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清朝第一支水師部隊建立的時候,施琅就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水師提督。之後出兵收復臺灣立下大功,於是就得到了康熙帝的接見,不過這裡面有個有趣的傳聞,都知道施琅有7個兒子,在面見康熙的時候,施琅一一向皇帝介紹了自己兒子的品性特長,唯獨卻沒有提到自己的次子,這是很讓人奇怪的事,可以直接和皇帝對話,向皇帝推薦自己的兒子,那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康熙帝雖心有疑慮,但是也並沒有多問,在很多年以後康熙帝終於才明白施琅這麼做的深意,究竟施琅隻字不提次子是有什麼緣由呢?且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其中的內幕。
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施琅的生平事跡,歷史上對於施琅的評價也是有很大爭議的,因為他一開始是想要反清復明的,不過在後來的時候和鄭成功產生了矛盾,而鄭成功更是怒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兄弟,這樣的仇恨使得他沒法繼續待下去,於是就選擇投降清軍,並且他也是相當能幹的人才,立下很大的功勞,可以說是成功洗白了。那麼施琅在向康熙帝推薦自己兒子的時候,為何偏偏忽視了自己的次子呢?這位神秘的次子身上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再讓我們來看一下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好幾位斷案如神公正為民的清官,有不少描寫他們的書籍比如《包公案》、《海公案》還有《施公案》,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就是這《施公案》主角的原型。
《施公案》的主人公叫做施仕倫,是一位大大的清官,兩袖清風,不畏強權,破獲數十起大案,為百姓除暴安良,保一方安寧。小編以為要破獲大案需要的不僅是敏銳的觀察力還有超脫常人的智謀,所以說這位廣受好評和讚譽的施公多半是一位如福爾摩斯一般高智商的能人,更為難得的是他還能夠處處為百姓著想,秉公清廉,簡直就是完美官員的化身。
《施公案》是一部小說,自然會有一定的藝術加工成分,不過也是基於一定的歷史事實。他的原型就是康熙年間的著名官員施世綸,這在《清史稿》中就有相應的記載,施公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清官,得到了很多官員的讚賞和認可,就連康熙都注意到了他的存在。不過就連康熙也沒有想到這位施世綸官員和施琅會存在什麼聯繫。直到施琅去世的時候,施世綸請假回家守孝這才使得他們之間的關係曝光。這關係隱藏的也夠深的啊!不過在古代可沒有什麼狗仔隊,也沒有什麼追星族,信息傳遞也沒有那麼及時,所以大家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也很正常。再加上開頭的時候我們就提到施琅本人在皇帝面前都沒有提及自己的這個兒子,那麼旁人更加無從得知了。那麼施琅到底是為什麼沒有和皇帝舉薦自己的老二呢?
對此小編也是十分好奇的查閱資料並加以分析。
第一施琅也許不太喜歡自己的次子,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不太好,所以在皇帝面前故意忽略不提。對於這樣的說法小編認為並不太符合歷史事實,從施琅投降清軍的事由來看,因為鄭成功殺了自己的父親弟弟才使得施琅憤而叛離投降清軍,可見施琅是一位十分注重親情倫理的人。而且施琅過世之後,施世綸也是馬上回家守孝,所以兩人之間父子不和的說法不太站得住腳。
第二施琅在自己的7個兒子中最滿意的就是自己的次子,也對他的能力十分的自信,相信即使自己不加以提攜,他也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脫穎而出,獲得成功。這種說法應該比第一點父子不和更加讓人信服一些。根據施琅本人曾向康熙提出合理選拔人才的建議,可以得知施琅是很有用人識人的眼光的。而施世綸顯然沒有辜負自己父親的期望,為官期間政績斐然,獲得朝廷和百姓的一直稱讚,在《清史稿》中就有對施公的讚譽之詞,「聰強果決,準抑豪猾,禁胥吏,所至有惠政」,評價也是相當高了。而百姓自然就會傳頌這位清官的各種事跡,於是在後世慢慢就有了《施公案》這本小說著作。而康熙在後來得知施世綸和施琅之間的關係時也是終於明白了當年施琅閉口不提次子的緣由,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一天,你們說是吧?而施琅作為一名降將能夠得到清政府的器重委以重任,並成功首富臺灣,他的兒子想必也差不到哪裡去吧,網友們你們覺得呢?
再讓我們回到開頭假設其實施琅沒有向康熙提及自己次子這件事也並不符合歷史真相呢?根據一些野史資料有說因為施琅是靖海侯,所以施世綸根本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在僅僅26歲的年紀時就直接蔭封為江蘇泰州知府,所以關於他是否真的是憑藉自己的能力當官也成為未知數,而施琅和康熙之間的這樁趣聞往事也因此籠罩上了一層迷霧。究竟歷史真相是什麼?還是有待各位有識之士繼續研究考證,相信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讀者朋友們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