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的真相:擊敗明軍的不是八旗軍,而是「自己人」

2021-02-13 歷史故事

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數不勝數,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細究戰爭經過,失敗者袁紹、曹操、苻堅皆在很大程度上敗給了「自己人」。

官渡之戰,袁紹的「自己人」許攸投靠曹操後,向曹操洩露了袁紹大軍的屯糧之處烏巢,導致曹操成功奇襲烏巢,曹、袁兩軍攻守之勢逆轉,袁紹慘敗。赤壁之戰,曹操輕信「自己人」蔣幹獲取的虛假情報,誤殺蔡瑁、張允二將,導致龐大的水軍群龍無首,最終被周瑜、黃蓋火燒赤壁,含恨敗北。淝水之戰,苻堅的「自己人」朱序於兩軍對壘之際高呼「秦軍敗矣」,導致前秦大軍自亂陣腳,被東晉的北府兵擊潰,苻堅身死國滅。

明末歷史上,同樣也發生過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薩爾滸之戰。後世在總結薩爾滸之戰時,多將明軍慘敗歸咎於黨爭激烈、用人不當、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四路分兵,可是,這些頑疾是在薩爾滸之戰時才突然出現的嗎,顯然不是,整個明末歷史上,這些頑疾都將大明折磨的愈發虛弱不堪,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懷疑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是不是像袁紹、曹操、苻堅那樣敗給了「自己人」。由於「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被吹噓的太過厲害,導致四路分兵成為明軍戰敗的首因,所以,我們在對明軍是否敗給「自己人」抽絲剝繭前,先來看看四路分兵是否是明軍戰敗的首要原因。

我國古代軍事史上,多路分兵屢見不鮮,其原因是受制於地形地貌、通訊手段、行軍方式、將領軍事素養,至明代,軍事家們將多路分兵進化成了分進合擊這一簡單卻十分高明的戰術。明代歷史上,無數「地頭蛇」、邊陲小強、邊疆小霸王都被分進合擊折磨的苦不堪言,對此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播州土司楊應龍了。萬曆三大徵的播州之役時,楊應龍坐擁十萬雄兵,倚仗南宋餘玠構建的能抵擋元軍長達數十年的山城防禦體系,結果在面對明軍的分進合擊時只能無奈的選擇集中兵力固守海龍屯。拋開「事後諸葛亮」、對「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吹噓,薩爾滸之戰時,明軍在作戰區域的地形、作戰對象的軍事實力同播州之役較為相似、相近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分進合擊戰術,其實是符合常理的,不能將其看做明軍戰敗的首要原因。然而,歷史上,播州之役、薩爾滸之戰明軍卻是一次大獲全勝、一次遭遇慘敗。

其次,分析一下這三種戰術,第一種戰術最為穩妥,第二種戰術最險,第三種戰術無疑是在刀尖上跳舞。播州之役時,楊應龍根據當地的多山地形,倚仗十萬雄兵、依託南宋餘玠構建的山城防禦體系,選擇了第一種戰術,目的是想讓明軍知難而退,進而令明廷罷兵,可是由於明廷強硬的態度和明軍的奮勇進攻,楊應龍最終葬送了自己和播州數百年基業。薩爾滸之戰時,努爾哈赤就厲害了,他直接選擇了第三種戰術。為何說第三種戰術是在刀尖上跳舞,因為這種戰術實施起來太難,必須掌握明軍的合擊目標、必須了解明軍各路大軍的兵力分布、必須實時監控明軍的進軍路線、必須知道各路明軍將領的作戰特點及指揮能力、必須對敵我態勢進行準確的預判,總結起來就是選擇此戰術的統帥對戰爭大局的把控、戰場信息的處理、參戰兵力的調派必須都得爐火純青才行。放眼我國古代歷史,這樣的統帥不是沒有,而是鳳毛麟角,例如韓信。努爾哈赤有韓信之才嗎,依據史料的記載,顯然沒有,那麼,他為何還敢選擇在刀尖上跳舞。當時,八旗軍創立不過三年、女真各部尚未統一,努爾哈赤貿然選擇在刀尖上跳舞無異於自取滅亡,可是,他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這種戰術,想必在此之前一定有人給了他底氣,並告知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給了努爾哈赤底氣的人肯定不會是李永芳、范文程之流,極有可能是大明內部的「自己人」。為了印證這一判斷,我們就要來看一下「自己人」是如何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明軍的。

很多文獻在描述薩爾滸之戰時,都有相似的一句話「四路明軍出動前,作戰企圖即為後金偵知」,根據薩爾滸之戰的具體經過來看,「作戰企圖」應該是包括四路明軍兵力火器配備、進軍路線等重要軍情的詳細作戰計劃。
現在有一句流行語「字數越少信息量越大」,意思是表面公布的字數越少背後蘊涵的信息量越大,據此來看「作戰企圖即為後金偵知」一句,兵力火器配備、進軍路線等重要軍情從古至今都是需要嚴格保守的頭等機密,後金要想偵知的難度可想而知,而大明內部的「自己人」主動向後金洩密,情況就另說了。「自己人」向後金洩密合理的解釋了努爾哈赤敢於選擇「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戰術的底氣所在,如果沒有這個底氣,讓努爾哈赤「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試試,桂陵之戰的龐涓在向他招手。光是洩密問題其實還不足以擊敗明軍,若是努爾哈赤不能迅速率軍擊潰杜松一路明軍,導致其他三路明軍有任何一路進抵赫圖阿拉附近,他仍然有可能面對桂陵之戰龐涓的結局。然而,事實卻是杜松一路明軍被努爾哈赤率領的八旗軍迅速擊潰,整個薩爾滸之戰期間都沒有任何一路明軍進抵赫圖阿拉附近。

關於杜松一路明軍的迅速潰敗,幾乎所有的文獻都說「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杜松軍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後金軍利用杜松軍點燃的火炬,集矢而射,殺傷甚眾」,可是,《明史紀事本末》中明明記載了杜松一路明軍裝載火器的車營被「阻於渾河不得渡」,那麼「點燃的火炬」又有什麼用哪?
參考一下淝水之戰,如果內應通過「點燃的火炬」向努爾哈赤傳遞進攻信號,然後效仿朱序,就能解釋八旗軍為何在仰攻的情況下能迅速攻破杜松軍大營了。杜松一路明軍被迅速擊潰後,八旗軍的矛頭又指向了馬林一路明軍,結果馬林軍因恰好被八旗軍堵到了一處周圍皆山中間平坦的絕地而戰敗。這種情況的出現,意味著努爾哈赤能實時掌控馬林軍的行進路線。馬林軍戰敗後,努爾哈赤又用繳獲的杜松配弓將劉綎一路明軍引誘至八旗軍伏擊圈殲滅。隨著三路明軍先後被擊敗,李如柏一路明軍似乎可有可無了,但是,根據李如柏軍是從寬甸出發的情況來看,此路明軍應該是對後金最具有威脅的一路,因為寬甸距後金腹地最近,並且還有李成梁多次通過此地進攻建州三衛的成功經驗,結果卻是李如柏選擇了拖延這一詭異的行軍方式。

洩密、內應、對馬林一路明軍行軍路線的實時掌控、李如柏一路明軍詭異的行軍方式無不表明有大明內部的「自己人」在薩爾滸之戰時配合努爾哈赤作戰,如果這一切都是努爾哈赤憑藉後金的力量做到的話,那麼他完全可以像完顏阿骨打那樣通過與明軍進行幾次主力決戰,然後掃蕩整個遼東,可事實上他並沒有這樣做,所以,薩爾滸之戰,擊敗明軍的不是八旗軍,而是大明內部的「自己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為何明朝會輸掉薩爾滸之戰?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此戰,不僅扭轉了明朝在遼東的優勢地位,還從側面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
  • 歷史上的今天丨薩爾滸之戰,十萬明軍為何倉促出兵?全因萬惡之源沒有錢
    眾所周知,薩爾滸之戰是明末形勢的一個分水嶺。此戰後,曾經被李成梁踩在腳下的建奴,卻在此時變成了大明的索命鬼,從此大明對女真由攻勢轉為守勢。那明軍薩爾滸之戰時,並沒有絕對優勢,為什麼會倉促採取分兵合圍的戰術呢?▲影視劇中薩爾滸的慘烈對於此次薩爾滸之戰,很多人都把鍋甩給了總指揮楊鎬,說他的分進合擊實際上是排隊送人頭的行為。
  • 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僅用五天就將10萬精兵敗得乾淨?
    明神宗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遂以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從國內徵調援軍8萬6千人,加上朝鮮軍隊1萬3千人及海西女真葉赫部1萬人,共約11萬人,兵分四路圍剿後金。後金方面提前偵查到四路明軍行軍方案,努爾哈赤將6萬兵力集結於都城附近,確定了以逸待勞,集中兵力將四路明軍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 八旗軍靠騎射起家? 別被影視劇騙了,這幾招才是努爾哈赤的制勝法寶
    和對戰明軍時一樣,努爾哈赤在其統一女真的過程中,面對其餘女真部族的軍隊,八旗軍也往往依靠步戰取勝。從薩爾滸之戰後,八旗軍逐漸總結出一套成熟的打法,即以楯車居前,重甲步兵隨後跟進,再跟以弓箭手對敵實施火力壓制。結合史料,八旗軍中弓箭手所使用的是拉力較大的步弓,這些步弓並不適合騎射。八旗軍的弓箭手基本不像明軍使用火器那樣進行濫射,一般他們在楯車之後很少妄動,直到距明軍很近,甚至五步時才會射擊,這樣就大大提升了準確率。徐光啟就曾言道:「(八旗弓手)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
  • 一個低級錯誤,令「強大」的明軍差點全軍覆沒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即1619年4月14日,扯旗造反的後金「覆育列國英明汗」,即後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集中四萬五千精銳主力,向進抵薩爾滸的明軍主力杜松部發起暴烈進攻。震驚天下的薩爾滸之戰正式打響,之後五天血戰裡,號稱集中舉國精銳的九萬明軍,三路主力被殲滅,一路倉皇逃竄,三百多將領和四萬五千將士為國捐軀!
  • 明軍為啥打不過清軍(後金),這個差距萬沒想到
    可等到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崛起於遼東,面對生猛崛起的後金八旗,往常「天兵」般強大的明軍,卻是接連稀裡譁啦:薩爾滸戰役慘敗,遼陽瀋陽慘敗,等著後金變成「清軍」,更是被破關南下各種猛揍,還給打出「恐八旗病」,一聽人喊「辮子軍來啦」,立刻腳底抹油跑得快。類似慫包場面,幾乎史不絕書,後人說起來,都是各種嘆息,還有一個流行的感慨:火器裝備全球領先的明軍,為何會輸給裝備落後的八旗軍?
  • 寧遠之戰:紅夷大炮進化論
    薩爾滸一役,明軍傷亡者4.58萬餘人、戰死各級將領310餘人,喪失騾馬2.8萬餘匹,損失各型火器兩萬餘支,元氣大傷,在遼東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被乾隆日後稱為「由是一戰而明之國事日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瀋陽、王基開、帝業定……我大清億萬年丕基實肇乎此」。
  • 高樓寨之戰:滿清最後一支可用的八旗軍被打垮,漢族掌控國家軍隊
    八旗軍在在後金崛起和入關都是滿清的精銳部隊。滿城能擊敗各方面的勢力,併入主中原它的作用功不可沒,但是僅僅過了百年,八旗軍就徹底沒落了。 八旗軍沒落 八旗軍為什麼沒落的這麼快呢?
  • 別吹了,明軍30萬大軍作戰:才有6千把鳥槍
    現在很多人還給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洗地,說什麼萬曆不上朝,正好代表了大明先進生產力,大明內閣制度的先進性。其實,大明內閣和英國君主立憲內閣完全是兩個概念,差距就是大猩猩和駱駝的區別,只不過翻譯的時候用了相同的名詞。
  • 白溝河之戰,明軍勝券在握,結果卻輸慘了,網友:怪那陣風詭異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白溝河之戰」就是這樣一場輸得頗為窩囊的「奇葩」戰役。1事情要從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說起,這一年是燕王朱棣發動所謂「靖難之役」的第二年。朱棣打著「遵祖訓、誅奸臣」的旗號起兵,可以說是把宣傳工作做得十分「高大上」。
  • 人活一口氣,難得拼一回!以13副鎧甲起兵,努爾哈赤如何擊敗千萬人口的大明?
    四路明軍氣勢洶洶的向著赫圖阿拉方向推進。率領西路軍主力部隊的杜松推進速度最快,在到達薩爾滸一線之後分兵兩路,兩萬餘人留守薩爾滸,自己則帶著一萬多人進攻吉林崖。努爾哈赤一直在等待著明朝的分兵,終於等到了,他趁此機會集中了近4萬優勢兵力一舉擊潰了駐守在薩爾滸的明軍,後金騎兵用極快的速度切割包圍,隨後在包圍圈將明軍全部殲滅,回過頭又將杜松的這一萬餘人全部吃掉,明軍西路軍被殲。接下來努爾哈赤直接集中6萬部隊,以騎兵衝陣的方法衝開了北路明軍的火槍戰車防禦,這是整場戰役的硬骨頭,最為艱難的一場戰役。
  • 中國弓箭的巔峰之作清弓!為什麼說它又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絕唱?
    在他前期統一建州女真時,由於兵力單薄,經常要靠他自己拿著弓箭親自上陣殺敵。例如在攻翁科洛城時,努爾哈赤就親自爬上城外的房屋,拿著弓箭對城裡的敵人一個個射擊。又比如徵哲陳部時,努爾哈赤帶著八十名士兵遇到了對手八百人的隊伍,努爾哈赤親自上陣,和弟弟等四人拿弓箭連續射殺了對手二十多人,結果反敗為勝。
  • 八旗軍裡有回族人或是維吾爾族人嗎?
    昨天我發文章《滿洲八旗軍有多少軍種?》,一位維吾爾族朋友問我,八旗軍為何沒有維吾爾人? 最初八旗是否有非滿洲——通古斯語族的人呢?裡邊最初有蒙古人,也有少量漢人,還有高麗人(即朝鮮族,薩爾滸之戰等戰爭中被俘虜的朝鮮人主動投誠滿洲)。到了太宗皇帝時候,八旗軍隊擴大,陸續建立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軍隊主要是分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但各族還是混編各旗的。如早期跟隨老罕王的各族人,依舊在滿洲八旗。
  • 努爾哈赤那麼能打,為何在寧遠之戰被明軍擊潰?
    其實,寧遠之敗並非是偶然,後金與大明之間的戰爭也並非全是勝利。這次失敗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輕視明軍。努爾哈赤之前與明軍作戰,明軍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在他眼中,能戰敢戰的明朝軍隊實在是太少,遠遠不能和他的八旗相比。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薩爾滸之戰今天我們就來簡單探討下,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一,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那大明不僅解決了努爾哈赤的後金繼續在東北關外做大並威脅大明王朝國家安全的問題,還順帶重新對白山黑水的女真各部加強了控制,女真各部也重新對大明宣誓效忠,這樣大明就可以在國內別的地區有戰事時,效法西漢、東漢從邊疆徵調忠於自己的少數民族部隊去打仗的舊例,去從效忠自己的女真各部徵調部隊,為自己平定其他民族的叛亂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