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小傳:「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差點促成了「南京和平解放」

2020-12-27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凌空子)

陳儀小傳:「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差點促成了「南京和平解放」

1883年5月3日,陳儀出生於浙江紹興,家裡經營錢莊。1902年(19歲),陳儀考上官費留學生,東渡日本留學。期間,他與魯迅等同鄉好友一起加入了宗旨為「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的光復會。

1907年,他從日本士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回國,在陸軍部任課員。1911年,武昌起義時,他參加浙江獨立運動,是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勳。

(陳儀(左一)與魯迅(左三)1904年攝於日本東京)

1912年(29歲),陳儀任浙江都督府陸軍部長,兼陸軍小學校長。1914年(31歲),陳儀又前往日本陸軍大學深造。在日期間,陳儀受到日本教官賞識,將自己女兒許配給了已有妻子的陳儀。

1919年(36歲),陳儀攜日本妻子回國,任總統府顧問,升為中將。1920年,兼任浙江地方實業銀行董事長。

1924年(41歲),孫傳芳佔領浙江,任命陳儀為浙軍第一師師長。1926年(43歲),國民革命軍北伐,浙江省長倒戈背叛,孫傳芳任命陳儀取而代之。

不料陳儀也倒戈背叛,出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軍長,給了孫傳芳致命一擊,南京國民政府得以站穩腳跟。

陳儀任軍委會委員,深受器重。1928年,陳儀赴歐洲考察軍事半年,回國後任軍政部常務次長,位高權重。

(1935年,福建省長陳儀參加為期五十天的臺博會)

1933年,福建第十九路軍兵變反蔣,蔣介石派兵鎮壓後,調任陳儀為福建省政府主席,成為福建的一把手。

1937年(54歲),抗日戰爭爆發,陳儀任第25集團軍總司令,負責福建防務。主政福建期間,陳儀與國民黨的軍統、CC派關係緊張,又施政不當,百姓怨聲載道。1941年,福州被日軍攻陷,駐軍不戰而逃,陳儀被撤職返回重慶,任行政院秘書長。

(國民政府臺灣省第一任最高行政長官陳儀)

1943年11月,在考慮戰後格局的開羅會議上,同盟國同意抗戰勝利後,將自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長達50多年的臺灣,歸還給中國。

陳儀任「臺灣調查委員會」主任,對臺灣日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民生、軍事等各方面作出詳細調查,並提出《臺灣接管計劃綱要》。

1945年,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陳儀任臺灣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10月25日,陳儀作為臺灣受降代表接受了臺灣日軍的降書。陳儀是從日本手裡「收復」臺灣的大功臣。

(臺灣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向陳儀(右)投遞降書)

陳儀接管臺灣後,管理非常困難。經過50年日治,臺灣上上下下幾乎都不會寫中文,也不會說。政府多為大陸外省人,與島內民眾時常發生衝突。駐臺灣的國軍胡作非為,搶劫欺詐、姦污婦女、開槍傷人等事時有發生。

經濟上,為了支持隨即而來的國共內戰,只好加強盤剝,專買專賣。到1947年,臺灣經濟通貨膨脹,物價一日三漲,更是民不聊生!

這與日治時期的法紀嚴明、繁榮穩定形成強烈對比。臺灣百姓愈來愈敵視國民黨,甚至開始懷念起日治時期。

1947年2月27日,政府緝私人員強搶一名賣私菸婦女,進而誤殺一名百姓,引起了臺灣人的憤怒。從2月28日開始,臺灣人開始遊行示威,這便是臺灣著名的「二·二八事件」。

陳儀立刻宣布戒嚴,出動軍警鎮壓,對民眾開槍掃射,這得民眾的情緒更為憤慨,局勢更加惡化。運動迅速蔓延整個臺灣,全臺響應反抗政府,除了基隆和臺北,所有城市都被運動者佔領。

3月2日,陳儀趕緊向蔣介石申請,調第21軍開赴臺灣「平亂」。至3月8日,軍隊血腥屠殺了約2萬人,鎮壓了這場反抗。事後,陳儀因未能妥善處理,被撤職。

(臺灣嘉義市的二二八紀念碑)

陳儀曾恩於湯恩伯,二人關係形同父子!湯恩伯很受蔣介石重用,擔任京(南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在湯恩伯的推舉下,1948年6月(65歲),陳儀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949年1月,傅作義投降共產黨,北平和平解放。陳儀見國民黨大勢已去,與民革的李濟深聯繫,有心也想率部起義。陳儀派外甥給湯恩伯送去親筆信,想要策反湯恩伯起義。

湯恩伯接到信後,「大義滅親」,匯報給了蔣介石。陳儀萬萬沒想到,自己被最親信的人給出賣了。蔣介石毫不留情地將陳儀撤職,以「勾結共黨,陰謀叛亂」的罪名逮捕。

4月20日,策反無望,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攻佔了南京、上海。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一直退到臺灣。陳儀也被押到臺灣,「即對任何人不再發一言一語,終日如老僧入定」,囚禁於基隆。

1950年6月18日(67歲),蔣介石下令將陳儀槍決。臨終前,陳儀說:「我人死,精神不死,我流的血,是替京滬杭一千八百萬同胞流的血!」

陳儀死後,湯恩伯如喪考妣,終日痛苦,後來退出軍界,病死異國他鄉。

(臨刑前陳儀穿戴整齊,未戴刑具)

陳儀死後,骨灰葬於新北市,家屬立碑「陳公退素之墓」,故意不寫本名。但後來墓園的位置曝光,還是時常遭人噴漆破壞。

1980年6月9日,中共中央追認陳儀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

2011年,陳儀的外孫將陳儀的骨灰用一個背包偷偷背回上海。最終在2014年的6月,安葬於杭州安賢園。

(杭州的陳儀墓)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665篇作品,營員「凌空子」的第49篇作品)

相關焦點

  • 傅作義女兒傅冬菊,北平和平解放最大女功臣,建國後最終結局如何?
    而在抗戰爆發後,傅作義又主動請纓,先後發起奇襲包頭、會戰綏西、收復五原三次戰役,特別是在收復五原戰役中,他們與日軍血戰兩晝夜,擊斃日軍中將水川一夫,還成功收復五原,這次五原大捷創抗戰以來收復失地之先例
  • 歷史上的今天 I臺灣光復前後,陳儀是如何在臺灣推行去皇民化運動的?
    因失敗,清廷被迫割讓臺灣、澎湖,使其成為日本殖民地。如果說丟失臺灣是沒落清王朝的腐敗所致,那麼不久後,取而代之的中華民國政府則給人以另一番感覺。儘管國民政府仍存在種種劣根性,不可否認的是其在外交政策和作為上較之清廷的積極與睿智,體現之一就是在收復臺灣方面的努力。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
  • 馮學榮:收復臺灣之後,發生哪些事?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當時大陸已經開始出現通貨膨脹,為了穩定臺灣民心,當時國民政府收復臺灣之後,並沒有把大陸的「法幣」推行到臺灣,而是在臺灣發行了一種新的貨幣,叫做「臺幣」。 光復事件二:改名換姓 是的,當年收復臺灣,老百姓面臨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要改名換姓。
  • 臺灣228事件「主角」陳儀墓碑骨灰不翼而飛(圖)
    臺灣228事件「主角」陳儀墓碑骨灰不翼而飛(圖)     五股區成州裡長陳林益昨天表示資料照片   中新網2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228事件「主角」陳儀63年前遭槍決後,疑被悄悄葬於五股區龍形山區;住在墓旁的成州裡長陳林益26日表示,陳儀的墓曝光後,常有人來噴字洩憤,最近更發現墓碑和墓前石案不翼而飛,墓內骨灰也似被移走。
  • 李敖:陳儀將軍之死
    他們都是愛國者,後來回到了中國以後呢,各自發展有不同的方向,陳儀呢就在中國最後做到了上將。 陳儀做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這個長官的時候,大家看我這本書,是一九四五年,它有廣播詞的這個紀錄,這就是我收集的這些資料。同時有一點大家看到,這是當時臺灣銀行出的錢,這四個字就是陳儀寫得,陳儀的毛筆字。注意啊,你看到沒有,這是中華民國三十五年,這個為什麼有臺灣銀行呢?
  • 中國再統一,臺灣真光復!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其一,別看現在島內的「臺獨」勢力鬧得非常兇,美國支持的動作空前大,但是中央高層實際上不為所動,仍然堅定地認為「臺獨」不僅成不了事,而且實際上正在走下坡路;其二,雖然當前臺海局勢看上去非常緊張,大陸、美國與臺灣三方的飛機與軍艦正在這個地方競相展示實力,但其實大陸高層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心從未動搖。10月22日,有不少臺灣青年代表也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隨後幾次清王朝派大臣到臺灣進行勸降,都因為鄭經不滿足朝廷提出的條件而沒有促成。而且,鄭經趁三藩之亂,攻佔福建和廣東,並陸續佔領了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惠州等地。
  • 三次收復臺灣,過程有何不同?
    臺灣在失去50年後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從甲午中日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面前,經過不屈不饒、艱苦卓絕的鬥爭,特別是經過八年抗日戰爭,才最終實現臺灣光復。臺灣光復是中國近代以來追求民族解放鬥爭的一個最重要成果。在這個意義上,鄭成功收復臺灣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 中國的每次收復臺灣沒有一次不是靠武力收回的
    和平統一的機率在越來越低,哪怕祖國大陸給出了再大的誠意,拿出了再大福利讓利給臺灣,也無法感動臺灣執政者,在他們的運作下讓和平統一的路越走越窄,離死胡同不遠了;歷史告訴我們,中國每一次光復臺灣都是靠強大的武力收回的,只有把他打疼,打怕,打的不敢抬頭,他們才會乖乖的回歸祖國的懷抱,靠懷柔政策感召不了心術不正的那一群人;長此以往,臺灣民眾的大腦會被執政者洗的乾乾淨淨,最後會洗的忘記了自己祖宗是誰。
  • 姚啟聖:康熙時期收復臺灣最大的功臣卻被貶斥
    他是康熙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還是大清朝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出生於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統的封建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姚啟聖遍覽經史子集,在當地小有盛名。不過,他的科舉考試之路卻並不順暢,直到三十六歲才考中舉人入仕為官。緊接著,他又因為性格耿直和桀驁不馴而屢屢得罪上司,開始了極不順暢的仕途。
  • 五百年來收復臺灣簡史
    75年前的10月,臺灣從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解放,彼時距離《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已過去了整整50年。
  • 割不斷的中華血脈——檔案裡的臺灣光復往事
    1942年8月,美國《幸福》《時代》《生活》三家雜誌組織的所謂「關於戰後和平方案問題研究委員會」印發的一本名為《太平洋關係》的小冊子中提出,戰後應建立一條從夏威夷向西,經中途島、關島、南太平洋各島嶼至臺灣等各戰略要點的橫跨太平洋的防禦地帶,由國際共管,以此來維護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戰略地位。「臺灣國際共管論」一出,立即遭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反對。
  • 【遠望社論】停止扭曲228 臺灣才有和平
    李、扁當政後,每年228已成不可避免的政治儀式:綠營炒作臺灣悲情、扭曲228的真相;國民黨則一再道歉、懺悔,以求洗刷「外來政權」的原罪感。「和平紀念日」的設立,原希望藉由歷史真相的探求,為臺灣社會找到和平與和諧。諷刺的是,此假日設定以來,臺灣島內國家認同的撕裂反更嚴重,每年228不斷助長此岸反中情緒,把彼岸13億同胞塑造成敵人。「和平紀念日」的真實效果,卻讓臺灣離和平越來越遠。
  • 我為解放臺灣說句話:給出時間表,統一大中華!!!
    《我為解放臺灣說句話》,經常發表關於統一祖國,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等類型的文章,直到臺灣解放,祖國統一。請廣大粉絲們繼續不斷的發表自己對解放臺灣的意見建議和想法,那怕是一句話都行,如有戰略性和機密不便公開發表的意見建議,可發本號郵箱:1642600240@qq.com。       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祖國的寶島,讓我們一起努力,為解放臺灣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當何斌替他在臺灣徵稅的時候,他至少三次率領水陸大軍北上,希望攻下明朝故都南京。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1659年的夏天。鄭成功聯合在江浙島嶼上堅持抗清的張煌言等人,一舉攻下了崇明、瓜洲、鎮江,進抵長江,直搗南京。
  • 傅冬菊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怎樣的功勞?你知道嗎?
    傅作義將軍深明大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從而使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傅作義將軍也因此青史留名,但鮮有人知的是,除傅作義將軍外,還有一人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大功,她就是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
  • 國民黨光復臺灣的那些塵封往事
    根本原因是他們為了一黨之私、一己之私,棄大節於不顧,沉迷於消極臺獨那一套,前幾天國民黨黨團總召集人還提出中國國民黨去掉「中國」兩字的提議。歷史終歸是歷史,決不是幾句花言巧語就能改變。光復臺灣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值得自豪大事,但國民黨在接收臺灣時,卻充分暴露了它的反動派腐朽本質。
  • 臺灣「二二八」風雲的臺前幕後
    光復後的臺灣大環境  臺灣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重創,戰後臺灣農業產值只有1937年的49%,工業產值則不到33%。此外學校、商店、工廠、醫院、鐵路、發電廠等建設也受到戰火嚴重破壞,加上日本政府停止歸還在臺灣發行的各種債券,使臺灣民眾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 鄭成功的長孫,被自家人冤死,若他活著,康熙收復臺灣沒這麼容易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打臺灣,臺灣兵敗,臺灣第三代延平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至此,康熙收復臺灣。殊不知,若鄭成功的另外一個孫子還在世,恐怕康熙沒那麼容易收復臺灣,這個人,就是鄭克臧。關於,鄭克臧的故事,還要從康熙元年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