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派登場:李氏朝鮮朋黨政治的序曲

2021-01-16 澎湃新聞
士林派登場:李氏朝鮮朋黨政治的序曲

戴琳劍

2017-03-29 18:00 來源:澎湃新聞

李氏朝鮮王朝(1392-1910)前後五百餘年,其中有兩百餘年被後人定義為「朋黨政治」。朋黨政治,顧名思義乃朝廷被各大勢力所組成的朋黨所控,國王相對失權。一般認為,李氏朝鮮的朋黨政治肇始於朝鮮宣祖(1567-1608年在位)時期,因官職上任方式之爭而引發的、以金孝元(1542-1590)為首的東人黨與以沈義謙(1535-1587)為首西人黨的分裂(東西兩黨的名字源於金、沈二人的家分別位於漢城的東西兩端)。不過,本文關注的是東西兩黨分裂之前的局面。在兩黨分裂前,其實還共享著同一個稱謂——士林派。換言之,朋黨政治的序曲,在士林派登上政治舞臺之時,就已經悄然奏響了。

士林派出場

「士林」一詞在《高麗史》中已有所見,與「士族」或「士類」類似,僅按字面意思解釋,是指習研儒學經術的儒士群體。高麗忠烈王(1274-1308年在位)時期, 文臣安珦(1243-1306)前往元朝謄寫朱熹著作帶回國內,被後人視為性理學(朱子學在朝鮮半島的稱呼)普及的開端。此後,通過學習性理學並參加科舉進而涉足政治的士族開始湧現。「讀書曰士,從政為大夫」(樸趾源,《燕巖集》卷八《兩班傳》),這一群體後被稱為「新進士大夫」。他們基本來自於地方鄉村,對彼時大地主等權門世家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其中有一部分人力圖改革,成為後來李氏朝鮮建國的主導力量之一。然而到了十五世紀末,這部分掌權的士大夫已進入大地主行列,改革的意圖日益弱化,權力腐敗開始凸顯,逐漸形成後世所謂的「勳舊派」。此種現象招致當時在野鄉村士族(大部分是彼時並未參加李氏朝鮮建國,選擇回到地方的新進士大夫及其後輩)的不滿,他們逐漸開始參與到政治生活中,試圖改變這種局面。其中首當其衝的,當屬嶺南地區(現韓國慶尚道一帶)的士族。

嶺南地區有較為先進的農業技術,為其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加之有前文所提的回到地方的新進士大夫隱居此處,彼時當地的性理學教育較之他處頗為紮實。按《擇裡志》,在朝鮮宣祖以前,「秉國者皆是(慶尚)道人,四賢從祀文廟者,又是(慶尚)道人」,足見該地區歷來是士族輩出之地。及朝鮮成宗(1469-1494年在位)時期,嶺南士族開始活躍於政治舞臺,逐漸成為主導當時學風變化的主要力量。他們自詡「士林」,嘗試政治與社會的改革。這一時期的士林規模雖然不大,但以地緣及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了重要的裙帶關係。其中,金宗直(1431-1492)無疑是嶺南士族的核心人物。

金宗直像

金宗直,字季昷,號佔畢齋,本貫善山。1453年中癸酉榜進士,朝鮮世祖(1455-1468年在位)年間任吏曹佐郎兼春秋館記注官及校書館校理,及成宗年間又歷任善山府使、右副承旨、弘文館及藝文館提學、工曹參判等職。金宗直繼承其父金叔滋(1389-1456)的思想,習鄭夢周(1337-1392)、吉再(1353-1419)等高麗末期至李氏朝鮮初期的性理學者之學統,相比華而不實的詩文辭賦,他更崇尚正義,明辨是非,故頗受人敬仰。其道義被後輩士林奉為圭臬,追隨者也越來越多。除了嶺南地區之外,畿湖地區(現韓國京畿道、忠清道一帶)出身的官僚,甚至成均館、司馬所(地方生員及進士的聚集處)等處的儒生們也開始認同以金宗直為代表的士林一派的思想,士林的勢力間接得以擴大。而士林派批判的對象恰恰是朝野中日漸腐化的勳舊派,這無疑加劇了兩派之間矛盾的激化。

士林派壯大

需要指出的是,士林派與勳舊派除了思想上的差異,彼時朝中政治結構的變動也使得他們之間的對立更加明顯。李氏朝鮮時期的文班機構中,司憲府和司諫院合稱「臺諫」,又稱「兩司」,兩司官員即為言官,掌握著官僚任免權及進諫權;金宗直所在的弘文館則負責研究儒家經書,掌管文翰。成宗初期,弘文館主要通過經筵及上疏來表達其政治主張,與臺諫相比,弘文館「人微言輕」。而及成宗中葉,局面有了改變。1487年的實錄中有載:「國法,擇文臣有才行者,名為弘文錄。」(《成宗實錄》卷二〇八,成宗十八年十月壬辰)其中曰「弘文錄」者,是指在文科及第者中優先選出弘文館的候補官員並加以記錄。此舉既顯示了國王對於弘文館的優待,又暗示了從此弘文館官員的選拔可以避開臺諫的視線,這也成全了弘文館中的士林派繼續吸收有地緣及血緣關係的地方士族加入。

位於首爾昌慶宮內的朝鮮成宗胎室

而就在1487年,士林派又獲得了一個天賜良機:隨著鄭昌孫(1402-1487)和韓明澮(1415-1487)兩位院相(李氏朝鮮時期輔佐幼君的臨時官職)的停止呼吸,當時宰相中的核心院相們已全部離世。國王欲藉機強化王權,弘文館官員則趁機利用弘文錄,開始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影響。一方面,弘文館官員通過不斷地開展言論來達到量上的增加;另一方面,他們開始支援兩司,對其言論活動中的問題加以補充。通過雙管齊下,弘文館在朝野言論活動中的地位直線上升。於是,僅僅到了次年,「予之待爾等,如待宰相……予之預養爾等,使爾等與臺諫聞外事而言之也」(《成宗實錄》卷二二三,成宗十九年十二月癸巳),從國王的這一席話中,已能窺得弘文館在他心目中與臺諫平起平坐的地位了。之後,弘文館官員不斷加強言論活動,更有進入臺諫圈者,其分量開始變得舉足輕重;而士林派自不待言,通過弘文錄→三司(兩司+弘文館)→臺諫這一途徑,開始進出宰相圈,並藉助三司來擴大影響。「曾有傳旨敢議北徵者,置之大法,然弘文館有言責,優容不敢斷之以法」(《成宗實錄》卷二五四,成宗二十二年六月戊申),勳舊派等已然能感受到切實的威脅。

戊午士禍

士林派藉助朝廷政治結構變動而開展的言論活動,包含著他們試圖以性理學來進行改革的初衷,這在金宗直去世、朝鮮燕山君(1494-1506年在位)取代成宗即位後也沒有發生太大改變。然而,隨著燕山君的即位,士林派所面對的政治環境再一次發生變化。成宗即位之時,勳舊派環伺,故需要依靠院相臺諫等的幫助來確保王權;而燕山君即位之時,在臺諫強有力的言論壓力下,宰相的權力早已不復當年,反倒是臺諫太過強勢而限制了王權,因此燕山君對於臺諫的言論活動是頗有微詞的(當然成宗也不是一味地被臺諫牽著鼻子走,只不過對於臺諫言論的權力予以支持罷了),「人主不能制臺諫,則威權專在臺諫,而不在於人主,如此則何有紀綱乎」(《燕山君日記》卷八,燕山君元年八月己未),臺諫在國王心目中的位置變得尷尬起來,這對於進出臺諫圈的士林派而言絕非好事。果不其然,勳舊派利用燕山君與士林派間微妙的緊張關係,於1498年引發了朝鮮時期四大士禍中的第一次士禍——戊午士禍。

位於首爾道峰區放鶴洞的燕山君之墓

1498年,燕山君為修撰《成宗實錄》而開設史局,士林派金馹孫(1464-1498)任史官之一撰寫史草,史草的內容涉及彼時實錄廳堂上官、勳舊派李克墩(1435-1503)的一些醜行。李克墩曾要求金馹孫將此部分內容刪除,但遭到拒絕。當然,箇中可能夾雜有雙方的個人恩怨:李克墩在1486年任科舉主考官時,曾以「與科場制述不合」為由,將金馹孫本是一等的卷子定為二等;後任吏曹判書時,又以金馹孫「人品不正」為由,拒絕了吏曹、兵曹對金馹孫的薦舉。但從根本上來看,這是一次士林派與勳舊派的正面對抗。李克墩見要求不成,遂轉而強迫負責編輯金馹孫所撰史草的成重淹(1474-1504),不要將這部分內容編入實錄。然而參與編撰的另一位士林派李穆(1471-1498)得知此事後警告成重淹:「汝若不錄馹孫史草,吾當書汝不錄之意。」(《燕山君日記》卷三十,燕山君四年七月丙午)李克墩並未就此罷休,又聯合勳舊派尹弼商(1427-1504)等人,將金馹孫所撰史草內容上呈至燕山君,稱「馹孫史草,果有犯祖宗朝事」。(《燕山君日記》卷三十,燕山君四年七月乙巳)於是,金馹孫被捕,其所撰史草被封存。在審訊時,又得知金馹孫在史草中記有「魯山(指朝鮮端宗,1452-1455年在位)屍身棄於林薄,旬月無斂者,鳥鳶來喙。有一童子行夜負屍而走,不知投諸水火」一事,然其後又書有「宗直未釋褐,嘗感夢,作《弔義帝文》,以寓忠憤」(《燕山君日記》卷三十,燕山君四年七月丁未)一句,遭到勳舊派的詰難。金宗直作《弔義帝文》,表面看似借項羽之口吊楚之義帝,實則暗諷朝鮮世祖的篡奪王位。在當時,李克墩認為金馹孫將其記錄乃是對開國勳臣的蔑視;而因金宗直之文在其弟子間廣為流傳,於是這些弟子們均受牽連。結果,金馹孫等慘遭凌遲,金宗直被剖棺斬屍,其他許多士林派也遭到鞠問、決杖、斬首、流配。戊午士禍,讓士林派遭到沉重的打擊,而勳舊派則藉此機會進一步掌握實權。

金宗直《佔畢齋文集》冊板,韓國慶尚南道第175號物質文化遺產,現藏於慶尚南道密陽市禮林書院。圖片來源:韓國文化財廳主頁

士林派和勳舊派的明爭暗鬥,又歷經了甲子士禍(1504)、己卯士禍(1519)及乙巳士禍(1689)。士林派在四次士禍中元氣大傷,許多士林在士禍之後選擇歸隱山林,不過目的不盡相同:有徹底的隱世者,也有見機行事者。這導致士林派內部出現不同的利害關係,相應的人脈網絡也開始變得複雜。所以待勳舊權臣失勢,政局逐漸明朗之後,部分士林雖然開始重新歸位朝野,卻因之前已經出現分化的政治目的及人際關係而有了分裂傾向,進而演變成本文開頭提到的東西兩黨的分立,並形成了日後的朋黨政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李氏朝鮮,朋黨政治,士林派,戊午士禍

相關推薦

評論(12)

相關焦點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在封建社會時期,不同國家都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政治形式,朋黨政治就是其中的一個。作為一種相當重要的政治現象,朋黨政治無論是對國家的經濟還是政治,社會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而最為典型的就是古代朝鮮的朋黨政治。儒學在國家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的同時儒學士大夫階層政治權力也越來越大,這就讓內部政治的分裂日益深化,各黨派都堅持自己的學術思想,並且為了更多的政治權力而相互鬥爭。其黨派主要可以分為勳舊派、士林派、節義派和清談派。
  • 【今日關注】為何李氏朝鮮可以延續500年之久,超過所有中國封建王朝?
    以協助世祖篡位的武將勳貴權臣為主的勳舊派,同與儒生和士大夫為主的「士林派」矛盾不斷激化,最終拉開了朝鮮黨爭的序幕。       燕山君被廢黜後,勳舊派權勢如日中天。隨著勳舊派人物的不斷逝去,士林派開始崛起。朝鮮中宗時代,士林派因王位繼承人問題,不斷發生內訌和分裂。明宗時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時的東人黨(嶺南學派)和西人黨(畿湖學派)。
  • 《獬豸》:和朝鮮檢察院沒關係的顛覆歷史作品
    早一些年,韓國古裝劇流行,朝鮮半島古代禮法中母親出身決定子女貴賤的說法被一部分中國觀眾吸收並發揚光大,現在以宅鬥為核心概念的許多網絡小說裡都能看到因為母親身份低位導致子女永遠抬不起頭、無法和同父異母的姐妹享有平等待遇。且不說中國古代並非如此,就連古代朝鮮半島也並非絕對如此。李氏朝鮮時期,朋黨政治發達,黨爭不斷,各個派別之間就「庶子」這個概念都無法達成一致。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第二:朝鮮政局不穩,面對侵略毫無準備 15世紀後期,朝鮮國內不斷發生農民起義,雖然被李氏王朝暫時鎮壓,卻無法挽救日漸衰微的國運。在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的同時,「士林派」與「勳舊派」爭權奪勢,又拉開了三百年朋黨之亂的序幕。16世紀後期,「士林派」得勢,大肆捕殺政敵,對「勳舊派」瘋狂報復,朝廷政局更為動蕩。 從1575年開始,「士林派」分為東人黨、西人黨;1591年,東人黨又分為南人黨、北人黨;不久之後,北人黨又裂為大北、小北,而西人黨也分裂為老論派和少論派。
  • 朝鮮王室的婆媳大戰,導致孫子性格扭曲,朝鮮版商紂王燕山君
    1469年,年僅12歲的李娎在貞熹王后的授意下被冊封為朝鮮國王,從此開始了長達25年的執政生涯,同時也意味著她背後的兩個女人與李氏朝鮮的命運綁在了一起。這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生母仁粹大妃韓氏,一個是他的繼後尹氏。
  • 古裝韓劇為何扎堆在李氏朝鮮時期?
    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古裝韓劇會將背景設定在李氏朝鮮,這是為什麼呢?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很早就學習華夏文明,不管中國朝代如何更替,朝鮮附屬國的身份一直沒變過。在與朝鮮的相處上,明朝是與朝鮮關係最好的朝代。
  • 朝鮮王朝的慘烈黨爭,「己丑獄事」致上千官員被迫害
    朝鮮王朝是朝鮮半島時間最長也最穩定的一段歷史時期,這對於朝鮮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不過朝鮮王朝到了中後期,朝政出現了鮮明的朋黨特徵,後世朝鮮史學家看這段歷史往往痛心疾首,甚至將其列為朝鮮王朝最大弊病之一——黨爭。
  • 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基本上不怎麼派三品大員出使朝鮮。,記錄箕子時期的田制、年表,以及李朝對於它們的傳承和發揚,希望以此鞏固李氏朝鮮對於箕子朝鮮傳承的正統性。- 前1082年),子姓,名胥餘,朝鮮第1任君主 李氏朝鮮慕華不僅僅體現在尊崇箕子,還體現在尊孔。李成桂及位後的第六年,效仿中國,設立太學,立文廟,安置田產供養儒生和士林。李氏朝鮮從建立到滅亡,每代君王都親自祭祀孔子,其中世宗大王最為注重祭祀尊孔,一生中多次進出文廟,每次祭祀大典時都要帶著世子去,世子也在世宗大王安排下進入太學。
  • 李氏朝鮮的第一套漢服是從南京帶回國的
    李氏朝鮮「衣冠制度,悉通中國」。要真正算起來,李氏朝鮮的第一套漢服就是從南京帶回去的。 明朝初年,朝鮮還叫高麗,國王名為王顓。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派使者去告訴高麗,咱們這已經改朝換代了。
  • 古裝劇獨愛李氏朝鮮時期?
    縱觀近些年在中國市場火爆的古裝朝鮮影視劇,故事背景幾乎均集中在與明清同期的李氏朝鮮時代。李氏朝鮮,是個怎樣的時代?打開一部中文配音的古裝朝鮮影視作品,很多畫面會讓我們感到異常熟悉:劇中人物穿著明制圓領袍,桌上放著四書五經,對話中甚至還出現「交泰殿」「勤政殿」這些似曾相識的名字。
  • 德惠翁主 | 李氏朝鮮末代王女的命運
    老來得女的高宗很是高興,取名德惠,是為翁主(李氏朝鮮,王的正妃嫡出的女兒稱為公主、嬪御庶出的女兒稱為翁主)。  一個星期後,李坧退位,延續五百多年的李氏朝鮮王朝,外加國祚短短十三年的大韓帝國宣告滅亡,李坧成為朝鮮半島史上的末代皇帝。 接受日本皇室封號「昌德宮李王」的李坧,從此無國可治、無政可理,成為了囚籠中的鳥兒,只能躲在可以活動的範圍裡心中默默悲戚。
  • 李氏朝鮮的瘋狂計劃:養精兵10萬反清復明,直取關外
    李氏朝鮮指的是1392年李成桂建立的,以朝鮮族為主體,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社會君主制國家。又稱朝鮮王朝,李朝。朝鮮之名是朱元璋欽定的。朝鮮歷經27代,共519年。李氏朝鮮討厭清朝,視明朝為再生父母李氏朝鮮在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是明朝的附屬國,李成桂還把孝順明朝稱之為「事大主義」。因為朝鮮太過弱小,所以侍奉明朝,換取明朝保護是最划算的。事實也證明如此。
  • 李氏朝鮮500年歷史上第一等暴君,剛繼位就射殺父親生前的寵物
    他是李氏朝鮮500年歷史上第一等的荒淫暴虐之君。暴君的童年充滿坎坷。他的母親尹氏出身沒落貴族家庭,被選入王宮當宮女。因為美貌得到成宗的寵幸,晉級為王妃,並生下兒子李隆。然而尹氏的成長環境和入宮際遇卻讓她變得兇狠和嫉妒。尹氏卻見不得她老公花心,成宗寵幸其他的妃嬪,尹氏就大吵大鬧,甚至隨身攜帶毒藥,準備隨時毒殺宮中的情敵。
  • 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揭秘李氏朝鮮王朝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國。1394年,他將都城從開城遷到漢陽。1405年,李氏朝鮮王朝正式宣布定都漢陽(今首爾),之後展開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李氏朝鮮王朝自成立之初,就積極向中國的明王朝學習。因此,首爾的古代建築有著濃厚的明代印記:
  • 從細節上看李氏朝鮮的藩屬國地位
    在明清兩朝,朝鮮最高統治者能夠名正言順地上位不但要經過中國皇帝的認可、冊封,稱呼上也不敢僭越,他們不敢用「皇帝」這個稱謂的,因為他們的皇帝在北京,坐在景福宮裡處理朝鮮政務的那個人只是個享受親王待遇的郡王而已,朝鮮大臣(確切地說是陪臣)稱呼他們的領導只能用「王」或者「殿下」。
  • 李氏朝鮮歷史上,三個亂政的后妃是誰,她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在李氏朝鮮歷史上,出現過三個亂政的女人,被稱為「三大妖女」。這「三大妖女」分別是張綠水、鄭蘭貞和張玉貞。
  • 她是朝鮮王朝暴君燕三君的寵妃,為何成為李氏朝鮮三大妖女之一
    張綠水(1480年6月3日-1506年),李氏朝鮮王朝中期的暴君燕山君(1476年-1506年)的寵妃,妓生出身,成宗19年文科及第、文義縣令張漢弼庶女。依照朝鮮王朝從母法推斷,其母應是賤民出身的女子(包括妓生、官婢等), 她與肅宗時期的張禧嬪、中宗時期的鄭蘭貞又名張綠樹,朝鮮王朝期暴君燕三君的寵妃,是李氏朝鮮三大妖女之一。李隆對張綠水那是好的不得了,相當於是有求必應的程度,而且當時的她陪著燕山君度過了很長時間的荒唐生活,李隆為了她把書院改為酒館,把寺廟都改成了妓院。
  • 李氏朝鮮四大妖女,其中一位叫「介屎」
    李氏朝鮮,又被稱為朝鮮王朝,簡稱李朝,共歷519年、27代君王,可其中有近半君王是在王大妃(先王妃或君主的母親)或大王大妃(前任先王妃或君主的祖母)的「垂簾聽政」下度過的。中後期更是在無休止的混亂黨爭中度過,而被朝鮮王朝稱為「四大妖女」的張禧嬪、張綠水、金尚宮和鄭蘭貞,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張禧嬪:宛若「鉤弋夫人與衛子夫」的故事張禧嬪,原名張玉貞,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宮女,因為氣質脫俗,被肅宗臨幸。
  • 昏聵怠政的萬曆,憑什麼讓朝鮮感恩戴德200多年
    這且按下不表,此次抗倭援朝,萬曆帝本人因此在李氏朝鮮,獲得了君臣百姓上下一致的感恩戴德。 ,如果說當時明朝和李氏朝鮮還存在宗主和藩屬的政治關係,那麼到了朝鮮肅宗大王李焞建立大報壇的時候,則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了。
  • 朝鮮奇葩李氏王朝:大兒子擁護大清被毒死,二兒子反清復明當大王
    01 源起早在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想將朝鮮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便親率大軍徵戰朝鮮。大軍一度攻陷了朝鮮首都漢城,把當時的朝鮮李朝的仁祖攆到南山城避難。當時清兵把整個南漢山城都給包圍了,嚇得仁祖急忙要求「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