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把《萬曆十五年》帶進中國

2021-01-17 貴陽新聞網

  2009年6月13日,黃苗子先生出席畫展。

  黃仁宇先生

  傅璇琮先生

  《萬曆十五年》初版,中華書局1982年版。

  《黃河青山》三聯書店 2001年6月。

  沈從文作序的《明錦》書影。

  ▇特約撰稿人 李輝

  黃苗子致信傅璇琮

  在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出版物中,《萬曆十五年》無疑佔據顯赫位置。雖是一部史學著作,其影響力卻早已超出史學界。大歷史視野、敘述風格、篇章結構……黃仁宇呈現出的另類史學寫作方式,受到不少寫作者和讀者青睞與追捧。撇開其學術價值暫且不論,僅將之稱為一部寫作經典,恐怕也不為過。

  讀《萬曆十五年》自序,知當年這一中文版引進大陸,與黃苗子的熱情促成有關。黃仁宇這樣寫道:「本書的英文版書名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作者的署名為Ray Huang ,1981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初稿是用英文寫的,寫成後,出於向國內讀者求教之忱,乃由筆者本人譯為中文,並作某些修改潤色,委託黃苗子兄和中華書局聯繫。乘中華書局慨允,此書的中文版遂得以和讀者見面。」

  中華書局的傅璇琮先生,是《萬曆十五年》的責任編輯,他在《那年,那人,那書——出版紀事》一文中回憶說,這部書稿,最初是由黃苗子與他聯繫的。黃苗子於1979年5月23日致信傅璇琮如下:

  

  璇琮同志:

  黃仁宇先生託我把他的著作《萬曆十五年》轉交中華書局,希望在國內出版。第一次寄書稿來時,金堯如同志知道。表示只要可用,就儘快給他出版。這樣做將對國外知識分子有好的影響,並說陳翰伯同志也同意他的主張。但書稿分三次寄來,稿到齊時,堯如同志已離開了。

  現將全稿送上,請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將結果通知我更好,因為他還想請廖沫沙同志寫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這些都要我給他去辦。

  匆匆即致

  敬禮!

  苗子 五月廿三日

  

  傅璇琮還回憶說:「原稿在遣詞造句上確有不少難懂之處,因此在徵得黃苗子先生同意後,由我請大學時同窗好友沈玉成先生(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對全書作一次全面的文字加工。」

  應該說黃仁宇是幸運的。1979年之際,中國欲翻譯、引進一本國外著作,有諸多不便。《萬曆十五年》從提交選題、論證再到正式出版,歷時約三年,就當時情形而言,這一出版周期雖不算快,卻也算正常。

  「生正逢時」黃仁宇

  參照閱讀黃仁宇回憶錄《黃河青山》(張逸安譯,三聯書店,2001年6月),可進一步得知,《萬曆十五年》由中華書局順利出版,對當時身處窘狀的黃仁宇,恰是來自故國的最好慰藉。

  1979年夏天,黃仁宇正在普林斯頓參加《劍橋中國史》的撰寫,由他負責明朝部分。就在此時,他卻意外接到校方的解聘通知:「但有一件事令人尷尬:我被解聘了。我們的成員來自長春藤(又譯常春藤——引注)名校、劍橋、倫敦……人人都受聘於某研究單位,只有我例外。我不是屆齡退休,也不是提前領到養老金而退休,而是被紐約州紐普茲州立大學所解聘。一封1979年4月10日由校長考夫曼博士署名給我的信如下:『你的教職將於1980年8月31日終止。你的教職之所以終止,是由於人事縮編所致。』」(《黃河青山》,67頁)

  這一年,黃仁宇年已六十一歲,在美國漢學界雖非赫赫有名人物,但能夠參與《劍橋中國史》的撰寫,可見還是具有一定學術地位與影響。「我被解聘了。這是侮辱,也是羞恥。這個事實會永遠削弱我的尊嚴……」他在《黃河青山》中,屢屢發出類似憤懣不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同一年,黃仁宇遇到另一個打擊——無緣作為明史專家訪問中國。他寫道:「然而,在1979年,我卻置身於非常狼狽的處境……我卻在這個關鍵時期被一個小學校解聘。我申請參加美籍明清專家訪問中國大陸代表團,該活動是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術交流委員會』所贊助,但我卻被拒絕,這顯然無法建立我的可信度和影響力。」(《黃河青山》,100頁)

  不僅如此,完稿於1978年的英文版《萬曆十五年》,在美國尋找出版社也不順暢。因為這一原因,黃仁宇才決定將之翻譯成中文,希望能在中國尋找出版中文版的機會。

  隨後的進展證明,黃仁宇的這一決定頗為明智。此時,中國文化界百廢待興,對來自遠方的、新的、有著獨特見解的著作,有著急切的期盼。從文化人到出版社,無不試圖以各種努力,推開一扇又一扇窗戶,讓一個封閉已久的中國能夠與整個世界面對。就此而言,中文版《萬曆十五年》書稿來到北京,正可謂在一個恰當的時候,出現在一個恰當的地方。吳祖光晚年常愛以「生正逢時」題贈友人。這裡,不妨套用之——黃仁宇與他的《萬曆十五年》生正逢時。

  鬱興民與女婿卡爾

  黃仁宇想到請黃苗子幫忙推薦,是因為他與黃苗子夫人鬱風的弟弟熟悉的緣故。黃仁宇在《黃河青山》中,在兩處不同地方,詳細敘述了其間細節,為當年出版界留存了一份難得記憶。兩段敘述分別如下:

  

  尋找英文版《萬曆十五年》出版商時備受挫折,我於是將全書譯成中文,只有書目和註解尚未完成。1978年夏,在鄧小平訪問美國前幾個月,我的朋友餘哈維(音譯)前往中國。我們之所以認識,有一段淵源。四十年前的1937年,我們同在長沙臨時大學,事實上還住在同一棟宿舍,只是彼此並不相識。之後他就到美國,在第二次大戰期間,他加入美國海軍,後來娶了美國人。我們搬到紐普茲後,才在朋友家相識,從此兩家互相往來。哈維現於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任職,看過《萬曆十五年》的中文版,在他擔任會長的華人赫遜河中部聯誼會中,舉辦一場歷史研討會,討論這本書。他於1978年前往中國,我則到英國,臨行前我請他設法幫我在中國找出版商……他秋天回到普吉西,我也回到紐普茲後,他來電熱心告訴我前景「看好」。他妹夫黃苗子是作家及藝術家,願意將書稿引介給北京的出版社,這則消息在當時會比五年後更令人興奮。

  1978年10月,在哈維的催促下,我用空運寄給黃苗子一份書稿的影印本。但是,信雖然到了,這本超過五磅重的書稿,卻不曾抵達終點。1月初,黃寫信給我,建議我再給他一份,但這回由哈維的女婿親自攜帶進大陸。這個年輕人卡爾·華特(Carl Walter )剛獲得籤證,可以到北京研究中國銀行,這是他在史丹福的博士論文題目。我們還沒見過對方,但在嶽父母的要求下,卡爾慷慨承擔起信差的角色,並沒有仔細檢查放在他行李中這一疊厚厚書稿的內容。在北京,第二次的書稿親自交給黃苗子本人。兩個月後,哈維來電告知,北京出版歷史書籍的最大出版社中華書局,原則上同意出這本書。他無法理解,為何我接電話時一點也不熱衷。原來,他打電話這一天,就是1979年3月27日,也就是考夫曼博士辦公室來電的當天,邀請我次日和校長談「大學最近刪減預算對教職員的影響」。由傳話的措辭和秘書的口氣,再加上當時紛紛謠傳紐普茲將裁掉十五到二十位教師,我毫無疑問將被解聘。那時任何消息都不可能使我高興。這時電話鈴響,就是哈維帶來的好消息。

  

  上述回憶,有幾處需要加以訂正與說明。

  文中所提「餘哈維」,應譯為「鬱哈維」,即鬱風之弟鬱興民,黃苗子應翻譯為姐夫而非妹夫。從黃仁宇回憶可以看出,鬱興民和女婿卡爾,傳遞隔洋消息,攜帶書稿入關,可謂諸多因素,機緣巧合,方使當年相當棘手之事迎刃而解。他們在《萬曆十五年》出版過程中,起到極為重要、他人無法替代的作用。

  鬱興民抗戰前就讀於清華大學,抗戰爆發後,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等在長沙聯合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即黃仁宇所寫「臨大」。離開臨大後,鬱興民留學美國,二戰期間參加美國海軍陸戰隊。二戰結束後,馬歇爾前來中國調停國共內戰,鬱興民隨美方軍事調解小組前往瀋陽。黃仁宇時任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的副官,不過,二人雖同在瀋陽,但並不如黃仁宇回憶錄所寫都在「國民黨東北總部」。

  黃仁宇回憶說,他在1979年3月27日接到鬱興民電話,被告知《萬曆十五年》獲中華書局同意出版的好消息。據黃苗子致傅璇琮信中所述,可知鬱興民通報的消息,應是金堯如的最初答覆,因金已離開,遂轉由傅璇琮接手負責。

  特殊角色廖沫沙

  圍繞《萬曆十五年》中文版的出版,還有一位被黃仁宇數次提到的人是廖沫沙。

  早在抗戰期間,黃仁宇在田漢主編的《抗戰日報》任編輯時曾與之共事,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1979年,在為《萬曆十五年》尋找出版機會的過程中,廖沫沙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黃仁宇寫道:

  

  碰巧哈維也從普吉西來信。信的開頭就很樂觀:「從中國來的好消息!」他的妹夫黃苗子已拜訪我的朋友廖沫沙,他在北京的朝陽醫院養病。黃苗子請廖沫沙寫中文版的序,他認為希望很大。沫沙是我四十一年前的好友兼室友,那時我們都在為《抗戰日報》工作,我已有三十七年沒有看到他了。如果可以借重他的名字,這本書要在中國出版應該不會太難。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毫無王牌,但也沒有理由繼續灰心。

  

  從黃仁宇的敘述看,他與黃苗子想到請廖沫沙寫序,應是考慮到廖沫沙此時在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可借其影響力來促成《萬曆十五年》的順利出版。後來,廖沫沙因病雖未如願寫序,但他還是為《萬曆十五年》題籤,黃、廖多年前的歷史淵源,在晚年有了一個圓滿的銜接。

  黃苗子題跋初版本

  《萬曆十五年》迄今已有多個版本,包括插圖本,但我最喜歡的還是1982年5月的初版本。

  初版本封面設計頗為講究。書名由廖沫沙題籤,繁體行書,豎排於中央。封面襯底為全幅淡綠色圖案,並延伸至三分之一封底。該圖案應是選自明代織錦。我藏有一冊由沈從文作序的《明錦》(人民美術出版社,李杏南編,1955年版),沈先生在序中這樣說:「本集材料的來源,全部出於明代刊印的《大藏經》封面。經文刊刻於明初正統永樂時期,到萬曆時期全部完成。」《萬曆十五年》封面所選圖案,與《明錦》中所收「綠地龜背龍紋加金錦」「紅地菱格加金錦」等樣式相近。當年,選明錦圖案作為《萬曆十五年》的封面,的確相得益彰,由此也可顯中華書局之巧思。

  二〇一一年,《萬曆十五年》出版幾近三十年。時光荏苒,除黃苗子先生依然健在外,與這本史學經典出版關係密切的幾位關鍵人士均已仙逝。不久前,我前去朝陽醫院探望黃先生時,特地找出初版本《萬曆十五年》帶上,請他題跋。

  九十八歲的老人,落筆依然清雋而有力,扼要敘述多年之前往事如下:

  

  這本書的初稿,是由我愛人的弟弟鬱興民從美國寫信給我,由我介紹給中華書局請他們出版的。經過他們研究,理順了個別文字,便出版了。黃教授到中國,曾和我見面。後來,他的幾本著作在國內外風行一時,成為研究中國史的要籍。李輝兄得此,因記其經過。年,苗子九十八歲

  

  因這一題跋,我收藏已久的這一冊《萬曆十五年》,多了一段出版記憶的溫馨。

相關焦點

  • 萬曆十五年 全集
    三十年前的這本書,到底對中國有著怎樣的影響呢?老齊要做的就是帶大家回到明朝,也就是1587年,看看都發生了什麼,是否有很多現在社會的影子。我們先說說明朝,大家會想到什麼,稅重民窮?民不聊生?十七世紀末,人口500萬,他們當年的稅收跟中國差不多,要知道當時中國的人口可是1億5000萬,差了30倍,1個人交的稅跟30個人差不多,你說誰的負擔更重?所以人民窮是肯定的,但問題是不是在稅負上,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破解。然後就是明朝官場,其實挺悲哀,全是昏君,到處是奸臣權臣,宦官亂政,個別幾個忠臣能臣也基本沒什麼好結果,一個大清官海瑞,根本就是個愣頭青,為了清廉而清廉,實則是庸官一個。
  • 《萬曆十五年》:古代中國政治運行的底層邏輯
    讀中國歷史,《萬曆十五年》是一本繞不開的經典。 它的重要性就如同《人類簡史》。
  • 黃仁宇:關於《萬曆十五年》的三數事
    黃仁宇先生名作《萬曆十五年》中文版最早於198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風行一時,也引來熱議。黃仁宇先生對此曾有所回應。1994年5月,他在臺灣地區《聯合報》副刊發表文章,講述了自己撰述《萬曆十五年》的前前後後的故事,涉及資料考證、布局謀篇及本書主旨等等方面的情形。該文現已收入《現代中國的歷程》(增訂本)一書。茲轉載如下,以供喜愛《萬曆十五年》的讀者朋友們參考。
  • 萬曆是個好皇帝 (第52天/2020) 【《萬曆十五年》札記(一)】
    《萬曆十五年》一書講的是明朝的事兒。作者黃仁宇先生是華裔美國人。他出生在湖南,那一年是著名的1918年,發生了好多大事,2000年的時候他過世了。因為《人民的名義》,《萬曆十五年》才真的火起來,他也火了。但這一年是2017年,他已經去了天堂十七年。看看眼下中國的那些事兒,卻不喜歡再去讀《萬曆十五年》,因為讀來讀去,無外乎「一聲嘆息」。
  • 《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反覆談及的《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劇中至少兩處提及《萬曆十五年》。一處是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以《萬曆十五年》為媒介,成功勾搭高育良。作為最知名的歷史領域著作,《萬曆十五年》的開篇卻顯得平淡無奇: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
  • 《萬曆十五年》,不僅僅寫透了大明!
    與此同時,大明王朝之外的景象卻是——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了:布教令,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然而明廷卻未予注意;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徵英吉利,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總之,萬曆十五年表面上是平靜無事的一年,但其實能夠從這一年的橫切片裡面看到整個中國歷史的問題。
  • 《萬曆十五年》出版始末 傅璇琮
    最近翻檢舊日書信,見到友人、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一信,中說:「璇琮同志:《萬曆十五年》聽說出版了,我還沒有看見,可否設法代買一本。黃仁宇先生也好久無來信了。有空來看您。」我手中拿著這一言簡情深的信箋,一動也不動,坐了一兩個小時,我好像又回到二十年前中華書局頗有特殊情景的生活。《萬曆十五年》,1982年5月版黃仁宇先生於2000年1月8日去世。
  • 贈書 | 一本書,六個人,一個時代的掙扎浮沉:《萬曆十五年》
    它,就是《萬曆十五年》。1587年,是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處死蘇格蘭瑪麗女王的一年,是天主教對英格蘭宣戰的一年,是西班牙艦隊全體出動徵英的前一年,世界發展進程即將揭開新的一頁。而這一年,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是明萬曆十五年。
  • 《萬曆十五年》為何那麼火,這一年的大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這部電視劇為人稱道的同時,劇末中一本書也被反覆提及,這本書就是《萬曆十五年》。在劇中,正是因《萬曆十五年》這本明史書籍,高小鳳與高育良「結緣」,最終高育良也走上了歧途。而也正是得益於在這部電視劇的熱播,《萬曆十五年》才真正的進入了大眾視野。為此,許多人紛紛解囊,試圖從中窺見一斑。
  • 分享電子書 | 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最出名、也是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書中分析了王朝興衰,大部分內容是真實記載的文獻資料。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範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
  • 《萬曆十五年》告訴你答案
    劇中多次提到他喜歡《萬曆十五年》,而他的人生也是一部活生生的「萬曆十五年」。《萬曆十五年》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 在中國歷史上,萬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這一年是明朝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 《萬曆十五年》高明在哪,高育良讀透它,從書生變成「老謀深算」
    數年前,一部《人民的名義》火遍大江南北。細心的觀眾,有沒有發現劇中的主人公高育良、侯亮平、吳老師、高小鳳都在反覆提到一本書——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整部劇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高育良與吳惠芬因為喜歡明史結為夫婦,同樣是因為明史,高育良拋棄吳惠芬,又與高小鳳走到一起。有人說,《萬曆十五年》是該劇一條重要的故事主線,也是高育良人品滑坡的催化劑。
  •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啥?10分鐘你就懂了.
    01 自從1982年這本書的中文版在國內問世以來,《萬曆十五年》就一直暢銷經久不衰,無論是歷史學者還是業餘愛好者,無論企業老闆還是普通白領,都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想法。也難怪,《人民的名義》裡的高玉良都拿著本《萬曆十五年》刻苦專研。
  • 萬曆十五年:明朝由盛轉衰,送走了清官海瑞和名將戚繼光
    《萬曆十五年》我知道關注我的很多書友都對歷史感興趣,我也知道在各個朝代的粉絲當中,我們明朝的粉絲可能是最多的!那為什麼萬曆十五年又被黃仁宇老先生看得如此重要呢,我幫大家把時間軸簡單梳理一下,您可能就明白了。
  • 《萬曆十五年》那麼火,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有理不在聲高  無理怎敢胡言《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成名作,有人說「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人民的名義》中高玉良和侯亮平都是它的忠實粉,那麼,這本書講的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從名字上看,黃仁宇講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
  • 《麥肯錫高效閱讀》|讀《萬曆十五年》學會有深度,有廣度的思考
    因此,我想借《人民的名義》中的高育良的形象,來探討一下黃仁宇先生作品《萬曆十五年》和他的「大歷史觀」,及我在讀完此書後得到的寫作啟發三個方面進行闡述。《萬曆十五年》無疑是最好的工具,真本書只要放空在時代背景下,一切就會有合理的空間,適當的解釋,那麼很多事就會變得合理化。我特別同意黃仁宇先生的觀點,「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無論對習文練武的人都無法走出一條光明道路的悲哀。
  • 萬曆十五年,我們的大明帝國走到了盡頭
    《萬曆十五年》雖讀過數遍,此番再讀距上次竟然是經年已過。 這次翻到最後,格外被那段簡單的對話衝擊內心,比以往的程度不知道深重多少倍。書中是這樣展開描述這四句對話的——一天,李贄要侍者為他剃頭。乘侍者離開的間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時並沒有斷氣。侍者看到他鮮血淋漓,還和李贄作了一次簡單的對話。
  • 《萬曆十五年》首輔張居正
    萬曆小時候被嚴格管制,淘氣、玩耍、嬉戲都不行,稍微做點錯事就被告狀、處罰,甚至被威脅到皇位;三是忽視了小萬曆的心理健康。小萬曆天資很聰明,但長期在焦慮、高壓、緊張的狀態下,被完全塑造成了一個心理畸形的兒童,陽奉陰違,表面應承,做討好之類的動作,但內心裡其實恨得牙根發癢,形成了嚴重的陰暗心理;四是逆反心理。小萬曆長大後肯定這麼想:你不讓我做什麼,我偏要做什麼,看你能怎麼樣?
  • 高育良:甘心拜倒在情婦高小鳳裙下,不是好色,原因在萬曆十五年
    因為高育良酷愛《萬曆十五年》,他的官場智慧,幾乎來源於這本書。可恰恰是這本書,成為高育良被趙瑞龍攻破的弱點。趙瑞龍為了拉他下水,專門聘請了一位大學教授,把農村出身的服務員,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培養成《萬曆十五年》的專家讀者。一次被有意安排的邂逅,一段值得玩味的對話,高育良書記,拜倒在高小鳳的石榴裙下。
  • 萬曆十五年究竟是哪一年,為什麼要專門立書,到底發生了什麼!
    公元1587年,在我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國泰民安,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失常,夏日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盛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版圖之大,好像年年在所難免。只需小事未曾變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歸,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