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超|近世東亞「諜戰」:壬辰戰爭前後的中、朝、日情報網

2021-02-23 上海書評

韓國KBS和央視合資拍攝的《壬辰倭亂1592》海報



文︱程永超


萬曆朝鮮戰爭(1592-1598,也稱「抗倭援朝」)是明代萬曆年間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中、日、朝三國戰爭。韓國稱為「壬辰倭亂・丁酉再亂」,取兵亂離散之意。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暗示戰爭背後的徵兵與勞役。

從東亞史的角度

重新審視萬曆朝鮮戰爭 


隨著東亞各國學者交流的日益深化,中日韓三國開始共同關注及重新審視這場東亞國際大戰,並開始採用較為中立的「壬辰戰爭」(The Imjin War,也有學者稱之為The East Asian War)這一名稱。特別是近幾年來三國學界對這場戰爭的關注呈現白熱化趨勢。例如,2012年5月,在韓國召開了由東北亞歷史財團主辦、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承辦的「壬辰倭亂的展開及明的應對」研討會。2016年7月,日本史研究會(日本)就策劃了一場題為「東アジア諸國家にとっての「國際戦爭」:文祿・慶長の役(壬辰倭亂)」的例會,由韓國延世大學的車惠媛教授和日方的米谷均做主題報告,名古屋大學池內敏教授點評。目光轉向國內,第一屆壬辰戰爭研究工作坊「壬辰戰爭的歷史記憶——以史料為中心」於2017年4月在山東大學召開,中韓兩國學者共同探討戰爭記憶問題。臺灣的學術雜誌《明代研究》也於2017年6月推出第二十八期 「十六世紀韓戰」專號。


鄭潔西博士《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曆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一書的出版,將對此戰爭的考察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國內近年相關的研究著作幾乎是空白,這本書的研究主題值得重視,研究水平也屬上乘。此書是在其2011年向日本關西大學提交的博士論文《明代萬暦時期の中日関係史の研究》的基礎上增刪而成,共三編十一章。第一編「跨境人員」,第二編「情報網絡」,第三編「戰與和:封貢危機」。


其中,第二編第四章「戰爭期間的兩種豐臣秀吉情報」中指出「豐臣秀吉中國人說」以及豐臣秀吉死亡情報均來源於琉球,緊接著第五章 「琉球國的情報角色」中詳細論述了琉球國在壬辰戰爭情報收集及信息傳遞方面的作用,特別是朝鮮國王答謝琉球國王的諮文最後寫道「煩乞貴國日後凡有賊情,不揀緩急,須徑報天朝,以示敝邦」(97頁),昭示了日本情報的「琉球-明朝-朝鮮」的傳遞路線。


評者個人最為感興趣的還是分量最重的第三編。此編從戰爭前夜的備戰戰略到具體的沈惟入倭營交涉,再到冊封時的情況還原,最後到冊封后的和平談判,一氣呵成。特別是第十章「冊封史事考」運用中朝日歐四種史料(1明朝冊封使楊方亨和沈惟敬的報告書、2通信使黃慎等的記錄、3 日方記錄、4 耶穌會記錄)對照還原了豐臣秀吉被冊封時的真實情形,可謂佳作。

《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 萬曆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評者的研究領域主要為壬辰戰爭後的中朝日三國關係史,且能力有限,因此仿照鄭博士的思路,從被擄人、情報網絡及清朝的對日朝關係的關心三點延伸一下壬辰戰爭後的情況。


壬辰戰爭中的朝鮮被擄人



第一編「跨境人員」中,鄭博士詳細分析了明朝軍隊裡的外國兵,包括日本兵、暹羅兵以及黑人兵,還有赴日明人群體及在日明人群體等。壬辰戰爭後,最突出的跨境人員莫過於朝鮮被擄人。


這些朝鮮被擄人中有一些朝鮮知識分子,大多受到禮遇,限制較少,在日行動相對自由。較為知名的是有被俘日記存世的姜沆(《看羊錄》)、魯認(《錦溪日記》)、鄭希得(《月峰海上錄》)等。其中,魯認(1566-1622),鹹平魯氏,字公識,號錦溪。壬辰戰爭爆發後,作為義兵隨都元帥權慄出徵,丁酉再亂時(1597)32歲的他不幸被俘,在薩摩藩藩主島津義弘處度過了一年七個月的俘虜生活,其中5個月的日記(1599.2.22-6.27)存世。1599年在福建軍門諜使林震虩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日本,抵達福建。此後留居福建的不足半年內,魯認將在日本所刺探的倭情通過福建官員呈報朝廷。後經北京被護送回朝鮮,向朝鮮國王呈上了防倭十條。


另外不可忽視的一類朝鮮被擄人就是開創日本瓷器歷史的朝鮮陶工們。壬辰戰爭時,日本俘虜了不少朝鮮的陶工並將其帶回日本,這些陶工最後大多定居在西日本。例如有田燒的李參平(佐賀縣)、薩摩燒的沈當吉(鹿兒島縣)、上野燒(高田燒)的上野尊楷(福岡縣)、高取燒的高取八山(福岡縣)、萩燒的李敬(山口縣)等等。其中最為有名的便被稱為有田燒陶祖的李參平,其日本名為金江三兵衛。李參平被肥前國鍋島藩主鍋島直茂的家臣多久安順帶到日本,在小城郡多久開始築窯。1616年李參平在有田町泉山發現了白磁礦後,在附近的白川天狗谷開窯,成功燒制了日本最初的白瓷。因此,李參平也被推崇為有田燒的陶祖在陶祖神社被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壬辰戰爭這場「奪人」大戰侵略軍的主力是日本西國的諸將們,他們同時也是奴隸貿易的主導者。日本軍將朝鮮人奴隸強行帶到日本,大多數帶到長崎、大村、平戶等地,然後將他們塞進葡萄牙的商船,送到東南亞。《明神宗顯皇帝實錄》中也有「其中有朝鮮國人,先年為倭所虜而轉買者。次為呂宋、為西番,或鬻身為使令,或附舟歸國」的記錄。從這個角度來看,豐臣秀吉的朝鮮侵略戰爭也是這種世界規模的奴隸貿易的一環。日本歷史學者巖生成一曾經敘述過乘船到達越南的朝鮮人趙完璧的經歷。趙完璧本是朝鮮晉州人,丁酉倭亂(1597)時被俘到京都,因文筆尚可被日本貿易船僱傭,1603年起連續3次隨日本貿易船到安南國與元縣,回到日本後於1607年跟隨訪日的回答兼刷還使呂祐吉回到朝鮮。


壬辰戰爭後東亞的情報網絡



鄭博士通過第二編的分析指出,「當時(萬曆朝鮮戰爭時)東亞出現了一個以明朝為中心,以朝鮮和琉球為左右翼,針對日本的巨大情報體系」(97頁)。那麼壬辰戰爭後此情報體系出現了什麼發展和變化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戰爭結束後中朝日三國是如何收集彼此情報的。


壬辰戰爭後,對馬守先後派遣使者平義智、僧人景徹玄蘇等到釜山,在祈求日朝通好的同時偵查朝鮮的情況。1607年朝鮮向日本派遣回答兼刷還使,標誌著日朝外交正式恢復。十七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將軍開始在外交文書中頻繁使用「日本國大君」稱號,建立起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此時,除了與中國、荷蘭的通商的港口長崎外,還有對馬口(朝鮮)、薩摩口(琉球)、松前口(蝦夷地)三個窗口向異國及異域開放。「鎖國」日本正是通過這「四個口」收集海外情報。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匯集成風說書的源自長崎口的各種情報,例如唐船風說書,部分被林大學頭編輯成《華夷變態》流傳下來。幕府對海外情報的興趣大多集中於清朝(韃靼)支配下的中國及葡萄牙、西班牙頻繁活動的東南亞(奧國)。除此之外,幕府也通過詢問漂流到中國的日本漂流民及訪日的朝鮮通信使搜集中國情報。


相比而言,位於中日之間的朝鮮收集各國情報就方便許多。朝鮮自建國以來,就開始向明朝派遣正朝使、冬至使、聖節使等外交使節。這些使臣的派遣除了維持事大關係外,也是朝鮮王朝收集中國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情報的重要方式。具體來說,一是直接通過《欽定禮部則例》的記載,二是購買中國書籍、文獻、報刊,三是與沿路的中國知識分子交談。另外,北京是當時東亞和東南亞各國交流和情報收集的重要據點,朝鮮使節借與暹羅等國使節相遇的機會,利用筆談或者詢問其使團中通曉漢文的使者來收集東南亞情報。日本情報方面朝鮮主要通過向日本派遣通信使、向對馬派遣問慰行(日方稱為譯官使)親自收集,或者間接通過可以進出釜山草梁倭館的倭學譯官(朝鮮王朝的日語翻譯)收集。

圖來自沈玉慧<近世東亞海域之使節交流與情報網絡─以朝鮮對暹羅、南掌、緬甸、蘇祿等國之情報蒐集活動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卷1期 ,2016年3月。


至於中國如何收集日本情報,清朝入關前,多依靠朝鮮的「倭情諮文」,同時也派遣大臣去位於瀋陽的朝鮮質子館(沈館)詢問人質朝鮮世子。海禁解除、中日間貿易恢復正常後,福建等地方官員通過詢問赴長崎貿易的商人,抑或通過琉球收集日本情報。相比日本對中國的關注而言,中國對日本關注度不高,情報收集積極性也不高。


壬辰戰爭後

中國對日朝關係的關心



伴隨著豐臣秀吉的死去,壬辰戰爭草草結束。德川家康建立了江戶幕府,通過對馬宗氏向朝鮮派遣使節以期與朝鮮恢復外交關係,甚至實現通貢明朝。1607年第一次回答兼刷還使成功訪日。至此,日本和朝鮮通信關係正式建立。壬辰戰爭後朝鮮共向日本派遣了十二次政府間外交使節。隨後,1609年日朝間又締結了己酉約條,恢復了貿易往來。


朝鮮通信使派往日本時,朝鮮國王都要向當時的宗主國(明朝或清朝)提交報告即「倭情諮文」。其內容一般包括通信使派遣的時間、地點、人員、派遣目的等內容。這12次通信使中,在最初三次(1607、1617、1624)派遣時,朝鮮表面上雖然都向明朝一一匯報過,但實際上明朝沒有任何表示,甚至還出現通信使已經從漢城出發一個月後才向明朝匯報的情況。明清鼎革後的七次(1655、1682、1711、1719、1748、1764、1811)通信使派遣時,朝鮮也向清朝匯報過,清朝禮部官員的反應也僅僅是查照前例允許派遣而已。但中間的1643年通信使的派遣受到了清朝皇帝皇太極的強烈幹預。皇太極希望此次通信使的派遣可以作為偵探日本情報的途徑,異常關心,並極力促成。其實,早在清朝第二次侵略朝鮮(丙子之役,韓國稱為丙子胡亂、1636年)結束後,朝清間的議和條款三田渡盟約(又稱南漢山詔諭)中就有「日本貿易,聽爾如舊,但當導其使者赴朝。朕亦將遣使至彼也」一條,表現出皇太極想要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的願望。緊接著,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將入質瀋陽的昭顯世子李溰叫到通遠堡,吩咐到「爾國送使日本雲。必送回答來。即馳通雲」,表明皇太極對日朝關係及通信使有極大的興趣。1643年的這次通信使的派遣也是在皇太極對日朝關係的強烈關心的背景下促成的。之後的1719年朝鮮向清朝禮部匯報通信使派遣情況時,禮部回諮中「朝鮮國差往日本國使人回來時,內中有明白曉事者,揀選一人於年貢同來,朕問地方情形」(《同文匯考》二、原編卷七十八 倭情)等語。可以推斷,康熙帝也希望通過朝鮮通信使間接得到一些實時的日本信息。


小結



值得注意的是,有過長期在日學習經歷的幾位韓國學者比較好地結合了中日韓三國的研究成果,在壬辰戰爭情報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例如,金文子教授(2005)在「情報通信和壬辰倭亂」一文中就曾分析過朝鮮國內的烽燧、驛站(朝鮮稱為擺撥)的運營情況,並指出記載壬辰戰況及講和交涉進展等重要信息的朝報是朝鮮地方官員與士大夫獲知信息的來源,還提及被擄人、降倭和潛商也是獲取情報的重要途徑。另外,和鄭博士一樣,車惠媛教授(2008)也關注了琉球的情報傳遞角色,指出琉球雖然向明朝傳遞了「倭警」的信息,但明朝認為朝貢國琉球已經在日本統治下,有隨時成為豐臣秀吉侵略中國的幫兇的可能性。同時,車惠媛教授(2016)也關注了「薩摩-福建」這條傳遞路線,指出福建依靠與薩摩藩的關係建立了獨自的情報網絡。如果能更多地參考這些韓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應該可以進一步深化對壬辰戰爭的研究。


鄭博士指出壬辰戰爭不僅僅是中日韓三國之間的戰爭,其影響也波及琉球和女真,甚至暹羅(第八章 「借兵暹羅」-更大規模的東亞戰爭),連動整個亞洲。評者相信,壬辰戰爭作為一場深刻影響之後300年東亞國際秩序的戰爭,其研究才剛剛起步;而綜合利用多國史料及具有獨特研究視角的本書將成為未來壬辰戰爭研究的重要指針。


程永超

名古屋大學

·END·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訪問《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東亞「諜戰」
    韓國KBS和央視合資拍攝的《壬辰倭亂1592》海報文︱程永超萬曆朝鮮戰爭(1592-1598,也稱「抗倭援朝」)是明代萬曆年間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中、日、朝三國戰爭。韓國稱為「壬辰倭亂・丁酉再亂」,取兵亂離散之意。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暗示戰爭背後的徵兵與勞役。
  • 孫衛國評《壬辰戰爭》|一部有趣而稍顯偏頗的「壬辰戰爭史」
    這是近世東亞所發生的一場世界性大戰,隨後參戰三國的政治格局都發生了巨變,對近世東亞的歷史走向有著深刻影響,餘波一直延續到今天。全書以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經過為主線,以電影蒙太奇的方式,穿插介紹發生在中、日、朝三國間的國家大事。既有朝鮮戰場上拼殺的戰爭場景,也有發生在三國後方的戰爭準備、黨爭事件、三國間的外交往來,還有琉球、菲律賓與日本之間的糾葛,以立體的方式,完整地將這場東亞世界大戰的多重層面敘述出來,文筆生動,引人入勝,是一部關於壬辰戰爭以及近世東亞史重要的通俗歷史讀物。
  • 講座|王元崇:清韓關係與近世東亞
    2020年7月22日,美國德拉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元崇主講復旦大學歷史系2020年第3期「中國近代史青年學者讀書班」,攜其新著《重塑中華帝國——滿鮮關係,1616-1911)》(Remaking the Chinese Empire: Manchu-Korean Relations, 1616-1911),以「清韓關係與近世東亞
  • 諜戰樂土在何方——何亮亮《1950:香港諜戰》讀後
    2017年1月6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發布了一個「史上最傑出的20本間諜小說榜單」,《解密》是其中兩部母語非英語作家作品之一。《解密》的英文版在西方諸國十分暢銷,一度排名亞馬遜世界文學第17名。可以說,在全球諜戰小說之林,麥家憑一人之力獨自扛起了中國諜戰小說的大旗。但麥家之後,其他作家卻沒有跟上。
  • 陳曉平:張之洞中法戰爭時期的情報網
    張之洞以兩廣總督身份實際主持中法戰爭越南戰場,任用老將馮子材大敗法軍,取得輝煌勝利。毫無戰爭經驗的一介書生,把百戰功高的李鴻章比了下去,自有其成功之道,其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是,張之洞精心組織了一個高效率的情報網,這是以往中法戰爭研究中所忽略的。
  • 宋成有:16世紀以來西方衝擊下日本的嬗變與東亞國際格局
    西學東漸、激活日本,完成統一的豐臣秀吉試圖顛覆東亞國際秩序,發動侵朝戰爭。明朝出兵援朝,豐臣獨霸亞洲的帝國夢最終破產。19世紀前期歐美西力東漸,日本再次被激活,吞併琉球、韓國,劫掠中國、擊敗沙俄,武力崛起為地區性強國,東亞國際格局面目全非。昭和初期,軍國主義群體癲狂,日本嬗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遠東戰爭策源地。日本發動14年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東亞國際格局劇烈動蕩。
  • 婁燁執導,鞏俐主演的諜戰劇情片《蘭心大劇院》12月7日上映挺身而出!
    由婁燁執導,鞏俐主演的諜戰劇情片《蘭心大劇院》12月7日上映。該片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金獅獎」提名。除鞏俐外,還有趙又廷、張頌文、黃湘麗、王傳君、湯姆·拉斯齊哈、帕斯卡·格裡高利、小田切讓、中島步等出演。這部黑白諜戰電影,改編自虹影的小說《上海之死》,故事設定在1941年的上海。
  • 新書|熊秉真  《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綿延之道》
    勢必為刷新學界及世人對中國近世社會生活之認識,亦足為今日為人父母者之賞讀。幼醫與幼蒙,鮮活而深入地指出了近世中國家族的緜延之道。全書除序言結語外共十一章,從世界史之角度,重新檢視歷來人群生命之絕續,以再省近世中國家庭經營之策略,無略其幼科技術面之扶持,或者幼蒙教養之努力,如今從二十一世紀全球生態與多文化開放寬容的新視野,當作如何之理解、反思。
  • 「諜戰」中的摩爾斯電碼
    說起諜戰,在各式各樣的秘密聯絡中,不得不提到摩爾斯電碼。
  • 《密戰》一部以歷史上隱秘戰線中的英雄人物為原型的諜戰電影
    《密戰》一部以歷史上隱秘戰線中的英雄人物為原型的諜戰電影 2017年上映,鍾少雄導演的《密戰》是由郭富城、趙麗穎、任達華等主演,主打動作的諜戰電影。影片講述的是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領頭的日汪偽特務頭子秦鳳梧(任達華飾)是一個非常狠兩面三刀的反派人物
  • 最新諜戰電視劇大全 再來十部超好看的諜戰劇 排名不分前後
    現在新出來了一些非常好看的諜戰劇,今天小編為大家總結了10部最新諜戰電視劇,走過路過的朋友喜歡看這類諜戰劇的可以去看看,《面具》、《脫身》、《風箏》、《追風行動》、《愛國者》、《兄弟營》、《誓言》、《終極徵服》、《勝算》、《黎明之前》這幾部新出來的諜戰劇都挺不錯的,非常精彩值得一看。小編害怕被懟,特地聲明一下:排名不分前後,歡迎大家評論!
  • 池享談東亞與日本近世國家的形成
    池享(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日本中世史研究著名學者池享先生,是日本一橋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歷史科學協議會代表理事,著有《大名領國制の研究》《戦國期の地域社會と権力》《戦國大名と一揆》《日本中近世移行論》等研究著作。
  • 《諜戰深海之驚蟄》陳山原型:中共王牌特工袁殊
    最近有部電視劇比較火,熱愛諜戰劇的觀眾們可千萬不能錯過——《諜戰深海之驚蟄》。《諜戰深海之驚蟄》講述的是抗戰時期無名英雄的故事,他們在「不可能時選擇忠誠地恪盡責任」。至此,陳山在劇中有了四個身份:本色陳山,日本諜報機關眼線,國民黨軍統情報人員,中共地下工作者。很多觀眾看了《諜戰深海之驚蟄》之後都表示,陳山既在日本特務機關工作,又為軍統搜集情報,同時還是我黨地下工作者,集多重身份於一身,堪稱傳奇,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其實,陳山的傳奇經歷並非完全杜撰,他的歷史原型,就是我黨的傳奇特工袁殊。
  • 揭秘摩薩德:以色列情報機構的諜戰風雲往事
    >定點清除敵首 萬裡追蹤尋仇摩薩德以捍衛生存之名令世界聞風喪膽揭秘摩薩德諜戰風雲往事今日看世界全球諜海四強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時,四周強敵環伺。於是建立一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情報組織,被以色列認為是生存的需要,1951年摩薩德應運而生。摩薩德的主要職責是搜集阿拉伯國家的政治、軍事情報,掌握世界主要大國的軍政動向。竊取的情報以軍事情報為主,政治情報為輔。軍事情報用以維持強大的武力;政治情報則用以輔助以色列的外交決策。
  • 消失的東亞網紅.
    這是由youtube發起,召集了30多位當紅的網紅,進行的兩次演繹。美國是個種族大融爐,這樣的網絡紅人的召集,其中的種族與膚色的多元性,遠比我們東亞社會的類似活動要來得豐富。這30多位網紅,絕大部分是白人,第二多的是黑人。而不出意外的,Asian,也就是傳統的亞裔(東亞人,也算上東南亞人)只有一位。
  • 諜戰與詼諧並存,《隱秘而偉大》掌握收視密碼
    網視導讀:由李易峰、金晨、王瀧正、牛駿峰主演的諜戰題材影片《隱秘而偉大》2020年11月6日上線。11月9日,影片在豆瓣正式出分,評分一度達到8.4之高。儘管其中確實有主角李易峰的明星效應,但是,這一次的影片質量,與評分確實可以算作名副其實。
  • 趣統計:諜戰劇主角超七成活到劇終(附22部諜戰劇諜戰角色分析)
    《隱秘而偉大》中的夏繼成就是這樣的人。他跟上司齊昇平合夥做走私生意;他向職位上的競爭對手王科達擺出混日子的姿態;他跟不受重視的戶籍科長通過下棋搞好關係,趁機偽造證件。雖然夏繼成身手好、槍法準,但真正讓他在諜報工作中如魚得水的是情商和演技,及遇事不驚的應變能力。
  • 「諜戰教父」柳雲龍,「諜戰之花」是誰?
    潘粵明、張一山主演的諜戰劇《局中人》展現兄弟交鋒;第一次出演諜戰劇的新生代演員任嘉倫帶來的《秋蟬》;以及「諜戰教父」在今年的新作《勝算》。可以說柳雲龍「諜戰教父」的名號是從《暗算》開始打響的。《暗算》是柳雲龍執導的改編自麥家同名小說的諜戰電視劇,分為《聽風》《看風》和《捕風》三個篇章。聽風,象徵無線電偵聽者;看風,象徵密碼破譯的人;捕風,象徵我黨地下工作者,三個篇章在時間關係及故事上相對獨立,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東風雨》一部有思想與靈魂的經典諜戰電影
    《東風雨》是由柳雲龍導演的一部有思想有內涵的諜戰片,他拍的作品有諜戰劇中的巔峰之作《風箏》。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報就是這個孩子」。整部影片圍繞這個情報多線鋪展開來。一、電影開局就是在上海中共一個諜報小組的交通員和報務員被殺死。與此同時該諜報小組成員安明(柳雲龍)接到了中西正弘傳來的一個重要情報:日軍有可能在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