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爆款的韓國古裝喪屍劇《王國》(又名《李屍朝鮮》)第二季在本月如期上線,再次引起關注。雖然本劇是一部歷史架空劇,劇中人物皆為虛構,但還是能夠從中發現不少暗含的朝鮮王朝歷史。
劇情的時代大背景:17世紀初,壬辰衛國戰爭之後的朝鮮王朝
本劇的時代背景設定是比較好推測的。在第一季中,劇情不止一次的提到發生於三年前的「倭亂」、「兩次戰爭」,而當世子李蒼一行趕往尚州後,還發現了一塊紀念抗倭戰爭大捷的碑刻。熟悉歷史的朋友不難發現,這裡的「倭亂」指的就是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壬辰衛國戰爭。
壬辰衛國戰爭發生於1592年-1598年,當時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徵討明朝,而朝鮮拒絕借道為由,舉全國之力入侵朝鮮。朝鮮王朝承平日久,武備廢弛,朝鮮軍隊面對經歷過戰國時代的日本軍隊一觸即潰。開戰僅僅一月,日軍即攻陷朝鮮王朝都城漢城,後又攻取平壤,朝鮮宣祖國王一路狂奔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向宗主國明朝求援。為維護宗藩關係,明朝立即派出援兵,此間經過多次的戰爭與和談,最終中朝軍隊擊敗日本,取得勝利。
由於這場戰爭分為1592年-1593年(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之役)、1597年-1598年(朝鮮稱丁酉再亂,日本稱慶長之役)兩個階段,所以與劇中提到的「兩次戰爭」正好對應。本劇前兩季的絕大多數時間均發生在倭亂之後的第三年,所以不難推測出時代背景為17世紀最初的幾年。
劇中的王室成員:均有歷史原型與之對應
弄清了歷史背景,那麼劇中一些人物的歷史原型也就不難找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劇中的朝鮮王室成員:被「復活」的老國王、王世子李蒼、中殿趙氏,他們均有歷史原型與之對應。
1、老國王的原型:朝鮮宣祖李昖
老國王在劇集一開始便駕崩了,隨後在趙學洙的授意下被御醫用生死草「復活」成為行屍走肉,完全淪為趙學洙操縱權力的工具。本劇之所以敢把一國之君塑造成這個樣子,完全是為了諷刺在壬辰衛國戰爭中表現拙劣的朝鮮宣祖李昖。
宣祖李昖,是朝鮮王朝的第十四代國王,在位41年。他在壬辰衛國戰爭中,並沒有表現出強有力的君主形象。戰爭初期,他得知日軍進逼漢城後,不顧百姓的勸阻而慌忙出逃。憤怒的百姓得知李昖棄城出逃後,一把火燒掉了朝鮮王宮景福宮。戰爭期間,他聽信讒言使李舜臣下獄蒙冤。戰爭結束後,他無力平息黨派之爭,成為臣子的傀儡,使百廢待興的國家成為腐敗的溫床,激化了社會矛盾,李昖的歷史評價並不高。
這同劇中政治腐敗、君權虛弱的設定十分吻合,以韓國電影習慣諷刺政治的風格來說,老國王在劇中有如此設定不僅不奇怪,反而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2、王世子李蒼的原型:光海君李琿
在劇中,王世子李蒼是老國王在世時唯一存活的兒子,因此被稱為世子邸下。但他不是嫡子,而是庶出,庶出的身份則成為李蒼繼承王位的最大障礙,這同他的歷史原型光海君李琿非常相似。
光海君李琿是朝鮮王朝第十五任國王,生父為朝鮮宣祖李昖。不過與李蒼不同的是,光海君李琿被立為世子時並不是宣祖唯一存活的兒子,他還有個親生哥哥臨海君。在奉行儒家禮教的朝鮮王朝,以李琿的庶二子出身,他是沒有可能被立為世子的。
但是懿仁王后沒有為宣祖生下後嗣,而突如其來的倭寇入侵則讓宣祖不得不考慮冊立世子來鞏固國本,於是同懿仁王后較為親近的光海君李琿最終被宣祖暫時冊立為世子。李琿臨危受命,在前線建立分朝與倭寇作戰。李琿雖然在倭亂中表現突出,也贏得了不少臣子的支持,但礙於其庶二子的身份,明朝沒有認可李琿的世子身份,多次駁回冊封要求。而按慣例,朝鮮世子只有在得到明朝的正式冊封后才具有法理性,所以李琿的世子之位並不穩固。
1606年,宣祖的第二任王后仁穆王后為其生下了嫡子永昌大君(劇中元子的原型),宣祖有意將世子之位相傳,許多支持光海君的臣子被流放,這使得李琿坐如針氈,地位岌岌可危。雖然光海君如願繼位,並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但最終被臣子發動政變廢黜,其庶出身份是關鍵。劇中的權臣趙學洙之所以敢追殺迫害王世子李蒼,其緣由正符合歷史中光海君的最大軟肋。李蒼最終將王位讓給元子,也是礙於嫡庶之分。
3、中殿趙氏的原型:仁穆王后
仁穆王后是宣祖的第二任王后。其實仁穆王后和中殿趙氏的家庭出身、人物性格大不相同,但是第二季中趙學洙的一句臺詞,則明顯指出中殿趙氏的原型就是仁穆王后。在第二季中,當趙學洙得知女兒中殿趙氏的陰謀後,威脅要將其幽禁於西宮。這西宮不是別處,不僅是光海君繼位後幽禁仁穆王后的地方,也是仁穆王后的代稱之一。
而無論是歷史中的光海君李琿幽禁仁穆王后,還是劇中的趙學洙威脅幽禁中殿趙氏,都是因為王位繼承問題,這也符合劇情的主要矛盾。不過劇中的中殿趙氏太過於陰險毒辣,不僅以殘忍的手段在民間尋求男嬰,還親手毒殺了父親趙學洙,甚至偷偷在宮內藏下喪屍,最終引發了宮內屍變,自己也成為怪物,身首異處。
海源趙氏:朝鮮王朝末期勢道政治的移花接木
劇中權臣趙學洙所屬的海源趙氏以外戚身份掌握著朝鮮的絕對權力,國王形同虛設。趙學洙試圖通過「復活」國王,並讓身為中殿的女兒產下元子來清除世子李蒼,繼續讓家族控制朝政。而趙學洙死後,其才智平庸的侄子趙凡八成為海源趙氏領袖,擔任左議政。從趙學洙的身上,可以明顯看出朝鮮王朝末期盛行一時之勢道政治的身影。
勢道是朝鮮對權勢的俗稱,勢道政治就是權臣以家族勢力來控制權力的政治形式。和我國類似,朝鮮王朝也存在王權同相權之間的矛盾,但朝鮮王朝的王權在「中宗反正」後逐步削弱,權臣通過與王室聯姻、控制科舉等方式,到十九世紀時形成了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驪興閔氏等幾大家族勢力。而十九世紀後,由於朝鮮連續幾任國王都沒有產下後嗣,這些掌控權柄的家族為控制朝政,便撇開李氏宗親擅自決定王位繼承人,可見其權勢之大,國王完全成了擺設。在勢道政治控制下,朝鮮腐敗叢生,百姓困苦不堪,這也和劇情相印證。
不過歷史中的勢道政治並非像劇中的海源趙氏那樣一家獨大,而是多方之間相互制衡。1863年朝鮮哲宗去世,未有後嗣。以神貞王后、趙寧夏等人為代表的豐壤趙氏為對抗較為強勢的以金左根為代表的安東金氏,便和興宣大院君聯合,擁立其子李熙為國王。興宣大院君得勢後,逐步剷除了勢道政治,重新確立了王室的權威,勢道政治消失於歷史舞臺。以此來看,劇中的海源趙氏似乎是歷史中幾大勢道政治的集合體。
結語
雖然《王國》是一部歷史架空劇,但宮廷政治鬥爭仍是劇情主線,所以在人設和劇情方面的加工構建參照了許多朝鮮王朝的真實歷史,我們從中不難發現與之對應的人物和事例。再加之韓國的政治歷史電影多以諷刺為手段,所以了解一些朝鮮王朝的歷史,可以便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