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太監、一個商人,他們共同點燃了明王朝倭*寇之患的導火索!

2021-02-13 魚羊密史


明嘉靖年間,侵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之患達到頂峰,他們燒殺劫掠、猖獗走私,無處不燃戰火,無人能得安寧,成為大明王朝的嚴重禍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嘉靖皇帝推出了嚴厲的海*禁政*策所致,而造成這一強硬措施的出臺,竟與一個太監和一個商人相互勾結引發的「寧波爭貢」事件有關。

要想了解這起事件的緣由,還要從明朝實行的朝貢制度說起。朝貢制度最早形成於先秦時期,規定各藩屬國要向天子履行朝覲和貢物的義務,天子應以禮相待,並進行回賜。到明朝時,八方朝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盛況。據《明史》記載明朝時來華朝貢的國家多達150多個,「大明統一萬方,天子文武聖神,以仁義禮樂君師億兆,故凡華夏蠻貊,罔不尊親。際天極地,舉修職貢。自生民以來,未有如今日之盛者」。為什麼有這麼多國家爭前恐後向中國朝貢呢?在明朝做官的義大利「中國通」利瑪竇一語道破:不是世界向中國朝貢,而是中國向世界朝貢。對明王朝來說,接受朝貢是體現天朝大國「懷柔遠人、撫御四夷、威鎮四海、顯示皇恩」的有效手段,因此對前來朝貢者,明廷都給予優厚回饋,盛情款待。無論給價還是回賜都遠遠超出「貢品」的價值,頗有點「死要面子、人傻、錢多、速來」意味。

明廷當時規定各國貢期為3年或5年。對日*本則規定10年一貢。因此各國均將前來朝貢看作是一個大發橫財的機會,甚至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據史料記載,每當載滿明朝賞賜貨物的朝貢船回國時,日*本人就衣冠整齊聚在岸邊翹首西望,「船歸朝,宣德錢到來」 。


為防止走*私行為發生,明廷嚴格規定貢舶必須持有事先所頒發的「勘合證」(相當於現在的海關文書),只有勘合相符,才準入境交易。為此大明在寧波設立了市舶司,做為當時唯一的海關機構對入境貨物進行監督、檢查,並由禮部派專人管理外商在民間進行互市貿易。

1467年,統治日*本的足利將軍家發生內亂,史稱「應仁之亂」,自此日*本進入了「幕府戰國時代」。這期間,大內氏迅速崛起,開始爭奪原先由細川氏所控制的對華貿易,奪得了明正德皇帝期間頒發的「勘合符」,細川氏則拿到了弘治皇帝頒發的「勘合符」。顯然,細川氏手持的「勘合符」已經過期失效,這就為雙方爆發流血衝突埋下了伏筆。

嘉靖二年(1523年),大內、細川兩派都派出使團前來朝貢。大內氏派出的使節名叫宗設謙道。細川氏派出的使節名叫鸞岡端佐,同行者還有副使寧波人宋素卿(原本姓朱,幼年被叔父抵債給日本商人,後得到細川氏的重用。)。兩支船隊先後到達寧波,持有效「勘合符」的大內氏船隊先到,而持過期「勘合符」的細川氏船隊後到。但出人意料的是,市舶司並未查驗大內氏船隊的「勘合符」,細川氏船隊反而被允許入港查驗,大內氏船隊的有效「勘合符」反而無效。更令宗設謙道憤怒的是在市舶司隨後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細川氏鸞岡端佐、宋素卿被安排在了上座。於是雙方在宴會上爆發激烈爭吵,而大明與會官員卻明顯袒護細川氏。宗設謙道一夥本就是潑皮無賴,盛怒之下當庭攻擊細川氏使團,細川氏使節倉惶逃出了宴會,宗設謙道隨即縱火焚毀了嘉賓堂,又趕回港口燒毀了細川氏的船隊。

不解氣的宗設謙道一路追殺鸞岡端佐、宋素卿等到了紹興,後又殺回寧波,沿途追擊的明軍及無辜百姓不少被殺,明軍多名將領也同時遇難,「大肆焚掠,所過地方,莫不騷動,藉使不蚤為之計,寧波幾為所屠矣」(明薛俊《日本國考略•朝貢篇》)。最後,宗設謙道一夥在寧波奪船出海,還劫走了其所俘虜的明軍指揮使袁璡。


明廷震怒,下令鎖拿了細川氏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而逃走的大內氏使團中,有一艘船被風吹到了朝鮮海岸,朝鮮將船上的數十人悉數縛送給大明。經審訊,禍源在於宋素卿向當時浙江市舶司主管太監賴恩賄賂,賴恩枉法偏向細川氏從而導致這場大風波。宋素卿被判死罪,兩年後死於獄中。

嘉靖四年(1525年),嘉靖皇帝令琉球入貢使向日*本國王轉交一封信,要求將宗設謙道逮捕歸案,送還指揮袁璉,否則斷絕朝貢,但因當時日*本國內正處於戰亂之中,杳無音訊。

嘉靖八年(1529年),給事中夏言(後擔任首輔)奏稱此禍皆起於市舶,明廷於是痛下決心撤銷寧波市舶司,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不甘心的大內氏由策彥周良帶領載滿貨物抵達寧波,被拒絕進港怏怏揚帆而去。至此自大明建國近百年的明日朝貢貿易徹底結束了。

嘉靖皇帝不久又推出了更為嚴厲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間的所有海上貿易,加之又斷了日本朝貢,雙管齊下的結果是將中日貿易逐漸逼入地下狀態,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迅即成為走*私的天堂,進而全面遭到倭*寇的騷擾。「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奸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明史•食貨五•市舶》)。至此,倭*寇武裝走*私愈演愈烈。「數千裡間受其荼毒,所焚劫子女、金帛、廬舍以數萬計,所殺將、吏、士、民以數千計,所陷城邑、衛所、鄉鎮以數十百計。」東南沿海地區再無寧日,明廷傾注了大量的國力,與倭*寇纏鬥數十年,江浙一帶民眾被殺者達數十萬人,成為明廷的心腹大患,直至嘉靖四十四年,為害一方的倭*寇才在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英雄的率部打擊下最後蕩平。

*作者:甘斌發,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挖掘歷史,分享歷史,尊重歷史。

版權聲明:【本文由甘斌發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太監和商人,真的能成為好兄弟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太監和商人,真的能夠成為好兄弟嗎?看到這句話,你是不是大吃一驚,太監,商人,成為好兄弟,這都哪跟哪啊,這怎麼可能呢?別急,聽我給您慢慢聊。嘉靖皇帝很快想到了自己身邊的太監,這些人唯一的依靠就只有自己,派他們看著織造局準沒錯!管理織造局的人有了,那誰又為織造局織絲綢呢?這麼簡單的問題可難不倒嘉靖帝,這份差事就相當於給皇帝打工,只要一傳出去,誰不樂意幹呢?話雖如此,嘉靖帝心中還是有了合適的人選,當然是當地財大氣粗的大老闆了。
  • 明代最強海盜,抗倭寇、打荷蘭,還迫使明朝承認「獨擅通洋巨利」
    (頎炎式《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另一方面,沿海商業貿易日益發達,商船頻繁來往,明天啟崇禎年間的周之在其《海寇策》中談到這一情況,「洋船違禁者,絲寶盈衍而出,金錢捆載而歸」,他認為商船所載的金銀財寶,令人眼饞心動,使得海盜「視洋船為原獸,分肉垂涎」。
  • 大明王朝: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海瑞怎麼就莫名其妙通倭了呢?
    其中,第一條就是利用芸娘對高翰文施展「仙人跳」,並連同織造局的四個太監,逼迫高翰文寫下了一張紙條:「我與芸娘之事,與他人無關!」高翰文敢頂鄭泌昌和何茂才,卻不敢得罪織造局的四大太監,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們背後通著的就是當今皇帝嘉靖帝……拿下了高翰文,鄭、何二人又該怎麼對付海瑞呢?
  • 為什麼是東林黨毀滅了明王朝?
    在這段明王朝權力交接、政壇風雲變幻的大戲裡,東林黨一直被各類史書評價為正面角色,也是出鏡率最高的角色。爭國本的時候他們湊熱鬧,「紅丸案」「移宮案」時期他們力挽狂瀾,挽救危局。魏忠賢的閹黨奪權時期,他們毫無懼色,慷慨鬥爭,最終落得悲壯失敗,壯烈殉節。其誕生、發展、壯大,以至最終失敗的過程,無不滲透著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故事。後人翻閱史書,讀到東林黨三字,撲面而來的總是陣陣浩然正氣。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沒錯,倭館確實是朝鮮半島和日本交往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存在,目前,朝鮮半島南部有很多地方都以「倭館」為地名,比如韓國慶尚北道漆谷郡有倭館邑,為該郡郡廳所在地。倭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除了這三處之外,朝鮮首都漢城也有倭館,不過這處不太一樣,是為了迎接希望通交的日本大名和商人而設立的一個機構,叫「東平館」(日本在朝鮮以東,以「東平」為名可見朝鮮王朝當時對東部日本的頭痛程度),這裡只是純粹的接待日本人的一個建築,裡面並無日本人定居。該地區被稱為「倭館洞」,現為首爾特別市中區忠武路。
  • 大明王朝人物篇:楊金水,一個最有前途的太監
    而這些處於第三梯隊的人物,就是大明王朝未來的掌舵人。可是,他們總是欠缺點什麼。比如,「嚴黨」胡宗憲,雖然權謀格局一流,但是心不夠黑,手不夠硬,面對嘉靖多次暗示,卻始終不忍背叛「恩師」嚴嵩,最終只能跟著嚴黨一起陪葬;又或者清流趙貞吉,權術心機都是上上之選,但是偏偏格局不夠,想做嘉靖忠實的「狗腿子」,卻放不下自己的清名,想要做一個理學名流,又太在乎仕途,最終只能裡外不是人。
  • 晚清最後一個太監,有著怎樣的悲歡往事?
    王侯將相們在時代的浪潮下,上演一幕幕悲歡離合,而他們身邊的無數小人物,也共同見證了這段傳奇的歷史歲月。這其中,太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作為封建王朝統治者的身邊人,晚清的太監們身上,有著不少帶著時代烙印的獨特經歷,就像一本線裝古書般,無言地傾述著一個王朝的興衰起落。那麼,總是被掩蓋在帝王將相光芒下的太監,究竟有著怎樣的悲歡往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晚清最後一個太監,去看看那段歲月塵封的往事吧。
  • 電影《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主演: 莫少聰 / 溫碧霞 / 午馬 / 林正英 / 洪金寶 / 劉德華 / 歸亞蕾 / 文雋 / 王小鳳 / 陳友 / 張堅庭 / 郎雄 類型: 劇情 / 傳記 / 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上映日期: 1987 簡介:在國內外掀起反清高潮、清王朝大勢已去的宣統三年
  • 大明王朝之明熹宗朱由校(大明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
    實現「君民同治」,開創「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可惜的是大明朝一代一代傳下去,卻一代不如一代,有喜歡花天酒地最後死於豹房的明武宗朱厚照,有三十年不上朝「坐山觀虎鬥」懈政到了極點的萬曆皇帝,有想追尋長生不老,以道君皇帝著稱的世宗皇帝,真是愛一行不愛江山,而我們今天談的這位主角就更奇葩了,他不愛江山更愛木匠活。
  • 由土司楊應龍引發的戰爭,播州之役是如何導致明王朝走向衰亡的?
    明朝萬曆年間曾有過三場比較著名的戰役,其中一個叫播州之役,這場戰爭給明王朝帶來了很大傷害,從經濟到政治,讓本來就走下坡路的明王朝快速走向衰亡。戰爭是為了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發起的叛亂,反叛亂期間明朝廷不顧百姓生死,瘋狂徵斂,這樣的做法激化了社會矛盾,引起百姓的不滿。
  • 樂麒說歷史 明倭戰爭3 抗倭援朝
    明太祖朱元璋改高麗為朝鮮,意為朝日鮮之國,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自此歷經五百餘年,二十七世的李氏王朝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些年來,明朝的國之柱石,一個個崩塌,無數名將賢臣先後老去逝世。他得知萬曆皇帝身體也不如從前了,時常暈倒不能上朝,朝野上下,黨爭不斷,亂成一片。反看他自己,則是上下一心,正可以一統日本之勢將朝鮮連根拔起,直逼大明。但他還是錯了,不僅現在錯了,三百多年以後,他們依然錯了——即使那時的中國軍閥混戰,科技落後,老百姓怕死,漢奸遍地走。
  •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的一生故事
    太監是在封建王朝下出現的產物,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專供皇室奴僕。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雍正王朝》,黃河發大水,國庫缺錢,於是有了四阿哥籌錢救災,冷麵王催逼各大臣;《走向共和》,慈禧太后要修園子,北洋水師要軍費,於是有了李鴻章擴大賣官鬻爵、翁同龢剋扣軍費開支;到了《大明王朝》,皇帝要修宮室,沿海有倭患,北方有韃子,都需要錢,但國庫缺錢。於是有了「改稻為桑」。為什麼張黎、劉和平那麼喜歡用錢做文章?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比起強勢的嘉靖,「平庸」的隆慶可能更適合大明王朝
    史載:隆慶即位時,明廷財政已近崩潰,太倉儲備僅能維持三個月的開支。嘉靖給隆慶留了一個爛攤子:財政危機、吏治腐敗、南倭北虜、冗兵冗員,以及地方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戶口流失。但也並非沒有好消息。第一:在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努力下,東南沿海的倭患暫時平定了;第二:嚴黨被肅清,內閣形成了以徐階為首,高拱、李春芳、郭樸、陳以勤等人協助的局面,後來張居正、趙貞吉、殷士詹等人先後入閣,保證了大明決策層的能力和素養;第三:嘉靖時期基本沒有宦官之禍,後宮、宗親幹政也極少,隆慶即位時,司禮監有李芳、陳洪等人牽制,不會構成對皇權的威脅。
  •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是一部聰明的劇?
    可是機會說來就來,幸運的女神擋都擋不住,剛當親王兩年,遊龍戲鳳的堂哥正德皇帝30歲突然得肺病死了,14歲的堂弟朱厚熜「天上掉皇位」、成為唯一的合法接班人:你喜歡不喜歡?意外不意外? 不要拿「繡春刀:修羅戰場」來說事,掉水裡得肺病的是正德皇帝明武宗,繼位皇帝是嘉靖、不是崇禎。
  • 大明王朝1566劇情概況
    [cp]大明王朝1566:2007年張黎導演歷史題材電視劇,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王勁松,張志堅,趙立新,閆妮,張子健等主演。明嘉靖四十年,欽天監監正周雲逸因一冬無雪諫言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打死於午門之外,二十年不上朝的朱厚熜違心下罪己詔,齋戒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