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鮮的藩屬國狀態的詳細信息

2020-12-25 薄荷糖很清涼

歷史上,朝鮮長期受制於中國的藩屬國,有時甚至有部分成為我國在漢武帝建立的樂浪、玄圖、鎮藩、臨屯四郡)的固有領土。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兩朝,朝鮮正式成為藩屬國長達達之久。自從二戰結束後,他們不願意面對這段歷史。尤其是韓國,不僅不正視,而且肆意篡改。

為什麼?

20世紀七九十年代,韓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不僅名列亞洲「四小龍」,而且成為繼日本、新加坡、國家形象、影響力之後亞洲的第三個發達國家。中國呢?由於處於改革開放初期,不能與許多中的韓國相比。另外,兩國之間有一個「抗美援朝」結,所以韓國人自然會產生一種蔑視我國的心態,通俗地說,可以說是——穿新鞋,抬腳,而一步登天不認識老鄉。

由於這種心態,大多數韓國人更不願意面對那段屈辱的歷史。因此韓國政府剽竊中國文化申請世界遺產不足為奇;韓國學者說「XXX是韓國人」並不奇怪;韓國史書中的古代八卦涵蓋了中國全境也就不足為奇了李世民一隻眼在韓國電影和電視劇中是盲目拍攝的。因為他們想改變這個國家在歷史上不光彩的形象,如果他們不能改變,他們能做什麼?那就改編吧!

然而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適應,他們曾經屈服於我國的歷史事實是絕對不變的,這可以很容易地打臉韓國人到許多細節。

我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證。

首先,君主的稱謂和服飾。

明清時期,兩朝,朝鮮的最高統治者不僅得到了中國的認可和封聖,而且僭越也得到了僭越,他們不敢用「皇帝」這個頭銜,因為皇帝在北京和坐在景福宮處理朝鮮政府事務的人只是一位享受王子待遇的公主,朝鮮大臣(確切地說,他的隨行大臣)只是一位王子,他們的領導人只能叫「王」或「殿下」。他們用「皇帝」,「陛下」來指代最高領導人才因為日本人鼓勵他們為了吞併朝鮮而脫離清政府的統治。雖然他沉迷於自稱皇帝,但皇帝的龍袍卻被日本吞沒了。

第二,使用年銜和遺贈銜

因為朝鮮只是中國中的藩屬國,他們沒有資格製作年份號,當用於正式約會時,他們只能使用宗主的年份號,例如「萬曆XX年」,「康熙XX年」,雖然寺廟名稱在朝鮮世代君王的記錄中使用,但必須註明宗主的相應年份。宣布獨立之後,李氏朝鮮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年份(高宗李熙的「光武」和純宗李「隆熙」年數)。

遺銜是指對已故皇后諸侯、大臣及其他有較高地位的人,在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價後授予的一種稱號。

歷代帝王「親王例用一字;郡王二字,文武大臣同。」和朝鮮的遺名,不僅要求主權國家的皇帝賞賜,而且要有兩個字,例如,李成桂的遺書名是「康獻」(這個遺書名不被視為是遺書名),李芳遠的遺名是「恭定」。在給國王朝鮮的遺書題名中,有很多「恭」個字,「恭」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嗎?因此從遺書題名可以看出朝鮮王只享受地級待遇。

第三,用詞

在古代朝鮮沒有自己的詞,雖然他們說朝鮮,但他們從中國到「語不對文」學習並書寫漢字,而且,學習和使用漢字是貴族享有的特權,普通人無法接觸到他。當朝鮮世宗掌權時,為了更好地管理和統治人民,他發明了一種叫做「諺文」(據說本文的靈感來自於窗框的陰影),幫助朝鮮人民提高文化水平。正式頒布,史稱「訓民正音」。雖然他們發明了諺語,但他們強烈抵制當時的大臣們卻,這些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大臣們認為,拋棄漢字創造自己的人物是太無知和超出能力的。因此這句諺語雖然發明了,但卻並沒有廣泛傳播。直到日本佔領後期朝鮮民族主義的興起,諺語才重新受到重視,並與朝鮮中的漢字並列。為了適應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時任韓國總裁的樸正熙(樸槿惠她的父親)籤署了韓文教育法案,使得漢字在韓國中逐漸消失。這也是韓國消除中國藩屬國印象的重要措施。

第四,宮殿的級別

雖然他在韓國人心目中中的地位相當於北京故宮,但他的規模和等級卻遠遠低於紫禁城,因為他只是一個附庸的宮殿。

明清兩代對王府的規定有明確記錄,如面闊五室三洞,大門前不能設置銅獅;正廳面闊和殿頂只有七間面闊和琉璃瓦只能是綠色的,殿頂的面闊房間只能是綠色的,面闊廳前不能有青銅龜和起重機。

參觀過韓國景福宮(沒有看過圖片的人)應該知道這是景福宮的規定。所以,他是王府,沒問題。

第五,國旗的演變

因為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自己的標誌。

朝鮮大院君李國王李熙的生父石英不滿自己的權力被他的外國親戚閔氏奪走,於是他聯合儒家學者和老兵發動政變,趕走閔妃(明成皇后),重新掌權,史稱「壬午兵變」。與此同時,激進分子殺害了日本指導員,燒毀了日本大使館。隨後,朝鮮政府派出特使樸泳孝和金玉筠對日本進行賠償。臨走前,他要求清政府用中國的龍旗作為國旗。清政府答覆說藩屬國不能與五個爪子一起使用黃龍旗,使用青雲和龍旗只能使用。當時,已經對清政府不滿的朝鮮政府沒有使用這面國旗,因為他太複雜了,無法製作。後來,在清朝特使馬建忠的建議下,用太極八卦旗作為國旗發送日本,漢字用於在國旗上標記「大清屬國高麗國旗」。

這是韓國國旗的由來,後來,他們認為國旗上的八漢字非常丟人,於是悄悄地抹去並且經過幾次修改,他們變成了現在的韓國國旗。由於沒有向家人學習,太極八卦旗改為陰陽,水火不相容,乾坤顛倒,使國家分裂,南北對峙和情況如出一轍。在我看來,我們最好相信風水的某些東西,但我們決不能假裝理解他,如果你不明白,你很容易受傷,韓國國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他們現在很富裕,國際地位提高了,但有些事情不應該忘記。他們還記得被日本人欺負,哭著叫中國來幫助他們嗎?他們還記得在萬曆的裡,國王被日本打到中朝邊境,要求依附於他父母的國家嗎?事實就是事實,即使他已經消失了很多年。

相關焦點

  • 從細節上看李氏朝鮮的藩屬國地位
    在歷史上,朝鮮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臣服於我國的藩屬國,有時候甚至其一部分地區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固有領土(比如漢武帝時設的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特別是在明清兩朝,朝鮮作為我國正式的藩屬國長達500年之久。但是從二戰結束以後,他們卻不太願意正視這段歷史了。特別是韓國,不但不正視反而在肆意地篡改。
  • 古裝韓劇為何扎堆在李氏朝鮮時期?
    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古裝韓劇會將背景設定在李氏朝鮮,這是為什麼呢?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很早就學習華夏文明,不管中國朝代如何更替,朝鮮附屬國的身份一直沒變過。在與朝鮮的相處上,明朝是與朝鮮關係最好的朝代。
  •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今天說的朝鮮王朝,指的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王朝。因為王室姓李,所以又被叫做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從1392建國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綿延了518年。這麼長的國祚時間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是沒有的。那麼,一個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享國500多年呢?
  • 李氏朝鮮的瘋狂計劃:養精兵10萬反清復明,直取關外
    李氏朝鮮指的是1392年李成桂建立的,以朝鮮族為主體,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社會君主制國家。又稱朝鮮王朝,李朝。朝鮮之名是朱元璋欽定的。朝鮮歷經27代,共519年。李氏朝鮮討厭清朝,視明朝為再生父母李氏朝鮮在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是明朝的附屬國,李成桂還把孝順明朝稱之為「事大主義」。因為朝鮮太過弱小,所以侍奉明朝,換取明朝保護是最划算的。事實也證明如此。
  • 古裝劇獨愛李氏朝鮮時期?
    縱觀近些年在中國市場火爆的古裝朝鮮影視劇,故事背景幾乎均集中在與明清同期的李氏朝鮮時代。李氏朝鮮,是個怎樣的時代?打開一部中文配音的古裝朝鮮影視作品,很多畫面會讓我們感到異常熟悉:劇中人物穿著明制圓領袍,桌上放著四書五經,對話中甚至還出現「交泰殿」「勤政殿」這些似曾相識的名字。
  • 中國人眼中的聖君卻是藩屬國眼中的荒暴之主:關於明宣宗的爭議
    他是祖父朱棣眼中未來大明的「太平天子」、他是廣受臣民擁戴的開明之君、他是史家筆下開創了「仁宣之治」大明盛世的聖主賢君、他是書畫雙絕不亞宋徽宗的大藝術家,可他卻是李氏朝鮮君臣眼中好色無德的昏庸君主:對藩屬國橫徵暴斂、毫無底線,這個形象如此複雜的皇帝就是大明宣宗朱瞻基—一位中國傳統史家眼中接近完美的帝王
  • 大明遺風:清末朝鮮老照片,官員穿衣服像明朝,男人束髮不扎辮子
    【圖為朝鮮王朝的官員】眾所周知,古代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如果再往前推,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那個時候漢朝就在朝鮮半島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圖為李氏王朝的大臣】李氏朝鮮也叫朝鮮王朝,這是朝鮮歷史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社會時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個時期更加系統的、更加科學的推行了《訓民正音》,即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韓文雛形。在推行《訓民正音》之前,韓國的官方文件雖然統一採用漢字,但民間所用文字、語言則雜亂不堪,語法晦澀難以表意。
  • 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揭秘李氏朝鮮王朝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國。1394年,他將都城從開城遷到漢陽。1405年,李氏朝鮮王朝正式宣布定都漢陽(今首爾),之後展開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李氏朝鮮王朝自成立之初,就積極向中國的明王朝學習。因此,首爾的古代建築有著濃厚的明代印記:
  • 【今日關注】為何李氏朝鮮可以延續500年之久,超過所有中國封建王朝?
    主要是兩個原因:1、李氏王朝前期,朝鮮本身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朝鮮的軍鎮主要包括以下兩塊:西北四鎮:15世紀上半葉,在朝鮮半島西北部,朝鮮由作為兩國傳統邊界的鴨綠江口沿江上溯到鴨綠江中上遊,控制了江的東、南岸,於這一地區先後設置了「西北四郡」:閭延郡(1416年)、慈城郡(1433年,閭延郡西南
  • 古代朝鮮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為何始終沒有被中原完全統治?
    在我國歷史上,有多個中原王朝都曾徵服古代朝鮮,讓它作為藩屬國存在,建立直接或者間接的統治,相對於中國很多地區對於中原的位置,其實朝鮮更近一些,但是都沒有將它真正納入王朝的一部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士林派登場:李氏朝鮮朋黨政治的序曲
    李氏朝鮮王朝(1392-1910)前後五百餘年,其中有兩百餘年被後人定義為「朋黨政治」。一般認為,李氏朝鮮的朋黨政治肇始於朝鮮宣祖(1567-1608年在位)時期,因官職上任方式之爭而引發的、以金孝元(1542-1590)為首的東人黨與以沈義謙(1535-1587)為首西人黨的分裂(東西兩黨的名字源於金、沈二人的家分別位於漢城的東西兩端)。不過,本文關注的是東西兩黨分裂之前的局面。在兩黨分裂前,其實還共享著同一個稱謂——士林派。
  • 她是朝鮮王朝暴君燕三君的寵妃,為何成為李氏朝鮮三大妖女之一
    張綠水(1480年6月3日-1506年),李氏朝鮮王朝中期的暴君燕山君(1476年-1506年)的寵妃,妓生出身,成宗19年文科及第、文義縣令張漢弼庶女。依照朝鮮王朝從母法推斷,其母應是賤民出身的女子(包括妓生、官婢等), 她與肅宗時期的張禧嬪、中宗時期的鄭蘭貞又名張綠樹,朝鮮王朝期暴君燕三君的寵妃,是李氏朝鮮三大妖女之一。李隆對張綠水那是好的不得了,相當於是有求必應的程度,而且當時的她陪著燕山君度過了很長時間的荒唐生活,李隆為了她把書院改為酒館,把寺廟都改成了妓院。
  • 古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還是藩屬國
    該不會忘記古朝鮮還是中國的吧?可能又有韓國人跳出來說:附屬國不等於屬於中國。其實韓國不僅當過中國的附屬國,同樣也當過中國的藩屬國。什麼叫附屬國?什麼叫藩屬國?古朝鮮為什麼是中國的藩屬國說回來韓國的前身,古朝鮮跟古代的中國是什麼關係?朝鮮最早記載在周朝。商遺民名叫箕子來到東北到朝鮮一帶,帶來技術和中原文明,史稱「箕子朝鮮」。
  • 一個藩屬國竟妄想恢復前朝的統治——朝鮮的反清復明計劃
    朝鮮,自古以來作為我國的藩屬國。這個小國一直被我們稱為高麗國。朝鮮曾經沒少和我們天朝發生過戰爭,我們天朝的兵力強盛,根本沒把朝鮮這個國家放在眼裡。後來的朝鮮便歸附於天朝,世世代代地向我們進貢,心甘情願地當我們的藩屬國。
  • 德惠翁主 | 李氏朝鮮末代王女的命運
    老來得女的高宗很是高興,取名德惠,是為翁主(李氏朝鮮,王的正妃嫡出的女兒稱為公主、嬪御庶出的女兒稱為翁主)。  在伊藤看來,日本皇太子來過朝鮮,那麼朝鮮皇太子也該到日本去。可明白的人都清楚,李垠這是去做質子,跟日本皇太子來朝鮮旅遊視察怎能相提並論。
  • 李氏朝鮮的第一套漢服是從南京帶回國的
    李氏朝鮮「衣冠制度,悉通中國」。要真正算起來,李氏朝鮮的第一套漢服就是從南京帶回去的。 明朝初年,朝鮮還叫高麗,國王名為王顓。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派使者去告訴高麗,咱們這已經改朝換代了。
  • 好好的朝鮮王國,為何改名叫大韓帝國?
    不過半島積貧積弱的狀態顯然與「帝國」有些不相匹配,這種鬧劇式的稱帝行為背後也處處閃爍著日本人的影子。確切地講,朝鮮半島數千年來一直充當中原王朝的屏障和藩籬,本身並沒有與中國平起平坐的願望,相反它更願意藉助中國的實力保住自己的一隅之地。然而甲午戰爭改變了這一切,清朝的慘敗使得朝鮮被迫委身於日本之下,而從「王國」到「帝國」的升級正是中日實力此消彼長的結果。
  • 李氏朝鮮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大妖女」,她們是誰,都幹了什麼?
    受中國影響較大的朝鮮也喜歡紅顏誤國的說法,在朝鮮李氏當政時也有三大妖女,她們分別的肅宗寵妃張禧嬪,燕山君寵妃張綠水,明宗時期外戚尹元衡小妾鄭蘭貞,這幾個女人都以陰險狠毒而著稱,都曾差點毀了李氏政權。朝鮮第一妖女——張禧嬪張禧嬪本名張玉貞,原來只是朝鮮後宮中一個身份卑微的普通宮女,因為容貌出眾,比較有心計,為了能夠得到肅宗的寵愛,想盡了辦法。
  • 疫情期間,《愛的迫降》火了,朝鮮和韓國的歷史到底是怎麼樣的?
    還向觀眾展示了朝鮮的生活和社會現狀。雖然我們多多少少了解朝鮮高度工業化的狀態,但是此片通過描述大部分朝鮮人民還燒不起蜂窩煤等細節,以及展示相對落後的畫面,闡釋了朝鮮相對落後的事實。劇中以男女主的愛情主線展示了朝鮮和韓國的緊張關係,引起了觀眾對朝鮮和韓國的歷史的好奇心。說到朝鮮半島,我們中國與之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