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桐梓發布 ↖
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勇攀新高,努力把桐梓建設成遵義融入重慶的橋頭堡
2018年3月28日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石姝麗執導的《土司遺城海龍屯》,作為一部探索發現歷史類型紀錄片,在央視9套首播。該劇橫空出世後,引發廣泛關注,好評如潮。
據該劇攝製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攝製組歷時4年,從土司遺址海龍屯的考古工作入手,以考古成果為依託,還原了楊氏土司725年與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歷史原貌。
《土司遺城海龍屯》講述的是貴州省考古團隊在位於遵義市匯川區一個名叫海龍屯的地方進行考古發掘中的驚人發現,揭開了沉睡在地下幾百年的貴州神秘楊氏土司一族的往事。
紀錄片從考古者的視角切入,隨著輕輕揮動的手鏟,用一場持續3年之久的考古探尋,將一座神秘的土司遺城海龍屯展示在世人面前。頭冠、碑文、口含玉等,多年來,從海龍屯遺址出土的文物不勝枚舉,每一件精美的文物背後又隱含著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土司遺城海龍屯》創新性引入了科技考古、實驗室考古的內容,在現代科技與古代文物碰撞擦出的別樣火花中,將中國歷史上統治最久遠的土司家族之一——歷經725年世襲統治的播州楊氏土司一族如何塵歸厚土作了抽絲剝繭的解疑釋惑。
《土司遺城海龍屯》
到底憑什麼那麼火?
相比於印象中考古紀錄片平鋪直敘的枯燥,《土司遺城海龍屯》不注水,不跳躍,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片中考古學家在海龍屯這座遺城找尋蛛絲馬跡,一具「歷史屍體」在時間的風化中被「法醫」片片解剖。海龍屯的殘骸中,兩種不同時間的建築工藝出現在同一城牆,幾十公裡之外,又發現了同樣工藝的城牆。而城牆下面,竟是墓葬。這些墓葬和海龍屯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血緣關係。
海龍屯,四周半徑30公裡以內,有三個成規模的高規格墓葬群存在,其中兩個已慘遭毒手。這個地方曾上演了真實的」盜墓筆記「,代價六傷四死。
十萬大山之巔的巨石堡壘,在常年籠罩的迷霧之中顯露,傳說中無盡寶藏的埋藏之所,在考古者的指尖甦醒。出土的墓葬給考古隊帶來新的期盼,墓主人的身份,似乎將要露出迷霧。貴州酸土,除了金銀玉器,兩個棺槨中,都沒發現遺骸。整整兩年,封閉的實驗室中終於找到關鍵性的線索。銀燭臺的碎片上刻著五個字:雄威郎制使。
《宋史》中記載,被賜以「雄威軍都統制」封號的,是在宋代抗蒙青野原戰役中,一戰成名的楊價。至此,墓穴主人之謎真相大白。而海龍屯的主人,正是楊價背後的楊氏家族。
據史料記載,公元876年晚唐時期,楊氏成為播州首領,楊氏家族自此世守其土,經歷唐、宋、元、明四個朝代更迭七百餘年從未失勢,堪稱——流水的帝王,不變的播州 。
民間傳說,楊氏家族700多年的興衰決定在一個叫田雌鳳的女人身上。其實,居功自大,更是獲罪之因。驕傲的播州領主自縛於路邊,在朝廷招撫官員面前下跪聽勘,許諾以白銀相贈,以次子作人質。次子死,戰爭始。725年的繁榮經此一役不復從前,時間風化了殘垣斷壁,歷史才剝開顯露。
一部考古紀錄片,竟看出了懸疑大片的酸爽感。有理有據,抽絲剝繭,恍然大悟。
據該劇主創團隊負責人介紹,該劇的拍攝製作,貫穿了大量文獻考證與民間傳說,每一個環節都不是瞎想,有理有據。金戈鐵馬,黑白影像,做舊畫風,無一不體現創作者的用心,對歷史的尊重。片中的士兵乙,片外的攝影師,拍攝團隊的走心都在鏡頭裡,彈幕刷屏「良心巨作」的由頭來於此。
同時,這還是目前為止服裝還原度最高的國產片。上到達官的飛魚服,下至平民的六合一統帽,都足見其細緻程度。劇中夫妻結婚時色彩豔麗的明代衣冠,官服身上細緻的龍鳳圖案,事事考究,還原第一手考古資料,這部紀錄片,用心之良苦,實為良心巨作。
問題來了!
怎麼觀看呢?
貼心的小編將連結給您奉上啦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觀看!
來源:遵義發布
主辦方:桐梓縣對外宣傳中心
總 編:王 迪丨 副總編:尤曉嬋
本期編輯:陳娟 張體旁
贊是一種認可 | 分享是一種支持
往期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敬請關注桐梓縣對外宣傳中心主辦的微信公眾號「微微桐梓」
「微微桐梓」往期精彩文章(點擊下方連結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