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為何而死

2021-03-05 銅聲讀書會

在一次聚會上,太子使眼色,讓其心腹戲陽動手殺南子,然而,戲陽退縮,不敢。南子聰明,看出了太子的陰謀,呼叫「太子想殺我」,衛靈公就很憤怒。太子擔心衛靈公降罪處分,就逃離了衛國,到了宋國,隨後到了晉國。

 

衛靈公欲立少子郢。郢,楚國都城,今湖北省境內。郢書燕說。

 

郢不願意即位,建議立太子之子輒。淺嘗輒止。

 

衛靈公死,南子立輒,是為出公。太子,也即現任衛國國君出公的爹,爸爸,在外十二年。初時,在晉國趙簡子的支持下反攻衛國,最後在宿地與衛對峙。南宋趙構擔心、牴觸嶽飛迎回宋徽宗宋欽宗,心情與出公一般。

 

出公十二年,太子與其姐裡應外合,意圖奪權。太子的姐姐是孔文子的夫人。孔文子,大家知道,子貢曾問過孔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謂之文也。太子的姐夫也就是這個孔文子,名圉。

 

《論語》中還有一處說道,孔文子正是幫助嶽父衛靈公處理外交事務的得力大臣。這個很有幹才的孔文子與太子的姐姐生了一個兒子,叫孔悝。悝,戰國時魏國著名的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即是這個悝。

子路是孔府的大管家,政變時,他在外地,不在孔府。一聽見蘭寧消息,快馬加鞭趕回現場。遇見了出城門的師弟子羔,子羔說,出公已經出奔,城門已經關閉,師兄你空受其禍沒必要。

但子路說:食其祿,不避其難。吃他家飯,就不迴避他家患難。子羔無奈,出,子路入。

而門將公孫敢不開城門,子路說:利其祿,必救其患。受到他家好處,就一定要拯救患難。最後有使者進門,子路也便趁機混進城內。

太子、孔悝正在臺上策反呢。子路在臺下要求:殺了孔悝,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太子不肯。子路便燒臺子。太子便叫兩名侍衛石乞、壺魘攻殺子路,子路時年六十二,不敵。英雄最怕暮年。草木零落,美人遲暮。

子路的帽帶被兵器割斷,他說:君子死,冠不免。堂堂正正,大義凜然,結纓而死。死得極有尊嚴,第一個站著死的英雄。

 

孔子聽說衛國的政變,感嘆:子羔應該逃出來了,可憐子路死難了。

聖人無人不知,無事不知,未卜先知。但,救不了,改變不了,扭轉不了。五十知天命,是實話實說,不是吹牛。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子路
    子路畫像子路,姓仲名由,子路其字。(《陽貨》)子路常向孔子請教。《論語》所記有子路「問政」「問事君」「問君子」「問士」「問君子尚勇乎」「問桓公殺」數章,皆所以修身成德、事君從政之要。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路》)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子路是死在衛國的。原來衛出公立了十二年以後,他父親蒯聵又來奪取王位。這時子路在衛國的一個貴族孔悝那裡做官。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並不贊成蒯聵。可是孔悝的母親,即蒯聵的姐姐,卻歡迎蒯聵,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親死後,愛上一個僕人叫渾良夫的,蒯聵支持她這一段愛情,並允許她改嫁。結果,孔悝的母親和渾良夫當了蒯聵的內應。
  • 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有匪君子,何問出處?
    在孔子的悉心教導下,子路逐漸成長,但他絕不會無條件地聽從孔子的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又會變成年輕時那個毛躁的漢子,所以孔子認為子路:「由也升堂也,未入於室矣。」這就代表了雖然子路經過儒學的洗禮,但根本上的一絲野性卻始終沒能消除。
  • 孔子的弟子子路(上)
    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弟子子路隨行。由衛國東趨齊國,途經滋露村,在村邊槐蔭下休息,子路曾取書展卷閱讀。後為紀念子路勤學精神,村名改為子路村。明《張秋志》載:「子路村有子路讀書處」。子路村古碑文記載,漢武帝時期,朝廷推崇儒家思想,當時東平州東阿縣子路村創建「仲子讀書處」,也稱「子路讀書閣」,讀書閣西臨子路山。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子路讀書閣。
  • 子路強辯
    孔子私下裡對弟子說:「子路做事不加考慮,簡直到了魯莽的地步。無論如何,如果在用人方面不慎重的話,政治上是行不通的。而且,對於子羔,他的處境也是可憐的。也許子羔會因為做官而感到高興,但是,他的前途可能由此毀於一旦。安分守己才是明智的選擇啊!」子路做夢也想不到孔子會非難他,相反,他滿心高興,還準備找個機會,再提拔一個孔門子弟做官呢。
  • 《論語》導讀之228:孔子讚賞子路不嫉妒不貪求,又常常提醒教誨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衣,衣服,這裡是動詞,穿衣。敝,破舊。縕袍,用亂麻襯在裡面的袍子。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恥,羞恥,這裡是感到羞恥。由,仲由,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岀自《詩經衛風雄雉》,忮,嫉妒。求,欲求,貪求。臧,善,好。道,符合道的理,指大道,正道。足,足夠,值得。
  • 什麼是「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生了個病,子路想到了老師的後事,由於想把老師的葬禮辦得更體面風光,顯得更有排場,所以就打算越禮而為,決定以大夫之禮,以大夫的規格為老師辦理後事,讓其加倍享受死後哀榮。孔子之前做過魯國的大司寇,大司寇是屬於大夫級別,大夫是可以有家臣的,但是孔子只做過很短時間的大夫,孔子更多的時候,是士人身份,士人是沒有家臣的。
  • 經典故事:子路除喪
    子路有一個姐姐已經出嫁,她過世了。服喪應該服什麼喪?服小功之喪。這個喪服非常簡單,不像父母的喪這麼樣嚴重。一般來講,小功六個月已經可以除喪服了,可是子路還是沒有除喪服。 孔子就問他:「不是可以除喪了嗎?為什麼還沒除喪呢?」
  • 妙法蓮花經淺釋:子路借糧
    子路站起來了:「我去!我沒病!餓了幾天也不要緊。」子路好勇,他有勇氣。孔子說:「好!你去!」 子路到那兒,一見範丹,就說:「嗨!範大哥!我是孔老夫子的學生,叫子路。我們在陳、蔡兩國中間地方,已經沒有東西吃了;現在到你這兒,想要借一點米!」範丹說:「借米可以的,不過我有個題目,你要答得出才可以。你答不出,我就不借給你米;你要是答對了,就借給你米!」子路說:「你有問題,那不要緊的!
  • 今天父親節,除了子路借糧,你還知道哪些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爸爸和兒子父親節到了,但不知為何,本來有很多話對自己父親說的筆者,現在卻說不出對父親表達愛意的話。下面,筆者先給大家講第一個故事:子路借糧孔子和子路及其他弟子子路,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傑出弟子之一。在他小時候,家裡只能吃粗糧、野菜,甚至在一些荒年,還常沒食物吃。
  • (孔夫子 、子路的故事)
    孔子帶弟子子路周遊列國時,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就讓子路撿起來,不料子路懶得彎腰便假裝沒聽見。 出了城,二人繼續前行,經過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厲害,就把藏在袖子裡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子路一見,趕緊撿起來吃。 孔子邊走邊丟,子路也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 最後,孔子笑著對子路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小事不幹,將來就會在更小的事上操勞。
  • 子路無宿諾。(精品推薦)
    子路無宿諾。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子路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片言可以折獄」是什麼意思呢?一、說子路言而有信,子路做證人也做,被訟也好,起訴他人也好,「得其單詞,即可以斷獄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辭之畢也」,聽訟者聽子路一面之辭,不待對驗,即可判明案情。
  • 論語故事|第二輯·子路的故事·子路強辯·NO3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論語·先進篇      子路當過季氏的家臣,一時相當得勢。每逢有人請他幫忙,他都痛快地答應,以老大哥的氣派,提攜了許多友人。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場面試培訓,可以看透孔子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歷來被視為最能體現孔子政治思想和理想的一段對話。也難怪,很多時候,我們閱讀這段對話時,會不自覺地從孔老夫子弟子回答問題的語氣、口吻,去判斷、評價他們的性情、性格;從他們的話語裡,去斟酌他們秉持的政治、生活理念;進而,對比、觀照、剖析,他們師徒五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
  • 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
    很可惜的是,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不過是畫餅充飢而已。一、高中新教材第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20年前筆者上高中的時候,是沒有學過這篇古文的。後來這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教材,體現了選編者對這篇文章的厚愛。
  • 孔子的班委會中,如果子路是紀律委員,子貢能做生活委員嗎?
    班長和學習委員被顏回做了,比顏回年齡大、入學早的子路有些不服氣,但是沒辦法,誰讓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呢。子路能夠到孔子的「青年政治學院」來上學,還要好好地感謝孔子。如果沒有孔子的教導,子路就是一個好勇鬥狠的「街頭混混」,哪天在黑幫的火拼中丟了性命也未可知。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比顏回大二十一歲。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獷。
  • 未知生,焉知死?
    我無法明白一個男人為何會如此輕易走上輕生之路,甚至我一度猜想在他生命意識將停的前一刻,他真的就能義無反顧?如若是勇敢,還有什麼事情我們不能去面對克服;如若是懦弱,他連死都不怕還怕什麼?還怕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嗎?  記得《論語》中曾有季路(即子路)問事鬼神於先聖孔子的一段記載。
  • 什麼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公父文伯退朝之後去拜見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正在紡麻。文伯說:「以我這樣的家庭母親您還要紡麻,我擔心會使季康子生氣,他大概會以為我不能侍奉母親您吧?」
  • 「盡孝背糧唯子路,求賢吐哺僅周南。」詩鐘嵌字在上下聯尾雁足格
    覆醢傷心思子路,投胎稱父認樊南。楊雲(虎丘鐘聲)(*樊南,李商隱別稱,白居易喜其詩,曾言願投胎做子。)365.徐培波 叢碧詩鐘社(註:驊騮向北:宋將軍孟良去遼國,盜了來一匹好馬,這匹馬它到了宋朝不住的向北長嘶,七晝夜不吃草料而死。越鳥思南:西施到吳國的時候,帶了一隻鸚鵡,結果鸚鵡到來吳國,整天都不說話,一心只想念南方。)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