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之王」, 楊氏家族沉浮錄!

2021-02-18 遵義海龍屯


大唐垂垂暮年,募天下精兵南徵,欲收復播州。楊氏先祖楊端為國分憂,遠赴千裡之外的播州,由此,楊氏家族開啟播州生涯。到後來修築海龍屯,以及讓播州由羈縻之制走向土司制度,最後基業覆於明朝,楊家盤踞播州歷經唐、宋、元、明四大歷史時期,傳29世,但700多年風雲一直撲朔迷離。當土司城堡海龍屯再現於世,我們從荒壘殘垣再度嗅到戰火硝煙,每一處殘跡無不訴說著楊氏家族那些沉浮往事。沿著陡峭的天梯攀爬而上,四望草木蔥翠,耳畔時而汩汩泉聲,時而蟲鳴鳥啼,然而誰曾想到,這獨一無二的上山之路曾經暗流洶湧,古道險關、斷壁懸崖中屢屢血流成河。到達削平的山頂,練兵場、生活農用地應有盡有,眾多斷壁殘垣中還有王宮隱匿其間。如此戰可守、閒可遊的固若金湯之地,正見證了楊氏家族在播州長達725年的統治。播州舊時為夜郎國地,在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才從郎州易名為播州,唐大曆五年(770年)播州僚人反叛,瀘州僚族首領羅榮率軍平定播州,對播州實行世襲統治,播州成為唐代羈縻州之一。公元8世紀,南詔「合六詔為一」,勢力蒸蒸日上,唐玄宗天寶年間三次出兵攻打南詔,皆受到重創,南詔於是擺脫了唐朝控制,不斷進犯邊境,播州則成了南詔進四川的重要交通樞紐。公元873年,唐軍再次兵敗,播州陷於南詔之手。在位的唐僖宗不諳政事,揮霍無度,以致民怨沸騰。南詔趁機更加大肆進攻,面對內憂外患,朝廷不得不寄望於地方武裝力量,向天下招募良將精兵,對抗南詔,收復播州,並以「永鎮斯土」作為獎賞。楊氏先祖楊端看到這一機會,應募入播,他一想為國家分憂,二想為家族擴張領域。

楊端為山西太原人士,此次他攜八姓族人遠赴播州,本是賭一把的心態,因在他之前已有十餘支義軍進過播州,皆被南詔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形勢非常不樂觀。楊端自瀘州、合江進播州後,觀高遙山地勢險要,能以一當十,便選擇在此安營紮寨,建立養馬城,此處後來成為楊氏一族的發祥地。幾場激戰下來,南詔聯軍竟屢屢受挫,楊端部隊的驍勇善戰引起了當地臾、蔣、黃等播州大姓的注意,他們親自求見楊端,表示願意提供糧食和情報支持,楊端喜出望外,部隊糧草將盡正讓他焦頭爛額,這麼一來,籠罩在他心頭的陰雲瞬間散去。不久在復播之戰中,楊端一馬當先,臾、蔣、黃三大氏族則埋伏在羅閩河四圍,終於令南詔軍隊潰不成軍。朝廷兌現「永鎮斯土」的承諾,並封楊端為「播州侯」,楊氏一族自此在播州北部(今遵義)站定腳跟,世代鎮守。頻頻爆發戰亂的播州,滿目瘡痍,方圓幾百裡隨處可見戰爭廢墟,可說是一個爛攤子,楊端組織夷人學習農耕技術,興修水利。大唐滅亡以後,楊端和太原本家失去了聯繫,公元915年楊端去世,他在遺囑中叮嚀子孫後代不要忘記自己的出身,不要忘記自己來自中原。楊氏一代代家主謹遵遺訓,勵精圖治,治理一方。
北宋年間,蠻叛不斷,朝廷以夷制夷,楊氏一族尋到極大的成長空間。北宋仁宗皇祐年間,播州楊氏女奉調邕州(今廣西境內)徵討儂智高,策馬奪崑崙關,英姿颯爽。宋神宗元豐年間,楊貴遷父子奉調瀘南(今四川瀘州南部)徵討羅乞弟,1073年楊貴遷又遣派兒子楊光震、楊光榮進獻鞍馬、牛黃、麝香等名貴物件,朝廷詔補楊光震三班奉職,其實職是南平軍管轄的播州夷界巡檢,此職位是北宋賜予播州楊氏的最早階職。後來楊文貴成為播州蕃首部指揮使,這與播州夷界巡檢一職皆是蕃兵建制職官,播州蕃兵,經楊氏數代經營,初成建制。楊氏蕃兵的長官由播州氏族部落頭人族長擔任,士兵則在村寨中招募部族人員組成,分隊伍,置兵甲,配旗幟等。到大觀二年(1108年)楊家納土歸附北宋,楊氏得建播州一州、遵義一軍。播州白錦一堡、珍州遵義一寨成為納入體制的邊政轄區。播州白錦一堡,經光震、光榮、文廣、文翰、文貴、惟聰、楊選、楊逡、楊軫、楊軾、楊轍;珍州遵義一寨則經文奉、文錫、楊誠、楊霖、楊煥、楊炳。

上下二楊,各自主政,又歷經百餘年時間,至楊家13世楊粲主事,以文治,以武攻,終於一統播州,楊氏一族發展壯大。此時的播州,疆域北到重慶綦江,南到貴陽黔南,西到畢節,東到銅仁,面積約7萬平方公裡,楊氏一族軍政合一,儼然成為西南最大的地方勢力。宋元交替之際,戰事頻繁,楊氏家族忠誠守土,奉調從徵。隨著宋蒙戰爭全面爆發,播州雖為一葉扁舟,但也難以獨善其身。公元1235年,蒙軍再次不宣而戰,四川因遠離京城,守備力量相對薄弱,而成為了蒙軍攻打宋朝的主要目標。蒙軍來勢洶洶,宋將趙彥納被蒙軍團團圍困,四川陷入危局。正當趙彥納絕望之際,一支地方勢力的精兵英勇來助陣,解了四川之危,也解了南宋之憂。這支名不見經傳的部隊便是由楊價帶領的播州軍,這是自唐滅亡,楊氏播州軍與中原失聯後第一次大規模成建制地出現在世人面前。楊價正是楊粲之子,父親楊粲「喜儒而好禮」,建學官,倡儒學,並制定《家訓十條》:「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侫,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受父親影響,楊價在抗蒙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孝道,他把大量的時間用來伺候母親,政務則主要交由兒子楊文打理。

1235年到1275年的四十年間,楊價、楊文父子八次出徵,播州蕃軍已成為播州雄威軍,有力抵抗南下元兵,為此備受朝廷褒獎。在景定五年(1264年)第八次出徵時楊文不僅為守蜀地的大將提供援軍,還贊助大量軍餉。宋帝因此加封楊文為播州沿邊安撫使、播州伯、中亮大夫,還特意下詔播州雄威軍前加「御前」二字,楊氏一族風光無限。而楊文作為楊家15世,也大倡儒學,在播州各地修建孔子廟。當然他還有一大貢獻便是修築了軍事城堡——海龍屯,當時楊文向四川安撫制置使餘玠提議:以府州為單位修築山城水寨,構成以山城為據點、以江河為紐帶的抗蒙防禦體系。餘玠在蒙古大軍壓境的緊要形勢下,採取了楊文的策略。新的軍事要塞選址龍巖山,居於群山之巔,高差數百米,三面環溪,僅有一條小徑可攀巖而上,實乃飛鳥騰猿也難逾越之境,建成後的龍巖城是播州之根本,而這易守難攻的城堡實際就是現在著名的海龍屯。豈料蒙古大軍得知南宋在貴州的防禦布置後,改變了戰略路線,海龍屯並未能起到楊文預想的作用,南宋也未能擺脫滅亡的厄運。之後楊氏家族為求生存,歸附了元朝。自元代開始,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策略由羈縻之制過渡到土司制度。受元朝招撫的16世楊邦憲被元世祖封為播州宣慰使,開啟了播州的土司統治,臣服中央的楊氏土司依舊每年定期納貢。

楊氏一族一直識時務而順變,楊氏土司與中央王朝的良性互動也使得楊氏家業得到持續的繁榮。且17世楊漢英「究心濂洛之學,研習詩文,著有《明哲要覽》九十卷、《桃溪內外集》六十卷,他曾三次赴京朝覲,成為名噪京師的學者、詩人。楊氏一族世守家訓,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家族繼承的穩定性,為播州文化教育發展和儒家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元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在朝代更替的大動亂中,楊氏土司又選擇朝貢獻土的策略。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楊鏗投降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很看好這位西南土司,讓他繼續保留播州宣慰使的職務,此時播州宣慰司由四川布政使司管轄。這以後,楊氏土司納貢頗為頻繁,據《明實錄》統計,朝貢次數多達137次,明朝廷對播州土司也給予了一定的恩賞。到了明萬曆年間,播州楊氏土司的領地「上齊烏江,下至重慶,左抵合江、瀘州,右齊湖廣柳楊、石柱」,勢力龐大到有「思播田楊,兩廣岑黃」之說,即土司勢力之巨大者,為思州田氏、播州楊氏,兩廣則為岑黃兩姓,由此可見,播州楊氏土司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然而,楊氏土司與朝廷相安無事的局面終究還是在萬曆年間被打破。萬曆元年(1573年),時年21歲的楊應龍接任宣慰使。他已是楊氏土司第29世家主。楊應龍在接任前期勉強能履行臣子之責,服從調遣,每次徵戰也不遺餘力。如萬曆十四年(1586年)往徵松潘,1587年徵戰「蜀夷」,以及出徵疊茂等,立下赫赫戰功。而且,他朝貢物品10餘次,包括金絲楠木、戰馬等,不僅數量極多,還十分名貴,楊應龍因為這些功勞而被封「都指揮使」和「驃騎將軍」。但楊應龍本人性格驕橫跋扈,加之他一心要大振播州雄威,便一面打壓播州內部「五司七姓」,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奸淫擄掠。楊應龍的種種行為引起播州百姓和貴州官員的不滿,儘管他向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還是抵擋不住人們的激烈控訴。萬曆十八年(1590年),貴州巡撫葉夢熊上書狀告楊應龍「兇惡諸事」,緊接著巡按陳效一一列出楊應龍「二十四大罪」,大家一致要求發兵徵剿楊應龍,自此,楊應龍與明朝廷的關係陷入了空前的危機當中,而一步步惡化的境況,也為楊氏家族日後遭受滅頂之災埋下了伏筆。

面對明朝廷帶來的壓力,眼看著交大量白花花的銀子贖罪也不頂用了,楊應龍別無他法,與朝廷正式決裂。他開始著手調集精兵巧匠,大規模擴建海龍屯。在緊鑼密鼓地修築下,海龍屯變成了一個設施齊全、糧草充足的軍事堡壘。楊應龍佔山為王之氣勢令萬曆皇帝震怒不已,他御筆親批楊應龍「罪不可赦」。同時,萬曆皇帝還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四川、貴州、湖廣三省兵務,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人專徵播州。1600年2月,在總督李化龍的指揮下,明軍在重慶誓師,兵分八路,每路約三萬人,向播州進發。劉綎進兵綦江,連破楠木山、羊簡臺、三峒天險,擊敗楊應龍之子楊朝棟所統率的苗軍。巾幗英雄秦良玉與其丈夫也帶部隊攻下金築等七寨,還偕同酉陽等土司軍一起攻下桑木關為南川路立下戰功,其他幾路明軍也相繼取得勝利。楊應龍率苗軍與明軍奮力拼鬥,劉綎與諸路明軍將海龍屯各大關口攻破,聯合襲擊,四月下旬,播軍全線潰敗,退至海龍屯城內。到六月,明軍乘勢偷襲,從後屯萬安關殺入屯內,又破大城,楊應龍損失慘重,所依靠的天險之地——海龍屯徹底失陷。楊應龍見大勢已去,痛心疾首之下焚燒宮室,然後與兩個愛妾自縊而亡,海龍屯在熊熊烈火中灰飛煙滅,楊氏725年基業毀於一朝。

平播之役後,明朝廷乘機對西南實施大規模「改土歸流」。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將播州一分為二,設遵義軍民府,隸屬四川;廢除楊氏所轄五土司,以其地設為平越軍民府,隸屬貴州。另外還設黃平州,湄潭、甕安、餘慶三縣,設龍泉縣隸屬石阡府。播州的土司制度由此瓦解,「改土歸流」設府州縣之後的播州地區被納入中央集權範圍,在行政方面成為全國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央也相應加強了對播州地區的管轄,一改往日土司割據的局面。而「平播之役」中,楊應龍殺死官軍達三萬多人,被殺的播軍也有兩萬多人,更有許多無辜的百姓死於戰亂。據說楊氏敗亡後,播州境內總死難者近十萬之眾,屍橫遍野。遵義分巡兵備道傅光宅負責收拾戰後殘局,遵義府、縣派人在海龍屯上建萬人墳埋葬遺骸。因血腥太重,冤魂眾多,傅光宅在被焚毀的新王宮總管廳遺址上創建佛教廟宇,它也對著明代建築群遺址正殿下方中軸線上,佔地140平方米,後來被命名為海潮寺,朝廷延聘道士、僧人做大法事、做道場,超度戰爭中大批死難者的亡魂,試圖以佛法鎮山川。傅光宅為解決海潮寺僧人的生計,將海龍屯上的土地劃為廟產,發動僧人在戰場遺址上開田闢土,種植糧食以自給。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遵義道府廳縣官再次行文重申,將海龍屯上的土地列為廟產,並刻碑為據,立在海龍屯飛鳳關前。從此,海龍屯的腥風血雨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佛門清淨。

如今歸於寂靜的海龍屯,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在三十六步天梯艱難前行,望殘敗的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等關隘,老王宮與新王宮的碎石破瓦早已失去昔日風採,楊氏家族的悲歡與功過是非,及一場場戰禍紛爭……與那些遠去的聲音又好似在海龍屯的上空嘶鳴,久久不散。

龍巖九關丨展示中心丨星空營地丨土司小鎮

雪景丨凝凍丨杜鵑花海丨三月春景丨六月清涼

來源:讀覽天下

審核:海龍屯文化遺產管理局

相關焦點

  • 播州楊氏,一個盤踞西南700年的神奇家族,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楊端在此團結各民族,將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技術、儒學文化等等傳入這個化外之地。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他也成為播州楊氏的開基始祖,其家族也在此延續了700多年,歷經唐、五代、兩宋、元、明諸朝,傳29世。02公元915年,楊端病逝,其子楊牧南繼承事業,統治播州。
  • 播州楊氏土司興旺724年,其是因何而興?又因何而亡的?
    播州楊氏,是我國歷史上西南地區的一個世襲土司政權,始於唐乾符三年(876年),亡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始祖是唐代播州刺史楊端,歷二十九代,至明代播州宣慰司楊應龍而亡,共存在724年的時間。  播州楊氏的由來  說起播州楊氏,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家族,這就是播州羅氏。
  • 《播州楊氏歷史人物》之《話說始祖楊端》(三)
    當楊端在播州和南詔兵苦戰時,王仙芝和黃巢也在中原和小皇帝唐僖宗苦戰。    這時候,焦頭爛額的朝廷和僖宗,對體制內的楊端一舉平復播州南詔邊患,除了嘉獎還是嘉獎,而且,只要不反朝廷,也樂見楊端對播州的長久控制。——對唐朝來說,在遙遠的播州,有我大唐將官鎮守防禦一向不甚馴服的蠻族,再放心不過了。    而且,鎮守者來自大唐龍興之地的太原,更是自己人中的自己人。
  • 《播州楊氏歷史人物》之《話說始祖楊端》(一)
    876年,楊端開始統治播州,敕播州侯,915年逝世,其子楊牧南即位,此後楊氏就一直統治播州,後來被封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直到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朝廷平楊應龍,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楊氏土司的統治才結束。自唐末楊端至明末楊應龍,楊氏土司統治播州二十九世七百餘年。播州楊氏土司管轄範圍相當於今天貴州省遵義地區、黔東南州黃平凱裡一帶、及甕安、金沙、綦江等地。
  • 播州楊氏是何來歷?為何明朝需要出動二十餘萬明軍才能徹底平定?
    播州,位於今貴州北地,轄地和今遵義市相當。唐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以「隋柯郡之柯縣」為由,在柯郡的北部地區,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等六縣之地。十一年,「省郎州並六縣」,十三年,「又於其地復置播州及恭水等六縣」,即在原郎州之地置播州,轄恭水等六縣。「播州」之名,自此而始。
  • 你也許不知道,中國歷史上也曾有一個「史塔克」家族
    點擊上邊的「機核」關注我們,這裡不止是遊戲《權力的遊戲》可以說是近幾年來影響力比較大的美劇之一
  • 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中國歷史上也曾有一個史塔克家族
    早在數千年前的英雄紀元時期,史塔克家族便出現了一位傳奇人物——「築城者」布蘭登.史塔克,他築造了史塔克家的家堡臨冬城,並且孩建造了用來抵擋塞外野人和異鬼的絕境長城。從那時起,史塔克家族便成為了「冬境之王」(後來改稱「北境之王」)。在數千年的時間裡,史塔克家族不斷兼併周邊勢力,逐漸成長為維斯特洛大陸北部地區最大的勢力。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唐乾符年間,羅氏統治播州傳至第四世羅太汪手上時,因其年幼無力管轄,南詔乘機叛亂,入侵播州。萬般無奈之下,羅太汪不得不向土酋楊端求救,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楊端率領鄉兵從合江、消州等地進入播州,並與當地士族聯合,打敗了南詔,並乘機喧賓奪主佔據播州,取代了羅氏對播州的統治,並就此開創了725年楊氏土司統治播州的歷史。
  • 《播州楊氏-鐵血興亡錄 全集》是2015年CCTV-9(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
    《鐵血興亡錄》是2015年CCTV-9(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
  • 餘的貴州札記丨龍是王權的象徵,四條龍為播州土司抬棺床,有何深意?
    在1953年考古隊進駐之前,除盜墓賊曾經光顧竊寶之外,老百姓只知道那兒是「皇墳」,就是南宋播州(遵義舊稱)土司楊粲的墓地。用民間風水師的眼光看,楊粲墓面臨小河、後枕青山,是一片「風水寶地」。但它並非皇室成員之墓,只是一個土司的墓地。而作為土司的楊粲家族能夠將墳墓建成為一座地宮,驚世駭俗!楊粲是土司楊端的第十三代孫,祖上來自山西太原。
  • 考古親歷者告訴你,播州土司遺存有多驚豔
    從唐代楊端入播,到末代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一共經歷了30世的傳承沿襲,時間長達700多年。經過一代代考古者的接力,貴州現發掘的播州土司遺址,年代從宋代延續至元明清時期,以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和土司墓葬為代表的播州土司歷史遺存,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對研究播州楊氏土司,提供了一批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考古是什麼?考古為了什麼?怎麼讓考古文化「出圈」?
  • 明朝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真的是逆臣賊子嗎?公正評判歷史更重要
    本人也寫過有關遵義播州海龍屯的一些見聞,但是都是懷著敬畏的心情來描述的,不敢妄加評判。上面這位華夏大師,也不知道從哪裡獲得了比較全面的遵義播州土司的相關史料,在他的文章裡也很少見到引用經典的地方,感覺是自己完全熟悉那段長達700年的歷史。或者是穿越過去的。但是儘管如此,也還是能感覺出這位大師的對楊應龍的憎恨和怒火中燒。
  • 播州土司-楊應龍
    川黔王家大院—————— 探討家族歷史,傳承祖先榮光
  • 中國一家族:盤踞西南七百年,曾改變世界歷史,為何後來消失了?
    中國古代從來都注重宗法禮制,上到天子下到貧民,莫不是以宗室血緣來決定家族財產的傳承。也正是因此,宗法血緣成為了一種十分強力的紐帶,進而在中國古代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豪門望族、地方諸侯。而楊家就更是這些地方家族裡頭最為強大而傳奇的家族了。楊氏家族起源於唐朝末年。
  • 1600年大明「天下圍攻」:播州海龍屯即將點燃毀滅之焰
    劉綎還當過四川總兵,在西南一帶威望很高,對以苗兵為主的楊應龍所部播州軍,有極大震懾力。  正是在西南戰場上,劉綎和應召而來的楊應龍並肩作戰,結下了戰場友誼,楊應龍還送了他禮物。這是劉綎最初推辭出徵的原因,他怕有人質疑他,是否會因為私交而在戰場上放水。但是李化龍力薦劉綎,「以平播非綎不可,固留之」。朝廷這才令他出徵。
  • 楊氏宗譜序(大明正德本)
    廣生元德太子昭,封晉王,娶京氏,生三子:曰侑,為恭帝;曰倓,封燕王;曰侗,封越王。越王生二子:長岐,避唐兵隱於江西袁州府萍鄉縣萍實裡,有山曰楊岐山;次白,封榮王,遭唐兵避於江南越之新昌彩煙瀝江三渡,緣倚山無水,不通舟航,遂隱於此,有白王廟見存。楊氏乃其裔也。榮王以上世系載於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