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土司楊應龍引發的戰爭,播州之役是如何導致明王朝走向衰亡的?

2020-11-18 華太師

明朝萬曆年間曾有過三場比較著名的戰役,其中一個叫播州之役,這場戰爭給明王朝帶來了很大傷害,從經濟到政治,讓本來就走下坡路的明王朝快速走向衰亡。

戰爭是為了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發起的叛亂,反叛亂期間明朝廷不顧百姓生死,瘋狂徵斂,這樣的做法激化了社會矛盾,引起百姓的不滿。但是平叛結束之後明朝廷對當地進行管理,一定程度上挽回一些經濟損失,政治方面也有了進步和調整。播州之役總體來說有利有弊,但是對於本身凋敝的明王朝來說弊大於利。

播州土司楊應龍發起叛亂,時叛時降變化多端,明朝廷為平定叛亂傾八省之力抗之,是明王朝迅速走向敗落的導火索

萬曆二十七年,楊應龍在播州發起叛亂,他首先在雲貴地區肆無忌憚,明朝廷對他多次招安無果,楊應龍見風使舵,打得贏就強硬,打不贏就投降,讓明朝廷費了很大心力。最終於同年年末正式任命李化龍為指揮,帶領二十萬明軍對其徵討,正式拉開了播州之役的序幕。李化龍帶領的明軍隊伍分八隊出擊,進攻播州。

到了萬曆二十八年五月終於各師匯集在海龍囤,準備發起最後的總攻。這場戰役很快就打完了,六月大軍入城,楊應龍的兒子相繼被擒,播州平定。這場戰爭總共歷時一百一十四天,耗費了明王朝白銀兩百萬兩之多,周邊省份紛紛給予援助,共八省參與此次圍剿,聲勢浩大。雖然最終結果是叛亂結束,但也對明王朝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久久不能恢復過來。

明王朝因為播州之役損失慘重,本就下滑的國運更因此雪上加霜,戰役雖然結束但戰爭帶來的慘痛代價跟隨著明王朝進入墳墓

首先在經濟方面,取得戰爭的勝利也是真金白銀換回來的,和別的國家戰爭可能還會收回一些戰利品,但內耗型的戰役就要靠明王朝自己吸收了。明代的大學士王家屏曾經對這個戰役做出評價:

「(平播戰爭)車騎戈甲,連數鎮之師,半委山谷矣;金錢芻粟, 傾數萬之積,盡填溝壑矣;兵老財殫,智窮計絀……外墜狡 夷之牢籠, 而內坐守寸步難移之困局……今時事與資力並 當困絀之際,國威與士氣並當挫刃之餘。」

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明朝廷對國力的巨大消耗,加上萬曆年間的三場戰爭幾乎是延續進行的,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了維持這幾場戰爭的勝利,明王朝傾全國之力,國家的財政早就已經亮了紅燈。戰爭結束之後還要對當地進行二次建設,撫慰民眾和軍士,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明朝的國庫基本集中在太倉庫、太僕寺和京通倉儲這三個地方,三場戰爭的全部開銷直接從三大倉庫的支出中就能看得出來。其中太倉庫又稱太銀倉庫,這是在明正統七年開始置辦的。這裡主要管理銀錢,各省把進貢來的大米、絹布、馬槽、鹽稅以及折銀交上來,都放進太倉庫裡。還有那些家財變賣的田產鋪面也都匯集於此,從這裡可以看出太倉庫在明王朝的重要性。

明朝統治時期太倉庫一直都是比較充盈的,在明神宗即位之後經過十年的改革使得太倉庫更是豐盈。然而兩場戰爭的消耗直接讓這個富足的國庫所剩無幾。

接下來是太僕寺,"掌牧馬之政令,隸屬兵部,並於滁州設立南京太僕寺。"太僕寺相比於前者略遜一籌,但也是有庫積一千餘萬白銀的,經過萬曆壬辰之亂和播州之役之後就消耗殆盡,兩大國庫都沒有之前的繁盛局面。

最後一個是京通倉儲,它是專門為國家儲備糧草的倉庫,在1583年記載中這裡一共有一千八百一十八萬五千四百石糧草之多,到了1602年,也就是萬曆三十年,再看記載:

「京倉實在之數四百四十八萬餘石,僅足兩年之支。"

僅僅十九年的變化就足以讓人震驚,戰爭給經濟帶來的壓力實在不容小覷。

國庫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普通百姓了,戰爭對百姓生活的影響才是最致命的。在戰爭之初百姓就受到楊應龍等人的欺負、剝削,戰爭時需要給軍隊提供糧草,還要承受炮火的攻擊。

平播之戰的半年間百姓賦稅也增長迅猛,在此之前就已經因為明朝廷向北徵討寧夏而受到侵擾,這次更是難逃。國庫虧空就需要百姓來填補,增加賦稅才能讓國家正常運轉。

在萬曆十四年,申時行就對增加賦稅這件事情做出了自己的評價:

「比年以來, 漸有 加派,有因事而增者……方今才絀民勞,惟正之供尚且不能 繼,額外之派又何以堪!」

任何一個朝廷在面對叛亂的時候都會儘可能傾注力量在戰場上,難免會對百姓生活有所忽視,但在維護國家統一時像明王朝這樣完全不顧百姓的也是少見。這樣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激發百姓的怒火,很可能造成民變。

早前明王朝就有過因為民怨而讓步的事情,在嘉靖年間民間被迫要求開發礦山,由於大臣反對,百姓抗議這才結束計劃。到了萬曆年間,皇帝又想舊事重提,但又因為官員反對只好作罷。戰爭讓國家國庫空虛、政局混亂,明朝廷趁此機會肆意徵收鹽稅礦稅,長期的戰爭和稅務壓得百姓透不過氣來,一場民變蓄勢待發。

果然,在萬曆二十九年終於有了起義軍揭竿而起,這是白蓮教徒趙古元率先在徐州發出的抗議,後來安徽、江蘇一帶的百姓也三五成群地站起來了。常年的饑荒讓百姓不得不這樣做,到了崇禎二年,這才是真正明王朝的掘墓人——高迎祥、李自成等人領導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軍隊浩浩蕩蕩地向明朝廷發起挑戰。

明朝廷不斷平息內部鬥爭,讓在外圍虎視眈眈的女真族找到了趁虛而入的機會。在萬曆三大戰爭之後,努爾哈赤稱汗,建立起大金。在位第三年就找準機會向明朝廷發動戰爭。這場戰爭比平播戰爭時間長多了,歷時幾十年。三十年之後,滿清進入大關,明朝廷就此破滅。所以說,播州之役是明朝廷走向滅絕的導火索,它接在兩場戰爭之後,消耗了明朝廷最後一點力氣,導致了一個王朝的覆滅。

播州之役對明朝的削弱是無法想像的,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播州之役結束之後,明朝廷立刻在當地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這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戰爭以來播州一帶備受侵擾,得到短暫的休養生息讓百姓十分滿足。除了經濟方面有改動之外,明朝廷還推行了儒學教育,政府對相對落後的播州下屬州縣推行教育政策。百姓謹遵皇帝的安排,把自家子弟送去學堂讀書,加強了地方文化的輸入,由此可見,播州之役吸引了朝廷的目光,把原本不受關注的播州放在了天子眼前。

平定播州之後,中央政府把播州分為兩個郡,這樣方便管理。兩郡之間以關為界,中央政府通過這樣的改革加強自己對播州地區的統治,同時也是加強西南地區的管控。雖然國家對播州地區的管理有限,本身國庫空虛也無法支援播州,但是從教育、文化的角度上看,這無疑是戰後給人們最大的關懷。

總體來說,明朝廷走向衰敗還是因為其政治局勢不明晰,加上多次戰爭的消耗使得在最後與女真的對抗中毫無還手之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軍事設備、軍用物資、糧草等問題。

一場小小的由土司引發的戰爭也需要傾八省之力才能平息,足以看出明王朝後期的發展狀況。播州雖然是個小的地盤,但是由於明政府的忽視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央的能力,可見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楊應龍也正是看出明朝廷昏庸無度這一點,才敢揭竿而起想要通過戰爭獲取利益。

明朝從國庫充盈到所剩無幾,只是幾十年間的事情,一個王朝要想有長久的發展就必須保持政治上的清明。只有大的方向得到把握才能談國家的經濟、軍事、文化發展,才不會被小人趁虛而入,民眾哀怨四起。引起明王朝覆滅的原因有很多,也不是一時之失。

播州之役對明王朝的削弱是不敢想像的,但沒有播州之役也還是會有人因為腐朽的政治和凋敝的經濟情況站出來討教一番。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腐朽的政治之下得到長存。

參考文獻:

《明史》

《明神宗實錄》

相關焦點

  • 播州土司-楊應龍
    >播州(遵義)世襲土司楊應龍(1551-1600),四川播州世襲土司(明代時,在播州設立宣慰使司,駐地相當於今貴州遵義市),楊氏地方政權的第二十九代統治者,隆慶五年(1571),楊應龍世襲了父親楊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職。
  • 播州楊氏土司興旺724年,其是因何而興?又因何而亡的?
    但是,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由此,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頭領們就又開始蠢蠢欲動,紛紛起兵,欲割據自立。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播州夜郎叛亂,地方唐軍不能抵擋,播州宣告失守。次年,為了平定播州之亂,代宗委任羅榮為六州都督、沿邊招討使、太子太保、榮祿大夫,由他率兵平叛。
  • 明朝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真的是逆臣賊子嗎?公正評判歷史更重要
    天兵八路犁庭穴,系頸獻俘告廟闈——華夏問長安上面的「絕句」就是叫一個華夏問長安的作者對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的「完美」總結,大家覺得好不好,就自己品味和評判吧,本人才疏學淺,更不懂詩賦,所以同樣不敢妄加評論。小編就一文化愛好者,對歷史研究不深,或者就談不上什麼研究。但是總是固執地認為,歷史上每一件重大歷史事件,都是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或者叫歷史巧合。
  • 「播州之王」, 楊氏家族沉浮錄!
    到後來修築海龍屯,以及讓播州由羈縻之制走向土司制度,最後基業覆於明朝,楊家盤踞播州歷經唐、宋、元、明四大歷史時期,傳29世,但700多年風雲一直撲朔迷離。當土司城堡海龍屯再現於世,我們從荒壘殘垣再度嗅到戰火硝煙,每一處殘跡無不訴說著楊氏家族那些沉浮往事。
  • 播州楊氏是何來歷?為何明朝需要出動二十餘萬明軍才能徹底平定?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一統天下,楊鏗遂歸附明朝,明太祖讓其仍領播州宣慰使,並「詔勅賜鏗衣幣」以示恩寵。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氏第二十九代土司楊應龍反叛明廷,萬曆皇帝命李化龍節制川、黔、湖廣三省軍務,率領20餘萬大軍,分兵八路進剿播州。
  • 《播州楊氏歷史人物》之《話說始祖楊端》(一)
    876年,楊端開始統治播州,敕播州侯,915年逝世,其子楊牧南即位,此後楊氏就一直統治播州,後來被封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直到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朝廷平楊應龍,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楊氏土司的統治才結束。自唐末楊端至明末楊應龍,楊氏土司統治播州二十九世七百餘年。播州楊氏土司管轄範圍相當於今天貴州省遵義地區、黔東南州黃平凱裡一帶、及甕安、金沙、綦江等地。
  • 播州楊氏,一個盤踞西南700年的神奇家族,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1372年,播州宣慰使楊鏗繼承祖宗遺訓,歸順明王朝,明太祖授楊鏗"金牌銀印銅章衣幣等物",詔楊鏗仍領播州宣慰使。此後楊氏在播州又統治了200多年,一直與明朝相安無事。可是到了萬曆年間,局勢發生巨大改變。播州第二十九代領主楊應龍,在地方上橫行霸道,加上他聽信愛妾的讒言,殺死了正妻和嶽母。
  • 1600年大明「天下圍攻」:播州海龍屯即將點燃毀滅之焰
    (前文:這個土司一怒之下屠了綦江城,結果點燃了明末「天下圍攻」)  (接前文)大明萬曆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1599年4月22日),在河南長垣老家養病的前兵部右侍郎、都御史李化龍,忽然接到吏部轉達的聖旨:總督川湖貴州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四川地方,其實就是出任剿滅播州楊應龍戰役的總指揮。
  • 中國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的來龍去脈
    與之相對應的是明朝向西南的大規模移民,使得府、州、縣政區不斷向外擴展。而外邊政區則維持其羈縻統治,實質上有漢唐以來外邦和土司模糊難辨的性質。但這種模糊難辨,也意味著可以互相轉化的。明王朝的外邊政區設置,包含著逐步將緬甸、寮國等國轉化為帝國實土的野心。
  • 土司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它又發揮了何種作用?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提起土司制度,最先想到的就是明萬曆年間的播州之役,這場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戰役,就是播州土司楊氏反叛,明朝的平叛之役,也是對當地沿襲了數百年的土司制度的一次重大打擊與完善。
  • 餘的貴州札記丨龍是王權的象徵,四條龍為播州土司抬棺床,有何深意?
    在1953年考古隊進駐之前,除盜墓賊曾經光顧竊寶之外,老百姓只知道那兒是「皇墳」,就是南宋播州(遵義舊稱)土司楊粲的墓地。用民間風水師的眼光看,楊粲墓面臨小河、後枕青山,是一片「風水寶地」。但它並非皇室成員之墓,只是一個土司的墓地。而作為土司的楊粲家族能夠將墳墓建成為一座地宮,驚世駭俗!楊粲是土司楊端的第十三代孫,祖上來自山西太原。
  • 考古親歷者告訴你,播州土司遺存有多驚豔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 李楨 實習生 龍儀妃)當我們談到貴州文化特色,不得不提「土司文化」。從唐代楊端入播,到末代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一共經歷了30世的傳承沿襲,時間長達700多年。
  • 《土司遺城海龍屯》紀錄片火了,原來是因為……
    2018年3月28日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石姝麗執導的《土司遺城海龍屯》,作為一部探索發現歷史類型紀錄片,在央視9套首播。
  • CCTV9,高清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豆瓣8.7分
    海龍屯,這座歷史上神秘的土司遺城自他的最後一任主人楊應龍被明廷圍剿後,這座見證多年悠悠歲月的政治軍事堡壘連同楊氏一族的歷史一道隱於深山,幾百年來未曾有人正式研究,這在考古界一直是個遺憾。       這座見證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行政制度由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開始的「改土歸流」完整變遷的土司遺城,在2015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新成員;而《土司遺城海龍屯》製作團隊經過4年的努力,也終於在今年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故事帶到我們面前
  • 快看丨《土司遺城海龍屯》紀錄片火了,原來是因為……
    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勇攀新高,努力把桐梓建設成遵義融入重慶的橋頭堡2018年3月28日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石姝麗執導的《土司遺城海龍屯》,作為一部探索發現歷史類型紀錄片,在央視據該劇攝製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攝製組歷時4年,從土司遺址海龍屯的考古工作入手,以考古成果為依託,還原了楊氏土司725年與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歷史原貌。
  • 縱觀大明王朝的276年與南明史
    世宗繼位之初圍繞如何確定其生父的尊號展開一系列激烈爭論,並由此引發禮制變革。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為由,集群臣596人議郊祀典禮。有82人主張分祀;84人主張分祀而又以為既成之法不可輕改,時機尚不適宜;26人主張分祀而以山川壇為方丘;206人主張合祀而不以分祀為非;還有198人不置可否。
  • 薩爾滸之戰的真相:擊敗明軍的不是八旗軍,而是「自己人」
    官渡之戰,袁紹的「自己人」許攸投靠曹操後,向曹操洩露了袁紹大軍的屯糧之處烏巢,導致曹操成功奇襲烏巢,曹、袁兩軍攻守之勢逆轉,袁紹慘敗。赤壁之戰,曹操輕信「自己人」蔣幹獲取的虛假情報,誤殺蔡瑁、張允二將,導致龐大的水軍群龍無首,最終被周瑜、黃蓋火燒赤壁,含恨敗北。淝水之戰,苻堅的「自己人」朱序於兩軍對壘之際高呼「秦軍敗矣」,導致前秦大軍自亂陣腳,被東晉的北府兵擊潰,苻堅身死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