,防範小人,或者戰勝小人?
如何從中揭開小人的面紗,即便今天只是管中窺豹,但在當今的社會與現實生活中對於善良的人們也許會有一定裨益的。
賞析兩段原文,也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也。
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
遭人誹謗而不辯駁,事情自然會明了,人們的厭惡也會減少一些;遭人誹謗而極力辯白,事情反而會渾濁不清,人們的怨恨更會增加。
在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越反抗越容易被緊咬不放,所以要表面順從。在失去領導信任的時候,申辯和絕不認錯只能被領導視為對權威的冒犯和挑戰。
失於上者,下必毀之;失於下者,上必疑之。
失寵於上司的人,下級一定會詆毀他;失信於下級的人,上司一定會懷疑他。
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就會有人落井下石,趁機詆毀你、排擠你、取代你。得不到下級的擁護,你的名譽會受損,下級會越級行事,把你架空,上級也會懷疑你的領導能力。
《荀子》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若要保護自己,甚至戰勝小人?且須先辨別小人,了解小人
領導與小人之間是各取所需的關係,領導對小人的需要是產生小人的沃土,也是小人難以剷除的原因。
小人總是把討好上司當作自己的第一要務。
小人是那種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卻有許多人誤認為他是朋友的人。
子曰: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
一些人明知對方是小人還與之結交,不是為了撈好處,而是怕被小人禍害。殊不知,這恰恰給小人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小人通常具有兩面性:搖尾乞憐和窮兇極惡。
子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
小人具有極高的智慧,不要因為鄙視小人的道德就低估了小人的智商。見風使舵和富於變化,這是小人最拿手的本領,也是他們常常能出奇制勝、轉危為安的處世之道。
在領導眼裡,君子的名望是為我所用的,否則就是一種威脅。小人卻懂得深藏功與名,通過順從領導為自己謀實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小人善於運用謠言和謊話製造麻煩,以便渾水摸魚。
小人對人性有很深刻地了解,善於抓住別人的弱點。
小人不在乎對錯,只在乎自己的得失。
小人的功利主義、實用哲學,決定了他們只能趨炎附勢、落井下石,而不會雪中送炭。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對小人而言,效忠或背叛只是利益權衡的結果。
小人以損害別人,成全自己為宗旨,沒有道義上的負擔。
小人善於做感情遊戲,搖尾乞憐只是欲取先予的手段。
小人不得志和落難的時候,任何的心軟和提攜都是有害無益的。
不要認為對小人委曲求全,就可以相安無事;因為既然傷害了你,小人也就失去了安全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小人與小人之間的關係只是利益的結合,很容易演變成為狗咬狗。
小人雖然沒有羞恥心,但是小人大多都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對小人任何地冒犯,都有可能遭受瘋狂地報復。
小人善於掩飾自己,佯做無知,既滿足了別人的虛榮心,討其歡心,又令人放鬆了戒備,使其得逞其奸。
莊子曰: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受過小人傷害的人,如果不能端正心態,也極易變成小人。
用更奸險的小人來對付小人,是最佳的方法。
讓領導對小人失去信任,對小人而言無疑是釜底抽薪。
《貞觀政要》云: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惡惡著,則小人退矣。
《榮枯鑑》之所謂成功秘笈(僅摘兩卷),是這樣倡導的:
一、怎樣做人?讓利益最大化。
原文: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鹹用也。
智慧的人不會拒絕賢人,明事的人不會疏遠壞人,善惡兩種人都用。
原文: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
順應自己的人作為朋友,反對自己的人就是敵人,朋友和敵人都是經常轉化。(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原文: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
以尊重的心態去待人的人尊貴,以輕賤的心態去姑息養奸的人下賤;尊貴的人不知自己應尊貴,貧賤的人不願自己被輕視,貴和賤就可能互換了。
原文: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
尊貴的人不會輕視別人,潦倒的人學不會尊重別人,貴和賤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原文: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
人們總希望別人愚蠢而自己聰明,但表現出來是很愚笨的,這樣的人其謀乃大;忌妒別人聰明而自己愚蠢,又沒能力將才智隱藏,這樣的人將禍患無窮。
原文: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
聰明的人不會接觸愚蠢的人,與愚蠢的人接觸不會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跟別人結怨,跟你結仇的人不會因為你有智慧就怕你。
原文: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制的。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
君子用仁義去交往,只擔心自己的仁義給的不夠多。小人喜歡耍陰謀詭計,只擔心陰謀詭計卻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沒辦法勝過小人,吃虧的原因就在於此。
二、怎樣做事?讓自己接近成功。
原文: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
施加極小的誠信則大陰謀可以得逞,多注意細節則大決策就能確定。
原文: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
事情不要做絕,言語不能完全說盡,即使對至親的人也要戒備。
原文: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
假裝害怕而實際忍著,外似恭敬而內心在忌恨,即使是奸邪的人也會被迷惑。
原文: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變則存矣。
知道警惕自己的人接近了福運,能夠迷惑別人的人就能夠遠離災禍,隨機應變就能長久生存下去。
原文: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天恩難測,惟財可恃。
交往的人必須有用,利益便能長久;天命難以預測,只有財富可以依仗。
原文:以奸治奸,奸滅自安;伏惡勿善,其患不生。
用奸詐的手段去懲治奸人,滅掉奸人後自己才能安定;治惡方式不能太善良,就不會滋生禍患。
原文:計非全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
沒有萬全之策就不要去施行,才智不足就不要去耍陰謀詭計,愚鈍的人要引以為戒。
僅此兩段文字,即可見識《小人經》(榮枯鑑)的馮道先生之為人處世的哲學嗎?這就是《榮枯鑑》的奇妙與儒家思想的相異。
常言道:世間有君子,就會有小人。亦天道自然,陰陽之理也。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今此共賞《榮枯鑑》亦《小人經》之奇異,也許對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所裨益,亦為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朋友們更有意義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