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渡來日本列島,先後抵筑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徐福定居後把7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然後把他們分別派往7個地方。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徐福自稱秦之徐福。現在日本帶秦姓或者帶波多、羽田、波田、有福、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與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
徐福,字君房,齊地琅琊人,是秦朝著名的方士。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開始了巡遊,他巡遊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求仙藥,秦始皇經歷過那2件邪事後,便開始追求長生。戰國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便有大批齊、燕方士入海求蓬萊仙藥,此時秦始皇不得不相信世界上有不老之藥,可以使自己生生世世統治者自己的國家。恰在此時,徐福進宮對秦始皇進言東方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山上居住著神仙。秦始皇被打動了,邊資助徐福。
東渡仙山求藥
秦始皇資助了徐福數艘蜃樓(體型巨大的船,有取海市蜃樓之意),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耗資巨大。徐福便開始了第一次東渡求仙藥。從琅琊出發,過膠州灣、成山、芝罘、廟島群島到遼東半島的老鐵山,然後再過鴨綠江到朝鮮半島的西海岸,繞至朝鮮半島的東海岸,經對馬島、衝島、北九州,過關門海峽、瀨戶內海到和歌山新宮町熊野灘。經歷數年之久並未找到神山求得仙藥,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射殺了一頭大魚,便回來來了。
此時秦國內正在改革,秦始皇用重典實施焚書坑儒,殺死了無數讀書人,尤其是春秋遺留下來的百家。當時徐福的好友被殺害,為了避禍,急忙向秦始皇請示再來一次東渡,便開始了第二次東渡,這次東渡路線與第一次相同,歷經千辛萬苦,徐福真的找到了傳說中的三神山。徐福來到「平原廣澤」(可能是日本九州島),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自立為王不回來了。
徐福帶去了水稻,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還教這裡的人們水稻耕作、醫藥知識、金屬冶煉、紡織技術,使日本擺脫了原有的採集、漁獵時代,步入了農耕文明時代;他們學會了冶煉鐵器,擺脫了笨拙無效率的石器時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漢字的傳入,對日本本民族文字的產生具有借鑑意義;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儒家思想的傳入,對日本人民起到了教化作用。這些對日本社會的發展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直到今天,日本人民仍然把徐福奉為「農耕之神」「醫藥之神」「紡織之神」。
這一次的東渡,是可以說是一次政治避難行為,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計劃的海外移民。
徐福祠
徐福故裡位於連雲港西北50公裡處贛榆縣境內。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求長生不老仙藥,派遣當地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女和百名工匠,出海尋覓,最終未獲得不老仙藥,卻在日本登陸,成為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第一人。
徐福故裡建有徐福祠一座,祠廟門闕為仿漢建築,造型精美,古色古香。1988年春天,贛榆縣政府為紀念秦代方士東渡日本第一人徐福,在原金山鄉徐福村北原廟址建徐福祠,當年5月1日對外開放。徐福祠建成後,日本新宮布、佐賀市多次派人參觀。原徐福廟,也稱興會寺。始建於漢,是舊時士商農工祭祀徐福之地。在原廟前古松的舊址,徐福祠大門南端,矗立著兩尊墨青色花崗石,一尊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日友協副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徐福村」村名刻文,另一尊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衝題寫的「徐福故裡」碑文。
日本也建立了徐福寺,不過數量太多,具體到那有一家是正統無從考據。不過日本和山歌縣新宮徐福公園內立有徐福墓,日本佐山縣金立山有金立山神灶,主祭神為徐福,徐福被奉為醫藥、農耕之神。每年的12月15號,人們在這裡舉行「收穫祭」,用來祭祀徐福。
盛唐時期,日本不僅派人來朝拜,還派人來學習,徐福的史跡就在這個時候由日本傳到我國。隋唐時期,是日本與我國交往的第一個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國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國也曾派遣過大量的迎送使節,兩國友人、僧侶、學者之間的交往,時常以徐福文化作為一種友誼的象徵而互相傳頌、讚賞。日本的弘順法師與我國的義楚和尚以談徐福傳說來頌揚中日人民的傳統友誼;日本天台宗僧圓載,來華留學約40年後回國,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為他餞行,曾寫有一首《重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其中有:「無限屬城為裸國,幾多分界是澶洲」的詩句。也以徐福求仙事來揭示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徐福在日本時自立為王,當他並沒有把孩子放在身便,等7個孩子長大成人後,便把他們派到七個不同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帶來的人和當地通婚,留下秦姓或者帶波多、羽田、波田、有福、畑、畠等字的姓氏的種族。
徐福是中國上第一個到達外國的人,對中國歷史產生很大的影響。徐福文化歷史流變中的另一突出現象就是徐福逐漸由人到神,徐福的史實記載內容逐漸被作為文人的創作而加以發揮,並且不斷加以神話,把徐福刻畫成一種不折不撓、無所不能的精神象徵。至於徐福東渡與中日關係的意象結合,則在歷代的文學創作中也是屢見不鮮,可以說徐福養富了大唐一批文人墨客。#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