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位於今貴州北地,轄地和今遵義市相當。唐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以「隋柯郡之柯縣」為由,在柯郡的北部地區,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等六縣之地。
十一年,「省郎州並六縣」,十三年,「又於其地復置播州及恭水等六縣」,即在原郎州之地置播州,轄恭水等六縣。「播州」之名,自此而始。此後,「播州」區劃屢變,或為州,或為郡,或為都督府。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改「播州」為都督府,置都督。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改播州都督府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復播州郡為「播州」。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播州土著叛亂。次年,代宗命「榮率師南徵,剿撫並用,蠻方永靖」,以羅榮為六州都督、沿邊招討使,負責率兵平叛,隨後羅榮率兵鑿山開道,剿撫並用,7年之後,播州叛亂被平定。
平定叛亂之後,羅榮被代宗「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封播州侯,自此播州成為羅氏的世襲封地。
後羅氏統治了播州八十餘年,歷經四代傳至羅太汪。大中十三年(859年),崛起於滇西北的南詔國向東擴張進攻播州,羅太汪戰敗,播州丟失。次年,唐宣宗派安南都護李鄠率兵擊退南詔國,播州重回羅氏之手。
可好景不長,鹹通二年(861年),南詔羅閩氏族部再次佔據播州,羅太汪再次戰敗,後逃往瀘州。乾符三年(876年),羅太汪在同族楊端的協助下,率八姓族人自瀘州出發「逕入白錦,軍高遙山。據險立呰,結土豪蔣、黃三氏,為久駐計。蠻出寇,端出奇兵擊之,大敗。」一舉擊潰佔據播州的南詔羅閩氏族部。
後唐朝廷再次冊封羅太汪為播州大首領,楊端為播州刺史,自此播州歸羅氏、楊氏共同管轄,但是因羅氏後人太過無能,播州的最高統治權終被楊氏所奪。之後楊氏開啟了對播州長達725年的實際統治,自唐末楊端入播,楊氏共傳27世,至末代楊應龍敗亡。
乾德三年(965年),楊端後人楊實率播州上下軍民歸附宋朝。宋廷詔建播州、遵義軍與遵義縣,雖設州縣,但播州之地仍為楊氏所控。至宋亡,至元十四年(1277年)楊氏十六代土司楊邦憲上書忽必烈「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將五百年,今願納土內附」歸順元朝,而後忽必烈授予楊邦憲紹慶、珍州、南平等處邊宣慰使職。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楊氏十七代土司楊漢英被忽必烈冊升為播州宣撫司,負責管轄貴州十九個長官司和諸苗族峒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貴州之地被明玉珍所佔,楊氏二十一代土司楊鏗歸附明玉珍,明玉珍仍讓其掌控播州。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一統天下,楊鏗遂歸附明朝,明太祖讓其仍領播州宣慰使,並「詔勅賜鏗衣幣」以示恩寵。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氏第二十九代土司楊應龍反叛明廷,萬曆皇帝命李化龍節制川、黔、湖廣三省軍務,率領20餘萬大軍,分兵八路進剿播州。此後歷經114天,李化龍始平播州,楊應龍自殺身亡,自此於公元724年在播州即已建立的楊氏世襲統治徹底宣告終結。
至於在播州之役時,對於僅僅只是擁有一隅之地,擁軍不過數萬的楊應龍,明廷動用20餘萬大軍去平叛才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播州優越的地理位置。播州地處西南高原,介於四川、貴州之間,山川深阻,地勢險要。《續修四庫全書·兩朝平攘錄》載:「封域南極牂牁,西連棘道,東西一千四十裡,周圍遠近三千裡,蓋西南奧區也。西此出四川綦江、南川,為前門;西南出赤水、烏撒、水西、黃平,為後門;其東出湖廣偏橋、沅州,為右肋。凡聯三省,此地勢西北塹山為關,東南俯江為池,中皆山谷盤亙。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馬不得並行。」
《華陽國志.南中志》亦載:「(牂牁)特多阻險,有延江、霧赤、煎說為池衛」。依史而載,我們可以得知播州地勢的險峻,屬易守難攻之地,憑藉著這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播州與中原道路的不通暢,所以一旦誰盤踞於此,即可迅速形成割據狀態,而中原王朝對此也就處於束手無策的狀態。
當然,中原王朝要想徵服播州並不是不可能,但因播州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周邊都是崇山峻岭的地勢,所以朝廷要想徵服播州就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沒有幾倍於播州的兵力,及充足的糧草和軍備,中原王朝很難徹底徵服播州之地。
而這也是為什麼歷代的中原王朝都願意接受播州楊氏的歸附,畢竟要徹底佔領播州,所得到的利益與付出完全不成正比。既然楊氏願意歸順,朝廷也自然樂得開心。
2、豐富的物質資源。播州很難攻佔的原因除了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獨特的自然資源。「播州東西二千裡,南北數百裡,樂土也」,至唐時,播州就有了「稻粟再孰,無徭役」這樣衣食無憂的繁榮之景。
同時,播州不僅擁有肥沃的農田,還有可放牧的牧地。此外,由於山林眾多,播州可供採摘的植物資源,及狩獵的動物資源都十分的豐富。而憑藉著這等豐厚的物質資源,播州完全可以做到不依靠外界,就可做到自給自足。
如此,當時的播州土司楊應龍就憑藉著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物質資源一次又一次地抵禦住明朝大軍的進攻。
為此楊應龍的謀士曾自信地說道「本州山河雄壯,兵食充盈,又得群苗為羽翼,據而用之以圖大事。……今朝廷說動兵徵剿也,只是虛名。太爺今只預備糧草,整飭險隘,將五司七姓仇家掃蕩以絕禍根。又將海龍囤修理,堅壁重關,以為退步。就有幾多兵馬來也,無奈我何!左右歸還,一個撫!」。雖然楊應龍的謀士說的這句話有點誇大的嫌疑,但他說的話也不無道理。
當時的楊應龍的確能做到依靠著易守難攻的地勢,及儲備豐厚的物資資源,再加上播州周邊的雄關,來抵擋住明朝的一次次進攻。
而明朝則很難擊潰楊應龍,一旦在兵力上沒有對楊應龍形成絕對的壓制,沒有一擊擊潰楊應龍,楊應龍完全可以藉助著地勢和豐厚的物資來於明朝周旋到底,也就是打遊擊戰。真到那時一旦時間拖得太久,明軍的物資供應不足,將士又疲於奔命,明必敗。
總的說「播州之役」明朝要想獲勝,絕非易事。地理上的艱難險阻,非平野曠野可比。所面對的對手,非平庸之輩,而是善戰之輩,其戰鬥力,更非一觸即潰的弱兵,而是善戰敢戰的精銳。
同時明朝面對的對手可是盤踞播州700餘年的楊氏土司,楊家在播州的統治可謂是根深蒂固,播州的五司土官皆聽命於楊氏,而明朝在此是毫無根基可言,它做不到像楊應龍那般熟悉播州的地形,又能在播州自給自足。
再者此戰明軍輸不起,一旦「播州之役」慘敗,明廷必定喪失對於整個西北地區的掌控,到那時明朝必定陷入動蕩之中,本就傷痕累累的明朝更會雪上加霜變得更壞。所以此戰明廷一定要勝,而且是要大勝。
如此在種種的原因下,最終讓萬曆決定派遣20餘萬大軍去平定僅有一隅之地的楊應龍。只有集幾倍於敵的優勢兵力,以多勝少,明朝才能有絕對的把握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