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兩次入海東渡
秦朝時期,方士徐福分別於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及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兩次入海東渡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仙藥。第二次入海求仙到達日本後不歸。
多年前曾看過皮立慶先生一篇徐福從黃驊東渡入海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的相關文章,感觸頗深。文中寫到秦朝時方士徐福率眾在黃驊建築丱兮城為東渡做準備,後由黃驊東部海域入海東渡為秦始皇求仙藥,尋仙未果而乘船直達日本不歸。本人這幾年也一直追劇一部歷史感頗強的動畫作品《秦時明月》,劇中部分片段著重敘述了徐福東渡的故事,忽然的很想了解這段曾經就發生在我們黃驊的歷史大事件。
結合之前的文章,在查閱相關資料及實地走訪證實在羊二莊鎮西北一處地下掩埋著一座古遺址,這就是丱兮城。丱兮城正是當時徐福為秦始皇東渡入海尋求仙藥專門修建一座城市。我的老家為羊二莊鎮許官村,原來在我每次回老家都會行走在這座歷史古城。這不僅讓我有點小小的激動, 也讓我更想了解這座千年古城的種種謎團。
徐福其人
徐福東渡為秦朝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那麼我們就先講講徐福其人吧。徐福為秦著名方士。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然而,秦始皇等來的卻是徐福空手而歸。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福再次求見秦始皇。徐福自稱見到海神,海神以禮物太薄,拒絕給予仙藥。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謊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徐福於是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弓弩手,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成為迄今有史記載的東渡第一人。
徐福第二次東渡日本不歸
就在今天的日本仍保存著不少徐福遺蹟:九洲島佐賀縣有徐福登陸紀念碑。他們在哪裡登上「亶洲」也有了說法。
徐福東渡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使日本從沒有文字,也沒有農耕的原始社會(繩文時代),忽然飛躍到會使用青銅的彌生時代。大正年間(1911—1925年),日本的考古學家們在日本的西南海岸,發現了大量的銅鐸、銅劍、銅鉾。這些金屬器物,與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出土的均極為相似,有的則完全一致。考古學家認為,這是從公元前四世紀或三世紀起,至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的器物。這些武器很可能是徐福東渡時帶來的。
世人皆知的日本開國者是神武皇帝。但神武皇帝是誰,從何而來,在日本古代史中是一個神話。《日本書紀》稱,「神武天皇乘天盤,自高天飛降而來。」很多臺灣學者以及日本學者提出,神武皇帝就是中國的徐福。
據日本學者推算,當時日本的總人口只有七~八萬。徐福攜帶著先進文化、先進技術、先進武器,在日本做天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在日本列島,秦、徐、八夕、羽田、羽太、波多、幡多、八田、伴等都是秦人後裔的姓氏。和當地人通婚,繁衍的後代的姓氏恐怕就難以計數了。
丱兮城在哪裡?
也許作為黃驊人,很多人並沒有聽過丱兮城這個名字,更不知道丱兮城的位置,當然也就更不知道丱兮城作為徐福東渡為秦始皇求仙藥得起航的歷史事件。
我們先來講講丱兮城,丱兮城遺址在黃驊市羊二莊鎮西北2.5公裡處,也就是八裡莊東、羊二莊西北通往許官村的路口處,人稱「四裡橫道」。丱在古代即兒童之意,丱兮城之名取自千童僑居之意,所以歷史記載中又稱其為千童城。丱兮城遺址歷經朝代更嬗2200餘年,今依稀可辨的遺址面積12.3萬平方米,東西長390米,南北寬315米。現在在此處依然可採集到繩紋磚,繩紋方格印大瓦等文物。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求長生死生之藥,派方士徐福帶數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尋不死之藥,僑居的城池叫丱兮城。徐福東渡扶桑是中國航海史上一件大事,他渡海前曾築丱兮城。
丱兮城的歷史考究
最早提到丱兮城這一名字的是南朝顧野王(公元519—581年)編著於陳朝時期(公元557—589年)的《與地誌》:「高城東北有丱兮城,秦始皇遣徐福發童男女千人,至海求蓬萊,因築此城僑居童男女,號丱兮,漢因置千童縣。」《與地誌》成書時,高城縣治已遷大留裡(公元556年遷今黃驊舊城村),以後的府、縣誌從其說。
第二是清同治修《鹽山縣誌》:丱兮城址,距秦置之柳縣密邇,三代入海故道必皆浮海,其僑居以待,亦因其所然。而柳縣故址即今羊二莊村域。
第三是《鹽山新志》:丱兮城,城在今治東北七十裡羊二莊之西北。
第四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丱兮城,在直隸鹽山縣東北,相傳秦始皇遣徐福發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築城僑居童男女,故名。
第五是《資治通鑑》《讀史方輿紀要》《畿輔通志》及府縣誌均沿用以上說法。
由此可知,丱兮城遺址在羊二莊西部古枊河岸邊,以直達大口河河口入海。現在在此處依然可採集到繩紋磚,繩紋方格印大瓦等秦朝文物。
秦時黃河從是黃驊入海的!
說到這裡,很多人是不是又開始疑問了?黃驊這片土地,曾經是約2600——2000年前古黃河入海的最後一站,我們黃驊是古黃河流域,這裡的土地由母親河孕育了600多年。記住了,黃河曾經在黃驊奔騰了600多年啊!錯不了,(可以自己百度去)在秦朝時期,黃河在黃驊入海。
秦代時,黃驊境內設二縣,章武在西,柳縣在東(章武縣城舊址在今黃驊市常郭鎮故縣村)。秦代,黃河上遊植被豐富,泥沙沉積少,遠沒有現在「懸河」的情況,黃河是古代我國北方水運交通最便利的航道。黃河在春秋、戰國、秦、西漢時期,即公元前602年改道後至公元25年在今黃驊入海,是古今眾多學者專家一致認定的史實。經過眾多專家考證,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學教科書《中國古代史地圖冊》以及《中國歷史》都明確標記公元前602年至東漢初,黃河由黃驊入海。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河北平原黑龍港地區古河道圖》載,古黃河流經路線,一條由今河北省鹽山縣後劉莊北,經留舍村南,海興縣丁村東入黃驊境再經許官北、張八寨,入羊二莊東北海豐鎮入海。另一條為黃河在西漢時期(公元前109年)決口所形成的屯氏河,由孟村縣辛店、塔上、高寨入黃驊境,經許官南,海興縣丁北村,經海豐鎮入海。
可見,黃驊市是秦代黃河的入海口是確定的。
秦時從內陸鹹陽到海邊最捷徑路線
我們都知道秦朝當時的國都在鹹陽。在秦朝秦始皇在鹹陽經渭水(渭河)東行150公裡便可入黃河,然後可乘船一路東下直達渤海。黃河為鹹陽至海邊提供最便捷的水路交通,在中國古代水路一直都是最安全便捷的交通。我們之前說過,秦時的黃河上遊植被豐富,泥沙沉積少,遠沒有現在「懸河」的情況,黃河是古代我國北方水運交通最便利的航道。從鹹陽乘船一路東下直達黃驊,在那那樣的年代在陸地上這種大規模的長途行進是很難完成的,也只有乘船走水路最為便捷,這將省去陸地的各種舟車勞頓,所以黃驊為當時最佳的交通位置。
從黃驊出海是一條優良的航海路線
在黃驊出海起航,是一條優良的航海路線。地球上的大洋環流和大氣環流,對海洋氣候的形成和航海旅行具有重大的影響。古代航海,大多採用順海流、順風漂流方式。由黃驊出海至日本,具有順海流、順風漂流的便利。北赤道暖流進入東海後,在舟山群島以東,日本九州島以西海域,分為兩支,一支流向日本九州島,形成日本暖流;另一支則沿朝鮮半島西海岸,進入黃海、渤海後,在黃驊附近發展成為寒流,沿渤海南岸,黃海西岸,復回到舟山與日本九州之間。可見,有黃驊出海,沿寒流至日本九州以西海域後,順日本暖流至九州是可能的。同時,東亞地區長達半年之久的西北季風,為徐福東渡創造了良好條件,使徐福由此順風漂流至日本成為現實。
古文獻記載
很多遺址、記載、傳說,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都存在著驚人的一致性,為黃驊為徐福東渡入海口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首先位於羊二莊西北2.5公裡處,有一處長滿野草的平臺,他就是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藥,派方士率領數千童男童女,去海上尋仙求藥、東渡日本前,僑居的城池——丱兮城。歷經朝代更嬗2200年,依稀可辨的遺址面積達12.3萬平方米。經文物挖掘採集到一批秦漢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繩文磚、繩文方格印紋大瓦等文物。丱在古代即兒童之意,丱兮城之名取自千童僑居之意,所以歷史記載中又稱其為千童城。
羊二莊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稱饒安(古饒安),位於當時齊國北部沿海。秦時,置柳縣。為紀念此次東渡,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將柳縣改置為千童縣。千童縣建制從漢高祖五年到東漢靈帝改制(靈帝改制是指將千童縣改成饒安縣,並將縣城遷移至鹽山縣舊縣鎮也就是最近改稱的千童鎮),即從建千童縣至廢千童縣,其間,共有三百七十多年的時間。
古詩詞的印證
關於丱兮城,歷史上也曾留下大量的詩文。
流傳下來的,以《丱兮城》為詩名的有六首,其中以明朝吏部尚書王忠肅公王翱的《丱兮城》詩最有名,詩云:「秦帝求仙築丱城,千童意換爾長生。羨安誕誘無消息,萬古猶慚二世名。」
明朝霍當詩中有「入海徐生竟不還,日本至今風浪惡,教人空恨水潺潺」。
明朝楊文卿詩中有「桃源人為離秦亂」。
清朝韓以仁詩中有「徐福遺蹤渤海灣,千童一去無消息」。清朝劉曾珂則有「兒泣女涕聚此城,悉聽徐福乘風舉……第一或在蓬萊峰」等詩句。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出對徐福逃離秦國,由丱兮城東渡日本,在日本秘密建國,我國古代人們就有著一致的觀點。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遺址、記載、傳說對這徐福築丱兮城由柳縣東渡日本這一事件存在如此的一致性,可以說是相當驚人的。
鹽山千童祠
戰國古墓的發現
2016年1月份在黃驊羊二莊鎮丱兮城遺址旁發現一座古墓,隨即我市文物部門及省文物部門的專家進行了搶救性挖掘,最後考察鑑定此處為戰國時期的一座古墓,此墓葬規格較高,現場出土大量陶製碎片。其中部分陶片均刻有古代文字。
有趣的是,在丱兮城旁古幕出土的其中一塊陶片上,發現一塊帶有類似 「羋」 字的陶片,經查閱相關資料是 「羋」 字的可能性很大。
在距離丱兮城只有幾十米的距離發現戰國時期古墓,更能充分說明丱兮城在秦朝就真實存在的事實,更為徐福東渡在黃驊丱兮城起航平添一有力證據。
陶片上的文字依稀可辨認出類似 「羋」 字
古老傳說的印證
同時,千百年來,在羊二莊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徐福東渡時,丱兮城周圍方圓百裡正遇大旱,徐福在柳縣賑糧濟民,救助了許多百姓,深受災民擁戴,出海之時,徐福撞巨鍾,聚千童,百姓送者甚眾。
後有人訛傳徐福入海化作仙石。為紀念徐福,明朝時百姓聚資在羊二莊建造了石爺廟,內塑徐福石像,掛放巨鍾。巨鍾內徑數米,全銅鑄成,撞擊之聲,響徹百裡。
此廟保存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文革中被毀,巨鐘被砸碎,可幸的是徐福塑像尚存,其英武之氣清晰可見。
有老者講,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時期,日本曾派一小隊在此護衛,日軍將領、軍士常在此行禮膜拜,不敢動此一物。
徐福東渡之爭
徐福尋仙東渡從黃驊入海的歷史事實無需爭辯。但是目前由於徐福的出生地和當年東渡的上船地至今在學術上仍存在爭議,不同的徐福傳說在沿海地區廣為流傳,所以多個城市為了旅遊開發等經濟利益大肆渲染、炒作徐福東渡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今天我們講了很多,講的都為徐福東渡在黃驊丱兮城起航的各類證據。目前還有幾處城市也在宣稱為徐福東渡起航之處,近期我們將繼續整理資料拿出證據來一 一否認其他城市不是徐福東渡起航點。
希望大家繼續期待,
也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丱兮城,婉兮孌兮,總角丱兮。
未幾見兮,突而弁。
據悉2016年我市將對丱兮城進行部分考古挖掘,也許隨著日後的挖掘開發,這段千古之謎定然會呈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