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舜水之學不行於中國,是中國不幸;行於日本,是人類之幸

2021-02-07 小春說歷史

中國明清交替時,一批中國文人留居日本,他們的學問和人格頗受日本知識界的尊重,從而樹立了中國文人的君子形象,其中對日本思想文化影響最大者當屬朱舜水。

在日本期間,朱之瑜著力傳播「經世致用」的儒學思想,對當時日本的教育、文化、社會風氣產生深刻的影響,有「日本的孔夫子」之稱。

梁啓超曾說:「舜水之學不行於中國,是中國的不幸;然而行於日本,也算是人類之幸了。」

人物生平

朱舜水出生在大明國運日漸式微之期,四十歲時,他的淵博學識與卓越才幹為朝廷所知,但他拒絕與其他所有佞臣同朝為仕。他有志於匡復明朝皇室當朝天子的江山社稷,於是前往安南、暹羅和日本尋求可能的軍事援助,但都尋無所獲。

明朝皇室落入清軍手中之後,朱舜水於1659年再赴日本,始居長崎。1665年,在德川光圀藩主的再三聘請下,朱舜水接下了編撰《大日本史》的這一歷史使命,並留在了水戶,直至1682年逝世。

朱之瑜在世撰有《中原陽九述略》,去世後,弟子整理其書信、文稿,編為《朱舜水先生文集》28卷、《朱徵君文集》10卷。清末,日本學者稻葉巖吉將上述兩本書籍合刊為《朱舜水全集》。

在朱舜水的思想中,他特別注重「踐履」。

在寓居日本期間,他指導日本人繪製學校、廟宇、殿堂等房屋的結構圖,並據圖建造,1670年,朱舜水還依照餘姚學宮的基本格局撰寫了著名的《學宮圖說》;

他還傳授日本人製造古祭器、古尺、古升等器具的方法,例如,有關重心與平衡的「周廟欹器」,「唐宋以來,圖雖存而制莫傳」,朱舜水乃「依圖考古,研核其法,巧思默契,指畫精到,授之工師」;

朱舜水還精於衣冠裁縫,向日本衣工講明中國的服飾及其製作;

朱舜水也很熟悉農業生產技術,曾非常具體地向當地人傳授整田技術,以及根據地域的氣候、地理等特點而從事園圃農事的建議;

他還向日本人介紹了中國的祭祀儀禮、醫術、兵學、動植物等多方面知識和習俗。

藉此,他向世人說明了何謂「實學」的真諦,即對生活、對社會發展有實用的知識。

而他關於教育的若干看法也是建立在「踐履」這一基本觀點之上。

論學校教育

科舉制度在明朝採用八股取士的辦法,並使學校成為科考的必經之路,從而迫使士子畢生為舉業所累。

朱舜水從明亡的現實中深切地體會到重八股的嚴重後果,他尖銳地指出,明末日趨腐敗的官僚政治和士大夫的腐敗無能都源於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他說:「以八股為文章,非文章也。志在利祿,不過藉此幹進。彼尚知仁義禮智為何物?不過鉤深棘遠,圖中試官已耳,非真學問也。」

朱舜水認為,通過八股取士所選拔的人才並非是真正的賢才,相反,這些官僚士大夫不行輔君興利除害之政事,專營圖謀私利、欺君害民之邪惡。

正是他們的腐敗無能和殘酷剝削,敗壞了社會道德風尚,破壞了封建社會秩序,激化了整個社會矛盾,最終導致國家政權的覆滅。

因此,他提出要興學校以培養能真正治國、建國的賢人,「庠序學校為天下國家之命脈,不可一日廢」。

不僅如此,興學校還是恢復「聖人」之學的主要途徑。

他說:「近者,中國之所以亡,亡於聖教之墮廢。聖教墮廢,則奔競功利之路開,而禮義廉恥之風息,欲不亡得乎?知中國之所以亡,則知聖教之所以興矣。」

這裡的「聖教」就是指「聖人」之學,即未被統治者改造過而保留其本意的孔子之學。

如此看來,朱舜水的意思是通過興學校,倡導「聖學」,並進而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有用人才,這種人才既重修身又博學多才,「所貴乎儒者,修身之謂也。身既修矣,必博學以實之;學既博矣,必作文以明之」。以此人才去除腐敗無能的貪官汙吏,達到經世致用、治國安邦的目的。

可見,朱舜水對學校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通過它培養賢才、治理國家,並維繫政權的存在。

論治學之道

鑑於朱舜水對「實理」之學的重視,在他倡導「聖賢」之學之際,自然非常講究「實學」,這也成為他「治學」的方法。

這一方法包含兩方面: 首先,朱舜水認為要從經學和史學入手,對於經史的閱讀,他要求先讀史後習經。

在致奧村庸禮的信中,他講了孫權勉勵部將呂蒙讀書的故事,並建議奧村庸禮從閱讀歷史書入手,「中年尚學,經義簡奧難明,讀之必生厭倦,不若讀史之為愈也。《資治通鑑》文義膚淺,讀之易曉,而於事情又近。日讀一卷半卷,他日於事理吻合,世情通透,必喜而好之。愈好愈有味,由此而《國語》,而《左傳》,皆史也,則義理漸通矣」。

朱舜水還進一步指出,史後讀經要讀原文,而且要不拘於後人的注釋,如此,方可有自己的見解。

其次,朱舜水認為「治學」的訣竅在於「踐履」,即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他說:「學問之道,貴在實行」。

從「實行」的思路出發,朱舜水對程朱「知」、「行」相割裂的觀點進行批判,反對先「知」後「行」,這表明,他主張「知」、「行」兩者須緊密相連,絕對不能分割。

在「知」、「行」合一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實理實學」的主張,即認為理論的價值須與實際效果結合起來看,凡是能取得實際功用與事功的就是實理,否則,理論便是流於空疏。

論道德修養

關於道德修養,朱舜水大力提倡孔孟的道德觀。他說:「仁義禮智積於中,恭敬溫文發乎外,斯誠國家之至寶,而聖帝明王之上珍也。」

他把仁義禮智當做治國的「至寶」、明君的「上珍」,可見他對德治的重視。朱舜水以為明中後期國運日衰的主導因素是「不念經國大猷,事事廢弛……民風澆薄,弱肉強食」。因此,他強調「治國以教化為先」,把政治統治和道德教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積德累仁」,以「勤民為賢」,即帝王要想國運隆盛,須以身作則,以德治國,唯此,才能真正地穩定人心,維護社會秩序。

鑑於朱舜水對道德教化作用的認識,他非常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根據「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的道理,朱舜水指出道德修養應以「敬」為根本,他說:「敬為德之聚,是敬乃德之本也。」這就是說,「敬」是德的核心,而且,應該以「敬」處理人際關係——即愛人,敬人。

此外,他還貫徹「踐履」之精神,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實踐向世人展示其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光復大明王朝為己任。

朱舜水以「敬」為本的道德修養學說,對其弟子,乃至整個日本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日本民眾「習釋奠禮,改定儀注,詳明禮節……日人文教,為之彬彬焉」。與朱舜水倡導的「敬」之學說有直接的關係。

朱舜水在日本講學20餘年,大力倡導經世致用之學,栽培了很多有識之士,對日本的教育作出重大貢獻。他的社會啟蒙思想對日本的社會文化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波及以後的明治維新。

相關焦點

  • 中國儒學「日本化」:一位浙東文人改寫的日本史
    1665年5月,小宅生順遍訪九州儒者,並與流寓日本的中國學人筆談,發現朱舜水果然有學問,便向光圀舉薦。8月光圀迎舜水到水戶,「奏請公廷」,禮聘舜水為賓師,在江戶和水戶之間講學傳道。德川光圀(1629-1690),字子龍,號梅裡,是德川家康嫡孫、水戶藩二代藩主。
  • 講座︱韓東育:朱舜水「拜官不就」與「明徵君」稱號
    朱舜水在日本寫下過「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私計中國不能行之,而日本為易……惟在勃然奮勵,實實舉而措之耳」等話。這當是浙東學派「實學」精神的體現。此事對德川光圀鼓舞很大。當時日本有一本書叫《華夷變態》,記錄了明清鼎革事件的許多細節。朱舜水自是有著濃厚華夷情結的人物,正因為如此,他才在對比之後認為,日本能成為「中華」,而當時的越南則仍是「蠻夷之地」。
  • 一部別樣的「中國近代史」——讀《梁啓超傳》(後附名人八卦)
    中、美兩國的歷史沒有可比性,但如要對比,孫中山先生類似美國的華盛頓,梁啓超先生就類似美國的富蘭克林)論者認為這部未完成的《梁啓超傳》是「『半部梁啓超傳』,一部別樣的中國近代史」。1873年,梁啓超生於廣東省新會縣崖山(南宋末年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的地方)附近之熊子鄉,字卓如,後來改字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
  • 梁啓超之敬業與樂業
    我所說的是否與《禮記》《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本題主眼,自然是在"敬"字、"樂"字。但必先有業,才有可敬、可樂的主體,理至易明。所以在講演正文以前,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又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 梁啓超逃亡日本,寫下一本曠世奇書,預言60年後中國,竟大半應驗
    提到中國近代史,一定有一對師徒繞不過,那就是「南海聖人」康有為和「飲冰室主人」梁啓超。戊戌變法失敗後,戊戌六君子譚嗣同等人慷慨就義,而康有為和梁啓超兩人則分別逃亡法國、日本。誰知突聞宮中政變消息傳來,譚嗣同不願逃亡,準備血薦軒轅,便勸梁啓超先走。梁啓超對譚嗣同拱手一拜,終究選擇留著有用之身,東山再起,徑直逃到日本駐清朝的大使館。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
  • 萌萌研究 龍卓婷:倖存者之幸與不幸
    龍卓婷 在文字中爬行的啟示/原來是我的凝視——萌萌     「倖存者之幸與不幸」是萌萌臨終前的筆記,這個令人驚悚與惶惑的命題幾乎可以概括萌萌經受了苦難卻又執著於苦難的一生。「倖存者之幸與不幸」也是萌萌臨終前四個命題中的最後一個命題,可以說它在這四個命題中處於一個比較特殊的位置,更為重要的是,它幾乎秉承了萌萌一生中所思考的最重要的問題——苦難記憶與個體言說,換言之,即語言問題如何在「糾纏於痛苦與苦難區分的語境」[1]成為生成性的,以及苦難記憶如何復活出精神性的意義。
  • 擔心了十幾年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中國保潔阿姨學日本人喝廁所水
    一個是國內保潔員喝廁所水。一個是日本保潔員跪地掃廁所。兩者收穫的評論,各不相同。中國保潔阿姨的行為,被說成是變態的企業文化,踐踏員工的尊嚴。而輪到日本保潔阿姨這邊呢,一片讚美之詞。「日本人有工匠精神、日本人從小接受素質教育、日本人敬業。」
  • 飲冰筆記(一)——《論中國之將強》注
    然而梁啓超的書,只讀過一本《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梁啓超卷》(此書三年前為某同學借去,至今未還)。一本就足夠了。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所謂相視一笑,莫逆於心;所謂傾蓋如故,白首如新。梁任公的學養、情懷、人格、胸襟以讓當時的我五體投地。我相信,能靜下心來稍微讀幾篇先生文字的人,都會為之折服。
  • 跟隨傅國湧遊學萬裡,尋找中國之美
    讀萬卷書是不夠的,還須行萬裡路。在「遊學」成為熱點的當下,歷史學者、兒童母語教育踐行者傅國湧帶領國語書塾童子班的孩子們開啟了尋找真正中國之美的遊學歷程:從波光塔影的未名湖,到廢墟滄桑的圓明園,從煙籠十裡堤的臺城,到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在記錄這段遊學經歷的《尋找中國之美》一書中,我們看到,中國之美有很多,名山大川,江水湖泊,亭臺樓閣,這些風景名勝之美,可以用眼睛看到,而在歷史洪流中積累下來的文化精神之美,需要用心去體會。
  • 大師梁啓超與賢妻李蕙仙的驚世之戀
    、政治家、法學家、教育家、史學家及文學家,其個人的學識、品格、業績、成就及巨大無比的社會影響非但足以與王國維、嚴復、康有為、黃遵憲、蔡元培、胡適、錢玄同及梁漱溟等大腕級人物比肩,而且還是蔡鍔、蔣百裡、徐志摩、梁實秋、陳寅恪、王庚及陸小曼等一代大家名流的共同老師;有史學家如此評價梁啓超:在民國諸多的大師中,能將自己的傳記寫成一部中國近代史的,恐怕只有梁啓超了;也有人將他評定為中國的「百科全書型人物」。
  • TFBOYS集結國慶晚會,演繹少年中國說,講述梁啓超的歷史
    感謝TFBOYS能夠演唱《少年中國說》,三個青春少年,祖國未來之希望,正如梁啓超所說,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有《少年中國說》必有梁啓超,梁啓超,廣東人,自幼受家族文化薰陶,小小年紀就胸懷報國之志,愛國之情。他一生勵志改良,宣傳變法,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 梁漱溟與梁啓超的師生情誼
    當他20幾歲舉辦《時務報》、《清議報》之時,我固不能讀他的文章。即在他30歲創辦《新民叢報》時亦還不行。直待我15歲,好像《新民叢報》停刊。我尋到壬寅、癸卯、甲辰整年六巨冊••••••又《立憲派與革命派之論戰》一厚本(任公與汪精衛、胡漢民等往復辯難所有文章之輯合本)才得飽讀。當時寢饋其中者約三四年。18歲時,《國風報》(筆者按:此報為梁啓超主編)出版,正好接著讀下去。
  • 閆妮之女鄒元清演技讓導師失望:星二代扎堆是演藝圈幸還是不幸?
    知名演員閆妮之女鄒元清參加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2》,與費啟鳴、馬伯騫合作了《最好的我們》片段,除了審美獨到的郭敬明導師對三位的評價是「可圈可點」之外,其餘三位導師對他們的表演都進行了吐槽式的點評。鄒元清身上最亮眼的標籤,那就是知名演員閆妮之女,星二代的光環令無數人豔羨的同時,也讓人對她抱有更大的藝術期望。如果鄒元清不是閆妮之女,只是出身平凡背景普通的演員,那麼誰還會對她抱有更大的期望呢?
  • 著名偉人梁啓超所寫的《少年中國說》,寫的到底是什麼呢?
    今天要講述的也是一位偉大的主人公,梁啓超。多少了解一點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梁啓超這個人。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寫了《少年中國說》,這是一篇散文。少年中國說這篇散文,也算是梁啓超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散文對當時的影響力也十分大。梁啓超所寫的這篇散文,主要寫的是當時日本侵略中國,對佔領中國領土和欺凌中國老百姓的一種霸凌行為,以及自己作為中國的少年有著遠大的理想和美好的願望。
  • 好書推薦|中國別樣近代史——《梁啓超傳》
    從這個時候開始,梁啓超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不再是固執保皇的「改良」派意見,而是鮮明地反思並反對以他的「老師」康有為為首的「保皇」黨,進而成為中國近代的治國理念形成的一大助力。梁啓超這樣的歷史人物,人們對他都有自己的解讀。
  • 梁啓超與兩次「社會主義」論爭
    梁啓超認為,社會主義應該是將生產機關歸為國有,土地乃是重要的生產機關之一,除土地之外,「尚有其重要之生產機關焉,即資本是也」。所以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當以解決資本問題為第一義,以解決土地問題為第二義。質而言之,則舉一切之生產機關而悉為國有」。另一方面,根據現實狀況,梁啓超認為:「中國今日有不必行社會革命之理由,有不可行社會革命之理由,有不能行社會革命之理由」[4](544頁)。
  • 日本葬著一個中國人,中國子孫前去掃墓,德川家族全程親自陪同
    日本無論是文字、建築、宗教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在盛唐時期,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多次派使團前來參觀學習。隨著使團的回國,中國文化也隨之傳到了日本,更是得到了日本上層社會的效仿。唐朝僧人鑑真多次前往日本弘揚佛法,到了清初明末時期,還有一位出身功勳之家的著名學者在日本傳播中華文化,這位學者被當地的日本人尊稱為「勝國賓師」。
  • 康有為為何大罵梁啓超?|故事
    戊戌變法期間,徐致靖曾推薦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等人。政變時,徐致靖因「濫保匪人」獲罪,定永遠監禁。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出獄待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強分為同盟國(德、奧、意)與協約國(英、法、俄、日、美)兩大軍事集團。日本借大戰之機,出兵我國山東,強佔原為德國侵佔的膠州灣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區。同時,慫恿北洋政府參加協約國,對德宣戰。英國政府也鼓動中國政府一致行動。
  • 《梁啓超全集》等三部書的幕後故事——賀人大社成立65周年
    梁還說:「如近三十年來的中國歷史,若把西太后、袁世凱、孫文、吳佩孚……等人,甚至於連我梁啓超,沒有了去,或把這幾個人抽出來,現代的中國是個什麼樣子,誰也不能預料。但無論如何,和現在的狀況一定不同。」(同上)梁啓超在中國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都是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和梁啓超,《梁啓超全集》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