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人們對閱讀的重視,恐怕沒有哪個時代能與當今相比了。我們所置身的信息環境,簡直可以用「洪水」來形容。
每天新上市的書層出不窮,讀書資源浩如煙海,即使我們窮盡一生,所讀的書也只是九牛一毛中的一點點罷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切實掌握讀書的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讀100本書也沒有任何改變,和讀1本書就能獲得切實的提升,這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將刷新你對讀書的認知,帶你進行一場深度的思維革新,讓讀書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捷徑。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是日本作家赤羽雄二創作的。作者曾在全球大名鼎鼎的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工作14年,並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
作者是如何從高效能讀書中受益,一步一步獲得事業的成功?作為一名諮詢師,他又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堅持每個月至少讀10本書並且保證閱讀質量的呢?
在本書中作者赤羽雄二從選書到規劃閱讀時間,再到牢記書中知識點展開實際行動,全面總結了一整套的讀書技巧。用心吸收這些技巧,你也能切實地通過讀書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01
明確讀書的目的——把被動讀書變為主動讀書
不要把讀書看成一種愛好或消磨時間的手段,而應將它視為一天中工作的一環。將時間用在舒適且有價值的事情上,養成這種習慣十分重要。
在學習讀書方法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任何時候,以終為始都是最好的行動指南。
拿我自己來說,我的內心一直自詡自己是個讀書人,但是茫茫然讀了一摞又一摞書,好像對工作生活並無多大改觀。很多讀過的書,看到的新鮮知識又隨著時間的流逝還給書本了。好像無論多豐富的營養,都穿腸而過白白流失掉了,並沒有被大腦和心靈真正地吸收。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讀過的書藏在你說過的話、走過的路中,那我辛辛苦苦啃食了這麼多的精神食糧怎麼就沒有轉化進我的靈魂,助我 走向成功呢?其中關鍵的點就在於讀書的目的並不明確。
我們是為何而讀。讀書分為「樂讀」和「實讀」。所謂「樂讀」,是指以讀書為興趣、以享受為目的的讀書。而所謂「實讀」,是指以讀書為食糧、以輸出為目的的讀書。
在《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作者通過觀察身邊那些十分出色的人,發現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他們並不是在盲目地讀書,而是有明確的閱讀一本書的理由。只有懷著學以致用的目的時,讀書的過程才更有價值。
如果僅僅是茶餘飯後的消遣,有一搭沒一搭地打發時光,那麼這樣的讀書與刷劇、刷微博沒什麼兩樣,這時的讀書狀態是一種被動讀書,只不過是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罷了。
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人,空閒下來就沉浸在kindle裡,但是讀了很多也沒有任何改變。究其原因,在於他們讀書的出發點僅僅是消遣而已,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漫無目的的行為。
以消遣為目的的讀書方式本身無可厚非,但它會讓人的大腦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不利於人的成長和進步。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重視輸出的讀書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的價值是微乎其微的。既然我們在讀書這件事情上投入了時間和精力,何不讓收穫最大化呢?也不枉費我們的付出,是不是?
優秀的人會積極主動地讀書,採取「進攻」的讀書方式。他們會選擇自己需要閱讀的書籍,爭分奪秒地閱讀,並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己用。當明確了「為輸出而投入」時,整個人讀書的狀態就不一樣了。
當你抱有特定的目的而去選一本書、去讀一本書,比如為了吸收知識、為了學習技能、或者滿足某種心理訴求時,內心就會充滿了求知的興奮和極大的專注,將會更精準地挖掘到你需要的東西,讀書的價值也因此而得到了最大化的體現。
02
從讀書到輸出——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的必經之路
在讀書的人中能夠拉開差距的關鍵在於能否將書中的內容應用到工作和個人成長中。
因此,不能為了讀書而讀書,讀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輸出」,是為了學以致用。只注重投入的讀書方式,也許在學生時代可以得到老師的褒獎,但在步入社會後不以「輸出」為目的的「投入」就會顯得蒼白和無力。
讀書輸出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從書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更加順暢。二是讀書後觸發我們的靈感,激發我們主動思考進而動筆寫作。
1) 培養為行動而讀書的習慣
有人常常抱怨「讀了書也沒什麼用」,其實他們只是沒有了解讀書方法和掌握知識的方法。讀書最重要的是為了學以致用,掌握信息,付諸行動,才是關鍵。
對於這一點,我真是深有體會。年輕時候的自己,走了不少彎路,一味地沉浸在書堆裡,讀得兩眼昏花卻忘了和人交流,忘了走出去實踐,感覺越讀腦袋越呆了。
在書中作者提到:聚餐是比讀書更重要的成長機會。這裡的聚餐特指的是與人交流的機會。
作者每周都會有1-2場的演講和3-4次的午間聚餐,他以在書中讀到的知識為基礎,與人交流,獲得更高深的見解;到「現場」去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行動力和判斷力,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在讀到此書後我恍然大悟,踐行了作者的觀點「比讀書更重要的是與人交流」,最終受益匪淺。
前段時間我讀了《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愛》這本書。在和朋友聚餐時,我將書中我非常欣賞的核心觀點講給朋友,不僅讓朋友解決了最近遇到的煩心事,感覺眼前豁然開朗,同時也激發出了我更多的靈感和思考。
在接下來的兩天,恰好另有朋友邀請我在社群做分享,我便將形成自己獨特見解的觀點「你對丈夫的尊重——是意志的問題」,作為演講稿分享出來,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很多聽眾都向我反饋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分享,對心靈有所觸動。
所以,正是讀書—發現有價值的觀點—在現實中實踐、與人交流—找出能用的經驗教訓—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良性循環,我們讀書的過程才更加有意義和價值,我們的人生也會越來越好。
通過讀書所獲得的觀點和見解,我們要在實踐中拿來驗證,要和目標意識較強的人見面,有機會應該一起共事,然後將收穫感悟轉化為自己的規則,成為能夠潛移默化指導我們處世言行的方法,這才是讀書最重要的方向。
2) 培養為寫作而讀書的習慣
讀書的終極目的在於著書立說。
寫作並非是文字工作者的專屬權利。無論你身處於哪個行業,無論你選擇讀哪方面的書,終極目的都是要為了創造出獨屬於自己的原創內容。
如果是在公司,擁有自己的原創內容,可以將自己的業務經驗和項目成果總結成教科書,從眾人當中脫穎而出;如果是飽經滄桑的打拼者,可以將自己的故事寫出來,成為獨一無二的你,爆發出更多的人生能量。所以,有寫作的意識非常重要。
作者在寫書中創造出了自己的原創內容,還可以再進一步進行演講、分享、諮詢等活動,這就像歌手創作出歌曲,就可以發行專輯,還可以開辦巡迴演唱會,這其中隱藏著超越他人的秘密。
03
掌握讀書的方法——提高信息敏感度,構建專屬資料庫
當今社會最緊迫的任務是加深對於知識的理解,並進行獨立思考。在讀書時,不斷深入挖掘自己的想法並持有獨到的見解,這樣才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
下面這些具體的方法就可以幫助你達到這個目的。
讀書時用黃色螢光筆做標記、畫線。這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看一本書時不做任何的標記,那麼當我們看完這本書合上後,再重新打開時,這對於我們而言又是一本全新的書。
尤其是隨著時間流逝,書中那些觸動我們內心的部分早已淡忘,這本書想要傳遞的價值也無從考究,那讀這本書的意義又何在?當我們想要查找資料時又得重新耗費時間去翻閱。
作者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養成了畫線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從未改變。標記出書中言之有理的內容、表達出色的內容、體現作家洞察力和智慧的內容。這是整個讀書過程中非常重要且基礎的一步。
建立讀書檔案,這相當於在一點一點建立你的專屬資料庫。每讀完一本書,記錄下這本書的書名、作家、閱讀日期、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收穫感受、閱讀此書後會採取哪些行動、3個月後會做什麼等內容。
建立讀書檔案的重要意義還在於,3個月後拿出來重新審視,會因為自己讀過這麼多的書,有如此多的想法而感到有成就,在重新審視筆記時也會有新的發現。
當你6個月後再次閱讀讀書檔案時,就能夠在腦中反覆思考書中的知識,以及想要付諸實踐的部分,對問題的思考也會變得更加深刻。
讀完後立即寫感悟。可以寫讀後的想法、對自己的觸動、自己會向哪些方向去改進。
重要的點在於你一定要動手去寫,不要在乎措辭是否優美,將腦海中浮現的內容寫下來才是最關鍵的。這些將會成為你日后豐富而有力的資料庫。
限制讀書的時間。不能將所有的自由支配時間用來讀書,還要規劃出一半時間來寫。本書作者每周都會寫1-2篇博客文章,將所讀的收穫和體會進行梳理。
只有不斷地輸出去寫,才能激發自己更多主動的思考,將書中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讀書成為自己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