丱兮城發掘:「徐福東渡」的「渾水」會澄清嗎?
「徐福東渡」幾乎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中國、日本、韓國眾多的學者參與討論,各抒己見,聚訟紛紜。首先是「徐福東渡」歷史上真有其事嗎?「肯定派」說有,《史記》《三國志》等均有記載,也有一些遺址可以證明;「否定派」說沒有,這根本就是一個傳說。其次是「徐福東渡」到哪兒去啦?大多數學者認為去了日本,可也有人說去了韓國,甚至有人說去了美洲。第三是「徐福東渡」從哪裡啟航?這個可就更加公說婆說各有一說啦,粗粗分類也可以分為四大派:山東說,其中又可以分成龍口說、瑯琊說、成山頭說等等。江蘇說,說是贛榆才是徐福老家,輪船也是在那裡啟航。浙江說,浙江的慈谿言之鑿鑿,說那裡才是徐福東渡正宗的啟航之地。最後是河北說,說是應該在秦皇島、黃驊(原屬鹽山)一帶。
5月2日,新華社報導,河北省文保部門近日開始發掘位於黃驊市的丱兮城遺址。他們稱,「這次發掘對研究秦代徐福東渡事件以及黃驊港口歷史演變具有較高的考證價值。」
「丱兮城」遺址發掘現場
「丱兮城」的這個「丱」字相當生僻,可能不少朋友不認識它。但是,我一說出它的來歷,你就會拍掌叫好,佩服造字的先民果然聰明。這個字讀「guan四聲」,音如「灌」。它的本意是就是小孩子頭上梳的那兩個小「抓髻」。「丱兮」這個詞出於《詩經》的《甫田》。原文是「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婉」和「孌」都是小孩子俊美、天真、可愛的樣子,「總角」和「丱」意思一樣,都是說頭頂上那兩個髮髻,那是小孩子特有的裝束。「弁」是成年男子戴的帽子,整個四句的意思是說:老覺得他是個挺好玩的小孩子,一段時間沒看見一下子就長成了大小夥子了!您看這詩寫的多有意思。
注意娃娃的髮型。這就是所謂」總角「,也就是那個「丱」字!
那麼,為什麼這個城叫「丱兮城」呢?這就和徐福東渡有了關係了。徐福東渡要帶三千童男童女,這些童男童女都在「總角之年」,一個個腦袋上頂著兩個小髮髻——也就是那個「丱」,既「婉」又「孌」,天真可愛。這些孩子從民間徵集來之後,僑居此地,所以徐福名之曰「丱兮城」。——但是我心裡也有點二乎:秦始皇焚書坑儒,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他怎麼敢給這座城取這麼一個富於《詩經》色彩的名字呢?所以我猜這個地名是後人所取,也說不定。
另外,鹽山縣有一個鎮,至今仍名「千童」,得名的原因和「丱兮城」一樣。「千童」是漢高祖五年設立的縣,或者今之「千童」是當時的縣治,而「丱兮城」是它所管轄的小城?
山東琅琊的「徐福東渡」群雕
近些年來,各地領導熱衷於發展經濟,有一度「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喊得山響。對這個口號我一直不以為然:經濟是基礎,文化是上層建築,文化怎麼反而會成了「臺子」?從實踐上看,我一直覺得有些地方為了「唱戲」,把文化當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對於可以「唱戲」的所謂「文化」可以捕風捉影甚至胡編亂造,對他們認為缺乏「唱戲」價值的一些文化遺存卻棄之不顧,這是對文化的一種褻瀆,也是一種毀壞。一些「學者」今天到這裡研討,明天到那裡發言,「吃誰向誰」,極不嚴肅。今天,河北省文保部門發掘丱兮城遺址,真是一件大好事。如果這次發掘能夠有些有價值的發現,對於徐福東渡這潭「渾水」的澄清,真是功莫大焉。
我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