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說起明朝滅亡,嗟嘆較多的一句話是「明實亡於萬曆」。從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到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這段時期的明王朝可謂內憂外患不斷。外患方面,南方有西南土司造反,東南有荷蘭殖民者入寇,北方邊境,後金日益強大,威脅明朝東北。內憂方面就更熱鬧,先是圍繞著立太子問題的爭國本案,萬曆皇帝與群臣關係僵持數年,而後又碰上針對太子問題的「三大案」,萬曆皇帝去世後,又爆發明光宗朱常洛死亡謎團的「紅丸案」,驅逐明光宗寵妃李選侍的「移宮案」。各方勢力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明政壇城頭變換大王旗,變到最後,變成了「九千歲」魏忠賢的閹黨掌權,怎一個烏煙瘴氣了得。
然而說到這段黑暗歲月,各類歷史書中,無不提到了其中一個短暫的光明時期,即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初期,不管是《明史》還是《罪惟錄》,皆稱這段時期為眾正盈朝,即正義力量掌握了國家大權,這支曾帶給無數人希望的正義力量,就是大名鼎鼎的東林黨。
在這段明王朝權力交接、政壇風雲變幻的大戲裡,東林黨一直被各類史書評價為正面角色,也是出鏡率最高的角色。爭國本的時候他們湊熱鬧,「紅丸案」「移宮案」時期他們力挽狂瀾,挽救危局。魏忠賢的閹黨奪權時期,他們毫無懼色,慷慨鬥爭,最終落得悲壯失敗,壯烈殉節。其誕生、發展、壯大,以至最終失敗的過程,無不滲透著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故事。後人翻閱史書,讀到東林黨三字,撲面而來的總是陣陣浩然正氣。
然而當我們透過浩然正氣,真正觸摸到歷史的真相,會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東林黨,這些立志匡扶天下、締造中興的熱血書生們,很多時候非但沒有成為歷史的推動者,相反卻成為了歷史的破壞者,甚至可以毫無懷疑地說:明朝滅亡,東林黨亦難辭其咎。
要了解東林黨的真實情況,必須從東林黨的誕生壯大說起。
說到東林黨的誕生,世人普遍的說法,是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罷官後歸鄉,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風、無錫知府林宰的資助下,修復了宋朝人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從此開壇講學,漸成規模。其言論被稱為清議,社會影響力日增,大批士人、書生,乃至新興商人、紳士皆雲集於此,終成一系。之後其成員漸次步入政壇,形成了這一政治派別——東林黨。然而如果追根溯源,東林黨的產生,卻更多的是拜張居正所賜。
明朝中後期以後,原有的理學思想遭到強烈衝擊,自由思潮興盛,士大夫言論自由成風。張居正改革時期,他加強個人威權的做法,成為社會輿論批判的標靶。為壓制言論,張居正毀天下書院,嚴禁議論時政,其在世時,暫時將自由思潮壓制住,但明王朝的思想活躍仍在。張居正改革十年,明朝經濟大為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勃興,思想上的開放自由,也暗流湧動。這股思潮在張居正去世遭清算後反彈,萬曆皇帝親政後,君主專制已不比從前,明朝士人議論朝政乃至批評君王,都是社會主流風氣。萬曆皇帝在立太子問題上始終不能壓倒群臣,雙方僵持數十年,文官集團團結一致,不怕殺頭獲罪與萬曆相抗,其思想基礎正是來自於此。而東林黨,這個不同於先前中國任何一個政治流派的組織,也就應運而生。
東林黨的創建者是顧憲成。在東林黨誕生前,他只是官場上一個不起眼兒的小人物。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他作為吏部文選司郎中,向萬曆皇帝舉薦內閣人選,所推薦的人選不符合萬曆皇帝心意,在拒絕萬曆皇帝讓他修改名單的要求後,遭萬曆皇帝罷官。此後建東林書院,開堂講學,應者雲集。之所以產生轟動效應,主要是他硬抗萬曆的行為,得到了民間諸多知識分子的傾慕。明朝的君臣關係一直是對立的,朱元璋建國時,用極端高壓的政策打壓文官集團,然而隨著文官集團的壯大,明朝皇帝對文官集團的控制力日益下降。到了晚明,常有官員用向皇帝發難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顧憲成做到了。此時正是萬曆皇帝與文官集團圍繞著立太子問題爭國本時期,雙方互相僵持,大批官員因捲入爭國本而遭罷免,相似的際遇、相同的憤然,自然令許多人志同道合到了一起。東林黨的三傑顧憲成、鄒元標、趙南星,都有著類似的際遇。另外,此時東南沿海資本主義萌芽勃興,許多新興商人,也通過結好東林黨的方式,以圖將來謀得利益。從東林書院建立的第一天起,這個隱藏於民間的組織就是一股沉默的暗流,默默積攢,待它破土而出時,將震撼整個明王朝的朝局。
東林黨逐漸滲透入明朝國家政權,是通過與朝中諸多實權派人物合作開始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就是鳳陽巡撫李三才和內閣大學士葉向高。在後來閹黨編的《東林點將錄》(東林黨罪犯名單)裡,每個上榜的東林黨成員,都拉出一個水滸人物進行類比,其中李三才被閹黨比作託塔天王晁蓋,葉向高被比作及時雨宋江,足見二人在東林黨這個「梁山泊」上地位之重。李三才,字道甫,陝西臨潼商人家庭出身,巡撫鳳陽時,曾嚴懲當地的礦稅太監陳增,並多次奏請減免商稅,是當時出名的諍臣。他與顧憲成要好,不但為顧憲成做內應,通報朝局的變化,且多次推薦顧憲成為官。而另一位政治人物葉向高更重要,他於公元1635年晉升為內閣大學士,次年由於內閣大學士朱庚辭官,內閣中只剩他一人,因此人稱獨相。藉此機會,他向萬曆皇帝提出增補空缺官員,乘機將大批有東林黨背景的官員安插在要害部門。不過東林黨第一次引起關注,主要與李三才有關: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葉向高推薦李三才入閣,遭到許多人反對,有人攻擊李三才是東林黨,這是東林黨第一次在朝局中亮相。圍繞著李三才入閣問題,東林背景的官員與反對派針鋒相對,互相攻擊,最後以李三才憤然辭官不了了之。次年正好是京察(幹部大考核),東林黨反戈一擊,利用葉向高主持京察的機會,大力排斥異己。不過反對東林黨的力量也很強大,經過幾番較量,許多有東林黨背景的官員遭到裁撤,反對派佔據了六部顯要位置。作為東林黨的「託塔天王」,葉向高開闢了第二戰場,將許多新近東林黨成員安排到了刑部、大理寺等部門,因都是六品主事級別的小官,這個安排並未引起太多重視,而正是這個安排,給東林黨留下了翻身的本錢。
萬曆三十八年的京察,以東林黨失敗而告終,這以後的幾年,東林黨人員大減,講學凋零,最困難的時候,東林書院前來聽講的人數,只有之前的二成。次年東林黨的創建者顧憲成鬱鬱而終,時年62歲。他不會想到,在他過世後僅4年,一場突然爆發的意外,打響了東林黨的翻身仗。
這就是萬曆四十三年著名的梃擊事件,即謀殺太子案。是年五月初四,一個叫張差的農民混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揮棒襲擊太子,幸好被隨身太監拿下。案件發生後舉朝震驚,許多官員要求追查真相。此時正是敏感時期,萬曆雖然在爭國本中認輸,但一心想讓自己兒子當太子的萬曆寵妃鄭貴妃並不甘心。事件一出,滿朝都將懷疑目光對準了鄭貴妃。畢竟是皇家醜事,明王朝從一開始就力圖遮掩,三堂會審了幾遍,認定這個張差是瘋子。在即將定案前,葉向高在京察時安排在刑部的六品主事王之寀,設計夜審張差,先餓他一頓,然後以「給飯吃」為誘惑,戳穿了張差裝瘋的把戲,繼而東林黨成員紛紛行動,要求重審此案,迫於輿論壓力,明皇室只得同意,再次會審,終讓張差供出了此案的幕後指使:鄭貴妃的貼身太監龐公公和劉公公。滿朝文武一片譁然,最後萬曆皇帝無奈,只得安排鄭貴妃當場向太子求救,斬首了張差以及兩名太監,才把這個糊塗案了結。這場啼笑皆非又幾經反覆的鬧劇,卻成了東林黨命運的轉折點:因東林黨的追查,太子地位得以穩固,而東林黨也成了太子的盟友,更從此聲名大震。而先前東林黨的反對派,為應對東林黨日益壯大的勢力,也開始拉幫結派,形成了齊、楚、浙三黨。明朝黨爭,從此越演越烈。
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去世,爭國本的主角太子朱常洛即位,東林黨地位也因此提高。朱常洛即位後縱慾過度,導致身體大壞,又服食紅丸(壯陽藥)中毒斃命,在位僅8個月。局勢再度緊張起來,朱常洛之子朱由校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天啟。這期間朱常洛寵妃李選侍企圖挾持朱由校以把持朝政,在東林黨直臣楊漣等人的逼迫下,李選侍被迫離開乾清宮,朱由校在東林黨的擁立下順利登基。至此東林黨儼然成為朱常洛、朱由校父子兩代人的登基功臣。順利即位的天啟帝也知恩圖報,登基伊始,東林黨人分別佔據了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大理寺卿等要職,其後通過分化瓦解的手段,擊敗了反對派齊、楚、浙三黨聯盟,東林黨「託塔天王」葉向高坐上了內閣首輔的位置,至此執掌了大明朝文官集團的大權。史書上所說的眾正盈朝,就是這個時期。
縱觀東林黨的發跡過程,表面看是正義戰勝了邪惡。看東林黨的成員,基本都是道德高尚、志向遠大的君子,東林書院的對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直到今天依舊深入人心。東林黨長期的政治主張,包括減免商稅、與民休息、開放言論,現代有不少人因此拔高東林黨,說這是「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主張。而細細審看當時明王朝的內外形勢,卻不得不承認:東林黨心憂天下沒錯,但多是空想,現實意義甚少。
◤ 張居正像 ◥
東林黨之所以壯志未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中的精英人物,沒有一個人有張居正那樣,可以切中明朝時弊,且思慮成熟,行之有效的革新思想。即使間或有一兩句閃光的豪言,卻也不成體系,難成氣候。一個先天的差距是,東林黨的最初創始人,如顧憲成等人,多是罷官後回鄉講學,生活圈子極其狹窄,不像張居正等人,曾真切接觸到民間的世情百態。他們的所謂改革思想,自然就成了浮華泡影。另外東林黨的要員們,雖然論權謀手段尚有高手,可論施政能力,除了孫承宗、葉向高等少數人外,大部分人都是菜鳥。既無腳踏實地的構想,又無行之有效的施展能力,僅靠道德說教,從來都是無法成事的。
而在道德層面上,儘管東林黨的大部分人,論人品都是真君子,但治理國家不是選雷鋒。在封建社會,官員的道德水平與實際工作能力,很多時候並不成正比,有時候甚至成反比,如張居正所說「十清流不如一胥吏」。張居正改革之所以成果卓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人用其長,比如平定西南的名將殷正茂,貪汙問題一直被詬病,但無論高拱還是張居正,都始終用人不疑。相比之下,東林黨人的行政方式,卻是道德壓倒一切,道德問題一刀切,為人處世,更拿道德帽子壓人。比如趙南星做吏部尚書時,就以清廉為標尺一刀切,罷免大批不合格官員,其中不乏行政能力卓越者。山東的「廉政標兵」袁應泰也因廉潔官升薊遼總督,然後被努爾哈赤打得丟盔卸甲,害得明朝失去瀋陽、遼陽等重鎮,一時間邊防大警。起家階段的努爾哈赤,也正是拜東林黨的愚蠢才節節勝利。
而從明王朝當時內憂外患的局勢看,明朝面臨的兩大迫切問題:一是邊關告急,二是財用匱乏。前一個問題,在東林黨敗招迭出,努爾哈赤步步逼近時,幸虧東林黨內還有孫承宗這樣的人才,他隻身赴遼東督師,提拔了名將袁崇煥,打造出了女真人到明朝滅亡時也無法攻破的關寧防線,為明王朝穩住了邊防大局,可這樣的人物在東林黨內鳳毛麟角。後一個問題,道德高尚的東林黨也有非常自私的一面:明朝稅收最突出的問題,是稅收的不平等,明朝中後期以後,土地兼併嚴重,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國家可收的農業稅越來越少。要解決財政問題,就需要建立新的財政體系,擴大稅源特別是商業稅的收益。張居正改革時期,一面重新丈量土地,一面針對東南沿海商人依託豪門地主偷稅的行為進行嚴查,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但張居正去世後,他的改革措施也戛然而止。到東林黨眾正盈朝時期,由於東林黨的大部分成員都有商人背景,因此極力反對國家加收商業稅,根據現有的奏摺和《明實錄》記載,一旦國家有加收商業稅的動機時,東林黨官員就全體反對。比如崇禎元年清算魏忠賢后,兵部尚書申用懋請求國家整頓商業稅,擴大財源,隨即遭到剛剛平反的東林黨人攻擊,黯然去職。結果明王朝只能不斷增收農業稅,最終落得被農民起義滅亡的結局。
在眾正盈朝的前後時期,東林黨成員做的最大的一件錯事,就是坑害了戰功卓著的遼東名將熊廷弼。這件錯事的當事人之一,就是生前身後被讚譽為東林黨楷模,後來冒死彈劾魏忠賢,死後被崇禎追諡為「忠烈公」的楊漣。
◤ 熊廷弼像 ◥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遼東形勢一時危急。萬曆三大徵的勝利,與萬曆皇帝正確的選人分不開。薩爾滸潰敗後,萬曆皇帝知錯就改,起用監察御史熊廷弼巡按遼東,節制遼東軍務。聞聽此人來,明朝降將李永芳慌忙對努爾哈赤奏報說:「有此人在,我等危也。」
熊廷弼,字飛白,湖廣江夏人,是個脾氣和能力一樣彪悍的人。做御史時,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罵人,到哪裡都得罪人。他水平更強悍,李成梁放棄六堡時,當時滿朝皆讚嘆李成梁招撫十萬的功勳,唯獨他一眼看穿,驚呼「遼東從此無寧日」,事實果然印證了他的判斷。正是他的這番表現,令萬曆慧眼識英雄,委任他鎮守遼東的重任。
熊廷弼到任後不負所托,先整頓軍紀,把薩爾滸之戰中臨陣脫逃的李如柏下獄,逼得李如柏上吊謝罪。繼而單騎闖遼東,勘察撫順軍情,在努爾哈赤的地盤上,上演了一番英雄虎膽,此舉使他對遼東軍情瞭然於胸,繼而大刀闊斧,提出了先守後戰的思想,一面加強防務,一面大搞人民戰爭,派大量遊擊隊進入努爾哈赤統治區搞破壞。雙管齊下果然奏效,熊廷弼到來後,努爾哈赤未敢有輕舉妄動,熊廷弼乘機修繕工事,招撫流民,選練精兵,整軍備戰。薩爾滸戰敗後士氣低落的明軍一下子風紀大振。此時的努爾哈赤尚無生產能力,專靠劫掠為生,熊廷弼此舉,等於卡了他的喉嚨。不甘坐以待斃的努爾哈赤,在熊廷弼到任後的第二年五月,即萬曆四十八年,發動了對熊廷弼的試探性進攻,結果在浦河遭到打擊,損失700多人。熊廷弼的坐困轉蹙作戰思想(即依託防禦工事和遊擊隊騷擾困死努爾哈赤)開始奏效。晚清軍事家曾國藩讀到此事後曾感慨:「若此人常在,我朝(清朝)何能取中原?」
脾氣彪悍的熊廷弼能大展拳腳,主要得益於萬曆皇帝的支持,熊廷弼到任遼東後,罵熊廷弼的奏摺沒斷過,其中罵得最狠的,就是東林黨人楊漣。對此萬曆一律留中不發。七月萬曆去世後,攻擊熊廷弼的奏摺再次滿天飛,失去靠山的熊廷弼黯然去職。然後就是東林黨「廉政標兵」袁應泰接班,用兵瀋陽、遼陽兩場打敗,將熊廷弼苦心打下的家底敗得精光。
這只是熊廷弼悲劇的開始,瀋陽淪陷後,天啟元年七月,熊廷弼得以復職,以遼東經略的身份再次主持遼東防務。這次他的阻力更大,遼東當地的15萬軍隊,都集中在巡撫王化貞手中。熊廷弼能調動的部隊不過5000人。到任後的熊廷弼,很快就被王化貞徹底架空,王化貞的想法和熊廷弼完全相反,他主張收買努爾哈赤左右,裡應外合,主動出擊,迅速殲滅努爾哈赤。不但這樣想他還這樣做,拉攏了努爾哈赤身邊的降將李永芳,誰知道努爾哈赤將計就計,利用李永芳,策反了王化貞身邊的親信將軍。次年正月十八日,在確定熊廷弼被架空後,努爾哈赤再次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將之前滿嘴跑火車的王化貞打得全軍覆沒,裡應外合一舉拿下廣寧城,幸虧熊廷弼帶5000士兵阻擊斷後,才保護著當地十幾萬邊民以及王化貞本人撤入山海關,免遭敵人屠殺。事後明王朝不分青紅皂白,將兩人一起下牢獄。熊廷弼之所以眼睜睜看著王化貞胡搞,不是他沒能耐,實在是王化貞後臺太硬,他的坐師,就是東林黨的「託塔天王」葉向高。兩次交惡東林黨,第一次被罵走,第二次被陪綁,東林黨真是熊廷弼的黴頭。
東林黨沒想到的是,熊廷弼也成了東林黨的黴頭。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四月,東林黨在與魏忠賢閹黨的爭鬥裡已是下風,多名同僚遭排擠,要害部門也被魏忠賢親信把持,剛直的楊漣決定冒死一搏,彈劾魏忠賢,結果反被天啟皇帝下獄。魏忠賢決定徹底肅清東林黨,此時被關押在牢獄裡的熊廷弼,就是最好的由頭。結果魏忠賢興起「遼案」,和東林黨對罵了一輩子的熊廷弼「被東林黨」,楊漣等人全成了他的同夥。之後東林黨多人被迫害致死,魏忠賢權傾朝野。被東林黨坑了兩次的熊廷弼,反倒成了東林黨覆滅的導火索。
©本文選自張嶔《不容青史盡成灰:最後的榮耀》
[作者]張嶔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明清易代,兩朝風起雲湧的歷史變局亂世稱雄,一段草魚化蒼龍的傳奇©內容簡介:朱元璋奪取天下的另類奧秘是什麼?騷擾整個明朝的倭寇是怎麼形成的,是誰為明王朝開拓了西域,而明王朝的「高考分區劃線」是怎麼回事,明朝的「越南戰爭」源從何來,十六世紀的中國海商如何經營天下,不敗的「戚家軍」是如何煉成的,誰毀滅了明王朝眾說紛紜,而與康熙過招的葛爾丹是何許人也……整個封建王朝在這裡獲得了榮耀,但很快就被歷史的洪流所湮沒。
©作者簡介:張嶔,男,濟南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自由撰稿人。199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做過話劇編劇、DV導演、影視編劇等多項工作,並有小說、戲劇、電視劇、歷史著作等多部作品問世。累計在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文學作品100餘萬字。現為籤約作家、專欄作家,鳳凰網歷史專欄作家,從事歷史類書籍創作。主要作品有《被遺忘的盛世》《就這樣收復臺灣》等。
# 互 動 時 間 #
你認為明朝為什麼會滅亡?說說吧!
我們將從留言中選出一位小夥伴
送出《不容青史盡成灰:最後的榮耀》一本。
新華先鋒(ID:xhxfweixin)
每日贈書,長按關注
❖
微博:@新華先鋒,書友群:391804786
參與互動,精美獎品、好書等你呦
○○○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星座 | 大清錢王 | 天下霸唱 | 小王子 | 宋詞 | 戲曲 | 林清玄 | 春節 | 3月 | 反雞湯 | 情人節 | 夏目漱石 | 王陽明 | 饒宗頤 | 雨水| 立春 | 林徽因 | 2月 | 二十四節氣 | 明代 | 沈從文 | 武俠 | 書單 | 蕭紅 |
▼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不容青史盡成灰:最後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