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

2020-12-24 老張侃詩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部編版高一語文下冊的第一篇古文。學習古文,不管是對於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個頭痛的難題。但是對於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章,我們又不能不學。

編者將其放在第一篇,必然有他們的用意。應該是試圖讓我們從其中感悟出一些內容,用於指導教學。很可惜的是,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指導教學,理想豐滿,現實太殘酷,不過是畫餅充飢而已。

一、高中新教材第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0年前筆者上高中的時候,是沒有學過這篇古文的。後來這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教材,體現了選編者對這篇文章的厚愛。這篇課文無論對於老師,還是對於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指導,也代表著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

作為語錄體古文的典範,《論語》把這種風格發揚到了極致。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樣語錄體的文章只能傳達思想,極少找到屬於古文的美感,但是它依然可以傳承幾千年,而且還要繼續傳承下去。

把這篇課文放在高中語文部編版第一課,編撰者肯定有他們自己的思考。在我們來看,編撰者是想通過這一篇課文,對老師和學生都進行一次精神的洗禮。

課文當中所記錄的就是孔子和幾個學生的一堂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就是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所上的一堂簡短的課,讓他們各言其志。對於這幾個學生所回答的,孔子也給出了自己的態度,以此我們從中可以得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師生關係的平等,比如因材施教,比如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在分析這篇課文之前,我們先把課文全文貼在下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畫了什麼樣的餅

既然說這篇課文是教材的選編者給我們畫了一個大餅。那麼這張大餅,究竟包含了什麼呢?

(一)課堂的民主氛圍

首先這篇課文最吸引我們的,就是孔子創造了一個相對溫和的交流環境,營造了各抒己見、各言其志的氛圍。

孔子已經明確了這堂課的課題,但是並沒有直接讓學生們回答,先是用一種非常溫和的語氣給學生們創造一個輕鬆親切的交流環境。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不要認為我比你們歲數大一點就不敢向我說話了,孔子雖然在當時已經名滿天下,但對於自己的學生還是非常的親切。這一點斷然讓今天很多評為教授但不上課的所謂導師們汗顏。

事實上孔子長子路9歲,長曾皙21歲、長冉有29歲,長公西華42歲,要是放在現在,就隔了三四條代溝了,但孔老先生毫無倚老賣老之態,而是努力打消學生的心理顧慮,積極鼓勵他們暢所欲言。

也正是因為孔子的主動發動,主動鼓勵學生們暢所欲言,所以也才會有了「」率爾而對曰。而當曾哲「異乎三子者之撰」,不想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的時候,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誘,「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才有了曾皙所描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儒家生活的最高境界。

編者把這一堂課作為下學期開始的第一堂課,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至少能能夠通過這一篇課文讓老師們明白,教師誠懇的態度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而能夠創建出融洽的教學情境,才真正的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並且提高教學效果。

同時今天的教學改革,以「民主、開放、平等」為宗旨,顯然,孔子「座談式」的授課方式已經達到了這一要求,而且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二)老師的多元評價

這篇古文帶給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孔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讀全文,我們發現孔子讓學生們各言其志,之後並沒有給予太多的語言評價。這和我們今天評價學生時常用長篇大論的語言形成鮮明的對比。相比而言,孔老夫子不隨意給學生「塑造靈魂」,而「讓每個學生成為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尊重每位學生,充分發展其個性,此為孔子教育第一成功之處。

同時,孔子的各言其志其實也就是讓學生們表達出自己內心所想,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根據自己長期以來所學到的東西,勾畫出未來發展的藍圖。他從來不追求結果的統一,也不對學生妄加褒貶。

對於志向遠大的子路,孔子的態度「哂之」,但是並非認為這是子路的自負,只不過認為他是「其言不讓」,不夠溫和略顯魯莽。而對于謙虛過度的公西華,孔子給出了「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的評價,加以鼓勵。

孔子的弟子中各類奇才畢備,應該說與其師的這種「不拘一格育人才」的教育方式有著極大的關係。

他的教學評價都傾向於正面表揚激勵為主,這對於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是一項有益的啟示。

(三)老師的因材施教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也是形態各異。無論是子路、顏回,還是其他的學生,都在他的教育之下將自己的個性才華發揮到了極致。孔子主張「仁政」「禮治」「教化」,弟子們深受孔子的薰陶和教育,表現得均有大志而各適其性:

子路率真自負,勇於任事,積極用世;

冉有謙虛謹慎,因人成事,以小見大;

公西華少而謙恭,長於辭令,以禮治國;

曾皙更是灑脫知禮,從容不迫,於逍遙自在中顯其儒者的理想政治和道德追求。正所謂《二程集》所記載的: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語人者,有以德行人者。」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非常可貴。這一節課文當中,通過孔子最後和曾皙的一段對話,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他對於幾個學生「各因其材」的評價。

《論語》中有許多孔子對弟子進行個別分析的記錄,如從弟子優點方面分析,從弟子專長方面分析,從其缺點方面分析,對不同弟子作比較分析等等評價往往高屋建領,或作暗示性批評而不傷其自尊,或從正面引導而加以鼓勵,或予以高度的讚揚並薦之於諸侯。

這就啟示我們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體察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用激勵的方法從正面加以引導。

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畫的餅為何無法充飢

這篇課文帶給老師們的啟示是足夠多的。而且這篇課文放置在一個學期的開始,顯然是希望老師和學生們能夠開一個好頭。

事實證明,這不過是編撰者的一廂情願罷了。因為畫了這麼大的一張餅,一線教師根本無法充飢。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學習的功利性

關於教育的功利性問題,多少年來一直都在探討。這麼多年了,教育改革也一直在這上面做文章,但一直到今天依然擺脫不了高考指揮棒的影響。

尤其是高中時代學習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為了應付考試的。裡面所有的字詞、語法的用法,都是考試的重點。而且這些語言的學習和今天的白話文文章完全不同,歷史感太強,使得學生們和文言文之間的距離感非常強烈,喪失了學習興趣。

對於老師來講,這也是新教材的第一次授課,基本上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上老師一個字一個字的分析解讀,以求能夠吃透課文,讓學生們都能夠真正了解真正讀懂。學生們也大都圍繞老師的授課內容做筆記,甚至硬背注釋和譯文,方法簡單粗暴,最終使得學習只能是留意表面根本也更加的側重於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背後的人文性。

畢竟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之下,成績是其中唯一的參考標準。這篇課文當中的老師帶四個學生的授課方式,固然是美好的,應該也是有效的,但是在今天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基本上沒有機會出現。

(二)「因材施教」只是一個傳說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幾千年來甚至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談到教育當中都是離不開的話題。但對於今天的高中語文老師來說,想要做到因材施教,實在是天方夜譚。

這篇課文當中,孔子記錄了四個學生,這四個學生就有各色人等。比如子路,有抱負、坦率爽朗、自信自負、不謙讓;冉有,謙虛謹慎,既想有所作為,又不願對自己估計過高;公西華,謙恭有禮,嫻於辭令;曾皙,有心計,超凡脫俗,每個人都體現出自己的特點,即便是孔子在當時也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感受。

但更何況在今天,在崇尚每個人都在極力發展個性的今天,作為一個小小的語文老師,所擔負的責任是有多大?

孔子在這堂課當中只邀請了四個學生,在今天這樣的場面基本上不會出現。雖然可能會有小組教學,或者是一些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的出現,但也不過是蜻蜓點水一般,空有形式而極少會有真正的內容。

每個人都有平等學習的機會,為何這樣的一堂課只允許他們四個?一旦爆出此類新聞,恐怕輿論一片譁然。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年孔子教授的這些學生,大都是一心想要學習的。至少從主觀能動性上面來說,他們每一個人都願意跟著孔子學習點真本事。但今天的學生,全部都是這樣的心態嗎?

幾乎每一個班級當中都有愛學習的,不愛學習的。

就拿這些愛學習的學生來講,但每個人對於學科的偏好也是明顯存在的。有的人熱愛學習,但是就是不喜歡學語文。有的人喜歡語文,但就是不喜歡學習文言文,或者不喜歡寫作文,要想因材施教談何容易。

而對於那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們,要想操作因材施教就更難。

不愛學習的學生,他們有很多的原因。

比如說有的學生可能是初中和小學成績都很好,但是到了高中,競爭越來越激烈,他努力過,沒什麼成效,自己慢慢放棄了。

有的學生,小學初中成績都不怎麼好,但是家裡人又必須要求他繼續學習的,而他自己不願意學習,在校園裡度日如年。

還有一部分學生則不排除混學歷。家庭狀況已經是相當不錯,學習只不過是家長們履行職責,讓他完成規定的教育。

有的學生可能會陷入早戀,甚至有的還會有狗血劇的產生。

有的學生可能會受到同伴關係的影響,甚至於來到校園裡就膽怯……

有的學生是矛盾的。家庭對他們的期望很高,而他們在高期望的壓力之下對學習越來越厭倦。

還有很多的學生沉迷於網路遊戲,甚至於不良網站……

有的學生十幾歲的年紀都就想早早的進入社會當中,天天和一些社會青年保持密切聯繫。

對於各種各樣的學生,老師想要做到因材施教,實在是太困難了。

雖然可能有很多的老師們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摸索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但是一個老師的成長也是需要時間的,一個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也是有限的。

兩者相抵,什麼時候才能達到因材施教那種崇高的理想境界?

況且當前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之下,作為一個老師,只能說是對大多數的學生負責。

試想一下,一個老師面對著幾十匹向著不同方向奔騰跳躍的小馬,且不說要調教了,能夠拉得住韁繩就已經謝天謝地。

回望這篇課文中的孔子的愜意,今天的老師們只能是望塵莫及。

(三)教師權威性受到挑戰

無論你承認與否,在今天教師的生存環境比之前都顯得更為惡劣。

在這篇課文的第一句和題目當中,我們就能夠看到,作者用了一個詞叫「侍坐」。侍的意思是侍奉,本指侍立於尊者之旁。侍坐指執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這表現了這些學生們對於孔子老師是非常尊重的,也顯現出了孔子的權威。

但是在今天,教師的權威性和職業尊嚴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之前爆出來的學生用磚頭拍老師、學生為了奪回手機和老師惡語相向如此這般的新聞,都在告訴我們一個血淋淋的現實:在今天,教師所受到的考驗前所未有。

首先,教師不再是知識學習的唯一來源,這在某種程度上對於教師的權威性是一種挑戰。網絡社會當中,學生們接受到信息的渠道和老師幾乎是同等的。而且各種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也使得學生們能夠有可能通過網絡學到更好的課程,聽到更好的講解。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學生接受新思想、新技術的速度快,他們所接受的觀念和信息有可能超過教師,學生完全有了和教師「掰手腕」的「資本」。

由此,教師本身的知識權威性的身份必然面臨考驗。如果此時教師還一味追尋之前那種自我良好的教學方式和角色認知,顯然已經落伍。

其次,以此為基礎,再加上教師隊伍當中出現了很多的有損師風、有損師道尊嚴的行為,讓社會輿論對於教師這一職業群體產生了更大的質疑。

雖然在今天的高中教學當中,師生關係總體上還是繼承了尊師愛生的傳統,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社會各界對教師職業身份重新評價的多元化,隨著商業社會當中對教師工作價值的質疑,教師的權威性再受到進一步的侵害。

再回到這篇課文當中,孔子之所以能夠在這一次的教學當中遊刃有餘,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他淵博的學識以及教師自身的尊嚴。當今天教師們的知識豐富性受到考驗的時候,當學生們和整個社會對老師的質疑越來越多的時候,再苛求老師們能夠像孔子一樣「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又如何能夠真正實現?

四、小結

對於部編新教材中這篇課文的入選,我們有理由認為,選編者是在向老師和學生們傳達中國古代最經典的教育思想,以期在今天的教學場景當中能夠從中汲取營養。但很可惜的是,通過上述文章的這些分析,我們認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很難從這篇課文當中積累足夠的營養,而只能把它等同於其他的文言文一樣學習。

因為這篇課文當中所談到的教育理想實在是太崇高了,今天我們普通的一線老師沒有足夠的能力,今天的環境也不足以支持他們有足夠的自信來仿照孔子實施這一教學形式,傳達這種教學思想。

畫餅充飢,必然是吃不飽的。

相關焦點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場面試培訓,可以看透孔子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歷來被視為最能體現孔子政治思想和理想的一段對話。也難怪,很多時候,我們閱讀這段對話時,會不自覺地從孔老夫子弟子回答問題的語氣、口吻,去判斷、評價他們的性情、性格;從他們的話語裡,去斟酌他們秉持的政治、生活理念;進而,對比、觀照、剖析,他們師徒五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但你們不要拘束。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打算幹什麼呢?」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3] 。居則曰 [4] :『不吾知也 [5] !』如或知爾 [6] ,則何以哉 [7] ?」第一段寫孔子啟發學生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這句話其實就是孔子在啟發、激勵學生談為政理想。在《侍坐》篇裡,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的理想是三年以後,能夠讓千乘之國的百姓「有勇且知方」。「方」兩處均指「法度、準則」。也就是說,子路的為政理想在治軍,他有志於帶出一支能戰鬥、守軍規的隊伍;冉有志在治財,希望在經濟上有所作為,讓老百姓富起來;公西華志在治禮,希望自己能夠在國君的宗廟祭祀或者諸侯會盟等重大場合做一個優秀的司儀。然而,孔子卻對子路和冉有兩人的志向沒有高度評價,這是為什麼呢?
  • 《論語》中的子路
    子路畫像子路,姓仲名由,子路其字。(《公冶長》)子路有時稍嫌魯莽,缺少心計。《論語》記「由也喭」,侍奉孔子的時候,「行行如也」。孔子常擔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他心直口快,常常受到孔子的批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孔子的弟子子路(上)
    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為了敵人,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與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道路。3.子路是怎樣成為孔子的弟子的呢?司馬遷在《仲尼弟子列傳》中這樣寫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kàng)直,冠雄雞,佩豭豚(tún),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 理想的教育生活場景
    (一)理想的教育生活場景應該是淡定從容的,就像是《論語》侍坐章裡描繪的那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 布局大灣區:宋衛平和他的理想小鎮
    2500年前,孔子和弟子們討論生平理想和志趣,其對於曾皙提出的觀點,大為讚賞。穿越千年時空,這樣的田園烏託邦,也是中國地產大佬宋衛平的夢想。彼時,宋老還在綠城的時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可是入職新員工必須背誦的文章。
  • 吃著火鍋,唱著歌,葛優所說的,恰恰是孔子的理想
    孔子有一次和弟子,談論起了理想。子路說治理一個中等強國,三年時間,可以使民有勇,且知方也——他說的其實就是魯國。冉有說,三年時間可以使民眾富足。公西華則希望在各種禮儀上當個主持人——這其實是孔子早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