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高效閱讀》|讀《萬曆十五年》學會有深度,有廣度的思考

2020-12-25 桃子下雪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本是學者出身,曾是漢東大學的老師。在梁老書記的舉薦下將離開漢東大學講壇走上從政之路。他以「為人師表」的形象貫穿始終,他詭辯機敏,同時又深沉內斂。這樣的人,為何獨獨對《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情有獨鍾呢?

或許,高玉良醉心的不是明史本身,而是黃仁宇作者無處不在的辯證法的思想和大歷史觀。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人事物都是微不足道的。無論今日如何輝煌,也不過是眾多星雲之中的流行划過。也許起初,高育良是想以此自省,而漸漸卻學到了其中的詭辯。

在《麥肯錫高效閱讀》一書中,作者提到,讀完一本書後,要儘可能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這樣,與人交流時會自然地整理要點,並且通過回答他人的問題,更進一步地整理重要的內容。在說話時儘量像講故事一樣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關鍵。因此,我想借《人民的名義》中的高育良的形象,來探討一下黃仁宇先生作品《萬曆十五年》和他的「大歷史觀」,及我在讀完此書後得到的寫作啟發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01高育良在《萬曆十五年》中,學到了什麼?

先說《人民的名義》作者——周梅森。我很欣賞作者周梅森的政治智慧,在冗雜的社會體系中,抽絲剝繭,避重就輕地尋找一顆稻草,然後抓住藤條,借別人之手達到自己所想表達的意圖,以古論今,是歷代文人自我保護的最有效武器,同時,也是能達到個人預期效果的最好途徑。

《萬曆十五年》無疑是最好的工具,真本書只要放空在時代背景下,一切就會有合理的空間,適當的解釋,那麼很多事就會變得合理化。我特別同意黃仁宇先生的觀點,「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無論對習文練武的人都無法走出一條光明道路的悲哀。他們的悲劇,「斷非個人的原因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

大學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寫論文,教授就會對你說,論文需要的是「critical thinking」,那時我還拙計地查過字典,理解為「辯證思維」。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寫在自己的論點論據之中,難之又難。而我在《萬曆十五年》中,輕易地就讀到了作者那「信手拈來」的辯證法。張居正是治國良將,可是,他為官清廉麼,克己職守麼,不是的。甚至在戚繼光的部分,作者提及王世貞所寫的《張公居正傳》中暗示張居正好色而涼薄,戚繼光以重金購買美女相送,並被張居正接納,由此「薊州重整裝備一番作為,似乎和飲食男女的本能發生了關係。」 姑且不談王世貞所說是否可以被考證,單就黃仁宇先生可以把這段歷史拿出來作為佐證就很是難得。

就高育良這一人物而言,他似乎把自己當成了「張居正」,有才幹,有能力,但是同時專權,斂財甚至收美女高小鳳,這與當時戚繼光送美女給張居正如出一轍。可他從明史中借鑑到張居正的跋扈,在其死後帶來無窮禍患。所以,高育良同時也有申時行的「中庸之道」,他始終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他的謙卑,甚至「善待」髮妻,表現出完美的儒雅形象。他的那副厚重的黑框眼鏡,如同透過歷史在審視他人的同時,也將其一生禁錮。

02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

《萬曆十五年》前前後後讀了三遍,包括原版的《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個人覺得,中文版比英文版的闡述更加酣暢淋漓,更有一氣呵成之感。這本書的特殊的敘述風格,也許與美國嚴謹的學風相關,同時,也是美國人對中國大歷史背景的不了解,給作者帶來的敘述不便。如以年代推計,作者恐怕要用至少一倍的時間來敘述明朝的歷史背景和在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不符合對於某一方向研究的專精和透徹的要求。相反,以人物作為切入點反而更切中要害,拔出蘿蔔帶出泥的將人物中相關的歷史事件加以總結和回顧。

我們來討論下《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架構,看似獨立的個體,其實他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與張居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他們都在為萬曆皇帝服務或是利用皇權維護自身的利益。這些人物的事件,多數有所重疊。

只是,雖然是同一歷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了新的理解。比如關於張居正死後「倒張運動」 的急劇激化,海瑞有了新的出路,戚繼光備受牽連,而申時行卻折中自我保全。不得不說,這四個人都是在當時政壇叱吒風雲的人物,卻因同一事件而有了不同境遇。這才是歷史的神奇之處,他帶給一些人千瘡百孔的傷痛的同時,也帶給一些人新的生機。只是,在大浪淘沙中,做沙子還是做金子常常並不是人所願,只因身不由己。

黃仁宇先生有個非常突出的觀點,叫作「大歷史」觀。

應當是整體把握歷史,重點說歷史規律,不是詳談歷史事實。有通貫古今,聯通中西的大氣魄。書中很多都採用中西經濟發展中的各種變化,從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誕生來對比為什麼中國農業經濟異常頑強總有一種明確的「問題意識」。而且這種意識似乎是一種似乎是跳脫古今,從「史中求史識」的真見解。作者對歷史的態度,「以視而不見的態度抹去掩蓋這些事實,就是不忠實於歷史;對一個英雄人物的抑惡揚善,也並不是真的推崇。」這正是以「大歷史觀」得出的結論。比如,張居正,王陽明,戚繼光。這三個人,是在明史中最喜歡的三個人,他們代表著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追求,而他們成就的功名,並非一朝一代可以評述。這是歷史人物的態度,亦是為官的態度。所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的道家哲學也無疑在作者對人物分析的一陰一陽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03《萬曆十五年》和「大歷史觀」對我們寫作思考的啟發

讀完《萬曆十五年》,我對本書作者黃仁宇先生的政治智慧更加欣賞。黃仁宇先生本是國民黨高級軍官,退伍後投入歷史文化的研究,而研究中國史的地點居然選在美國,因此在臺灣的肅清運動中他並未被牽連其中,而是終身奉獻於歷史文化研究中。多年後,當我再次翻起這本書,此書對我的震撼實非我原來所能想像,而這種感覺更多的來自作者的經歷與筆觸,及其他的智慧和卓見。

同時,在寫作上,作者的思路對我有了非常大的啟發。

1-人物選擇及其切入點上

作者在描述海瑞這個人的時候,顛覆了傳統的思路,而讓海瑞這個人物生動,立體,充滿生機。人們無疑對海瑞的清廉和剛正不阿是推崇的。然而在黃仁宇先生的論述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海瑞,一個如李達康書記一樣的海瑞,所謂愛黨愛人民,卻沒有幸福的家庭,完整的婚姻,三次失敗的婚姻,休妻或離奇死亡的妾侍,終年無子,老無所養無所依

並非我有對人「雙標」,而是我認為努力向上的事業和和諧的家庭無法共存的本質是不夠成熟的心志,不夠完整的情商和脆弱如同玻璃心一般的所謂「自尊心」。這些,當上升到歷史高度的時候,人們只會評價這個人的一生是否順意,是否跌宕起伏。

而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平均五十年的壽命,如今人們幾乎七八十歲甚至更長的年齡中,這些難道真的不值得一提嗎?孤獨終老的結局是多麼的可悲而讓人扼腕嘆息的同時,難道不足以引起深思嗎?

作者只是列舉了案例,和事實,但是無處不透著他的智慧與哲學,引導著讀者去探究去深思。所以,寫文章的時候,好的例證和合理的引導,遠比平鋪直敘地說教,來的更讓讀者深思。

2-「大歷史觀」讓我們思考學會有深度,更要有廣度

大歷史觀,提倡「有通貫古今,聯通中西的大氣魄」。那麼,對於我們的思考有何意義呢?

我們以「1840年中國鴉片戰爭」為例,此時美國幹嘛呢,英國幹嘛呢,義大利幹嘛呢,縱向整合,橫向比較。比較容易看出通透豁達的一體化的感覺。我覺得,我們寫文章的時候,可以考慮這種思路,先縱向延伸,再橫向比較。整合多元化,就會不一樣。很多文章,有深度,沒廣度。一旦大家思路被打開,廣度開闊,馬上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又比如說,我們想討論「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貿易逆差,在咖啡與茶葉的進出口」這一問題,可以思考的深度從歐洲人生活習慣,到進出口貿易,甚至他們本土很少產咖啡,為什麼還這麼喜歡,可以延伸至其航海史,殖民地,移民地分布等等。同時期,中國的傳統,中國茶的歷史,茶園種植業發達等等,然後再比較。這樣,我們手裡的素材可謂源源不斷,就看你想寫的是在哪個方面了。

先深度,就是先縱向,就是一個國家,一個點,深挖以後。再廣度,再對兩個國家進行比較,或是多個國家比較。這樣的文章就立體而有深度,多維度的思考,讓我們的寫作思路開闊的同時,也為讀者打開了新的思路。

3-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練習「深度+廣度」的思考

我小時候一直覺得,語文的成語填空有點「強人所難」和「強詞奪理」。為什麼我們非要用那個字,而不可被替代。比如,「三陽開泰」這個詞,為什麼不是「三羊開泰」這多和諧。後來,我讀了《易經》才明白,所謂「三陽」,是指八卦中的「三個陽爻」,得出來的是個泰卦。也就是說,老祖宗說的東西,總是有出處,有緣由的。

從那以後,我喜歡去觀察去「挑戰」身邊約定俗成的東西,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或架構,嘗試自己多提問題,然後去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不是那樣說」,然後去查資料,看看其背後的意義。大部分情況下,這種思考,都有新的收穫。

無論明史或是清史,萬古如長夜。漫漫長夜中,許多歷史的真相已被掩埋。那些嚴謹的學者孜孜不倦地追求,企圖為我們撥開歷史的疑團。而又有些人,王世貞那樣的人善用歷史,他種下一顆懷疑的種子在後人心中,永遠無法被證實,亦永遠無法被推翻。

人們在歷史中不斷地重複,因為,你始終沒有看到真相。人們亦在歷史中不斷的創新,因為更多時候人們懂得以史為鑑。而更多時候,我們曾經忽略的,就是這些為了人類歷史得以傳承的歷史人,他們的智慧和才幹,才有了這一部部著作,讓我們可以駐足欣賞歷史,讓我們感受歷史的驚心動魄,亦讓我們明白這長夜下的黎明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麥肯錫精英1800本書的閱讀經驗總結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作者:赤羽雄二內容重點:一、如何選書二、明確閱讀目的三、一氣呵成的讀完四、輸出大於輸入一、如何選書1、一半商務書,一半虛構類《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這本書的作者赤羽雄二到目前為止,大概讀了1800本書。
  • 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教你怎樣高效快速地閱讀一本書
    導語: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教你怎樣高效快速的閱讀一本書。讀書是自我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讓心智變的成熟最有效的方法。很多人抱怨拿起書看著看著就跑調,讀了很久反反覆覆還是那幾頁,一本書讀下來沒有小半年也快一個月了。想找一種方法既能掌握書中的精華,又能快速地閱讀,這是很多愛讀書的我們最理想的讀書狀態。到底該怎樣讀書?
  •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讓讀書成為實現個人成長的契機
    讀100本書也沒有任何改變,和讀1本書就能獲得切實的提升,這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將刷新你對讀書的認知,帶你進行一場深度的思維革新,讓讀書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捷徑。《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是日本作家赤羽雄二創作的。
  •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整本書的精華,全都在這裡啦!
    01 無法讀書的理由(請自查,是否佔全了)忙於工作,沒時間讀書不知道應該讀什麼書,選擇太多,反而沒有了方向沒讀完的書,不斷增多,書越堆越多 ,心情越來越焦慮工作繁忙,不知是否應該讀書無法專注地讀書,網際網路對我們往往有著更加巨大的吸引力 02 為什麼成功人士再忙也要讀書讀書讓作者沒有MBA證書,也能在麥肯錫工作,並且取得很好的工作成績。
  • 高育良:甘心拜倒在情婦高小鳳裙下,不是好色,原因在萬曆十五年
    因為高育良酷愛《萬曆十五年》,他的官場智慧,幾乎來源於這本書。可恰恰是這本書,成為高育良被趙瑞龍攻破的弱點。趙瑞龍為了拉他下水,專門聘請了一位大學教授,把農村出身的服務員,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培養成《萬曆十五年》的專家讀者。一次被有意安排的邂逅,一段值得玩味的對話,高育良書記,拜倒在高小鳳的石榴裙下。
  • 絕對深度!《萬曆十五年》,不僅僅寫透了大明!
    於是趙瑞龍通過觀察,發現高育良桌子上擺著本《萬曆十五年》,便費盡心機,將漁家女高小鳳訓練成一個「明史專家」,最終通過這個「人造美女」,成功將高育良拉下水。那麼,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書?簡而言之,確實算是一本奇書,達到了「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地步,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作。
  • 萬曆十五年 全集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看看,這本書有什麼神奇,為什麼能成為三十年的經典。他又反映了怎樣的明朝官場,和明朝的政治生態呢?作者黃仁宇先生,到底要表達什麼內容?三十年前的這本書,到底對中國有著怎樣的影響呢?老齊要做的就是帶大家回到明朝,也就是1587年,看看都發生了什麼,是否有很多現在社會的影子。
  • 萬曆十五年,我們的大明帝國走到了盡頭
    《萬曆十五年》雖讀過數遍,此番再讀距上次竟然是經年已過。 這次翻到最後,格外被那段簡單的對話衝擊內心,比以往的程度不知道深重多少倍。書中是這樣展開描述這四句對話的——一天,李贄要侍者為他剃頭。乘侍者離開的間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時並沒有斷氣。侍者看到他鮮血淋漓,還和李贄作了一次簡單的對話。
  • 萬曆是個好皇帝 (第52天/2020) 【《萬曆十五年》札記(一)】
    《萬曆十五年》一書講的是明朝的事兒。作者黃仁宇先生是華裔美國人。他出生在湖南,那一年是著名的1918年,發生了好多大事,2000年的時候他過世了。因為《人民的名義》,《萬曆十五年》才真的火起來,他也火了。但這一年是2017年,他已經去了天堂十七年。看看眼下中國的那些事兒,卻不喜歡再去讀《萬曆十五年》,因為讀來讀去,無外乎「一聲嘆息」。
  • 黃仁宇:關於《萬曆十五年》的三數事
    黃仁宇先生名作《萬曆十五年》中文版最早於198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風行一時,也引來熱議。黃仁宇先生對此曾有所回應。1994年5月,他在臺灣地區《聯合報》副刊發表文章,講述了自己撰述《萬曆十五年》的前前後後的故事,涉及資料考證、布局謀篇及本書主旨等等方面的情形。該文現已收入《現代中國的歷程》(增訂本)一書。茲轉載如下,以供喜愛《萬曆十五年》的讀者朋友們參考。
  • 他們把《萬曆十五年》帶進中國
    讀《萬曆十五年》自序,知當年這一中文版引進大陸,與黃苗子的熱情促成有關。黃仁宇這樣寫道:「本書的英文版書名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作者的署名為Ray Huang ,1981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初稿是用英文寫的,寫成後,出於向國內讀者求教之忱,乃由筆者本人譯為中文,並作某些修改潤色,委託黃苗子兄和中華書局聯繫。
  • 朱翊鈞:「活著的祖宗」——讀《萬曆十五年》
    這個看透萬曆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實質上卻既柔且弱的女子、這個將萬曆看作一個有血有肉會衝動會感傷的人的女子、這個敢於批評和嘲笑萬曆同時又聽他訴苦給他信心的女子--鄭氏,在最恰當的時機走進了萬曆的生活,填補了他精神上的缺陷。鄭氏於萬曆不僅僅是一個妃嬪,更是一個知己,是一個靈魂能夠得到呵護的港灣。
  • 《萬曆十五年》高明在哪,高育良讀透它,從書生變成「老謀深算」
    數年前,一部《人民的名義》火遍大江南北。細心的觀眾,有沒有發現劇中的主人公高育良、侯亮平、吳老師、高小鳳都在反覆提到一本書——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整部劇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高育良與吳惠芬因為喜歡明史結為夫婦,同樣是因為明史,高育良拋棄吳惠芬,又與高小鳳走到一起。有人說,《萬曆十五年》是該劇一條重要的故事主線,也是高育良人品滑坡的催化劑。
  • 《萬曆十五年》出版始末 傅璇琮
    最近翻檢舊日書信,見到友人、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一信,中說:「璇琮同志:《萬曆十五年》聽說出版了,我還沒有看見,可否設法代買一本。黃仁宇先生也好久無來信了。有空來看您。」我手中拿著這一言簡情深的信箋,一動也不動,坐了一兩個小時,我好像又回到二十年前中華書局頗有特殊情景的生活。《萬曆十五年》,1982年5月版黃仁宇先生於2000年1月8日去世。
  • 萬曆十五年:明朝由盛轉衰,送走了清官海瑞和名將戚繼光
    那為什麼萬曆十五年又被黃仁宇老先生看得如此重要呢,我幫大家把時間軸簡單梳理一下,您可能就明白了。首輔張居正萬曆十五年,其實就是公元1587年,它是萬曆皇帝登基以來的第十五年;也是首輔張居正去世的第五年,更是大清官海瑞和名將戚繼光去世的年份。
  • 《萬曆十五年》:古代中國政治運行的底層邏輯
    讀中國歷史,《萬曆十五年》是一本繞不開的經典。 它的重要性就如同《人類簡史》。
  • 《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反覆談及的《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劇中至少兩處提及《萬曆十五年》。一處是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以《萬曆十五年》為媒介,成功勾搭高育良。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難免。只要小事未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是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 從欺騙自己,到看清真相,這本麥肯錫思維方法給你保姆級攻略
    作為一位曾經的「麥肯錫」人,安宅和人根據自己在麥肯錫公司工作時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腦神經學的專業背景,設計出一套極具邏輯性的問題解決思維模式——先找到真正的問題,想清楚目的再動手,搜集個性化信息,組建故事線,劃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最後交出完美成果。幫助我們更有洞見地解決自己的各類工作難題,從而取到高效的成果。
  • 第106期《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麥肯錫筆記思考法》《鰻魚的旅行》
    下載地址點擊閱讀原文獲取下載地址。《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的舉例範圍廣泛,從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到企業策略都包含在內,閱讀本書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本質,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下載地址:點擊閱讀原文獲取下載地址 《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 《萬曆十五年》那麼火,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有理不在聲高  無理怎敢胡言《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成名作,有人說「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人民的名義》中高玉良和侯亮平都是它的忠實粉,那麼,這本書講的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從名字上看,黃仁宇講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