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韓國人在某境外社交平臺上發起「韓服挑戰漢服」的活動,眾多畫師紛紛加入。有些人還指責,中國人竊取韓服設計,稱「漢服起源於韓服」。甚至一位中國畫師在進行繪畫創造時,還被一些韓國人稱其創作的漢服「抄襲」了韓服。
對我們來說,漢服和韓服的起源,根本就是不需要爭議的事情。韓國人口中的「韓服」是有據可考的,源自中國。但我們卻不得不反思另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會被人誤解?
有關韓國的古裝服飾,很多人是通過韓劇了解的——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截圖
甚至對許多年輕觀眾而言,往往是先認識了韓服,而後注意到明制漢服,以致看到同類服飾,第一反應都認為這是韓服。而但凡我們稍微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服飾,就知道所謂的「韓服」,其實是從明朝服飾演化而來——
許多人乍一看會以為這是韓服拍攝,但這其實是仿明代甘石粉色道袍搭配大帽穿搭效果圖。明代戴大帽的畫像大多不加帽練,系帶打結。少數畫像中出現帽練,大多存在於明前期。此外,魯荒王墓中也出土過帽練,長度較照片中的帽練略短(模特:周渝)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中國明代服飾與韓國李氏朝鮮時期及後期的韓國服飾,究竟有哪些傳承與不同。
明朝與異鄉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對周邊小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於是,一些國家紛紛和明朝建立了朝貢或宗屬關係。
當時的高麗就與明朝建立了宗屬關係。據史料記載,明建國之後,高麗王朝就派遣使臣出使明朝,朱元璋賜其新國號「朝鮮」,自此,朝鮮半島上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
建立宗屬關係後,朝鮮該使用怎樣規格的服飾和服章典志,成為擺在明朝禮部與皇帝面前的一個難題,難到整個洪武一朝都沒能給出答案。原因出在「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身上。
李成桂畫像
李成桂是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父親幫助高麗王朝的恭愍王收復了雙城總管府,隨後歸附高麗。在高麗王朝時期,李成桂因成功抵禦住元朝紅巾軍的入侵而獲得提拔。之後,李成桂的勢力不斷壯大,於1388年發動威化島回軍,掌握高麗政權,並在1392年自立為王。
朱元璋對李成桂的廢主自立有些耿耿於懷,一直不肯正式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這樣一來,正式的賜服也就無從實現。
建文帝即位後,為了拉攏朝鮮,朱允炆封其子李芳遠為「朝鮮國王」,並賜九章冕服,這是明朝對李氏朝鮮的首次賜服。
「靖難之役」後,朱棣即位。永樂元年,李芳遠請賜冕服、書藉,明成祖朱棣「嘉其能慕中國禮,賜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珮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及經籍彩幣表裡。」
最終,在永樂時期,明朝與李氏朝鮮之間的邦交關係正式確立下來,兩國開展了長達269多年的朝貢關係與服章上的密切交融。
明制漢服與韓服的區別雖然明朝賜飾給朝鮮,但朝鮮受制於生產力的局限,其仿製出的本土服飾始終與明代服飾存在差距,如何快速區分明代服飾與朝鮮服飾,只需留意這幾個細節就行。
01為什麼會有人混淆明制漢服與韓服的區別?主要是因為國內很多人是通過影視作品獲取知識,留下的大多是視覺印象,卻不清楚這些服飾背後的用途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穿。中國絲綢博物館曾舉辦過《一衣帶水,韓國傳統服飾與織物》展覽。我們不妨以展出的服飾來講講。
韓國的官服中,包含一些我們比較陌生的細節:「團領」「搭護」「貼裡」「深衣」「道袍」「腋注音」「方領袍」「中致莫」……
說到這裡,如果對明朝服飾稍有了解,可能已經察覺到了端倪——這些服飾名詞,在明朝基本上都是士大夫與文人階層會穿著的服飾, 而一些我們不熟悉的名稱其實是朝鮮民間自製的一類本地化服飾。
那麼如何對二者進行細化區分呢?
首先在官服的穿搭層次上,明朝與朝鮮是一致的——
官員服飾層次=貼身衣服+第一層襯袍+第二層襯袍+外袍
具體情況是:
中國服飾是——中衣+貼裡+搭護+團領
韓國服飾是——赤古裡+貼裡+搭護+團領
假設你是一個朝鮮官員,要去明朝見好友,這位朝鮮官員該怎麼改裝呢?咱們就藉助這個公式來一層層拆分吧。
先來第一層——
第一層:韓國服飾 赤古裡
第一層:明制服飾 交領短衫
不難發現,朝鮮官員的內衣袖子是直直的,而明朝官員的袖子有弧度。朝鮮服飾的內衣下擺也是直的,而明朝的下擺則帶有一些外延。
再看第二層——
第二層:韓國服飾 貼裡Ⅰ型 (出自邊脩墓,1447-1524)
第二層:明代服飾 貼裡Ⅰ型(出自朱檀墓,1370-1390)
第二層朝鮮服飾 貼裡Ⅲ型(左)(文物出自申景裕墓,1581-1633,權容鉉複製)
第二層明代服飾 貼裡Ⅲ型(右)(文物出自萬曆二十三年明廷賞賜予日本豐臣秀吉)
通過上面的圖例,朝鮮官員的第二層襯袍的發展順序和明代服飾比較類似,都是由早期的蒙元服飾遺存逐步改進,愈髮帶有漢族風格。
接下來是第三層——
第三層:韓國服飾 搭護Ⅰ型(出自邊脩墓,1447-1524)
第三層:明代服飾 搭護Ⅰ型(文物出自胡玉墓,1438-1500)
第三層:韓國服飾 搭護Ⅰ型
第三層:明代服飾 搭護Ⅰ型
這一部分中,朝鮮與明代服飾依然類似,由早期的無袖或窄袖發展為後來的半袖。稍有不同處是,明代搭護的放量要更大,外擺也更明顯。
最後是第四層——
第四層:韓國服飾 團領Ⅰ型(出自邊脩墓,1447-1524)
第四層:明代服飾 團領Ⅰ型(文物出自胡玉墓,1438-1500)
第四層:韓國服飾 團領Ⅱ型(16世紀文物,金妍洙複製)
第四層:明代服飾 團領Ⅱ型(寧夏鹽池馮記圈明墓出土文物)
朝鮮官員的團領,在發展順序上依然和明代服飾類似,由開始早期的窄袖發展到後期的大袖,甚至在明末時期幾乎無異,這也體現了李氏朝鮮手工業的進步與發展。
朝鮮官服(左)與明朝官服(右)
李氏朝鮮官服在外形上普遍比明代官服要小,且風格流變的速度比較緩慢,較之明代可能達到近50年的滯後期。需要注意的是,李氏朝鮮的本國服飾在仿製時受制於生產力水平和為數不多的原絲產量,所以服飾在整體風格上較為單一固定。
國產電影《倭寇的蹤跡》截圖,片中人物使用網巾的習慣是對的,畫面中的老者,對角戴了四方巾,但老者內著團領袍,外罩半袖直領對襟袍,這樣的搭配尚未找到實證圖例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朝鮮官服與明代官服的主要區別:
首先是袖型,朝鮮服飾的袖型較明代官服稍直,多以直袖與小袖為主,而明代官服則由早期的直袖發展到中晚期的大袖。
其次是袍服寬度,朝鮮官服的袍服寬度大體與明代接近,這是很多人覺得兩者相似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們平面比較,就會發現朝鮮袍服的下擺弧度是不如明代的圓潤。因此,朝鮮服飾常給人「直上直下」的感覺,而明代服飾下擺所擁有的弧度,則給人一種飄逸之感。
明末單禽補尖擺圓領袍實物(山東博物館藏品,孔府舊藏)
最後是「擺」的演化。明代服飾一開始並沒有「外擺」,而是內向打褶的結構,「外擺結構」是明代後期才出現的。到了明末,外擺的演化也從「平擺」發展成「尖擺」,而這一時期,朝鮮服飾「擺」的演化速度則更快,這一點可以從最後一任朝天使金堉的容像中得到佐證——
金堉畫像
02好了,我們認識了來自朝鮮的官員朋友後,再來看看書生們怎麼穿衣服吧。分辨士人服飾的不同,主要從「道袍」入手。其實這也是明制漢服與韓服產生誤解的最主要服飾。
明代畫像中頭戴大帽、身穿道袍的形象,從服飾風格來看,應是明前期繪製的人物像
首先解釋一下何為「道袍」,這裡的「道」並不是指道教服飾。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對道袍是這樣描寫的:「不一時,陳經濟來到,頭戴孝巾,身穿白紬道袍,蔥白段氅衣,蒲鞋絨襪,與伯爵等作揖,打橫坐下。」「良久,請到翟管家出來,穿著涼鞋淨襪,青絲絹道袍。」另外,在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定陵中也出土了寫有「大袖襯道袍」墨書字樣的服飾。
仿明代道袍搭配飄飄巾效果圖。道袍是明代漢族男子的主要便服之一,飄飄巾其式為前後都有披一片,頗具儒雅風度。這種巾帽在晚明頗為流行,而晚明時期的道袍也比明早期顯得更加寬大(模特:周渝)
道袍在明代頗為時尚,是一種既可當內襯、又可外穿的一類日常便服,對身份的要求並不高,下至一府管家,上至一國天子,他們的衣櫃中都有一件屬於自己的道袍。
仿明代服飾穿搭:首服為大帽,先著道袍,最外層為青瓷色織金蟒紋褡護。這種大帽常被誤認為韓國特色,實際上明代大帽在各類畫像中常見,魯荒王墓亦出土過類似實物(模特:周渝)
那麼,朝鮮道袍和明代道袍有什麼區別呢?
朝鮮道袍
明代道袍
我們通過人物畫像,來看看上身效果圖如何。這是朝鮮道袍配戴唐巾的樣子——
金堉畫像
這是朝鮮道袍配戴諸葛巾、外穿氅衣的樣子——
金堉畫像
這是明代道袍配戴飄巾的樣子——
張卿子畫像
這是明代道袍配戴唐巾、外穿氅衣的樣子——
明代道袍與朝鮮道袍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細節上。
首先是領子,明代道袍的領子底端是直的,朝鮮的領子下方帶有角度,形成類似於橫臥的姿態。
其次是腋下,明代道袍的袖根位置近似看成一道直線,而且腋下的夾角角度也比較大,而朝鮮道袍袖根則不是,且腋下的夾角角度也更尖銳。
最後是護領的寬度,朝鮮道袍的護領寬度要比明代窄。
通過剛才的一些細節圖例的比較之後,不難看出其實朝鮮服飾在外觀上看似於明代服飾區別不大,但是細節上,兩者的區別有很大不同的。
韓劇《樹大根深》截圖,畫面中左側年輕人的穿著為頭戴四方巾,身著道袍。右側老者的穿著為頭戴黑笠帽,內著道袍,外罩搭護
雖然朝鮮服飾的諸多款式在大體樣貌上與明代服飾相似,但製作工藝上同明代服飾有很大差異的,例如領型、側擺、接袖方式的不同,究其根源是當時的中國與朝鮮的織造能力的不同。當時的中國可以織造出幅寬75釐米以上的織物,而朝鮮僅能織造出40釐米左右的織物,二者的幅寬不同也導致了服裝款式雖外貌接近,但其內裡有很多不同之處。
此外還有一處需要注意,朝鮮作為明朝的宗藩國,一直都保持著學習的習慣,因此,雖然當時的朝鮮國力不如明朝,但他們有很多中國的習慣,例如將萬曆時期的高烏紗帽習慣延續到後期,將橫臥式的領型也改進成明代服飾中的直領造型。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的服飾特色,例如中致莫、圓衫、唐衣、朝鮮深衣等。這些自己國家的特色,也對其後期的服飾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
韓服影響為何不斷擴大明代服飾從永樂年間傳入李氏朝鮮,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傳到朝鮮後,手工業從事者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但整體的風格受限於宗主國明朝,也就是說,在明朝滅亡之前,李氏朝鮮的服飾是趨同於明代服飾的。
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清統治者出於統治需要,推出「剃髮易服」政令。此後,中國的服飾發生了重大轉變,明制漢服造型逐步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電視劇《如懿傳》劇照
但是,清朝卻沒有對李氏朝鮮的服飾加以限制,因此,明朝滅亡後,失去了製衣標準與模仿對象的朝鮮服飾徹底放棄了模仿,而是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與重鑄。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韓國人整理歷史上的首服變革時,也會說自己國家在某個時間點的風格極其紊亂,同時,也會把明朝滅亡看做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些或許與明清更迭時期,韓服雖延續卻沒有得到正確引導有關。
韓國地區對其大帽流變的總結圖例
一邊是由漢服向旗裝的斷層轉變,一邊是朝鮮服飾連續的本土融合,當我們告別古代社會、進入現代社會,通過古裝劇感受漢唐、明清的不同服飾,又通過韓劇了解了一以貫之的朝鮮服飾時,對單一韓服的印象自然會更深一點。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承認,在古裝劇的服飾方面,國產劇的確錯漏百出,這讓觀眾對中國古代服飾產生了很多誤解。比如同樣是官服,韓劇的呈現雖不是完全正確,但基本接近——
韓劇《王與妃》截圖,朝鮮官員身著早期團領袍
而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是這樣的——
電視劇《大明風華》截圖
明代烏紗帽上是不會出現這樣的「帽正」。而且,烏紗帽也沒有出現過露出髮髻的造型。此外,官員的內著襯袍的領高是要高一些的,也就是說,內襯袍服的領子應該露出來,而不是「藏」在團領袍的下面。有圖為證——
洪熙年間官員烏紗帽實例圖
還有皇帝身穿的冕服,國產劇是這樣的——
《大明風華》中的洪熙皇帝冕冠為十二琉,冕服為十二章冕服
這裡主要錯在十二琉冕冠上,道具組畫蛇添足地增加了「龍紋」和「玉蟬」。此外,冕冠的簪子應該用玉簪,而不是金簪,且不會出現冕冠兩側沒有被系起來的系帶。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開始對中國古代服飾更加關注,同樣是冕服,也有演員的穿著已十分接近原貌——
國曆圖片劇《土木之變·景泰登基》,情景再現正統十四年九月六日,身穿冕服,手持玉圭的朱祁鈺(周渝飾)祭告天地、社稷、宗廟,正式即皇帝位。朱祁鈺身穿的冕服為明代皇帝祭祀天地、宗廟以及祭社稷、舉行冊拜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禮服。圖中冕服為永樂三年制式,一直沿用到嘉靖初年。冠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垂十二旒,每旒用五彩繅貫以赤、白、青、黃、黑五色玉珠。服飾上日、月、龍在兩肩,星、山在背。手中玉圭長一尺二寸,刻山紋圖案四個,圭下套以黃綺。攝影/宋義東
唯有不忘歷史之源,方能走得更遠。
爭辯一時對錯終究是過眼雲煙,要想真正溯本清源,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將優秀歷史文化進行更系統、更有條理地科普,將歷史影視作品以更真實、更全面、更生動地面貌發揚光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在諸多文化傳統爭議上佔有真正的主動權。
本文經「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授權轉載。
參考文獻:原標題:《漢服「抄襲」了韓服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