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故事:子路除喪

2021-02-19 黃庭禪

子路有一個姐姐已經出嫁,她過世了。服喪應該服什麼喪?服小功之喪。這個喪服非常簡單,不像父母的喪這麼樣嚴重。一般來講,小功六個月已經可以除喪服了,可是子路還是沒有除喪服。

 

孔子就問他:「不是可以除喪了嗎?為什麼還沒除喪呢?」

 

子路說:「我兄弟很少,就這麼個姐妹而已,因為兄弟少,所以我不忍心一到該有的喪期就除喪,我想多為她戴點,多服點喪。」

 

孔子說:「先王之所以製作禮的體制、禮的節制,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所有在履行道義的人,對於人的過世都是不忍心除去喪服的。」

 

為什麼?因為那個喪服代表的是一種感念、一種對人的懷念、我們對他的惦記跟感恩,所以,我們為他著這個喪服。所有履行道義的人,都是不忍心除去對那一個人的記憶。

 

但是我們不能夠任由這樣,讓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帶著喪服。如果這樣的話,世上有哪一家不死人的?哪一家不著喪服的?那豈不是一輩子一件加一件一直著上去了嗎?是不是要有一個節點?要給它一個制度,給它一個終止的時間,這個叫做禮。

 

所以,先王制禮就是為了這樣,因為每個人都不忍除去喪服,不是只有你。為什麼別的人要在一個時間除去喪服?當然,有的人是不想著喪服,他不想著這麼久,但是,所有行仁行義的人都是不忍除去喪服的,那麼就要給他一個節點。

 

我們是一個正人君子,我們讀聖賢書,我們知道先聖先王他們希望世人好好過生活的這種苦心,希望儘早恢復正常的生活,那我們要不要身先士卒,我們要不要作為百姓的表率呀?何況我們是一個讀書人,對不對?

 

子路聽孔子這麼一說,就馬上除去了喪服。

 

這個就是在講古人他們製作這個禮節的目的何在。實際上不是約束人,而是給予人有一種規範,讓他們的生活能夠更正常。

當然,我們不能夠告訴人說,你們親人過世你們都不要哀傷,因為這並不符合人情。但是事情總會兩極化,有的一哀傷就不知道要出來,聖人就給他規定一個期限;有的人都不哀傷,內心一點感念、一點感恩都沒有,對不對?所以古人就給他制定正常的喪期。

——摘自張慶祥講《禮記》第17-03集

相關焦點

  • (孔夫子 、子路的故事)
    孔子帶弟子子路周遊列國時,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就讓子路撿起來,不料子路懶得彎腰便假裝沒聽見。 出了城,二人繼續前行,經過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厲害,就把藏在袖子裡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子路一見,趕緊撿起來吃。 孔子邊走邊丟,子路也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 最後,孔子笑著對子路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小事不幹,將來就會在更小的事上操勞。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雖然子路常常挨孔子的罵,然而因為子路是個直爽的人,孔子對他也就最容易說出真心話,同時子路也有不少長處,像:正直,勇敢,聽了就做,說得出就做得出,沒有任何猶豫,而且如果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興等
  • 子路強辯
    孔子私下裡對弟子說:「子路做事不加考慮,簡直到了魯莽的地步。無論如何,如果在用人方面不慎重的話,政治上是行不通的。而且,對於子羔,他的處境也是可憐的。也許子羔會因為做官而感到高興,但是,他的前途可能由此毀於一旦。安分守己才是明智的選擇啊!」子路做夢也想不到孔子會非難他,相反,他滿心高興,還準備找個機會,再提拔一個孔門子弟做官呢。
  • 論語故事|第二輯·子路的故事·子路強辯·NO3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論語·先進篇      子路當過季氏的家臣,一時相當得勢。每逢有人請他幫忙,他都痛快地答應,以老大哥的氣派,提攜了許多友人。
  • 孔子的弟子子路(上)
    我的課的設計是這樣的:一、「負米養親」的故事及子路村簡介1.「負米養親」的故事。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中,有一個「負米養親」的故事,誰能給大家說一說呢?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 《論語》中的子路
    子路畫像子路,姓仲名由,子路其字。(《先進》)子路也十分敬佩孔子,追隨孔子周遊列國,常隨孔子左右,與孔子的情感格外深厚。孔子生病,他似乎是最著急的一個。子疾病,子路請禱。(述而)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
  • 子路為何而死
    子路是孔府的大管家,政變時,他在外地,不在孔府。一聽見蘭寧消息,快馬加鞭趕回現場。遇見了出城門的師弟子羔,子羔說,出公已經出奔,城門已經關閉,師兄你空受其禍沒必要。但子路說:食其祿,不避其難。吃他家飯,就不迴避他家患難。子羔無奈,出,子路入。而門將公孫敢不開城門,子路說:利其祿,必救其患。受到他家好處,就一定要拯救患難。
  • 今天父親節,除了子路借糧,你還知道哪些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下面,筆者先給大家講第一個故事:子路借糧因為子路雖然幼小,但卻非常懂事,所以父母也沒有過問他幹什麼去,只是囑咐他路上注意安全,早點回來。子路借糧但他們沒想到,子路竟然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程,去一個家裡稍許殷實的親戚家去借糧。
  • 妙法蓮花經淺釋:子路借糧
    子路站起來了:「我去!我沒病!餓了幾天也不要緊。」子路好勇,他有勇氣。孔子說:「好!你去!」 子路到那兒,一見範丹,就說:「嗨!範大哥!我是孔老夫子的學生,叫子路。我們在陳、蔡兩國中間地方,已經沒有東西吃了;現在到你這兒,想要借一點米!」範丹說:「借米可以的,不過我有個題目,你要答得出才可以。你答不出,我就不借給你米;你要是答對了,就借給你米!」子路說:「你有問題,那不要緊的!
  • 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有匪君子,何問出處?
    在孔子的悉心教導下,子路逐漸成長,但他絕不會無條件地聽從孔子的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又會變成年輕時那個毛躁的漢子,所以孔子認為子路:「由也升堂也,未入於室矣。」這就代表了雖然子路經過儒學的洗禮,但根本上的一絲野性卻始終沒能消除。
  • 子路無宿諾。(精品推薦)
    子路無宿諾。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子路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片言可以折獄」是什麼意思呢?一、說子路言而有信,子路做證人也做,被訟也好,起訴他人也好,「得其單詞,即可以斷獄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辭之畢也」,聽訟者聽子路一面之辭,不待對驗,即可判明案情。
  • 古代關於孝道的故事賞析 絕對歷史上經典教育典範
    有網友會問古代關於孝道的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幾則。   扼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 稼。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對他不好,多次說他壞話,因此父親也不喜歡他。每每派他清掃牛的下身。王祥更加謙恭地做這事情。   父母親有病,他都衣不解帶,湯藥必定親自嘗試。母親經常想要活魚,當時天寒地凍,王祥解下衣裳將剖開冰面來尋求,冰面忽然自己解凍,一雙鯉魚躍出,他拿著回了家;母親又想要黃雀燒烤,於是有黃雀數十隻飛入他的帷幕,他又拿來供養母親。
  • 領導人要謹言慎行《論語子路第十三(15)》讀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筆者將持續在公號中和大家一起重溫《四書五經》、《資治通鑑》、《二十五史》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相關文章:民富則易治《論語子路第十三(9)》讀解:實行富民政策《論語子路第十三(8)》讀解:知足常樂正人先正己《論語子路第十三(6)》讀解:表率的作用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
  • 什麼是「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生了個病,子路想到了老師的後事,由於想把老師的葬禮辦得更體面風光,顯得更有排場,所以就打算越禮而為,決定以大夫之禮,以大夫的規格為老師辦理後事,讓其加倍享受死後哀榮。孔子之前做過魯國的大司寇,大司寇是屬於大夫級別,大夫是可以有家臣的,但是孔子只做過很短時間的大夫,孔子更多的時候,是士人身份,士人是沒有家臣的。
  • 分庭抗禮的故事 | 第46期
    今天是成語故事第四十六期,我們一起來學習『分庭抗禮』。昨天的成語是打草驚蛇,忘了在公眾號發布,今天妞爸將他發在第二條了。【漢   字】分庭抗禮【拼   音】fēn tíng kàng lǐ【釋   義】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係。
  • 安親老師講成語故事|分庭抗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精粹之一,用最簡單最凝練的語言給我們講一個小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安親老師每期用幾分鐘講解一個成語,以及一個相關的歷史故事。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後,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並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於各國的孔聖人。」,漁夫微微一笑,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呀。」,漁夫說完,轉身朝河岸走去。子貢急忙把漁夫說的話報告孔子。孔子聽後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說:「這位是聖人呀,快去追他!」
  • 孔子的班委會中,如果子路是紀律委員,子貢能做生活委員嗎?
    班長和學習委員被顏回做了,比顏回年齡大、入學早的子路有些不服氣,但是沒辦法,誰讓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呢。子路能夠到孔子的「青年政治學院」來上學,還要好好地感謝孔子。如果沒有孔子的教導,子路就是一個好勇鬥狠的「街頭混混」,哪天在黑幫的火拼中丟了性命也未可知。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比顏回大二十一歲。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獷。
  • 成語故事——分庭抗禮
    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後,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並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  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  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於各國的孔聖人。」
  • 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部編版高一語文下冊的第一篇古文。學習古文,不管是對於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個頭痛的難題。但是對於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章,我們又不能不學。編者將其放在第一篇,必然有他們的用意。應該是試圖讓我們從其中感悟出一些內容,用於指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