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大明「天下圍攻」:播州海龍屯即將點燃毀滅之焰

2020-12-28 網易

  (前文:這個土司一怒之下屠了綦江城,結果點燃了明末「天下圍攻」)

  (接前文)大明萬曆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1599年4月22日),在河南長垣老家養病的前兵部右侍郎、都御史李化龍,忽然接到吏部轉達的聖旨:總督川湖貴州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四川地方,其實就是出任剿滅播州楊應龍戰役的總指揮。

  最初,李化龍以「久病庸臣」推辭,但是吏部回復「不準辭」,又強調「楊應龍輒敢糾苗殺官,好生悖逆可惡……嚴命李化龍、郭子章及劉綎等馬上到任,俱限於五月內接管行事。」於是,李化龍星夜兼程,於五月二十八日(1599年7月19日)入川。

  人稱「劉大刀」的晚明第一猛將劉綎,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劉綎出身將門世家,身經百戰,曾在雲南大敗緬甸軍,也曾在朝鮮戰場殺得倭寇望風而逃。劉綎還當過四川總兵,在西南一帶威望很高,對以苗兵為主的楊應龍所部播州軍,有極大震懾力。

  正是在西南戰場上,劉綎和應召而來的楊應龍並肩作戰,結下了戰場友誼,楊應龍還送了他禮物。這是劉綎最初推辭出徵的原因,他怕有人質疑他,是否會因為私交而在戰場上放水。但是李化龍力薦劉綎,「以平播非綎不可,固留之」。朝廷這才令他出徵。

  

  劉綎像

  李化龍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軍政大員,他不像江東之、楊國柱那麼魯莽輕率、急於作戰,到任後,他先從政略著手,奏請朝廷減緩對川、貴地區的賦稅、雜役,以便贏得民心,同時在政治上孤立楊應龍。然後,李化龍又奏請徵調湖廣、浙江、福建、雲南、廣西等地軍隊,還有剛從朝鮮戰場回來不久的劉綎所部川軍。

  來自湖廣、廣西、雲南的軍隊,有相當一部分是和播州軍性質一樣的土司兵,李化龍之所以要徵調這些部隊,除了他們熟悉播州軍狀況、戰法之外,還有更深遠的政治考慮:殺雞儆猴,讓這些土司親眼目睹楊應龍的結局,從而為後續改土歸流的推進掃清障礙。

  不過,在大軍集結完成之前,李化龍對播州方面始終採取守勢和忍耐態度,任憑楊應龍四處劫掠,只是下令各處死守戰略要點。直到萬曆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1600年4月5日),隨著來自15個省的24萬大軍陸續到達完成集結。這一天,李化龍請出萬曆帝賜予的尚方寶劍,一聲令下,24萬大軍兵分八路出擊:

  總兵劉珽出綦江;

  總兵馬禮英出南川;

  總兵吳廣出合江;

  副總兵曹希彬出永寧(今四川敘永);

  總兵童無鎮出烏江;

  參將朱鶴齡出沙溪;

  總兵李應祥出興隆衛(治所在今貴州黃平)

  總兵陳璘出白泥。

  每路兵馬3萬,共計20餘萬人。郭子章以貴州巡撫坐鎮貴陽;湖廣巡撫支大可移駐沅江。

  明末這場舉世矚目的「天下圍攻」、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播州戰役,正式打響。

  

  播州防禦體系圖

  這一次,明軍軍容整肅,同仇敵愾,與之前有氣無力的地方官軍完全不一樣。這讓播州軍感到了巨大壓力:「今番真天兵,與昔不同!」

  劉綎果然沒有辜負李化龍的期望,一出徵就勢如破竹、捷報頻傳。

  劉綎這一路是明軍主力,負責正面進攻。播州地勢險峻,只有北面一條川黔大道連接中原,這條路上又有兩處天險:綦江和婁山關。這時,楊應龍長子楊朝棟,就帶著幾萬苗兵駐守在綦江。

  劉綎首戰綦江就大敗播州軍,楊朝棟差點被俘,收攏散兵退到了婁山關。然後劉綎大軍直奔婁山關而來。不過,在婁山關之前,還有楠木洞、山羊洞、簡臺洞(今貴州省鎮遠縣江古鄉中所村一帶)三處天險。這三洞,都在貴州的崇山峻岭間,是易守難攻的絕險之地。

  守衛三洞的播州軍先是出洞迎戰。史載,這一戰劉綎左手拿金錠,右手持劍督戰陣前,大喊:「用命者賞,不用命者齒劍!」於是士兵們嗷嗷叫著殺上前去,播州軍被斬殺四十餘人,退回了洞裡。劉綎軍就衝到洞前,放火燒洞,播州兵無路可走,要麼被燻死,要麼出洞投降。所謂「絕險之地」,就這樣被輕鬆攻克了。

  

  婁山關

  接著,劉綎部向婁山關挺進。楊應龍讓兒子楊朝棟、楊惟棟以及第一勇將楊珠帶兵數萬,再次殺氣騰騰地直奔明軍而來,從松坎(今桐梓松坎鎮)、魚渡(今桐梓縣北)、羅古池(今桐梓縣北)三路分兵而來,結果被劉綎在松坎、羅古池兩處設伏,再次大敗。

  婁山關,始建於當年播州楊氏一世祖楊端入播的時代,是川陝入播的唯一關口、播州最重要的外圍屏障,史載,「關為賊前門,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楊應龍在這裡屯駐了重兵,還安排下十二道排柵、又有深坑、鹿砦,構建了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最初,劉綎攻了幾次都攻不上去。

  但這裡還是沒能擋住劉綎多久。趁播州兵據險而驕,三月二十九日(1600年5月22日),明軍兵分三路攻關。劉綎自帶一路仰攻,其他兩路則「從間道攀藤,魚貫毀柵入」,他們從婁山關兩側攀樹爬藤到達山頂後,又裹著被褥滾崖而下,忽然出現在播州軍側面。播州軍三面受敵,猝不及防之下,只好棄關而逃。

  婁山關一失,播州外圍再無險可守。

  其他幾路明軍也大體進展順利,儘管也有幾場戰鬥遭遇慘敗,但無礙戰役大局。

  與此同時,坐鎮重慶的李化龍,也沒有放棄政治分化楊應龍的準盟友們:緊鄰播州的水西土司安氏,在李化龍幾次三番嚴厲質問下,終於明確選擇站隊朝廷,殺死了楊應龍派來的使者、次子楊惟棟,並配合朝廷出兵攻打播州。

  

  海龍屯俯瞰

  此時,楊應龍四面皆敵,孤立無援,只能退往海龍屯據險死守。

  農曆四月間的白石口之戰,是播州外圍的最後一戰。此戰,楊應龍親率苗兵準備決死一戰,一面正面布陣,一邊密令楊珠等試圖抄後山奪關。又是劉綎一馬當面,帶兵分兩翼夾擊,再次擊敗了播州軍。接著,劉綎進軍至養馬城,和南川、永寧兩路官軍會合,連破龍爪屯、海雲屯,於五月十八日和諸路明軍會師於海龍屯下,實現了「天下圍攻」的戰略目標。

  正在此時,李化龍接到父親去世的訃聞,但戰事正在最關鍵時刻,萬曆帝下令「奪情」,令他戴孝指揮作戰,於是李化龍素服赤腳,繼續督促各軍奮力進攻。

  播州之役的最後階段——圍攻海龍屯,就在李化龍一身素白的悲憤中,拉開了大幕。

  

  明軍進軍路線

  上一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土司遺城海龍屯》即將播出!震撼預告搶先看!
    小土司要給大家科普的是:咱們即將要在CCTV9播出的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和去年8月份獲得金雞提名獎的記錄電影《海龍屯》並不是一個片子。這兩個片子都是央視拍攝的,但是一個是紀錄片、一個是紀錄電影。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在央視播出過後,記錄電影《海龍屯》也會隨之播出,具體播出時間和頻道小土司會搶先告知大家。
  • 「播州之王」, 楊氏家族沉浮錄!
    到後來修築海龍屯,以及讓播州由羈縻之制走向土司制度,最後基業覆於明朝,楊家盤踞播州歷經唐、宋、元、明四大歷史時期,傳29世,但700多年風雲一直撲朔迷離。當土司城堡海龍屯再現於世,我們從荒壘殘垣再度嗅到戰火硝煙,每一處殘跡無不訴說著楊氏家族那些沉浮往事。
  • 跟著文創產品探尋海龍屯
    1  邂逅海龍屯的歷史  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裡的龍巖山巔,又稱海龍囤、龍巖囤、龍巖屯,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海龍屯佔地1.59平方公裡。居群山之巔,北、東、南三面臨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絕壁環繞,僅東南面一條小道通往山頂。自下而上,依次是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六關依次屹立。
  • 廣播丨央視大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即將播出!
    攝製組在2013年就入駐海龍屯,歷時四年,現場拍攝土司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在道具方面,服飾、甲冑,以及虎尊炮、迅雷銃等經典古武器也在片中得到大量還原。《土司遺城海龍屯》講述的是貴州省考古團隊在一次考古發掘中的驚人發現,揭開了沉睡在地下幾百年的貴州神秘楊氏土司一族的往事。
  • 《土司遺城海龍屯》紀錄片火了,原來是因為……
    據該劇攝製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攝製組歷時4年,從土司遺址海龍屯的考古工作入手,以考古成果為依託,還原了楊氏土司725年與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歷史原貌。紀錄片從考古者的視角切入,隨著輕輕揮動的手鏟,用一場持續3年之久的考古探尋,將一座神秘的土司遺城海龍屯展示在世人面前。
  • 快看丨《土司遺城海龍屯》紀錄片火了,原來是因為……
    據該劇攝製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攝製組歷時4年,從土司遺址海龍屯的考古工作入手,以考古成果為依託,還原了楊氏土司725年與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歷史原貌。紀錄片從考古者的視角切入,隨著輕輕揮動的手鏟,用一場持續3年之久的考古探尋,將一座神秘的土司遺城海龍屯展示在世人面前。
  • 央視大片《土司遺城海龍屯》播出時間定啦~
    廣大人民群眾期盼了快365天的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即將在CCTV9與大家見面播出頻道:CCTV9首播時間:          3月28日 23:00 《土司遺城海龍屯》1          3月29
  • 播州楊氏,一個盤踞西南700年的神奇家族,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楊端軍威大振,一些原來平亂的義軍紛紛歸順,又得到播州豪族羅太汪支持,隊伍不斷壯大。更重要的是,播州當地三大豪強庾、蔣、黃三家,飽受南詔之苦,而楊端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們為楊軍提供了豐厚的補給,保證了其糧餉的充實。公元876年,楊端將南詔人徹底趕出播州,並重創了羅閩等部族,建立了對播州的統治。
  •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距今已有700多年,震撼人心的文化遺產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建於1257年,以「雄奇古秀」聞名世界。其位置坐北朝南,丹峰凸起,四面是懸崖絕壁,絕壁下是以小溪峽谷,唯一上去的路就是靠石臺階。此地易守難攻,曾經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古城堡,也被稱之為「懸崖絕壁上的城堡」。
  • CCTV9,高清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豆瓣8.7分
    2012年4月,李飛帶領他的考古團隊來到海龍屯,900個日日夜夜、21600個小時駐紮在這裡,開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考古探尋。        2014年,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攝製組入駐海龍屯遺址現場拍攝紀錄土司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一跟就是兩年。在盜墓題材影視劇大熱的當下,一部根正苗紅的考古紀錄片能引起多少人的關注,製作方同樣心存擔憂。
  • 播州土司-楊應龍
    》(中文版)《海龍屯》電影片段楊應龍播州(遵義)世襲土司楊應龍(1551-1600),四川播州世襲土司萬曆十八年(1590年),貴州巡撫葉夢熊也上奏楊應龍不法諸事,力主勘問。此時,松潘地區動亂不安,播州壯兵不斷受調到外地協防,四川巡撫李化龍奏請暫免勘問。黔蜀兩省意見不一。萬曆十九年,葉夢熊重議勘問,奏請播州改派流官治理。李化龍與之相左,遭致懷疑與斥責。朝廷詔命黔蜀兩省會勘,楊應龍當然願赴蜀而不赴黔。二十年,楊應龍赴渝受審,依法當斬。
  • 海龍屯:文化遺產如何改變一座「荒山」
    直到今年5月,我才結束了海龍屯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8年來的絕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屯上度過的。  2012年4月23日,我帶著團隊,背著沉重的設備,攀爬陡峭的石階,登上沉睡了數百年的古堡海龍屯。  2015年之後,我們工作的重心轉為室內工作,對發掘出的材料進行系統整理。2017年3月,我的工作關係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整到貴州省博物館,暫別海龍屯。雖人在貴陽,但海龍屯後期文物整理和考古報告未完結,我始終放不下。2018年10月,在我的再三請求下,我又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海龍屯,一待又是近兩年。
  • 《播州楊氏-鐵血興亡錄 全集》是2015年CCTV-9(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
    《鐵血興亡錄》是2015年CCTV-9(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
  • 婁山關景區、海龍屯景區恢復開放
    景區地址: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諮詢電話:0851-28795555海龍屯景區恢復開放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景區3月6日恢復開放,遵義市民門票五折。海龍屯景區恢復開放公告海龍屯景區瀏覽須知尊敬的遊客朋友:經相關部門批准,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景區將恢復開放
  • 海龍屯文創丨走親訪友必備!把最美的屯送給最愛的人~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不知不覺,2020年業已迎來尾聲遊子歸鄉,親人聚首中國人難以出口的厚誼情深都藏在了上門的一份「拜年禮」中一瓶酒?不妨試試把最美的屯送給最愛的人~海龍屯是貴州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見證了遵義上千年來的歷史嬗變,是西南地區土司制度流變的親歷者,同時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平播之役」的古戰場遺址,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軍事價值。以海龍屯為載體元素設計的文創產品,是文化的傳承,也是貴州人的文化自信。千年古播州,世遺海龍屯,這一份禮,送的是「雅致」。
  • 明朝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真的是逆臣賊子嗎?公正評判歷史更重要
    天兵八路犁庭穴,系頸獻俘告廟闈——華夏問長安上面的「絕句」就是叫一個華夏問長安的作者對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的「完美」總結,大家覺得好不好,就自己品味和評判吧,本人才疏學淺,更不懂詩賦,所以同樣不敢妄加評論。小編就一文化愛好者,對歷史研究不深,或者就談不上什麼研究。但是總是固執地認為,歷史上每一件重大歷史事件,都是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或者叫歷史巧合。
  • 央視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豆瓣評分高
    這部紀錄片是在貴族遵義市土司遺址海龍屯考古時的紀錄電影。現在大家應該可以理解這部片子的名字了吧?海龍屯是一個地名,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裡的龍巖山巔,又稱海龍囤、龍巖囤、龍巖屯,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而土司又稱土官、酋是古代中國邊疆的官職。因此這部紀錄片是關於在這個地方當官的一位古人的,是整個古墓的挖掘過程的。
  • 海龍屯傳奇星空營地,一起來感受星空的魅力~
    【海龍屯傳奇星空營地】位於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景區的傳奇星空露營地,是國內首家通過國際認證的高端營地帳篷酒店,佔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共有70套豪華帳篷,帳篷露營區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基地視野開闊,海龍屯土司遺址所在地龍巖山盡收眼底。
  • 巍巍婁山關 神秘海龍屯|遵義匯川區全域旅遊彰顯魅力
    海龍屯——群峰簇擁的世界遺產到了匯川,先到海龍屯走一走。這座歷史悠久的古軍事屯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屯上建有九關,屯前六關,屯後三關,歷經滄桑。第一道關隘在山腰部,三十六步古道,又稱天梯,是上下必經的唯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