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有一個姐姐已經出嫁,她過世了。服喪應該服什麼喪?服小功之喪。這個喪服非常簡單,不像父母的喪這麼樣嚴重。一般來講,小功六個月已經可以除喪服了,可是子路還是沒有除喪服。
孔子就問他:「不是可以除喪了嗎?為什麼還沒除喪呢?」
子路說:「我兄弟很少,就這麼個姐妹而已,因為兄弟少,所以我不忍心一到該有的喪期就除喪,我想多為她戴點,多服點喪。」
孔子說:「先王之所以製作禮的體制、禮的節制,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所有在履行道義的人,對於人的過世都是不忍心除去喪服的。」
為什麼?因為那個喪服代表的是一種感念、一種對人的懷念、我們對他的惦記跟感恩,所以,我們為他著這個喪服。所有履行道義的人,都是不忍心除去對那一個人的記憶。
但是我們不能夠任由這樣,讓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帶著喪服。如果這樣的話,世上有哪一家不死人的?哪一家不著喪服的?那豈不是一輩子一件加一件一直著上去了嗎?是不是要有一個節點?要給它一個制度,給它一個終止的時間,這個叫做禮。
所以,先王制禮就是為了這樣,因為每個人都不忍除去喪服,不是只有你。為什麼別的人要在一個時間除去喪服?當然,有的人是不想著喪服,他不想著這麼久,但是,所有行仁行義的人都是不忍除去喪服的,那麼就要給他一個節點。
我們是一個正人君子,我們讀聖賢書,我們知道先聖先王他們希望世人好好過生活的這種苦心,希望儘早恢復正常的生活,那我們要不要身先士卒,我們要不要作為百姓的表率呀?何況我們是一個讀書人,對不對?
子路聽孔子這麼一說,就馬上除去了喪服。
這個就是在講古人他們製作這個禮節的目的何在。實際上不是約束人,而是給予人有一種規範,讓他們的生活能夠更正常。
當然,我們不能夠告訴人說,你們親人過世你們都不要哀傷,因為這並不符合人情。但是事情總會兩極化,有的一哀傷就不知道要出來,聖人就給他規定一個期限;有的人都不哀傷,內心一點感念、一點感恩都沒有,對不對?所以古人就給他制定正常的喪期。
——摘自張慶祥講《禮記》第17-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