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服有哪些特徵,對日本和服、韓國韓服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2021-01-12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漢服是對中國漢族人傳統服飾的統稱,又稱作漢裝、華服、漢衣冠。「漢服」一詞最早出現於《漢書》,曰: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漢服帶一個「漢」字,會讓許多人誤以為漢服起源於漢朝,特指漢朝的服飾。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早在漢族的前身——華夏民族時期,也就是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漢服的雛形,再經過周秦漢唐的發展,漢服的形制和款式日漸豐富。漢服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服飾,從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延續到大明王朝,前後傳承4000多年之久。

漢服雖然只是一種服裝,但它畢竟是長期經受漢文化濡染的產物,從服裝的設計到款式再到風格,自然而然包含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裡邊,並體現出三個鮮明特徵。

其一,寬袍大袖。

漢服在外形上類似於戲曲服飾,袖子的標準樣式是「圓袂(mèi)收祛」。「袂」指袖子,「祛」指袖口,就是說,衣服款式是腋部略窄,從袖子中部開始逐漸變寬,到袖口時逐漸收緊,袖子形態形成一個圓弧,代表了傳統文化觀念裡「天圓地方」的天圓。

在整體風格上,漢服顯示出莊重典雅、雍容大度、飄逸靈動的風格,是漢民族含蓄委婉、嫻雅超脫、樂觀豁達、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的直觀體現,非常適合在祭祀、祭祖、登基、成人禮、盛典等重大活動中穿著。

其二,右衽交領。

漢服的衣襟非常寬大,人們在穿衣時,通常要把左側衣襟和右側衣襟相互交叉,衣襟交叉於胸前時,跟領口就形成了交領。

「右衽交領」就是指左右兩個衣襟在胸前交叉後,左側的衣襟在上,壓住了右側的衣襟,領口在外觀上類似英文字母「y」,在視覺效果上給人感覺漢服整體上向右傾斜。

之所以採取右衽交領的形式,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華夏民族以右為尊,二是死者的壽衣通常採取左衽,為了表示陰陽有別,避免忌諱,就把活人的衣服做成右衽。

其三,系帶隱扣。

漢服上沒有紐扣,即使有也會把它隱藏起來,不讓其外露。沒有紐扣的漢服,是憑藉帶子來綁在身上。

通常情況下,一套漢服有六條帶子,分別是腰間的大帶與長帶,它們集實用性和裝飾性為一體,既能束緊腰部又能象徵身份。剩下兩對帶子都以實用性為主,交叉使用,左腋下的帶子與右衣襟上的帶子是一對,右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上的帶子是一對,這兩對帶子相互打結系住,就完成了穿衣的步驟。

整體來看,漢服的形制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制」,特點是上衣和下裳分開,是漢服體系中的第一個款式,早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成型,作為帝王和百官在正式場合裡的禮服來使用。

第二種是「深衣制」,深衣也叫「袍服」,先把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然後再把它們縫成一體,在腰部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相連。深衣屬於典型的寬袍大袖類型,作為貴族階層的日常服飾。

第三種是「襦裙制」,特點是上身是短衣,稱作「襦」,下身是長裙,稱作「裙」,是女性非常喜愛的一款漢服形制。按照裙腰的高低,襦裙可以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三種。按照衣領樣式,可以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照薄厚程度,可以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類似於衫,復襦則更像是襖。襦裙在本質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只不過是女性漢服形制的專用稱呼。

第四種是「衣褲制」,屬於古代勞動人民專用。古代的普通勞動人民為了幹活方便,通常會採取上身是短衣,下穿長褲的著裝方式,有時為了行動方便,會在短衣上綁上一條腰帶。勞動人民只有在重大活動中才會穿上寬袍大袖式的漢服。

在現代學者眼裡,把古代漢族人所有的傳統服飾,都歸類為漢服之列。古代天子所穿的六種冕服,即,大裘、袞衣、禪衣、罽衣、絺衣、玄衣。古代王后所穿的六種禮服,即,禕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文人士大夫所穿的儒服,武士俠客所穿的劍服,乃至道士所穿的道袍,都屬於漢服。

除過形制和款式之外,古人對製作漢服的布料顏色,也非常講究。古人根據「陰陽五行」和「六象六色」的說法,即,青色象徵東方的木,赤色象徵南方的火,白色象徵西方的金,黑色象徵北方的水,玄色(藍綠色)象徵天,黃色象徵地,特意把布料染成青、赤、白、黑、藍、黃六種顏色,合稱「六正色」。

「六正色」在漢服色彩中非常講究,有著嚴明的階層區分,有什麼樣的身份就穿什麼顏色和款式的服裝。黃色一直被當作尊貴的顏色,因此,在古代向來是天子、帝王獨享的顏色。

古人還認為,漢服的色彩以深色為尊貴,淺色次之,所以我們能看到,正式場合所穿的禮服,通常具有鮮豔、深沉的色彩,以赤紅、棕黑居多,並且,衣服上帶有華麗精美的織綿圖紋或刺繡,這些都是象徵身份的元素。而普通老百姓的漢服顏色多是白色、青白、草綠等淡色,遠遠看到這種顏色的服裝,就知道主人的身份。

漢服最終能形成一種文化形態,跟中國源遠流長的服飾文化分不開。

中國服飾文化的源頭要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當時的原始人依靠狩獵和採集為生,還沒有發明出農業和紡織業,因此,他們只能穿獸皮和樹葉。

大約5000年前,到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人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通過大量實踐,發明了初級的農業與紡織業,把植物纖維經過處理後,織成麻布來做衣服。後來,黃帝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和絲紡,隨著絲織品的出現,人們製作服飾的水平越來越高,為各種服飾的出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史記》裡有這樣一句話: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正是黃帝和嫘祖的發明創造,讓人們走進了「穿衣文明」,穿衣不僅僅是保暖禦寒,還跟禮儀、文化、信仰、身份、地位結合起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漢服服飾文化。

《左傳正義·定公十年》裡說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這句話是說,中國自古就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衣冠」被賦予許多元素後,最終演化成文明的代名詞,成為華夏禮儀的有機組成部分。

早在西周時期,周公就制定了完整的禮樂制度,簡稱為「周禮」,這是一套社會典章制度與行為規範,包含「五禮八綱」,五禮是「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八綱是「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禮、射禮、朝禮、聘禮」,整個內容包括飲食、起居、行軍、婚嫁、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和規範著所有人的言行。

人們在做這些事情時,有一套嚴格的規範,尤其在穿衣方面,什麼場合該穿什麼衣服,必須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否則,被看作是「蠻人」。周朝這一套禮樂制度,為後來漢服文化的繁榮提供了許多借鑑的東西。

當然,漢服並不僅僅指代衣服,廣義上的漢服還包括足衣和首服,即腳上穿的各種鞋襪和頭上戴的各式頭飾,以及隨身佩戴的各種配飾,包括佩玉、披帛、香包、首飾,等等,所有這些跟漢服組合在一起,才算是真正地穿著漢服。

可以說,漢服文化是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裡,等級文化、政治文化、禮儀文化、孝道文化,以及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的直觀體現。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延續5000年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形成了廣博高深的「漢文化圈」,尤其在唐代,漢文化發展到頂峰,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我們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家,在歷史上一直以崇拜的眼光,把我們看作是宗主國,他們則以藩屬國自居,從政治、文化、經濟、商業等方方面面來效仿我們。

大唐王朝是周邊國家的宗主國,唐朝皇帝被周邊國家視作「天子」,在每年的固定時間,周邊國家和民族的首領或使臣,都要帶著禮物來到長安城朝謁中國皇帝,踐行所謂的「朝集」制度,然後接受中國皇帝的論功受賞。

在朝謁過程中,外國人必須穿上本國國服來奉禮,以表達儀式的神聖,以及對天子的敬畏。然而,此時期不論是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還是突厥、靺鞨、吐蕃等民族,都沒有自己的正式禮服,因此,他們就仿照漢服的樣子,開始製作自己的禮服。可以說,正是唐朝實行的「穿國服奉禮」制度,極大地促進周邊國家和民族產生了自己的民族服飾。

如今,日本的國服叫「和服」,韓國的國服叫「韓服」,它們是在漢唐時期逐漸傳入的。

和服在日本最初的稱呼是「吳服」,這個稱呼直接揭示了和服的來源地——中國吳地(江浙一帶),意為從中國吳地流傳過去的服裝樣式。

三國時期,東吳距離日本本土較近,兩地之間的商貿活動比較頻繁,日本人在此時首次接觸到了漢族服飾。在後來的日本奈良時代(710年——794年),中國正值盛唐時期,對周圍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非常大,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文化藝術、衣冠禮儀和律令制度,和服的雛形由此開始建立。

從奈良時代之後,日本還沒有和服的概念,他們的和服在樣式上完全模仿漢服。後來,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日本人不斷給他們的民族服裝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到江戶時代,才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和服模樣。

日本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有一部著作《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這句話非常客觀地指出了和服的來源。

朝鮮半島的民眾同樣是在三國時期首次接觸到漢服。「貞觀之治」時期,朝鮮半島對大唐創建的繁榮昌盛局面心服口服,派遣使者來到大唐,請求唐太宗給他們賜漢衣冠,以便改革朝鮮半島的服飾樣貌,韓服的雛形由此拉開。

後來,不論是王氏高麗(918年——1392年)時期還是李氏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時期,朝鮮半島民眾都對漢文化推崇備至,心甘情願接受漢文化的薰陶。

韓服在發展過程中,尤其在王氏高麗末期和李氏朝鮮王朝初期,中國正處於大明王朝時期,兩地的交往十分頻繁,韓服廣泛吸收了明朝服裝的式樣,所以,我們能看到,如今的韓服,在風格上跟明朝漢服有許多相似之處。

可以說,漢服、和服、韓服的關係是「一祖二宗」,漢服是祖,和服與韓服是宗。這三種服飾具有大同小異的特徵。

共同點是:上衣多採用右衽交領,整體風格以寬袍大袖為主,不同的衣服要配以不同髮型和首飾做裝扮。

不同點是,漢服的裙子看起來蓬鬆靈動,自然下垂,哪怕是方形衣服也可以保持線條的流暢,飄逸感突出。漢服不論是男裝還是女裝,款式和色彩都很豐富。

和服整體看起來近似直筒型,渾身上下包裹得比較嚴實,袖子寬而短,腰帶寬大,男裝顏色不夠豐富,偏重於黑色,女裝後背綁有一個誇張的腰帶結,看起來如同「小枕頭」,主要起到裝飾作用。

韓服的上衣非常短,處在腰部以上,上衣下擺呈弧形,交領處有一個很寬的系帶,可以用來綁出蝴蝶結,下身裙子看起來寬大蓬鬆,並且裙擺很長,幾乎貼近地面,給人不利落的感覺。

相關焦點

  • 三張圖告訴你,漢服、韓服、和服究竟有何區別!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你對漢服了解多少呢?中國文明源遠流長,自秦漢時起,中國就一直影響著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甚至中亞以及地中海地區。再比如,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服,在古代也同樣影響著周邊國家的穿著,甚至現在很多人根本分不清何謂漢服,何謂和服,何謂韓服了。「漢服」顧名思義,是指漢族傳統服飾的意思,而非狹義上的漢朝服飾。當漢服傳至朝鮮半島之後,與當地本土服飾發生融合,產生了於漢服略微不同的「韓服」。而「和服」的概念則更晚,出現在江戶時代後期,早期的和服源自我國三國時期吳國流傳過去的「吳織物」製作而成,並稱之為吳服。
  • 不懂漢服被鄙視,漢服、韓服以及和服有什麼區別
    前幾日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人因為不認識漢服而誤認是韓國服裝而被漢服愛好者鄙視,那麼漢服、韓服以及和服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不論是韓國的韓服還是日本的和服都是從中國的漢服發展而成。
  • 教你如何分辨漢服、和服和韓服
    教你如何分辨漢服、和服和韓服我們中國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文化也是很源遠流長的。除了這些之外,中國文化一直在滲透著別的國家,用自己非常獨特的魅力在影響著其他國家的習慣和文化,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其實非常善用筷子,用筷子來吃飯,又簡單又方便,成本也非常低,於是後來日本,中南半島,朝鮮半島的一些地區都開始用筷子吃飯,再後來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服出現了,在古代也同樣。影響了別的國家的穿著發展到了我們現在就有很多的人分不清什麼是漢服,什麼是和服,什麼是韓服了。
  • 都2020年了,該分清漢服,韓服,和服了
    相信不少人聽到過:XXX,你這件好像韓服呀。或者,XXX,這件好像和服呀。等諸如此類的話。然而,當你問她是否知道什麼是漢服,什麼是和服,什麼是韓服時,她又什麼都不清楚。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高興。
  • 日本和服端莊,韓國韓服優雅,中國漢服集大成之美,尤勝幾分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稱吳服。和服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現今所謂和服都非源自吳服,而是源自本土的傳統服飾。和服在日本,出席冠禮即成人禮、婚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及慶祝傳統節日時,日本人都會穿上端莊的和服去參加。
  • 漢服,韓服,和服的區別
    有些人第一次見漢服的時候會說:「呀~這個好像韓服(和服)哦」。顯得很窄小,走路只能邁小碎步,活動受限制,這個也很重要,穿上和服,腿就像被捆住,不怎麼好活動了,很拘束下擺是直的,不寬大,走起路來步子無法邁大,跑起來則更困難,袖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漢服不僅袖子是圓形,整個線條,尤其是衣服的擺,還有襖,裳(也就是說所有漢服的下擺處)都是上窄下寬線條(漢服的長袍子由於下擺寬大,相對和服來說,走起路來步子就可以邁的大一些,跑起來也要比和服方便的多,這也是為什麼說和服沒有漢服大氣的主要原由
  • 漢服、旗袍、和服、韓服、奧黛,美醉了
    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 終於認識了漢服,比起和服和韓服,原來它們的區別在這裡
    前兩天發了一篇文章,我說自己穿著漢服出去玩的時候,易被人誤認為是和服和韓服,之前也只是幫大家簡單的糾正,知道因為三種衣服外觀確有相似性,所以會被誤解,但從未深究過它們的區別。文章下面有小可愛問三種衣服有何不同,小編查閱資料後,今天來簡單解答一下吧。
  • (漢服/韓服/和服)你不一定能分清的
    有不少朋友會疑問為什麼漢服與和服以及韓服很像呢?下面我就和大家說說為什麼會這樣。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日本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養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於即位禮、冠禮、婚禮等周禮儀式。
  • 漢服、和服、韓服怎麼區分?幾個小細節教你識別
    才子曹植用短短幾句便勾勒出了漢服輕盈飄逸之美。在服飾界中中國的服飾有著很高的地位,比如女生的旗袍,還有男生的中山裝,這些衣服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行輩分特高。但漢服不一樣,漢服的品類繁多,對於漢服來說,我們熟知相似的有和服、韓服等,這些和漢服都是較為相似的,下面我們來對比一下看看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吧。
  • 韓國網友熱議:為什麼中國人總模仿韓國穿韓服?聽中國姑娘怎麼說
    不僅如此,我國歷史影響非常久遠,甚至不少國家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至今仍舊保留著與我們相同的習俗和生活習慣。尤其是韓國和日本,中方對其文化、服飾、語言等各方面的影響都非常深遠,比如日本的和服就是根據唐朝服飾演變而來,韓語也是從漢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或許有人會說,今天韓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隨處可見:流行音樂、影視劇、電視節目、化妝技術、穿衣習慣等等。
  • 韓國網友:漢服源於韓國,並稱「古代中國是韓國的地方政府」?
    近日,網上因為「漢服」和「韓服」,自春節、端午等之後,中國網友和韓國網友開始了新一輪的爭論。 甚至有韓國網友說「古代中國是韓國的地方政府」,中國歷史自古自來就受韓國的影響?
  • 漢服抄襲韓服?韓國人,拜託別鬧了
    甚至恬不知恥發起了「韓服挑戰漢服」活動許多畫師紛紛加入替韓國網友搖旗吶喊>「漢服源於韓服?如此情景韓國網友為何敢如此明目張胆與我們搶奪漢服呢?被路人大喊「快來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十年前在成都春熙路上一群學生錯把漢服當和服當場要求穿漢服的女孩在公共場合脫衣服並燒掉
  • 日本的和服和中國的唐制漢服都有哪些類型,你知道嗎
    日本的女性和服款式多樣, 色彩豔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髮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拜訪、遊玩和購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 男人穿方格裙娘炮嗎,日本和服背後的小枕頭做什麼用?
    有歷史的民族又有其特色服飾,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例如我們中國漢服,韓國韓服,印度紗麗,蘇格蘭方格裙,越南奧黛,日本和服等都具有濃鬱的文化特色。下面,我們就來做個民族服裝展吧!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漢服古典婉約,寬袖、系帶的設計都能夠很好地展示傳統中國男人的端莊肅穆和古典中國女性的魅力風情。2、韓服除了韓國的人造美女和歐巴,我們還應該了解韓國的傳統服飾。韓國的歷史遠不及我大中華悠久,自李氏朝鮮時代成型至今六百多年,它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衣裝,是朝鮮族的民族服飾。
  • 韓國網友狂噴中國漢服抄襲韓服…
    這幾天,韓國網友大肆指控「漢服抄襲韓服」,「中國竊取韓國文化」。就離譜,可真不要臉啊!11月1日,中國漫畫作者@old先 在推特上分享了一組古風混搭圖。在網友的一片「啊啊啊」讚美聲中,沒想到卻引來了韓國網友的圍攻。「你畫的帽子不是中國風,那明明是韓國風。」
  • 韓服、和服——感受韓國日本的傳統之美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閒雅。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 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
  • 漢服款式科普,你知道漢服基本款式有哪些嗎?
    隨著漢服文化的不斷發展,大家對於漢服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提高。在漢服復興的如今,大家自然也要學著去了解漢服啦! 在穿著漢服的時候,大家是不是也發現了,漢服的款式都是比較多的呢?那麼,漢服基本款式,大家知道哪些類型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吧!
  • 漢服韓服之爭,誰偷了誰的歷史?
    韓國政府是否存在「帶頭偷漢服」的行為?韓國社交網絡上有關「漢服韓服之爭」的輿論如何?漢服和韓服究竟有什麼關係?本期核真錄將對此進行核查和梳理。一、韓國為了賺錢偷我們各個朝代的衣服?(韓服推進中心介紹頁)核真錄記者檢索後發現,韓國工藝設計基金會確為韓國文化、體育和旅遊部下屬基金會,並於2019年4月被指定為「公共設計促進機構」。因此,可以推斷Facebook帳號「韓服推進中心」具有明顯的官方性質。那麼,這則微博中列舉了哪些證據,是如何得出「韓國偷漢服」的結論的呢?我們將該篇帖子中的關鍵性事實整理並核實如下。
  • 漲知識|韓服對明制漢服有哪些傳承與演化
    近日,一些韓國人在某境外社交平臺上發起「韓服挑戰漢服」的活動,眾多畫師紛紛加入。有些人還指責,中國人竊取韓服設計,稱「漢服起源於韓服」。甚至一位中國畫師在進行繪畫創造時,還被一些韓國人稱其創作的漢服「抄襲」了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