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在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後,重回祖國懷抱。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團結御辱的結果。為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本文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檔案為依託,還原那段臺灣命運始終與祖國休戚相關的過往,見證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清政府將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來,臺灣各界悲憤異常,「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日本佔領臺灣後,為徹底斬斷臺灣與祖國的聯繫,推行奴化政策,將臺灣同胞視為亡國奴,政治上歧視,經濟上榨取,文化上奴役。備受欺凌的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思念與日俱增,希望臺灣能早日回歸祖國。在日據臺灣時期,對於被動取得的日本國籍,臺灣人民並不認同。其中,臺灣國民黨原主席連戰的祖父連雅堂回歸祖國復籍更名就是典型一例。
連雅堂即連橫,著名愛國詩人、史學家,祖籍福建龍溪,其先人於清康熙年間移居臺灣。1878年2月,連雅堂誕生於臺南縣馬兵營。1895年,中國在甲午海戰中慘敗,清廷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第五條規定:「條約文本互換後,日本準臺灣本地居民退出界外;但限期屆滿尚未遷徙者,均視為日本臣民。」1897年5月8日即所謂「限期屆滿」之日,是臺灣同胞決定去留的最後一天。連雅堂因其母患病在床,一家人未能離臺外遷,一夜之間便屈辱地成為有「日本國籍」的人。連雅堂認為這對堂堂中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
1914年1月31日,連雅堂為申請恢復中國國籍事致民國北京政府內務總長的呈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1912年,民國北京政府擬定了《國籍法》。為洗刷恥辱,連雅堂於1914年1月31日向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提交了呈文,請求恢復其中國福建原籍,並附《願書》《保證書》各一件。他在呈文中寫道:「具呈人連雅堂,原籍福建龍溪縣馬崎社……茲依中華民國國籍法第十八條及施行規則第六條所規定,呈請許可復籍。」2月5日,內務部即批准其請求。在領到中國國籍執照後,連雅堂又呈文內務部,申請將姓名改為連橫,取「凌雲健筆意縱橫」之意,以此新名抒發報國之志。內務部於2月13日收到呈文,第二天即按手續批准。
1914年2月5日,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為批准連雅堂申請恢復中國國籍事致福建民政長的令。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在日本的統治下,連雅堂公然奔赴大陸、恢復中國國籍並更名,他的勇氣和氣節令人感佩。此舉是對日本侵略者的藐視和抗議,也代表了眾多臺胞的心聲。
自從臺灣被日本強佔後,中國政府和各界有識之士一直在為收復臺灣殫精竭慮,尤其在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收回臺灣的目標更加明確。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鄭重宣布「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關係者,一律廢止」,割讓臺灣的《馬關條約》當然也在廢止之列。
然而,對於戰後的臺灣,美國卻另有所圖。1942年8月,美國《幸福》《時代》《生活》三家雜誌組織的所謂「關於戰後和平方案問題研究委員會」印發的一本名為《太平洋關係》的小冊子中提出,戰後應建立一條從夏威夷向西,經中途島、關島、南太平洋各島嶼至臺灣等各戰略要點的橫跨太平洋的防禦地帶,由國際共管,以此來維護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戰略地位。
「臺灣國際共管論」一出,立即遭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反對。中國方面明確表示,臺灣不是無主之地,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共產黨迅速做出反應。《新華日報》連續刊載總編輯章漢夫等人撰寫的《羅斯福的外交政策及其反孤立思想的演進》《戰爭與戰後問題》《臺灣,回到祖國來!》等社論,嚴正指出,這種論調完全無視中國和臺灣的歷史關係,破壞中國領土完整,有把正在進行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演變為「分贓戰爭」的危險,應該引起全世界的警惕,並號召全國人民「應該用最大的力量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國民黨利用《中央日報》《掃蕩報》等發表大量社論、社評,批駁「臺灣國際共管論」,並將《太平洋關係》全文披露,令國人周知。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在報紙上發表《關於戰後世界改造之危險思想》等文,從法理、歷史、國際關係等角度對「臺灣國際共管論」進行批判。
就連一些沒有黨派背景的報紙、雜誌,也不約而同對「臺灣國際共管論」進行批駁。如《大公報》就闢出專欄,不遺餘力地發表社論及討論文章抨擊此論調。其中一篇《中國必須收復臺灣——臺灣是中國的老淪陷區》的社論稱,「把臺灣看作單純的日本的殖民地,忘記它的歷史,不明它的現狀,以為脫離了日本,臺灣就像十字街頭的流浪兒,可隨便安排給任何一個慈善機關收養,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在這裡糾正這種觀念,鄭重向世界公言:臺灣是中國的老淪陷區,我們不能看它流落異國,戰後中國一定要收復這塊土地。……盟國之中如有人作此想頭,必受中國人的強烈反對。就臺灣的國防地理論,它是中國東南海疆的屏障,它與海南島是中國監視海疆的一對眼睛,誰願意讓人拆去屏障?誰願意讓人挖去眼睛?」
中國政府和人民收復失地的決心使美國不敢一意孤行。1943年11月23日,中、美、英三國領導人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議,討論戰後世界格局問題。中國政府對此次會議非常重視,會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中國代表團在赴會之前,就向美國表明了戰後收回臺灣、澎湖列島的意向。會上,中國政府堅持了原則立場,提出了收復包括臺灣、澎湖列島在內所有失地的要求,得到了美、英兩國的認可。開羅會議結束後,《開羅宣言》也獲得了史達林的贊同。12月1日,由中、美、英三國首腦籤署的《開羅宣言》正式公布。宣言規定:「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開羅會議後,中國收復臺灣已成定局,戰後接收臺灣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式啟動。
1944年4月17日,國民政府成立了涉臺工作機構——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臺灣調查委員會(以下簡稱「臺調會」),陳儀任主任委員。陳儀,1934年至1941年擔任國民黨福建省主席,主閩期間非常關注臺灣問題。1935年,他曾赴臺灣考察,注意收集臺灣的各種資料,返閩後撰寫了《臺灣考察報告》。
1944年5月10日,陳儀為戰後臺灣教育接管事致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函(部分)。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臺調會自成立後就著手從三個方面積極準備:一是收集臺灣有關資料;二是培訓接收人員;三是起草《臺灣接管計劃綱要》,為將來處理涉臺事務做好接管人員、章程等準備工作。其中《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對戰後收復臺灣作了全面的規劃,內容涵蓋內政、外交、軍事、財政、金融、工礦事業、教育文化、交通、農業、社會、糧食、司法、衛生、土地等15個方面,成為戰後接管臺灣的綱領性文件。以臺灣光復後的教育接收與重建工作為例,日本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時期,推行「奴化和皇民化」教育,所以戰後教育方面的接收和重建,必將任重而道遠。1944年5月10日,陳儀在給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陳立夫的一封信中指出:「臺灣收復以後,應做工作自然很多。但弟以為最重要的一種卻是教育。臺灣與各省不同,他被敵人佔據已四十九年。在這四十九年中,敵人用盡心計,不斷的施行奴化教育。不僅奴化思想而已,並禁用國文、國語,普遍的強迫的實施日語、日文教育,聞日語講習所達七千餘所之多,受日語教育者幾佔臺人之半數。所以,臺灣五十歲以下的人,對於中國文化及三民主義差不多沒有了解的機會,自然是茫然。這真是十二分的危險。收復以後,頂要緊的是根絕奴化的舊心理,建設革命的心理,那就為主的要靠教育了。」在《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中,臺調會強調「接管後之文化設施,應增強民族意識,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機會,提高文化水準」的同時,提出有關「教育文化」接管的12條具體規定,為日後的教育接管提供了既有指導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依據。
臺調會作為戰時專門負責籌劃戰後收復臺灣的職能機構,為光復臺灣作了較為細緻的準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開始實施收復臺灣的工作。
8月27日,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不久又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籤字儀式在南京舉行。14日,中國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率部飛抵臺北,市民仰望天空,歡呼雀躍。據當時報紙報導:「飛機降落在機場上的一剎那,早已等候在機場上的同胞報以熱烈的掌聲與激情的歡呼。美麗的澎湖,風光旖旎,海港的雄壯,和島上七萬多同胞回歸祖國的激動心情,非筆墨所能形容。」
10月17日,國民政府派往臺灣接收的陸軍70軍經過四晝夜的海上顛簸,終於在基隆港登岸。基隆市民幾乎全城出動,扶老攜幼,迎接祖國的軍隊。火車進入臺北時,30萬市民夾道歡迎,充分表達了臺灣同胞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10月25日上午,中國戰區臺灣省對日受降儀式在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隆重舉行。受降當天,公會堂門口牌樓上,「慶祝臺灣光復」6個大字特別醒目,大廳的臺上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像,臺上還有象徵勝利的「V」形圖案。
上午10時,禮炮齊鳴,中國受降主官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宣布:中國戰區臺灣省對日受降典禮正式開始。在驗明日方投降代表身份後,陳儀下達第一號命令:「臺灣日軍業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九日在南京投降,本官奉中國陸軍總司令何轉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之命令,為臺灣受降主官,茲以第一號命令交與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受領,希即遵照辦理。」安藤利吉用毛筆顫抖地在受領證上簽字蓋章後,由臺灣軍參謀諫山春樹轉呈陳儀,陳儀審閱無誤後,命日方代表退出。短短5分鐘,受降典禮結束。陳儀即席發表廣播講話,並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告給中國全體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下午3時,臺灣各界人民代表在公會堂舉行盛大的臺灣光復慶祝大會,陳儀率黨政軍及各方代表出席,並致祝詞,對臺灣重回祖國版圖表示熱烈祝賀。臺北40餘萬市民,「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彩燈,相逢道賀,如迎新年,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於全市,途為之塞」。
1946年1月12日,經島內臺胞多次請願,國民政府又頒布《恢復臺灣同胞國籍令》,規定:「查臺灣人民,原系我國國民,受敵人侵略,致喪失國籍。茲國土重光,其原有我國國籍之人民,自1945年10月25日起,應即一律恢復我國國籍。」
經過50年的浴血奮鬥,臺灣終於從日寇的鐵蹄下回到祖國的懷抱。臺灣光復,是永載民族史冊的光輝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