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七年那場科舉考試,出了一批猛人本可挽救明朝,他們是誰

2021-01-18 小院之觀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是明神宗朱翊鈞執政的第47個年頭,也是他生命的倒數第二年。下一年,這位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將在登基近半個世紀後駕崩。

對明朝來說,萬曆四十七年也是個悲傷的年份,這一年二三月間發生的薩爾滸之戰,大明精銳在遼東敗給了努爾哈赤麾下的後金軍隊,而且敗得極慘,自英宗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還沒有吃到過這樣的大敗仗,此番折戟沉沙,震動可想而知。

事實是大明帝國已不復當年之勇,女真也早非吳下阿蒙,實力此消彼長,再想實現成化年間的犁庭掃穴已無可能。

朱翊鈞在第二年即將撒手人寰,他執政的功過這裡不予評述,不過在萬曆四十七年這一年,他還是給子孫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財富並非指金銀財寶,而是來自於人。

1619這一年進行了科舉取士,三甲共選出345名人才,其中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3名,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共67名,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275名。

這一科裡,有不少日後名動天下的人物,如果能用好,大明並不是沒有救,在生命中最後一次取士裡,萬曆為明朝選出這些人,似乎冥冥中要他們擔負起扶大明於既倒的任務。

己未科第一甲有三人:莊際昌、孔貞運、陳子壯。

狀元莊際昌在殿試策問中一鳴驚人,面對神宗開出治國方略的試題,他重申了綱紀為上的治國古訓,認為帝王經國治世,皆以綱紀為根本。

神宗最關心的是如何才能恢復朱氏祖宗往日的輝煌。莊際昌直面萬曆朝的種種弊病,鞭撻入微地進行分析,最後給出自己的意見,試摘錄幾句如下:

以不邇不殖之心風勵臣下,則素絲羔羊之節著矣;以無偏無黨之念倡率群工,則渙丘集益之門宏矣。又何治人、治法不交維哉!

在萬曆四十七年的局勢之下,莊際昌的回答很合神宗心意,被欽點為狀元。

可惜之後天啟即位,閹黨亂政,莊際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沒能發揮自己的滿腹經綸,十年後就去世。

榜眼孔貞運的境遇也與莊際昌類似,他是孔子的62代孫,雖然留朝任職,卻因不肯依附魏忠賢而不得重用。崇禎年間又因為政見之爭被罷免,此後隱居在建德山中。

崇禎十七年甲申國變發生,孔貞運絕食慟哭,得到崇禎殉國的消息,孔貞運更是一哭不起,家人把他抬回家後即卒,享年69歲。

相比狀元與榜眼,探花陳子壯則千秋留名,因他矢志抗清,是「嶺南三忠」之一。

從萬曆朝到崇禎朝,陳子壯累官至禮部右侍郎。弘光年間,陳子壯任禮部尚書,南京失陷後逃回廣東,隆武要立為東閣大學士,他沒有出仕。

到了永曆帝立,又授他以東閣大學士,封兵、禮二部尚書的官職,領上方寶劍,總督廣東、福建、江西、湖廣軍務。當然這時候,陳子壯已沒什麼軍隊可督,他還沒上任,廣州就已被攻破。

陳子壯最叫人敬佩的,是他至死不屈的氣節。1646年,陳子壯在廣東起兵,與張家玉、陳邦彥呼應,一度轟轟烈烈,圍攻廣州。

兩廣總督佟養甲急調李成棟回援,義軍被擊退。

當年十月底,陳子壯扼守的高明縣城被李成棟調來的大炮攻破,陳子壯被擒,佟養甲決定殺一儆百,將陳子壯「寸磔於教場」。

行刑時,佟養甲「遍召廣州諸紳,坐堂上觀其受刑以懼之」,還兇惡地問道:「諸公畏否?」可是陳子壯依然罵不絕口,慷慨吟下絕命詩:「金枝歸何處,玉葉在誰家?老根曾願死,誓不放春花。」

值得一說的是,陳子壯就義後,他的妾室張玉喬被李成棟所納,收為內寵,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女子,對促使李成棟反正起了重要作用。

「忠義」二字有多寶貴,陳子壯用生命作出了詮釋,三忠祠時至今日依然矗立更說明問題。

在二甲的榜單裡,最出名的是馬士英。

馬士英在歷史上多以弘光朝奸臣的面目出現,施政上他有過失不假,但也要看到馬士英的堅持。清軍入關,多鐸南下,留都南京不戰而降,投降的官員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不管是錢謙益、阮大鋮等重臣還是明朝的宗藩親王們,大開城門跪迎清軍儼然成為潮流。

但不包括馬士英。

馬士英逃到杭州擁立潞王朱常淓,朱常淓不成器聯絡清軍投降,馬士英又逃到魯監國朱以海那裡繼續抗清,前線的幾次戰役他都有參與。

博洛跨江擊敗朱以海,挺進浙東,馬士英逃進深山出家,對他來說不存在投降這兩個字,最終被清軍搜出不屈而死。

對馬士英來說,權力固然是他所愛,但他更愛大明。痛罵馬士英的那些文人,可有馬士英的氣節。

這一科的取士,最著名的不在一甲二甲,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裡有兩人此後名震一時。

一是袁崇煥。

袁崇煥的評價有所爭議,此處不予討論,拋開爭論不談,袁崇煥無疑是有能力的,麾下聚一時之良將,寧遠據後金於城下,五年復遼雖是空話,但坐鎮遼東確有效果。袁崇煥被殺,遼東局勢愈加崩壞,眾將也從此離心。如果崇禎馭下有方,恩威並施,袁崇煥能發揮更大作用。

二是孫傳庭。

相比袁崇煥,傳庭之亡更叫人可惜,如果穩紮穩打,孫傳庭本有能力力拒李自成,不說中興大明,穩定陝西局勢頗有希望。萬曆把孫傳庭留給了崇禎,本可成為擎天一柱,傳庭一亡,明朝再無力量阻擋李自成,土崩瓦解也就是五個多月的時間。

袁孫二人都可稱一時之棟梁,三甲之中其實還有不少人物。

吳阿衡,官至薊遼總督,崇禎十一年(1638)清軍入塞時苦戰被俘,面對清軍逼降,阿衡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我生為大明將領,死為天國英靈,決不屈膝」,清軍惱羞成怒,吳雙膝被砍,齒被擊落,舌被拔掉。九月二十一日被殺。

邵捷春,官至四川巡撫,為官清正,名聲極佳。崇禎十三年,羅汝才、張獻忠合兵攻蜀,四川兵少力弱無法抵擋,邵捷春因戰事獲罪被逮捕,解送京城時,哭送他的隊伍填塞了街道,江中的船無法開動,人們都爭著跟在使者的旗幟後邊。

蜀王替捷春上書求救,朝廷不聽。捷春自知難免一死,第二年八月喝下毒藥,死在了監獄中。

樊一蘅,崇禎三年起在陝西平亂,悍將馬科、賀人龍是他的部下。崇禎十六年總督川陝,甲申之變後在四川與張獻忠相持,此後在川中堅持為南明各政權保有一隅,直到1650年病死。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金榜可稱人才薈萃,算是朱翊鈞留下的最後財富。可惜不管是天啟還是崇禎都缺少馭下之能,有如盲者得鏡,使能士匿謀。

水淺者大魚不遊,這一科的取士成果,也就付諸東流。

對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院的專欄《明末風雲》,正是講述的這段真實的歷史,人情冷暖,爾虞我詐,在這個時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六本明朝架空小說,少年握筆如執刀,披荊斬棘踏仕途
    雖然主角的降臨時間點,接近明末,但挽救瀕臨死亡的大明朝,也得有資本,那麼出人頭地就得科舉(苦逼的古代穿越,就這點,穿到哪個朝代,你都得考試,尤其是重文輕武的朝代),不過主角最初是沒有老師的,於是一場「事故」發生了,在流放的人中「請」來了一位老師。為了學習主角很拼啊,看到這裡的讀者都忍俊不禁,主角後來又拜師王陽明,現在小說寫到進京科考,正是精彩的劇情之一。
  • 明朝那些人----閒話史可法 | 鬼首天龍
    就在這一天,寺廟外進來幾個人,為首之人是當時大明朝朝廷裡最有聲望最有權勢的牛人之一,叫左光鬥。而這位左光鬥就是本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之一。在寺廟裡由於刻苦攻讀而感覺疲憊正在案几旁邊入睡的青年學子史可法進入了左光鬥的眼帘。這是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場邂逅。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這時期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挽救國家,拯救民族,必須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此時的科舉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並最終在1905年,廢除了在歷史舞臺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   科舉制度是誰廢除的   關於科舉制度是誰廢除的這個問題不難。史書上記載:「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一紙詔書廢除了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從英國女王寫給萬曆皇帝信中的稱呼,便能知曉!
    這封390年前的信便是伊莉莎白一世於1592年寫給明朝萬曆皇帝的。 此外,伊莉莎白一世也讓英國文藝復興達到了鼎盛,所以在文學史上,有「伊莉莎白時代」的稱號,湧現出了不少諸如莎士比亞的著名人物。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誰獲得過他們成就如何?
    古代的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試有三場,也就是我們所說是的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場考試每一場都比上一場難,其中鄉試的第一名稱之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它們在一起被稱之為三元。
  • 明朝萬曆皇帝有多可愛,說一說他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
    有為明朝帶來了哪些危機?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明朝也是能人輩出,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李如松等等,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這樣說的話,明朝在萬曆皇帝手中還能有一絲轉機的希望,但事情就在張居正死後開始走向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關於明朝的滅亡,最多的評價是:明亡於萬曆。就連《明史·神宗本紀》也持這種觀點,但是明朝真的是被萬曆皇帝搞垮的嗎?恐怕不是。本文就為您闡述一下我的理由:特別是在萬曆年間,理財大師張居正搞了「一條鞭法」後,明朝的財政迅速轉好,甚至國庫的糧食可以保證四到六年的使用,張居正還大力興修水利,保證了農業生產。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山東大旱,明朝投入了23萬兩白銀,成功救災。所以,如果說萬曆年間明朝就不行了恐怕有些牽強。
  • 明朝歷史有影響力的名臣名將
    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間,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後人尊敬其忠義不屈,在各地建立鐵公祠來紀念他。南明朝廷追贈他為太保、加諡號忠襄。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 萬曆年間韓戰,明朝軍隊有「黑人」士兵參軍,他們是哪裡來的
    文章引文:明朝萬曆年間,大約在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入侵大明附屬國朝鮮的消息,傳到了大明朝廷,引起了巨大轟動。萬曆皇帝給予的足夠的重視。然而讓人驚奇的是,竟燃有黑人出現的明朝的軍隊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明朝滅亡都怨萬曆皇帝嗎?大家都誤會了,他其實是難得的聖君
    可到了後來,他沉迷美色,國家就爆發了安史之亂,整個唐朝的老百姓們,也過上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當然了,也有一些皇帝,從剛上位開始,就過上了荒淫無度的生活,絲毫不管百姓的死活。這個皇帝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明朝的萬曆皇帝。.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萬曆皇帝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對於其他幾位皇帝而言,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皇帝,當然,他的出名源於偷懶和怠政。萬曆帝死後24年,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結束。而明實亡於萬曆這個觀點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風氣轉變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大轉變的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社會頂層在生活上越發奢侈。「今貴臣大眾,爭為奢侈,眾庶仿效,沿習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
  • 萬曆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高育良如此念念不忘
    萬曆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高育良如此念念不忘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年-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隆慶四年(1570),明朝決議封貢,封順義王,北邊稍寧。這位仁兄和大明王朝反反覆覆打幾十年仗,折騰了三代皇帝的猛人終於悄然落幕了,對明朝來說是一件幸事。萬曆十年中,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 考試機制不斷進化,科舉制被沿用,朱元璋為何廢止十年才重新啟用
    到了隋朝,隋煬帝採用了「十科取士」,形成了層次不同、要求不同的考試制度,這也就是後來科舉制的初步樣子。到了唐朝時期,科舉制被完善,武則天首創殿試,從此之後,科舉製成為了主要的選拔機制。直到現在的小、初、高考也是選拔人才的機制,這讓寒門也能出貴子。選拔人才制度隨著朝代更迭,但是最後科舉製成為了最終的定向。
  • 明朝滅亡前,崇禎做了一件事,本可挽救大明,結果反受其害
    翻開中國歷史,歷代都有鬧劇發生,但怪事朝朝有,明朝特別多!在經歷萬曆和天啟兩朝的「神作」以後,幾代大明天子們一個又一個的敗家子在繼續著接力比賽,從囚犯皇帝到工匠皇帝,從娛樂皇帝到偵探皇。此時的大明朝已被折騰的奄奄一息了,而此時歷史又一次迎來了一位末代皇帝——朱由檢。
  • 明朝為誰而亡?萬曆的個性之旅,卻招致國家禍端
    明朝末年的風氣已經和之前不太相同了,在當年他們的風氣是非常的開放的,大家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嘴和文章說出自己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之下,萬曆皇帝縱然非常的不喜歡政治,也一定要去迎合這些百官,否則的話他們的喋喋不休一定會讓你非常的頭疼。
  •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來,朱明王朝統治的300年裡,大明王朝在軍事上始終呈現出一種咄咄逼人的強硬態勢。從明太祖時期的八次御駕親徵塞外,明成祖五次御駕親徵漠北,到萬曆三大徵,大明王朝取得了大多數重要戰役的勝利。
  • 《萬曆十五年》首輔張居正
    三人成虎,這樣的話說的人多了,恐怕萬曆皇帝內心再堅定也要動搖的。再說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心裡恐怕也是早就憋了一口氣,老傢伙忍你很久了。以前你總是壓著我。現在輪到我收拾你了。我可沒有公報私仇,是你自己不爭氣,怪不得我,有很多人彈劾你。那就先褫奪你的太師封號!這使我想起了秦始皇給呂不韋的詔書:「你是我哪門子親戚?要我叫你仲父,你有什麼功勞,配封為文信侯,享受十萬戶的食邑。」
  • 萬曆是個好皇帝 (第52天/2020) 【《萬曆十五年》札記(一)】
    《萬曆十五年》一書講的是明朝的事兒。作者黃仁宇先生是華裔美國人。他出生在湖南,那一年是著名的1918年,發生了好多大事,2000年的時候他過世了。因為《人民的名義》,《萬曆十五年》才真的火起來,他也火了。但這一年是2017年,他已經去了天堂十七年。看看眼下中國的那些事兒,卻不喜歡再去讀《萬曆十五年》,因為讀來讀去,無外乎「一聲嘆息」。
  • 萬曆明史——統一建州女真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努爾哈赤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事業。
  •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在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有意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卻遭到了官僚集團的反對,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爭論不過,只好以消極怠政的方式來與官僚集團做對抗,因此才出現了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故事。朱常洛出生於萬曆十年,雖然是皇長子,但從小卻不得父愛。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朱常洛是萬曆偶然臨幸一名宮女後生下的,地位很低,因此萬曆皇帝並不喜歡這個兒子。而朱常洵的母親,是萬曆皇帝寵愛的鄭妃。因此萬曆欲想立朱常洵,而不立朱常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