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那麼火,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2021-02-23 有理胡說

有理不在聲高  無理怎敢胡言

《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成名作,有人說「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人民的名義》中高玉良和侯亮平都是它的忠實粉,那麼,這本書講的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從名字上看,黃仁宇講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黃仁宇先生選取了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帝國的運作面貌,從而歸納出中國是一個依靠道德而不是技術在運轉的社會,這種社會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潰。

黃仁宇先生以六個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來解釋這一觀點。

要讓領導先走,第一篇是:萬曆皇帝。

開篇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萬曆十五年的三月二日,一大堆官員聽說午朝,滿頭大汗跑到端門,發現沒有任何要開會的樣子。顯然,這是出了烏龍。但接下來,萬曆皇帝很生氣,竟然扣全體官員的工資。

黃仁宇先生為什麼要寫這件事情?顯然,他是要告訴讀者,明朝萬曆的管理已經失去了控制,連開會這種事情都組織不好了。

對此,萬曆皇帝當然勃然大怒。但是,這個龐大的機構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

很多史書把問題推到了萬曆皇帝身上,因為萬曆皇帝是有名的曠工皇帝。正是因為他開會不規律,所以才會出烏龍。

但黃仁宇先生並不這樣認為。他說:看了我的論述,你可能對萬曆皇帝更多的是同情。因為萬曆同樣是一個失去技術手段的皇朝的犧牲品。

文章用很大的篇幅描寫了皇朝的禮儀,比如上朝時,萬曆戴著綴有十二串珍珠的冕,像戴了一塊瓦片,極不舒服,但這是必須的,因為這象徵著皇權。而皇帝絕大部分的精力,就這樣用在維持禮的存在。剩下的一小部分精力,又要處理明朝官員無休止的爭議。

這樣一來,原本希望大幹一場的萬曆就不得不發現,他只是一輛老舊車子上的零件,做著早已經規定好的動作,一旦想自己設計兩個動作,這輛車子的其它部件就會集體抗議。

張居正是他的老師,也是萬曆前期的掌權者。萬曆很長一段時間生存在其陰影之下。張居正死後,萬曆開始借打倒張居正,宣告自己的權力與權威。

但萬曆很快發現,打倒張居正之後,他面對的是更為龐大的官宦集團。以前這個集團以張居正為目標,現在張居正倒了,只好把火力集中在萬曆身上。可以說,打倒了一個張居正,一百個張居正站了起來。

此外,黃仁宇先生還介紹了萬曆皇帝一個特殊的情況:他的婚姻生活。萬曆同志先是在自己母親的宮裡跟一個宮女王氏發生了關係,結果演變成狗血劇:泡妞泡成了老公以及喜當爹。宮女生下了常洛,是萬曆的長子。

萬曆很快就審美疲勞,愛上了一個稱為淑妃的鄭氏,並生下了朱常洵。萬曆試圖冊立朱常洵。因為這件事情,萬曆成為眾人攻擊的目標,文官集體發文章批判萬曆寵愛鄭氏冷落王氏。

無休止的禮儀,無休止的爭論,無休止的指責,萬曆終於煩了。

黃仁宇寫道,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主持殿試,題目是:無為而治。

有一個人說,不行啊,這個遊戲還得接著玩,這個人叫申時行,第二篇的題目就是:首輔申時行。

在這一篇裡,黃仁宇細緻地描寫了申時行的工作,非常繁雜,非常沉悶,體現出一種昏昏欲睡的感覺。

這些細緻的描述,無一不在提醒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機構,它的主要目標已經不在於完成什麼工作,制定什麼計劃,而主要變成一些繁文縟節的儀式。這就是黃仁宇所說的,明朝失去了國家管理的關鍵:技術

黃仁宇介紹道,申時行的重要工作內容,就是把皇帝當一個小孩去看,不停重複這個事情不能幹,那個事情不能幹。但萬曆恰恰是一個精力過剩的人。

申時行五十多歲,他要去約束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力不從心。

但黃仁宇依然認為,申時行有他的價值,他的價值就是和事佬,他起著調和劑的作用。明朝的官員技術上不先進,但吵架個個都是先進標兵。所以申時行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怎麼調和各級官員的爭議。他成了調解員,而不是帝國技術官。

申時行強調以德服人,申時行亦以德量人。評判一個官員的最高標準,是道德是否完備,而不是技術是否先進。調解的標準,也不是誰的論點更合理,而是論者的道德是否高尚。

事實上,所有的現代國家同樣有這樣的問題,過於關注道德,而忽視技術。

於是,這位萬曆十五年的內閣首輔,陷入道德的泥潭,他或許是最好的內閣首輔,同樣也是最壞的內閣首輔。

有沒有人試圖提高過帝國的技術?有的,這就是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

張居正的離開,是明帝國的重大損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損失,

有意思的是,我們以為黃仁宇先生要介紹張居正了。不好意思,黃仁宇講起了萬曆皇帝。黃仁宇講萬曆因為立嫡問題,與群臣產生嫌隙,最後罷工不上班。黃仁宇講申時行在當糊工匠。黃仁宇講東林黨人之間的爭論,黃仁宇甚至又把正德皇帝翻出來說了一通。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正德皇帝是典型的反叛者,是文官集團的挑戰者,他屢屢跳出文官給他劃的圈圈。他放著坐班制度不執行,翹班到蒙古打仗,放著五星級的辦公室皇宮不要,另修了一座豹房。

講了這麼多,黃仁宇就是沒有講張居正。一個以張居正為章名的章節,沒有張居正,這合適嗎?如果你是小編,那就不合適,如果你是大伽,這太合適了。這正告訴你們,沒有張居正,朝中就是這麼的混亂。正好點了題:世間再無張居正。

第四篇比第三篇更怪,篇名叫:活著的祖宗。

萬曆為什麼成為活著的祖宗?因為文官,首先是申時行。黃仁宇先生在第二篇寫道,申時行是一個道德官員。但黃仁宇同時認為。申時行也是一位技術官員,或者說,他通過任命一些技術型的官員來改善或者維持明朝政府運轉的基本技術要求。

比如他任命了潘季訓治理黃河,比如他讓鄭雒經略北方的防護。

黃仁宇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申時行在以外交的方式處理內政。內政仿佛就是一個多邊關係,裡面有不同力量的鬥爭,而申時行的責任就是保持平衡。

在這樣的平衡下,皇帝變得無所作為,最終成為活著的祖宗,是朝臣供奉的一個活著的偶像,是一個可以上香、可以禱告的對象,但絕不是走下神臺,親自過問具體事務的一個對象。

第五篇,終於來位大眾偶像了: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前面數篇,都是從皇帝、從內閣等高層管理機構去解讀明朝的運作機制,而海瑞是一個地方官僚。他代表著明朝所希望的地方樣板:廉潔自律、公平公正。但黃仁宇卻說,海瑞是古怪的。

他全然無視官場的潛規矩,他極端的廉潔,他極端的誠實,有著道德上的潔癖。這樣的人,就是古代社會最推崇的道德樣板。但就是這樣的海瑞依然無法挽救明朝的社會。

原因不是道德無用,而是道德無法推廣。固執於道德的海瑞終其一生都在同僚的怪異眼神裡度過,他成為了一個古怪的模範官僚,而不是一個能夠孵化更多海瑞的原型機。

所以黃仁宇先生用海瑞道德完備與備受指責兩個看似矛盾又合理的現象相互交叉敘述來完成了這一篇,再一次論證了道德於政府管理上的無力。

第六篇:戚繼光-狐獨的將領

黃仁宇給每個人都有一個定位,申時行是調解員,張居正是過去式,皇帝是活著的祖宗,海瑞是古怪的模範官僚,而戚繼光,是孤獨的將領。

黃仁宇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就是為什麼處於鼎盛的明朝不去攻打正四分五裂的日本,反而讓日本打到了明朝。我的個人看法是,土豪不會打劫窮鬼,只有窮鬼才會打劫土豪。

黃仁宇先生則仔細分析了明朝的軍事制度,提出了他的見解。就是明朝的軍事制度不足以應對一場對外戰爭,尤其是後勤保障。其次,明朝的將領選拔制度幾乎是世蔭制,這讓明朝中後期的名將尤其難得。

明朝只需要打贏一場戰鬥的勇將,而不需要戚繼光這樣具有運籌帷幄能力的統帥,這是戚繼光孤獨的第二個原因。

這一章大篇幅介紹了戚繼光的戚家軍是怎麼練成的,他所有的努力,亦證明了他的成功在他的時代,是個孤例。尤其是他的成功依附著文官的成功。當譚倫、張居正這些支持他的文臣一個個離開時,戚繼光的輝煌也就結束了。

最後一篇,一個思想家與鄉紳的矛盾體:李贄-自相矛盾的哲學家。

如果說,萬曆是官僚的皇帝,那麼李贄則是思想的皇帝,但這位思想的皇帝,同樣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哲學是離群的,是自我的,偏偏中國的社會又是一個宗族的社會,他置身其中,難免矛盾。

他稱讚妻子「慈心能割有,約已善持家」,但又埋怨妻子無法理解他的「丈夫志四海」。

他出家當和尚,以為四大皆空,結果族人寫信告訴他:我們已經指定你的一個侄子當你的繼承人。

他跑到廟裡,但無法不做學問,他要跟朱熹、跟王陽明隔著時空爭論。他還要跟世俗爭,有意思的是,他猛烈地抨擊著世人,卻往往還要依靠被抨擊者的接濟而生活。

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黃仁宇先生寫李贄,不僅僅是以一個哲學家的角度去思考他,還有另一個層面,鄉紳的角度。李贄是鄉紳的代表,他的困惑,同樣是明朝基礎社會鄉紳自治模式的困惑。

在黃仁宇看來,李贄就是生活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裡。作為個人,他尚且無法擺脫社會固有模式和思想給他的枷鎖。可想而知,整個社會要做出改變是多麼困難。而那些寄希望的廉潔與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結論,只靠道德,這個國家是運轉不起來的。

這就是萬曆年間的七面鏡子,黃仁宇用它照出了明朝,照出了中國的二千年。

黃仁宇說:中國的癥結無非是用道德代替技術。而要進行這樣的改造,皇帝、首輔、軍將、地方官員、哲學家、鄉紳等等各個層面,都需要一場大的改變,而非局部的改造可以完成。

黃仁宇通過這本書告訴世人一個重要歷史觀點: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數字、優秀的制度、高明的「手腕」應當更令人期待。——中國舊王朝一直重道德輕技術,但到了大明朝萬曆年間,世界技術已浩浩蕩蕩,包括中國,這時,道德明顯束縛了社會的發展。

黃仁宇先生也指出了,道德不是解決問題的先頭兵,而應該充當社會的最後防線。當技術,比如行政手段、法律能夠解決時,我們不要動用道德。

目前1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ID:renzhenhushuo

合作聯繫QQ:122414540

相關焦點

  • 《萬曆十五年》為何那麼火,這一年的大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這部電視劇為人稱道的同時,劇末中一本書也被反覆提及,這本書就是《萬曆十五年》。在劇中,正是因《萬曆十五年》這本明史書籍,高小鳳與高育良「結緣」,最終高育良也走上了歧途。而也正是得益於在這部電視劇的熱播,《萬曆十五年》才真正的進入了大眾視野。為此,許多人紛紛解囊,試圖從中窺見一斑。
  • 《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反覆談及的《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兩年火遍全國的官場劇《人民的名義》,時至今日都餘溫不減,依舊是人們茶餘飯後的高頻談資,以至於他的弟弟《人民的正義》什麼時候播出,也頗受關注。劇中至少兩處提及《萬曆十五年》。一處是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以《萬曆十五年》為媒介,成功勾搭高育良。
  • 萬曆十五年究竟是哪一年,為什麼要專門立書,到底發生了什麼!
    公元1587年,在我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國泰民安,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失常,夏日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盛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版圖之大,好像年年在所難免。只需小事未曾變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歸,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 萬曆十五年 全集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看看,這本書有什麼神奇,為什麼能成為三十年的經典。他又反映了怎樣的明朝官場,和明朝的政治生態呢?作者黃仁宇先生,到底要表達什麼內容?三十年前的這本書,到底對中國有著怎樣的影響呢?老齊要做的就是帶大家回到明朝,也就是1587年,看看都發生了什麼,是否有很多現在社會的影子。
  • 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
    明末清初的《萬曆十五年》是一本著名的書,其作者是美籍華人,教授,學者黃仁宇。此書出版後,立即在中國史界引起轟動,引起很大關注。1587年,萬曆十五年,是非常平常的一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卻引起了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
  • 萬曆是個好皇帝 (第52天/2020) 【《萬曆十五年》札記(一)】
    《萬曆十五年》一書講的是明朝的事兒。作者黃仁宇先生是華裔美國人。他出生在湖南,那一年是著名的1918年,發生了好多大事,2000年的時候他過世了。因為《人民的名義》,《萬曆十五年》才真的火起來,他也火了。但這一年是2017年,他已經去了天堂十七年。看看眼下中國的那些事兒,卻不喜歡再去讀《萬曆十五年》,因為讀來讀去,無外乎「一聲嘆息」。
  • 《萬曆十五年》,不僅僅寫透了大明!
    於是趙瑞龍通過觀察,發現高育良桌子上擺著本《萬曆十五年》,便費盡心機,將漁家女高小鳳訓練成一個「明史專家」,最終通過這個「人造美女」,成功將高育良拉下水。那麼,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書?簡而言之,確實算是一本奇書,達到了「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地步,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作。
  • 黃仁宇:關於《萬曆十五年》的三數事
    黃仁宇先生名作《萬曆十五年》中文版最早於198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風行一時,也引來熱議。黃仁宇先生對此曾有所回應。1994年5月,他在臺灣地區《聯合報》副刊發表文章,講述了自己撰述《萬曆十五年》的前前後後的故事,涉及資料考證、布局謀篇及本書主旨等等方面的情形。該文現已收入《現代中國的歷程》(增訂本)一書。茲轉載如下,以供喜愛《萬曆十五年》的讀者朋友們參考。
  • 《萬曆十五年》高明在哪,高育良讀透它,從書生變成「老謀深算」
    數年前,一部《人民的名義》火遍大江南北。細心的觀眾,有沒有發現劇中的主人公高育良、侯亮平、吳老師、高小鳳都在反覆提到一本書——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整部劇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高育良與吳惠芬因為喜歡明史結為夫婦,同樣是因為明史,高育良拋棄吳惠芬,又與高小鳳走到一起。有人說,《萬曆十五年》是該劇一條重要的故事主線,也是高育良人品滑坡的催化劑。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多次提到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高小鳳同學僅僅惡補了一本《萬曆十五年》就拿下了曾經的漢東大學政法系主任、如今的省政法委書記。一本研究明史的漢學著作為什麼如此暢銷,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隨著這部劇的熱播,小編也不得不跟風對其內容根據現有資料略作梳理,做一普及之用,畢竟屬於海外漢學研究專業內書籍。
  • 萬曆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高育良如此念念不忘
    萬曆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高育良如此念念不忘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年-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究竟萬曆年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令高育良念念不忘甚至痴迷的程度。翻了翻《明史》和《明朝那些事》,總算看出點明目。
  •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啥?10分鐘你就懂了.
    01 自從1982年這本書的中文版在國內問世以來,《萬曆十五年》就一直暢銷經久不衰,無論是歷史學者還是業餘愛好者,無論企業老闆還是普通白領,都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想法。也難怪,《人民的名義》裡的高玉良都拿著本《萬曆十五年》刻苦專研。
  • 《萬曆十五年》告訴你答案
    劇中多次提到他喜歡《萬曆十五年》,而他的人生也是一部活生生的「萬曆十五年」。《萬曆十五年》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 在中國歷史上,萬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這一年是明朝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 贈書 | 一本書,六個人,一個時代的掙扎浮沉:《萬曆十五年》
    今天的主角是這樣一本經典之作:1982年,中華書局推出中譯本,震動了整個明史學界;2017年,國民熱播劇《人民的名義》讓它「火出圈」;37年來,各版本熱銷約500萬冊,至今仍熱度不減。它敘事視角獨特,行文流暢深刻,讓讀者深陷其中,大呼過癮:「原來枯燥的歷史也能這麼好看!」
  • 他們把《萬曆十五年》帶進中國
    中華書局的傅璇琮先生,是《萬曆十五年》的責任編輯,他在《那年,那人,那書——出版紀事》一文中回憶說,這部書稿,最初是由黃苗子與他聯繫的。黃苗子於1979年5月23日致信傅璇琮如下:    璇琮同志:  黃仁宇先生託我把他的著作《萬曆十五年》轉交中華書局,希望在國內出版。第一次寄書稿來時,金堯如同志知道。表示只要可用,就儘快給他出版。
  • 《萬曆十五年》:古代中國政治運行的底層邏輯
    玩世不恭的王朔就曾談到,他年輕時認為歷史不過是故紙堆,故而對「對歷史書望而卻步、敬謝不敏」,直到1995年,他因人推薦讀了《萬曆十五年》。 王朔讀後大為感嘆,稱《萬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開了視野」,更加明白了他所處年代的歷史書不好看,是因為「僵化的思想局限了人們的視野.歷史學方法缺乏反思和創新精神,因而造成歷史學著作的死氣沉沉」。
  • 萬曆十五年:明朝由盛轉衰,送走了清官海瑞和名將戚繼光
    那為什麼萬曆十五年又被黃仁宇老先生看得如此重要呢,我幫大家把時間軸簡單梳理一下,您可能就明白了。首輔張居正萬曆十五年,其實就是公元1587年,它是萬曆皇帝登基以來的第十五年;也是首輔張居正去世的第五年,更是大清官海瑞和名將戚繼光去世的年份。
  • 《萬曆十五年》首輔張居正
    這裡給大家稍作解釋在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必須離職,稱為丁憂。張居正死去閉眼那一刻,反對派彈冠相慶,比過年還高興,老傢伙終於死了。然後反對派開始做文章了,牆倒眾人推,於是一封封彈劾奏章到了皇帝手裡。到底有沒有真憑實據不好說,咱們是風聞言事的,聽說有,就上奏。三人成虎,這樣的話說的人多了,恐怕萬曆皇帝內心再堅定也要動搖的。
  • 萬曆十五年,我們的大明帝國走到了盡頭
    但又能做些什麼呢?只好無意亂翻書。《萬曆十五年》雖讀過數遍,此番再讀距上次竟然是經年已過。 這次翻到最後,格外被那段簡單的對話衝擊內心,比以往的程度不知道深重多少倍。書中是這樣展開描述這四句對話的——一天,李贄要侍者為他剃頭。乘侍者離開的間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時並沒有斷氣。侍者看到他鮮血淋漓,還和李贄作了一次簡單的對話。
  • 《萬曆十五年》出版始末 傅璇琮
    最近翻檢舊日書信,見到友人、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一信,中說:「璇琮同志:《萬曆十五年》聽說出版了,我還沒有看見,可否設法代買一本。黃仁宇先生也好久無來信了。有空來看您。」我手中拿著這一言簡情深的信箋,一動也不動,坐了一兩個小時,我好像又回到二十年前中華書局頗有特殊情景的生活。《萬曆十五年》,1982年5月版黃仁宇先生於2000年1月8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