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海龍囤:四百年前土司最愛吃什麼

2021-02-08 澎湃新聞

 【編者按】《復活的土司城堡》(貴州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版)是遵義海龍囤領隊李飛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考古發掘和整理工作之餘寫的系列考古手記結集,頗受好評。本文原題《舌尖上的海龍囤》,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隨意堆放在家門口的南瓜、高粱,可曾是土司舌尖的美味。

來時,是萬物勃發的春天,不覺之間,已經到了層林盡染的秋季。抵囤後才種下的稻子已經在溫暖的陽光下開始收割,野豬口下「劫後餘生」的玉米也一袋袋由地裡運回家中儲存,黃色的菸草和紅色的辣椒被掛在屋簷下慢慢晾曬。上下班的途中,可以隨手摘些林子裡的梨子、核桃、獼猴桃、刺梨、八月瓜解饞。餐桌上的菜餚,也從野生的春筍、柴胡、蕨菜變成了八月筍和菌子。這些都是囤上的物產。大地將她的物產慷慨的饋贈給人類,這樣的故事在海龍囤上年復一年的上演。

我們偶爾還會下河去捉蟹摸魚,或從附近獵人的手中購些野豬、鼲子、野雞來改善生活。更多的美味,則是從小鎮的菜場在馬達轟鳴中運至山腳,又肩挑馬馱地送上山來,烹調之後,熱騰騰擺上考古隊的餐桌。

囤上野生竹蓀

舌尖上的海龍囤,古今有何不同?四百年前這囤上的主人都吃些什麼?

理論上,考古學可對此作出回答,我們也一直嘗試著這樣去做,並在新王宮的清理過程中幸運的發現了三處廚房的遺蹟。磚砌的灶臺已經殘破不堪,若非四圍散落的灶灰、炭屑、破碎的器皿和琢磨精緻的石盆,無論如何也不會使人想到這便是廚房。在9號建築的一房間內,除上述物什外,還在灶臺旁發現了鐵鍋碎片,其形制與使用至今的帶把的鍋兒相同,進一步確認了這類遺蹟為廚房的可能性。令人吃驚的是,在這處近20平方的房間內,竟發現了數以千計的瓷器碎片。魚鱗狀的碎片讓幾位細心的女工差不多統計了一個上午,並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將之一一綴合。瓷片粗分有青花和土瓷兩類,青花按器類分有杯、盤、碗、盞、缽等,其上裝飾有花鳥蟲魚、山水人物、龍鳳等,顯示了極高的工藝水準,其中部分為景德鎮產品無疑。土瓷則多為罈罈罐罐,器型普遍不大,多半可能是儲存油鹽和香料的器皿;部分帶流,可能為酒壺;部分則有極大的器蓋,與今日的泡菜罈子無異。這裡灶臺、水池、鐵鍋、碗盞、壇罐一應俱全,除了廚房還可能是什麼呢?

海龍囤出土的青花杯

這處廚房緊鄰可能為土司寢宮的三臺星,內中許多器皿精美雅致,恐怕只有新王宮的主人才能受用。僅從餐具看,土司的餐桌上,美酒自是不可或缺的佳釀。飾有龍紋的高足杯、帶流的執壺正是為這種瓊漿玉液準備的。泡菜罈子則表明,這種盛著時間味道的醃製食品也是土司餐桌上不可少的佳餚。還有許多較酒杯略大的杯子,可能為茶具。酒足飯飽,在茂林修竹間的閣樓裡品茗下棋,是一種再愜意不過的休閒。

而更多的美味,並未留下可供肉眼觀察的證據,唯有藉助器皿上殘餘物的分析和偶爾濺落於地的植物種子的識別才能一一知曉。我們已經提取了廚房內所有土壤的樣品,以備檢測後儘可能復原數百年前土司舌尖的美味。

三臺星左前側的廚房遺蹟(頂蓋薄膜者)

土司的廚房細部(白色者為碎瓷片)

很多時候,人們總會習以為常的以為許多物事古已有之,不足為奇,特別是餐桌上的美味。事實上,這數百年間,我們的飲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許多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的細節,往往被人忽略,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被遺忘。

今日貴州人的飲食中必不可缺的辣椒,是明代才傳入中國的。辣椒原產於南美,1493年隨哥倫布傳入西班牙。此前一年,哥氏在抵達美洲大陸的航海日記中記錄了辣椒,他說:「還有一種紅辣椒,比胡椒好,產量很大,在伊斯帕尼奧拉(即海地)島每年所產可裝滿50大船。他們不管吃什麼都要放它,否則便吃不下去。據說它還有益於建康。」這種辛辣的食品很快被廣泛接受,於1548年傳入英國,16世紀中葉風靡整個歐洲。大約同一時期,辣椒傳入中國。和許多外來物種一樣,它被冠以「番」字出現在各種古籍中。高濂刊於1591年的《遵生八箋》是目前所見關於這種作物的最早的中文文獻,該書卷十六記:「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此時的辣椒似是作為供人觀賞的花草而栽種的。乾隆時期,貴州已經廣泛種植食用辣椒。在乾隆《貴州通志》裡,這一作物被視作貴陽府的物產而予以記錄,文曰:「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鹽。」此稱謂流傳至今。道光《遵義府志》稱海椒為「園蔬要品」,且「每味不離,鹽酒漬之,可食終歲」。清末,貴州人的飲食已經離不開辣椒。據成書於清末民初的《清稗類鈔》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以至「無椒芥不下箸也」。很難想像辣椒傳入之前,我們的祖先用什麼來代替這種舌尖上的辛辣感覺。

除辣椒外,今日廣泛種植於貴州的玉米、土豆和番茄等均是外來物種。成書於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最早記錄玉米的中文文獻。該書卷二中,已有以「玉麥須」和「玉蜀黍」入藥的記載,後者還用以釀酒,「今多用此造酒,最良」。此後,田藝蘅《留青日札》(1573)和李時珍《本草綱目》(1578)等文獻也出現「玉蜀黍」的記載。明末,玉米已廣泛種植於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十餘省。土豆亦是17世紀左右方傳入中國的。這兩種作物的引入,不但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更因其易於生長而引發了貴州人口的大爆炸,這已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

各種作物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目前仍有爭論,因此不能確定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是否吃過辣椒、玉米和土豆,但他明代以前的祖先們斷無此口福。

囤巔的八月筍

那麼,出現在土司餐桌上的到底都有哪些美味?明何喬新《勘處播州事情疏》記,成化十四年(1478),宣慰使「楊輝將莊田145處、茶園26處、蠟崖28處、獵場11處、魚潭13處」均分四子。土司令人在這裡「看養孳牲,布種田禾、麻、麥、黍、豆、紅花之類,並採取魚鮮、打捕野獸以供家用」。可知稻、麥、麻、豆、茶、蜜、魚鮮、野味等均是明代播州土司舌尖上的美味。鄭珍在道光《遵義府志》裡對此有了更為詳盡的記載,時之遵義物產五穀有稻、麥、禾、豆、麻、蕎、玉蜀黍(包穀)等,豆又有黃豆、蠶豆、豌豆、綠豆等;蔬類有白菜、青菜、莧、萵苣、蘿蔔、苦蕒、蔥、韭、葫蘆、芫荽、芹、木耳、菠菜、山藥、南瓜、冬瓜、絲瓜、苦瓜、黃瓜、西瓜、芋、茄子、姜、花椒、番椒(海椒)、甘薯、蕨菜、菌子、竹筍、土瓜等,筍又分苦筍、水竹筍、方筍、平筍等;果類有杏、棗、花紅、石榴、白果、胡桃、柿、蔗、桃、李、櫻桃、葡萄、楊梅、琵琶、梨、荔枝、柑橘、羊桃、拐棗、慄、紅子、刺梨等;貨類有蜜、茶、煙等;羽類有斑鳩、鵪鶉、鷓鴣、錦雞、竹雞等;毛類有虎、豹、水鹿、麂、獐、野豬、山羊、竹騮等;鱗介類有鯉、魷、鱔、蝦、娃娃魚、蟹、螺、鱉、蚌等;飲食類有火米、茅臺酒、咂酒、銀絲面、烏江面、餈粑等。

這些物產除番椒(辣椒)、玉蜀黍(包穀)、茅臺酒等少數幾例外,其餘多是遵義固有的,相信它們都曾是播州土司餐桌上的美味。許多物產,是海龍囤及其周邊今日仍極為普遍的,比如羊桃,今稱獼猴桃,漫山皆是,中秋時節,常有背著背篼的婦人在林間採擷,販於市。野生的刺梨僅產黔境,清時黔人便採而蒸之,曝幹,浸之酒盎,名刺梨酒,鄭珍說此釀「味甚佳,是古制」。囤上竹筍更是四季不絕,春有楠竹,夏有水竹、斑竹、苦竹,秋有方竹、刺竹,冬有慈竹。清人已將苦竹筍燒食,味絕美,這種吃法延續至今。

海龍囤上野生獼猴桃

遵義舊屬蜀,清初歸黔,物產介於川黔之間。查嘉靖《貴州通志》,所載黔地物產除少數外來物種外,其餘多與道光《遵義府志》同,因此上列菜單,能大略反映明代土司餐桌上的佳餚。只是辣椒和西紅柿等菜品的出現,多少改變了人們的口味和烹調的方式。隨著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這份菜單會越來越細,越來越長。

在食品安全日益成為社會問題的當下,我絕對相信,古人生活得比今人更有品質,尤其是舌尖上。作為「半朝天子」的楊氏土司,他的餐桌因此格外教人懷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盜墓影視劇哪部最好看?央視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豆瓣評分高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土司遺城海龍屯》,乍一看這個名字,許多人也許和小編一樣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大家不用擔心,繼續跟著小編往下看。這部紀錄片有二集,單集長度只有26分鐘,也就是說,整部紀錄片總共長52分鐘,對於常見的電影來說,這個長度算是短的了。但是這部紀錄片完全沒有廢話,一氣呵成;沒有多餘的鏡頭,一穿到底。
  • 《土司遺城海龍屯》即將播出!震撼預告搶先看!
    CCTV9與大家見面從去年3月份《土司遺城海龍屯》劇組在海龍屯景區取景拍攝開始,就一直不斷有很多朋友問紀錄片什麼時候播,現在終於有乾貨可以交代給大家啦!兩部片子的區別是:《鐵血興亡錄》主要是以楊氏家族的歷史變遷來解讀725年的的故事;《土司遺城海龍屯》則是從考古的角度來呈現海龍屯的盛衰之變。大家可以點擊下方《鐵血興亡錄》觀看,了解楊氏家族725年的跌宕風雲。
  • 《土司遺城海龍屯》紀錄片火了,原來是因為……
    2018年3月28日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石姝麗執導的《土司遺城海龍屯》,作為一部探索發現歷史類型紀錄片,在央視9套首播。
  • CCTV9,高清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豆瓣8.7分
    2014年,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攝製組入駐海龍屯遺址現場拍攝紀錄土司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一跟就是兩年。在盜墓題材影視劇大熱的當下,一部根正苗紅的考古紀錄片能引起多少人的關注,製作方同樣心存擔憂。
  • 廣播丨央視大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即將播出!
    攝製組在2013年就入駐海龍屯,歷時四年,現場拍攝土司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在道具方面,服飾、甲冑,以及虎尊炮、迅雷銃等經典古武器也在片中得到大量還原。《土司遺城海龍屯》講述的是貴州省考古團隊在一次考古發掘中的驚人發現,揭開了沉睡在地下幾百年的貴州神秘楊氏土司一族的往事。
  • 央視大片《土司遺城海龍屯》播出時間定啦~
    於是小土司鼓足勇氣央求劇組的老師再撥點兒福利下來,劇組老師豪爽地打發了一條1分鐘的片子。想想當初劇組在海龍屯景區拍攝,小土司的很多同事是當上了群眾演員的,這一播,你們可都要火了呀!兩部片子的區別是:《鐵血興亡錄》主要是以楊氏家族的歷史變遷來解讀725年的的故事;《土司遺城海龍屯》則是從考古的角度來呈現海龍屯的盛衰之變。大家可以點擊下方《鐵血興亡錄》觀看,了解楊氏家族725年的跌宕風雲。
  • 快看丨《土司遺城海龍屯》紀錄片火了,原來是因為……
    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勇攀新高,努力把桐梓建設成遵義融入重慶的橋頭堡2018年3月28日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石姝麗執導的《土司遺城海龍屯》,作為一部探索發現歷史類型紀錄片,在央視據該劇攝製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攝製組歷時4年,從土司遺址海龍屯的考古工作入手,以考古成果為依託,還原了楊氏土司725年與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歷史原貌。
  • 跟著文創產品探尋海龍屯
    1  邂逅海龍屯的歷史  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裡的龍巖山巔,又稱海龍囤、龍巖囤、龍巖屯,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海龍屯佔地1.59平方公裡。居群山之巔,北、東、南三面臨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絕壁環繞,僅東南面一條小道通往山頂。自下而上,依次是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六關依次屹立。
  • 【世遺】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網圖片庫 李維君 攝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至今,這些遺產所在地的居民仍傳承著各自典型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距今已有700多年,震撼人心的文化遺產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建於1257年,以「雄奇古秀」聞名世界。其位置坐北朝南,丹峰凸起,四面是懸崖絕壁,絕壁下是以小溪峽谷,唯一上去的路就是靠石臺階。此地易守難攻,曾經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古城堡,也被稱之為「懸崖絕壁上的城堡」。
  • 海龍屯文創丨走親訪友必備!把最美的屯送給最愛的人~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不知不覺,2020年業已迎來尾聲遊子歸鄉,親人聚首中國人難以出口的厚誼情深都藏在了上門的一份「拜年禮」中一瓶酒?不妨試試把最美的屯送給最愛的人~海龍屯是貴州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見證了遵義上千年來的歷史嬗變,是西南地區土司制度流變的親歷者,同時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平播之役」的古戰場遺址,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軍事價值。以海龍屯為載體元素設計的文創產品,是文化的傳承,也是貴州人的文化自信。千年古播州,世遺海龍屯,這一份禮,送的是「雅致」。
  • 播州土司-楊應龍
    連破龍爪、海雲險囤,壓海龍囤而壘。海龍囤,賊所倚天險,飛鳥騰猿,不能?俞者。時偏沅巡撫都御史江鐸,已抵任視師,陳將軍?帥師急攻,以十三日破青蛇囤。安疆臣亦以十六日奪落蒙關,至大水田,焚桃溪莊。賊見勢急,父子相抱哭,上囤死守,每路投降文,緩我師。總督檄賊詭降,即斬使焚書,毋為所紿。虞糹廷與應龍舊,檄無通賊,糹廷械其人自明。而吳廣以朔三日入崖門關,營水牛塘,與賊力戰三日,卻之。
  • 餘的貴州札記丨龍是王權的象徵,四條龍為播州土司抬棺床,有何深意?
    楊粲在位期間,開創了播州土司最輝煌的時代,從後人為他建造的石墓中可見一斑。墓室有六十四平米,相當於如今一套普通住房大小,全由石塊建造,最大的一塊石料達一萬二千餘斤,石塊間隙層層相扣固定,完全不用粘合劑。走進墓室,你所見到的物件,絕對是非同凡響。映入眼中的是如真人般大小、造型生動的人像和各種石雕,共一百九十件,淺浮雕、平浮陰刻和半圓雕等藝術手法的運用嫻熟。
  • 考古親歷者告訴你,播州土司遺存有多驚豔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 李楨 實習生 龍儀妃)當我們談到貴州文化特色,不得不提「土司文化」。從唐代楊端入播,到末代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一共經歷了30世的傳承沿襲,時間長達700多年。
  • 蔡瀾:《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的「死前必吃」清單
    《舌尖》總顧問蔡瀾的「死前必吃」清單人生做的事,恐怕沒有比吃來得更多。
  • 巍巍婁山關 神秘海龍屯|遵義匯川區全域旅遊彰顯魅力
    海龍屯——群峰簇擁的世界遺產到了匯川,先到海龍屯走一走。這座歷史悠久的古軍事屯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屯上建有九關,屯前六關,屯後三關,歷經滄桑。第一道關隘在山腰部,三十六步古道,又稱天梯,是上下必經的唯一通道。
  • 海龍屯傳奇星空營地,一起來感受星空的魅力~
    白天在山間野餐燒烤將無邊風景盡收眼底夜裡去星空下露營將璀璨銀河攬入懷裡期待一場完美的露營之旅不如先挑一個心儀的露營地帶上心愛之人位於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景區的傳奇星空露營地,是國內首家通過國際認證的高端營地帳篷酒店,佔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共有70套豪華帳篷,帳篷露營區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基地視野開闊,海龍屯土司遺址所在地龍巖山盡收眼底。
  • 1600年大明「天下圍攻」:播州海龍屯即將點燃毀滅之焰
    (前文:這個土司一怒之下屠了綦江城,結果點燃了明末「天下圍攻」)  (接前文)大明萬曆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1599年4月22日),在河南長垣老家養病的前兵部右侍郎、都御史李化龍,忽然接到吏部轉達的聖旨:總督川湖貴州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四川地方,其實就是出任剿滅播州楊應龍戰役的總指揮。
  • 明朝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真的是逆臣賊子嗎?公正評判歷史更重要
    天兵八路犁庭穴,系頸獻俘告廟闈——華夏問長安上面的「絕句」就是叫一個華夏問長安的作者對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的「完美」總結,大家覺得好不好,就自己品味和評判吧,本人才疏學淺,更不懂詩賦,所以同樣不敢妄加評論。小編就一文化愛好者,對歷史研究不深,或者就談不上什麼研究。但是總是固執地認為,歷史上每一件重大歷史事件,都是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或者叫歷史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