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場服飾之爭鬧得火熱。
一位中國畫師在進行繪畫創作時,被韓國人圍攻,說他筆下的「漢服」抄襲了「韓服」。
這還不算完,緊接著,這些韓國人還發起了「韓服挑戰賽」。
部分韓國網友回復
有韓國的網友發帖說,「不要搶奪別國的歷史,給人們帶來混亂」。
真的如此嗎?稍作梳理,「歷史」其實清清楚楚:韓國人口中的「韓服」有據可考源自中國,承襲的是明制漢服。李氏朝鮮「衣冠制度,悉通中國」。
要真正算起來,李氏朝鮮的第一套漢服就是從南京帶回去的。
明朝初年,朝鮮還叫高麗,國王名為王顓。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派使者去告訴高麗,咱們這已經改朝換代了。
朱元璋畫像
第二年,高麗國王王顓也派了使者到大明來,祝賀明朝開國,並請封號。朱元璋派使者給他送去了金印文誥,並且封他為高麗國王,從而確立了兩國的宗藩關係,「自是貢獻數至,元旦及聖節皆遣使朝賀,歲以為常」。
當時,兩國交好,高麗使團來訪特別頻繁。
賀新年要派一個使團,朱元璋過生日也要派一個使團,領了聖旨要謝恩還得派一個使團……
往往前一個使團還沒走,後一個又來了,南京城裡同時逗留著好幾個高麗使團。
後來,朱元璋下令要求高麗王朝不必一年一貢,三年進貢一次,僅用棉布表達心意即可。
明初皇城圖
洪武二年(1369年),高麗使團來賀朱元璋的生日,瞅著領導心情不錯,就開始大倒苦水,提出了一些小小的請求:「請賜本國朝賀儀注」「請祭服制度」。
我們高麗以前都是參用唐代制度,自從成為元朝藩屬之後,又要剃辮髮,又要穿胡服,可太慘了!我們不喜歡最炫蒙古風,一心想要加入中華文化圈。
說得多麼誠懇,於是朱元璋不僅給了高麗所請求的冠服,還給了好些個贈品,既有明朝重新校正的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又有六經四書、《通鑑》等經史典籍。這就是明朝對高麗的首次賜服。
編鐘
高麗太祖在《訓要十條》當中,有對冠服的訓誡:「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尊其制。」而朱元璋即位後,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做了大的調整。於是明制漢服被高麗視為正統,奉若瑰寶。
《高麗史·輿服志》中記載,這一次明朝頒給高麗的冠服,有國王和臣下的祭服、國王朝服以及王妃冠服。其中,官員祭服共分七個等級,其規格「比中朝臣下九等,遞降二等」,也就是高麗本國官員的服飾等級,比同品級的中國官員要降低兩等。
李氏朝鮮官員常服
美好的關係沒有維持多久。
洪武七年(1374)開始,高麗發生內亂。國王王顓被弒,新王派使者來大明納貢,朱元璋像一個生氣的家長,理都沒理犯錯的「熊孩子」。
高麗國王王顓
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高麗東北面都指揮使李成桂發動兵變,廢主自立,又惹得朱元璋不大高興。所以賜了「朝鮮」國號,卻始終沒有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
沒有得到官方認證的李成桂,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主動示好,派遣使者送來了九千八百多匹貢馬,朱元璋也不吝嗇,回賜紵絲綿布等近二萬匹。
直到建文帝即位後,靖難之役爆發,為了避免朝鮮倒戈,建文帝朱允炆終於封了李成桂的兒子李芳遠為「朝鮮國王」,並賜九章冕服,李氏朝鮮得到了明朝的官方認證。
朝鮮國王李成桂畫像
翻開《明實錄》,可以發現一組有趣的大數據。
在與明朝建立宗屬關係的朝貢國中,朝鮮是來華朝貢最頻繁的國家。在明朝官方主持編修的《明實錄》中,記載有兩國服飾貢賜相關的條目多達500餘項。
數據顯示,賜服從明太祖開始,次數逐朝上升,到明英宗的時候最頻繁,記錄超130多條。之後遞減,在明穆宗時最低,僅有7次記錄。至明神宗時,又反彈回升到40多次。
這條貫穿明朝200多年的賜服次數曲線,就像是兩國關係的晴雨表。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裡的曳撒形象
200多年間,這麼多次賜服都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的?明朝換了個皇帝,或者生了個皇子,一高興就會給朝鮮賜服;作為宗主國,冊封朝鮮國王、王妃、世子的時候,也得賜服,還是規格較高的誥命冠服、冕服等;朝鮮國王去世了,明朝也會賜服治喪。
這是明朝以宗主之姿,主動進行的賞賜,還有一些情況屬於回賜。朝鮮來納貢,有貢則有賞,賜服;遇上皇上生日、皇太子生日或者春節,朝鮮都會派使節前來祝賀,不能讓人家空手回去,賜服;對於明朝的頒詔、冊封、救濟,朝鮮國王常常派使節來謝恩,謝完恩還是給他們帶點衣服回去。
所賜服飾也非常多元,共十一類,有袍、襲衣、蟒衣、冕服、祭服、冠服、朝服、常服、胖襖、靴襪、冠帶,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應用場景,可以在多種場合都穿得體體面面。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裡的襖裙形象
受賜對象也不全是朝鮮王室成員,朝鮮差來進貢使臣、奏事陪臣、出使的相國、侍中等官員也都有份,甚至是流落至中國海域的朝鮮百姓,史稱漂海人、流域人,也能得到賜服。《明英宗實錄》中記載,正統十二年(1447),「禮部奏,會同館收養朝鮮國飄海軍洪承龍等十三人,告天寒無衣,命給與胖襖褲鞋各一。」
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統治者強推「剃髮易服」政令。此後,明制漢服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是,清朝卻沒有對李氏朝鮮的服飾加以限制,也由此產生了許多笑中含淚的故事。
明代官員常服
康熙三年(1664),朝鮮使者洪命夏來到北京時,不少漢人看到他的服飾,「皆有唏噓嘆息之色,欲語未語……蓋見我衣冠,自不覺其感慨而然也」。
然而幾十年過後,當漢人再次看到朝鮮使者時,早已不再唏噓,反而像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
朝鮮文臣畫像
乾隆年間,朝鮮使者李德懋出使北京,很多老百姓看見朝鮮使者穿著烏帽團領,行四拜之禮,就指指點點地說,「這人好像唱戲的。」因為在清代,戲子登臺可不受限制,穿前朝服飾。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一,朝鮮人洪大容隨朝鮮賀歲使節,盛裝朝拜,表達朝鮮國王對滿清皇帝的祝賀。一個叫潘庭筠的漢族文人,看見洪大容「以方冠,著廣袖常衣」,嘖嘖稱讚「制度古雅」,還是洪大容反過來告訴他,「我們的衣服皆是明朝遺制」。
南京雲錦博物館復原的明代龍袍
回到眼下這場服飾之爭
韓服確實與明制漢服相差無幾
各國文化本就不是相互孤立的
然而
歷史必須正視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張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