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上突然開始流傳日本是古代記載的扶桑,甚至在一起電影中直接就叫成扶桑武士,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中特別流行這個叫法,於是導致這個說法非常流行,甚至有人說得有鼻子有眼,說什麼古代扶桑是一種樹,太陽就是從這裡升起,而日本又在我們東方,所以就把這個國家叫成了扶桑。
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同時也是無稽之談!
其實這些也不止是網上流傳,就連漢語大詞典中也專門收錄了詞條,認為兩者就是一個國家,並且引用了兩條古代記載,漢語大詞典中是這樣說的:
扶桑,東方古國名。後亦代稱日本 。
而漢語大詞典中先引用了《南齊書》:
《南齊書·東南夷傳贊》:東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
然後又引用了《梁書》:
《梁書·諸夷傳·扶桑國》: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裡,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
但是,我們看這些記載就會發現一個疑問,這個疑問涉及到古代時,我們叫日本什麼名字,這個我們下面會說。那麼,這兩個名稱在古代是一個國家嗎?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一、關於古代扶桑
扶桑這個詞,出於古代中國,最早記載在《山海經》裡,《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這樣的記載: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晉代郭璞注時說明了,扶桑是一種木,也就是樹。這裡記載的十日所浴也是關鍵,意思就是說古代十個太陽是在這棵樹上掛著休息的。
那麼,這兩者怎麼就攪到一塊兒了呢?事實上,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從來沒有記載說兩者是一個國家,這也是我們上面說《漢語大詞典》裡引用的《南齊書》和《梁書》,我們看引用的內容,上面說了確切有扶桑國,因為地面多種扶桑樹,所以叫了這樣的名字,但是,上面也沒有記載兩者是一個國家。
當然了,這裡我們要重要說明一下,日本在我國古代叫什麼名字,漢朝以前,日本叫「倭國」,漢朝以後叫「東夷」,而這個扶桑呢?叫「澶洲」,《後漢書·東夷傳》中的記載是這樣的: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
我們看這裡的記載就會發現,這裡說有夷洲及澶洲,我們按照漢朝前叫倭國,漢朝後叫日本為東夷的說法來推斷,這裡的這個夷洲應該是日本,而扶桑在古代又稱澶洲,如果兩者是一個國家,那這裡的記載就是矛盾的,總不能說成是有日本及日本嗎?這不符合邏輯。
由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個模糊的推斷,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但只要說到澶洲,就會涉及到另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秦朝時那個尋找仙藥的徐福,因為在很多記載裡,說徐福出海後就去了澶洲,而現在的日本把徐福當成先人,也就是說,這裡又涉及到澶洲就是日本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說古代的日本。
我們上面就說了,古代漢朝前叫倭國,漢朝以後叫東夷,這當然不是胡說的,這是有記載的,這說明,早在漢朝前後,就已經有了日本,並且已經被我們所知,那麼這裡就產生了一個重要矛盾,既然以前就有,怎麼會是秦朝時徐福東渡成了他們的祖宗?也有人說徐福去後統一了那裡的土著,這個我們後面會詳細說一下,先說我們古籍中關於日本的記載。
《後漢書·世祖本紀》中有記載:
中元二年春正月,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
我們看這裡的記載就會發現,這裡已經明確叫成了東夷,而在後面的記載中,一直都稱做東夷,比如《梁書》中是直接為其立了傳的,但《梁書》中的東夷傳可不是只記載某個國家,而是一個統稱。比如在開篇的序中是這樣說的:
東夷之國,朝鮮為大,得箕子之教化,其器物仍有禮樂之餘風。魏時,朝鮮以東馬韓、辰韓之屬,世代與中國來往……扶桑國,從前人所不知。普通年間,有道人自稱從彼國而來,其言論之始末尤為詳細,所以一併收錄。
然後我們通篇看下來,會發現書中有《倭國傳》和《扶桑傳》,《倭國傳》開篇這樣記載:
倭國,自稱是太伯之後。土俗均紋身。距帶方一萬二千餘裡,大約在會稽之東,相隔極其遼遠。
而《扶桑傳》開篇則是這樣說的:
扶桑國,在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到荊州,說:扶桑在大漢國以東二萬餘裡,地在中國之東,其國土上多扶桑樹,因而以此為名。
我們看這樣的記載就會明白,在《梁書》的記載中,兩者是不同的國家,日本是倭國,而扶桑就是扶桑,根本不是一個國家。由此,上面《漢語大詞典》中的引用其實是有疑點的。
那麼,既然我國古代記載的根本不是一個國家,現在怎麼突然就傳出是一個國家呢?為什麼很多人會混淆呢?這裡面就牽涉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徐福東渡,日本的說法是他到了當時的日本,於是繁衍生息,有了現在的日本。
那有人會問了,就算是徐福東渡,為什麼就非得把現在的日本變成古時候的扶桑?這裡面關係非常大,這也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首先一點,假如兩者不搞到一塊兒,那麼徐福東渡有了現在的日本這件事就不能成立。這一句話就說明了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日本想要認為是徐福是他們的祖先,那就必須得把兩者混在一起。
這件事看著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在我國古代典籍記載中,徐福根本沒去東夷,而是到了澶洲,而古代澶洲是扶桑而不是日本,如果日本人想認這個祖先,就得讓徐福到他們那裡。
但是,在我國古代記載中,徐福到的可不是什麼日本,比如在《後漢書·東夷傳》中記載: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治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而在《後漢書·東夷傳》中,同樣也是把倭國和這個澶洲分開記載的,當然了,這裡的會稽指的不是現在所說的那個,而是古會稽,泛指現在的江蘇、浙江的一部分以及福建的全部。
所以,當時的徐福到的地方如果是日本,為什麼要記載成澶洲?直接說成是到了倭國不行嗎?可是這裡壓根兒就不提倭國,那麼,徐福到達的根本不是什麼現在的日本,更有可能是東部海域的某個島,甚至也有可能是我國的臺灣。
所以,之所以有兩者是一個國家的說法,目的是為了把徐福說成是他們的祖先,說成是他們的開國君王神武天王,但事實上,兩者在古代並不是,我國古代記載中都明確記載並不是一個國家。
那有些人就會有疑問,日本為什麼非要認徐福這個祖先?為什麼非要說成跟我們是同根而生?這個原因眾多,而且各位見仁見智,但小研認為,日本自古以來,對我國就有著一種強大的崇拜情節,他們想要套這個近乎,這當然不是胡說,縱觀歷史,這是事實。
不過,他們套這個近乎也不僅僅全是崇拜情結,還有別的原因,至於什麼原因,他們又有什麼目的,諸位可以從近代史中看出端倪,今天咱們的題不在此處,所以就略過不提了。
在這裡再次說明,小研所說可能是班門弄斧,僅代表自己看史所得出的一點觀點。
所以,一家之言,誰又不是呢?
圖文來源於網絡:鄉村黑嫂(版權歸原作者)
假如您和孩子都喜歡歷史、喜歡古建、喜歡旅行
請識別二維碼加入
【晉行記少年童行】大家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