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鮮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為何始終沒有被中原完全統治?

2020-12-25 歷史真鑑

在我國歷史上,有多個中原王朝都曾徵服古代朝鮮,讓它作為藩屬國存在,建立直接或者間接的統治,相對於中國很多地區對於中原的位置,其實朝鮮更近一些,但是都沒有將它真正納入王朝的一部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1.古代朝鮮起源

韓國人自稱他們有五千多年的悠遠歷史,最早起源於檀君建立的朝鮮,但是據考證,這種說法根本不足為信,其故事的時間,民俗,各種名詞等並不一致。而且這個故事的出現於大眾面前的時代也較晚,甚至其本國的安鼎福在書中都認為這種說法:

「妄誕不足辯」

在我國的記載中,最早在周朝出現「朝鮮」這個名詞,商遺民在一個名叫箕子的人的帶領下顛簸到東北之地,同時對這裡的原著居民產生巨大影響。

2.古代中原王朝與古朝鮮

在秦漢交接之際,各國遺民揭竿而起,處處戰亂,當時有一位燕國的遺民,叫做衛滿,他帶著自己的兵馬去了箕子朝鮮,將其徵服,並擴大了原來的統治範圍,建立衛氏朝鮮,當時具有統治和話語權的階層是中原人。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想要擴充自己的疆土,不斷消滅周邊國家對中原的威脅,於是開始著手消滅衛氏朝鮮這道阻礙,通過海路和水路兩隊大軍前行,最終完成了徵服朝鮮這一目標,並在當地建立了四郡進行對朝鮮的統治,並不斷在此傳播中原的文化和技術。

之後,隨著四郡不斷被蠶食,朱蒙在北部建立了高句麗,在中原地區混亂的這段時期,高句麗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橫跨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實力強大的王國。南部地區由於不斷分裂,分成了新羅和百濟兩個國家。

隋煬帝曾三徵高句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後兵敗而歸,將大量的物資留在了高句麗,再加上之後的戰亂,中原地區的人數急劇減少,到了唐朝時期才不斷回升。

當時高句麗的人口和軍事力量可謂強大,唐玄宗時期,也不斷向此地發起進攻,想要收復高句麗,直到高宗時期才完全收服,在此設立管轄的安東都護府,但是對朝鮮半島的統治並不如意,甚至沒有漢朝時期穩固。

龐大的疆域和較少的人口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很多未開荒的地區或者邊境地區,千裡之內不見人煙,這時候對邊境地區的管控就有些乏力,再加上邊境地區不斷的戰亂,使得唐朝放棄原來的計劃,採用募兵制,設立節度使,唐後期之亂也不必多說。

之後的中原王朝很少對朝鮮半島實施影響,甚至明朝將其視為不徵之地

3.為什麼沒能完全徵服古朝鮮

從中可以看出,中原王朝數次徵討古朝鮮,都成功了,也都建立了統治郡,或者府等機構,為什麼最後還是沒能將它納入王朝的疆域呢?

地理因素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中原王朝自首都的控制圈到外部的疆域,影響力是不斷減少的,而且朝鮮半島多山,行進較為困難,我國古代王朝是建立在農耕基礎上,去到朝鮮,較難適應,融合。

走陸路,中原和朝鮮半島之間的聯繫多依賴於遼西走廊,這個地區多善戰的遊牧和漁獵民族,不好控制。

走海路,不可控因素也很多,從古代多次對古朝鮮的徵服計劃可以看出,走海路,慢,而且一旦遇上惡劣天氣,這條通道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古代的人口較少,如果疆域不斷擴充,而且擴充之地較遠且不適合農耕,那中原王朝管理起來就非常吃力。

再就是由於中原地區對它的控制力大打折扣,再加上多次徵討,使得他們的不斷形成獨立的民族體系,民族認同感也不斷加強。

(想要看到更多歷史文章,歡迎關注作者歷史真鑑)

參考文獻:

《高麗史》

相關焦點

  •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今天說的朝鮮王朝,指的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王朝。因為王室姓李,所以又被叫做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從1392建國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綿延了518年。這麼長的國祚時間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是沒有的。那麼,一個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享國500多年呢?
  • 為何古代日本總是打朝鮮,朝鮮卻總打不贏,原來都是因為中國
    本來,清朝也曾派軍隊積極幫助朝鮮,但是由於自身實力不濟,最後並沒能幫助到朝鮮,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日本也全面介入中國事務,不但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清朝,同時開始了數十年的侵華戰爭,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後,日本被攆出中國,而朝鮮也終於脫離了日本的殖民統治。
  • 古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還是藩屬國
    該不會忘記古朝鮮還是中國的吧?可能又有韓國人跳出來說:附屬國不等於屬於中國。其實韓國不僅當過中國的附屬國,同樣也當過中國的藩屬國。什麼叫附屬國?什麼叫藩屬國?古朝鮮為什麼是中國的藩屬國說回來韓國的前身,古朝鮮跟古代的中國是什麼關係?朝鮮最早記載在周朝。商遺民名叫箕子來到東北到朝鮮一帶,帶來技術和中原文明,史稱「箕子朝鮮」。
  • 兩徵朝鮮卻沒有把其納入版圖,為何清朝如此看不上朝鮮
    清朝之所以沒有把朝鮮納入到版圖之中,簡單來說兩個原因,一是沒必要,二是不想。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時的清朝沒有對朝鮮進行徵服戰爭。清朝建立後先後兩次發動對朝鮮作戰,全部發生在皇太極在位時期,並通過兩次徵服戰爭把朝鮮變為了清朝的藩屬國。
  • 李氏朝鮮的藩屬國狀態的詳細信息
    歷史上,朝鮮長期受制於中國的藩屬國,有時甚至有部分成為我國在漢武帝建立的樂浪、玄圖、鎮藩、臨屯四郡)的固有領土。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兩朝,朝鮮正式成為藩屬國長達達之久。自從二戰結束後,他們不願意面對這段歷史。尤其是韓國,不僅不正視,而且肆意篡改。為什麼?
  • 古代中國多次徵服朝鮮,為何不直接佔領呢?其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就是一直感覺那塊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地。可是呢事實上中原王朝控制朝鮮的日子還是真的不高,一直以來他是作為一個鄰邦的存在。只要你不來打我們,我們很少找上門去。這種和諧共生的關係一直持續千年也算是一段佳話。
  • 事大主義——朝鮮王朝對明清兩代的謙恭國策是怎麼形成的?
    如果說到舊時東亞宗藩體系中,與中國關係最緊密的藩屬國是哪個,那莫過於朝鮮。明清兩代,在藩屬國之中朝鮮都排行第一,尤其是在明代,朝鮮對明朝的態度可謂謙恭至極,對華外交始終是朝鮮王朝外交核心,這一策略一般被稱為「事大主義」。
  • 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也就是高麗王朝自取也,非中國帝王好吞併其土地。從明代後,高麗改國名叫朝鮮。「朝鮮」這一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中國在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曾數次佔領高麗,從改名叫朝鮮後,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這是為什麼呢?
  • 從細節上看李氏朝鮮的藩屬國地位
    而皇太子、親王龍袍上織五爪龍,沒有日月。 以朝鮮國王的級別龍袍上只能用四爪龍,但是在建文3年,正和朱棣打得你死我活的朱允炆為了拉攏朝鮮牽制朱棣,不但正式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還特賜其九章冕服(皇帝冕服為十二章),以郡王的身份享受親王待遇,這樣朝鮮國王才可以穿五爪龍袍。大家可以看看朝鮮國王的畫像,赤袍,五爪龍,肩上沒有日月。
  • 為何朝鮮李朝能享國五百年,遠超夏商周后的歷代中原王朝
    朝鮮半島作為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區域,歷來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也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忠順的藩屬,朝鮮也一直以「小中華」自居。朝鮮半島上很早就出現了城邦式國家,在漢晉時期,其北部區域甚至曾是中原王朝的郡縣,但這裡真正形成統一的政權和初步奠定其疆域還是在王氏高麗時期。
  • 【今日關注】為何李氏朝鮮可以延續500年之久,超過所有中國封建王朝?
    不過我想題主的意思是為什麼朝鮮的李家能在這個國家維持統治如此之久,遠超中國大部分王朝,那小編簡單回答一下。至於大清入侵朝鮮後為什麼不吞併朝鮮,參考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 歷史,這個問題下面答案很多,角度各不相同,當然我個人認為大清當時純粹是覺得沒有必要,反正你都是我的屬國了,我何必再多此一舉吞併你後花人力物力財力管理你....這個問題下面有一個答案我很認同,如果中原王朝吞併了朝鮮,很容易形成飛地,管理成本太高,得不償失。
  • 從檀君傳說看朝鮮半島近代民族意識的發展
    古代朝鮮一直是華夏文明圈中的重要成員,在西漢時其北部地區甚至一度成為中國郡縣,就算其後半島上次第建立的眾多小國,雖然保持著獨立地位,但大多深受華夏文明影響,他們建立的王國整體指導思想和國家結構都是中國式的。
  • 一個藩屬國竟妄想恢復前朝的統治——朝鮮的反清復明計劃
    朝鮮,自古以來作為我國的藩屬國。這個小國一直被我們稱為高麗國。朝鮮曾經沒少和我們天朝發生過戰爭,我們天朝的兵力強盛,根本沒把朝鮮這個國家放在眼裡。後來的朝鮮便歸附於天朝,世世代代地向我們進貢,心甘情願地當我們的藩屬國。
  • 在古代,日本、朝鮮和蒙古等國的宮廷院牆為何比中國的矮?
    宮廷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它的特點是規校巨大、氣勢雄偉。歷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自己建造宮殿。這些宮殿金壁輝煌、巍峨壯觀,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從秦始皇開始,「宮殿」成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
  • 朝鮮王朝為什麼在14世紀以後對中國實行「大事」的國策?
    若論舊東亞宗藩體制中,哪一個諸侯國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莫過於朝鮮。明清兩代,朝鮮位居諸侯國之首。特別是到了明朝,朝鮮對明朝的態度極為謙遜。對華外交一直是朝鮮外交的核心。這種策略一般被稱為「唯物主義」。「大事」一詞,最早源於孟子的「大事以小事」。
  • 古代波斯為何強烈嚮往中國?除了千年淵源外,唐朝做出貢獻最多
    古代波斯為何與唐朝關係如此密切?除了唐朝包容外,還有一個因素古代我國歷代王朝對周邊小藩屬國影響力很大,特別是藉助「古絲綢之路」,使中國與外界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在我國與外部政權交流時,有一個王朝與我國關係很深,此王朝比日本、朝鮮對中國嚮往還要強烈。此王朝就與我國相隔萬裡古代波斯。友好關係久遠古代波斯與我國交往史,從史料記載看,在漢武帝時交往就很密切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張騫手下的副使,曾出使安息,也就現在的伊朗,這是漢朝與安息國正式建立關係的一個開端。
  • 韓國一貫不承認是中國藩屬國,一場洪水衝出一塊石碑,終被打臉
    近年,韓國為了找回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紛紛把中國的歷史名人說成是韓國人,如朱元璋、李時珍等人,甚至把節日配以「端午」字樣去申請世界非物質遺產
  • 太監是中國古代獨有的嗎,國外的太監又是怎樣的?
    宦官,通常稱為太監,是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這個官職最大的特點是會對男性進行閹割(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據考證,中國的太監最早起源於夏朝,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則是在西周時期,出自《周禮》: 「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
  • 朝鮮人民用漢字取名字?竟然和老祖宗有關!
    朝鮮長時間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朝鮮半島的歷代王朝基本照抄照搬中原王朝的各種制度和文化。比如朝鮮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完善本國的國家機構,中原王朝的佛教、儒教文化也深深影響了朝鮮半島。古代中國憑藉著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也稱之為漢字文化圈。越南、日本、朝鮮等國家都多多少少受到了漢字影響。越南中北部地區一度是中原王朝的郡縣,漢字也一度是越南地區的官方文字。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深受漢字影響。朝鮮也曾經長期使用漢字,漢字一度是朝鮮地區的官方文字。
  • 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中國古代由於國力強盛,周邊各國都迫於壓力亦或是仰慕的心態向中原王朝稱臣。但有這麼一個國家,似乎對中原王朝是死心塌地,即使在中原王朝覆滅後也十分尊重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