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進京跟康熙介紹7個兒子,唯獨不提次子,多年後康熙才明白

2021-02-13 一切是浮雲

施琅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清朝第一支水師部隊建立的時候,施琅就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水師提督。之後出兵收復臺灣立下大功,於是就得到了康熙帝的接見,不過這裡面有個有趣的傳聞,都知道施琅有7個兒子,在面見康熙的時候,施琅一一向皇帝介紹了自己兒子的品性特長,唯獨卻沒有提到自己的次子,這是很讓人奇怪的事,可以直接和皇帝對話,向皇帝推薦自己的兒子,那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康熙帝雖心有疑慮,但是也並沒有多問,在很多年以後康熙帝終於才明白施琅這麼做的深意,究竟施琅隻字不提次子是有什麼緣由呢?且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其中的內幕。

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施琅的生平事跡,歷史上對於施琅的評價也是有很大爭議的,因為他一開始是想要反清復明的,不過在後來的時候和鄭成功產生了矛盾,而鄭成功更是怒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兄弟,這樣的仇恨使得他沒法繼續待下去,於是就選擇投降清軍,並且他也是相當能幹的人才,立下很大的功勞,可以說是成功洗白了。那麼施琅在向康熙帝推薦自己兒子的時候,為何偏偏忽視了自己的次子呢?這位神秘的次子身上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再讓我們來看一下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好幾位斷案如神公正為民的清官,有不少描寫他們的書籍比如《包公案》、《海公案》還有《施公案》,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就是這《施公案》主角的原型。

《施公案》的主人公叫做施仕倫,是一位大大的清官,兩袖清風,不畏強權,破獲數十起大案,為百姓除暴安良,保一方安寧。小編以為要破獲大案需要的不僅是敏銳的觀察力還有超脫常人的智謀,所以說這位廣受好評和讚譽的施公多半是一位如福爾摩斯一般高智商的能人,更為難得的是他還能夠處處為百姓著想,秉公清廉,簡直就是完美官員的化身。

《施公案》是一部小說,自然會有一定的藝術加工成分,不過也是基於一定的歷史事實。他的原型就是康熙年間的著名官員施世綸,這在《清史稿》中就有相應的記載,施公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清官,得到了很多官員的讚賞和認可,就連康熙都注意到了他的存在。不過就連康熙也沒有想到這位施世綸官員和施琅會存在什麼聯繫。直到施琅去世的時候,施世綸請假回家守孝這才使得他們之間的關係曝光。這關係隱藏的也夠深的啊!不過在古代可沒有什麼狗仔隊,也沒有什麼追星族,信息傳遞也沒有那麼及時,所以大家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也很正常。再加上開頭的時候我們就提到施琅本人在皇帝面前都沒有提及自己的這個兒子,那麼旁人更加無從得知了。那麼施琅到底是為什麼沒有和皇帝舉薦自己的老二呢?

對此小編也是十分好奇的查閱資料並加以分析。

第一施琅也許不太喜歡自己的次子,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不太好,所以在皇帝面前故意忽略不提。對於這樣的說法小編認為並不太符合歷史事實,從施琅投降清軍的事由來看,因為鄭成功殺了自己的父親弟弟才使得施琅憤而叛離投降清軍,可見施琅是一位十分注重親情倫理的人。而且施琅過世之後,施世綸也是馬上回家守孝,所以兩人之間父子不和的說法不太站得住腳。

第二施琅在自己的7個兒子中最滿意的就是自己的次子,也對他的能力十分的自信,相信即使自己不加以提攜,他也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脫穎而出,獲得成功。這種說法應該比第一點父子不和更加讓人信服一些。根據施琅本人曾向康熙提出合理選拔人才的建議,可以得知施琅是很有用人識人的眼光的。而施世綸顯然沒有辜負自己父親的期望,為官期間政績斐然,獲得朝廷和百姓的一直稱讚,在《清史稿》中就有對施公的讚譽之詞,「聰強果決,準抑豪猾,禁胥吏,所至有惠政」,評價也是相當高了。而百姓自然就會傳頌這位清官的各種事跡,於是在後世慢慢就有了《施公案》這本小說著作。而康熙在後來得知施世綸和施琅之間的關係時也是終於明白了當年施琅閉口不提次子的緣由,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一天,你們說是吧?而施琅作為一名降將能夠得到清政府的器重委以重任,並成功首富臺灣,他的兒子想必也差不到哪裡去吧,網友們你們覺得呢?

再讓我們回到開頭假設其實施琅沒有向康熙提及自己次子這件事也並不符合歷史真相呢?根據一些野史資料有說因為施琅是靖海侯,所以施世綸根本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在僅僅26歲的年紀時就直接蔭封為江蘇泰州知府,所以關於他是否真的是憑藉自己的能力當官也成為未知數,而施琅和康熙之間的這樁趣聞往事也因此籠罩上了一層迷霧。究竟歷史真相是什麼?還是有待各位有識之士繼續研究考證,相信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讀者朋友們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施琅向康熙介紹7個兒子,卻唯獨不提2兒子,多年後康熙才恍然大悟
    而原本在臺灣的施琅因為和鄭氏家族鬧翻,他選擇了投降,後來施琅積極地準備進攻臺灣,終於獲得了大勝,了卻了康熙的一樁心病。康熙不吝讚賞施琅這個人才,甚至賜給了他三眼花翎,還要讓他享盡榮華,對他的孩子也多加提銜,可以說施琅一人蔭蔽了整個家族。對於施琅而言,康熙既然要嘉獎自己,那可得把握機會,把自己的孩子推銷出去,這樣也能讓孩子在朝中謀得一職半位,自己死後也不用擔心家族凋零。
  • 讓康熙老淚縱橫的大臣:助力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力保施琅收復寶島
    九年後,為了預祝七十大壽,康熙又搞了一次千叟宴,並且把最喜歡的孫子弘曆介紹給眾人。 六十年後,這位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仿效爺爺康熙,同樣搞了兩次千叟宴。最多的一次,宴請了3000多老者,一派普天同慶的景象。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康熙為什麼能把臺灣「談」著收回
    強大的自信和不懈的努力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剛剛接到任命的福建水師提都施琅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摺中,特別強調清政府統一臺灣的「三大必勝」條件:一是政治上,「新平三藩」天下歸心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與臺灣鄭氏集團談判一直沒有中斷。而且,康熙皇帝每次都最大可能地表達誠意。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剛剛收復臺灣就因病去世。次年,清廷立即派出使者往廈門招撫鄭成功的兒子、繼位者鄭經歸順。鄭經則以「請如琉球、朝鮮例,不登岸,不剃髮易衣冠」為由,致和談無果而終。
  • 大清收復臺灣,為何只有施琅能夠勝任?施琅有何過人之處?
    施琅知道後哎呀我去~~~勃然大怒,就去抓曾德,鄭成功說你不能抓他,那我的親兵,施琅根本不叼他,直接就把這個曾德給宰了,所以這種行為就等於~~~啪~啪~啪打領導的臉啊!
  • 康熙二十多年的左膀右臂:納蘭明珠,為何結局遭到罷黜不再受重用
    但是他最出名的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兒子納蘭性德,一首《木蘭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成了無數情侶分手的代言詞。今天咱不說兒子,來說說他父親的故事。納蘭明珠也算是康熙重臣,可是怎麼就到老還把官丟了。納蘭明珠,正黃旗,滿洲。葉赫那拉氏,當年太祖滅了葉赫那拉氏,明珠的父親投降。明珠也跟著父親投降了大清,當然從侍衛開始做起,一直做到內務府郎中。康熙三年,升為總管。康熙五年,授弘文苑學士。
  • 觀劇:康熙王朝
    需要聲明的是:電視劇與真實歷史有一些差別,以下我記錄的相當於劇情,當然會跟真實的歷史有一些出入。         順治皇帝是孝莊太后(皇太極的妻子)的兒子,生下來卻沒有被孝莊太后抱過,也沒有吃過她的一滴奶,經常看到的是奶娘,而不是親額娘。孝莊碰到了一個在天花病時活下來的小女孩,並給她取名蘇麻喇姑(真實歷史中蘇麻喇姑與孝莊年齡相仿),讓她服侍玄燁。
  • 《康熙王朝》雖然堪稱經典電視劇,但是不符合歷史之處也有這麼多
    拍攝於2001年,由陳家林,劉大印導演的大型歷史連續劇《康熙王朝》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它詳細介紹了從順治末年到康熙大帝逝世其中六十多年的歷史,該劇從播放開始就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不符合歷史之處,今年我帶大家盤點一下康熙王朝的不符合歷史的地方。
  •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幫康熙拿下臺灣後,功勞巨大的施琅被冠以靜海侯的稱號。按說,這麼大的人物歷史應該會將他的事情講述。但是,在清朝的歷史資料中對於施琅的臺灣記錄並不多。相反,從極少的史料記載看,他的名聲很差。施琅早年在鄭芝龍統治下,後來與鄭成功一起對抗清朝,並從荷蘭手中奪回臺灣。
  • 平庸之主鄭經遇上康熙,被兵不血刃收復臺灣也是無能為力
    前文交代了施琅和姚啟聖的來龍去脈,康熙已經為收復臺灣選將定計。
  • 為康熙立下汗馬功勞的十位將帥,你認識幾個?
    清朝宗室大臣、傑出的軍事統帥,順治帝次子。康熙六年,封為裕親王、議政大臣。康熙二十九年,授撫遠大將軍,隨康熙徵討噶爾丹,率領清軍佔古北口,攻打烏蘭布通,大敗叛軍噶爾丹,取勝還師。 4、愛新覺羅·傑書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康熙當政的時候臺灣還在鄭氏家族手中,當時的康熙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而鄭經又在沿海搞事情,把康熙搞的很是惱火。 再加上水師提督施琅上奏,奏本中對留住臺灣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闡明,讓康熙意識到臺灣的珍貴,所以為了大清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康熙帝決定拿下臺灣。
  • 鄭成功的長孫,被自家人冤死,若他活著,康熙收復臺灣沒這麼容易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施琅攻打臺灣,臺灣兵敗,臺灣第三代延平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至此,康熙收復臺灣。殊不知,若鄭成功的另外一個孫子還在世,恐怕康熙沒那麼容易收復臺灣,這個人,就是鄭克臧。關於,鄭克臧的故事,還要從康熙元年說起。
  • 康熙要把臺灣賣掉,這個人一句話,康熙迷途知返
    就在康熙和他的大臣們,準備把臺灣送給荷蘭人的時候,有一個漢奸很著急,看到了臺灣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於是對康熙說了一句話,最終康熙才迷途知返,將臺灣納入統治。  第一種,扔了  北京的皇宮裡,康熙皇帝和大臣卻很搞笑的開會討論「要不要臺灣」的問題。
  • 康熙20多個兒子,各個才華橫溢,唯獨此人是草包卻活得最好
    康熙的20個兒子去了哪裡?你現在有後代嗎?現在告訴你,事實是驚人的!首先,康熙皇帝顯然有20多個兒子。
  • 《康熙王朝》:短短50集,陳道明老師卻為我們演繹了康熙的一生
    ,但是掌握在康熙手裡的滿族子弟常年不打仗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驍勇善戰。同時吳三桂犯了致命錯誤,陳兵長江南岸卻遲遲不敢渡過長江直逼京師,失去了戰略上最有利的時機,使康熙的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康熙調西北的勤王大軍趕到江漢組成牢固的防線,迫使吳三桂停止進軍。除周培公一路漢軍在破察哈爾後揮師西南直逼叛軍外,康熙又授安親王嶽樂為安遠平寇大將軍,授康親王傑書為奉詔大將軍,授裕親王福全為輔國大將軍,率兵轉戰各地。各路大軍相互配合多路攻擊,與吳三桂的叛軍展開了殊死拼殺。
  • 鹿鼎記:康熙識破韋小寶的身份後,動了殺心,給了他一項任務
    一在鹿鼎記中,小混混韋小寶進宮沒多久,就跟小皇帝康熙成為了好朋友。他們是摔跤玩出來的交情,自然非同一般。有時候,給老闆再亮眼的業績表,也不如陪老闆踢一場球,大汗淋漓中,升職加薪都不是問題。韋小寶通過捷徑走向人生巔峰,固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但是跟他個人的機靈懂事也是分不開的。
  • 《康熙大帝》:康熙算哪門子的小說主角?
    再之後,打臺灣,治黃河,短短三十年,康熙便扭轉了亂世的兵荒馬亂,創造了海晏河清的盛世。一切欣欣向榮,玄燁的傳奇人生似乎到此圓滿結束。作者二月河敏銳地把握了歷史逃不開的規律:盛世背後,仍然隱藏著衰敗的危機。果不其然,人到老年,康熙皇帝的人生再翻新篇,來了一場堪稱全書最熱鬧的大戲:九子奪嫡。九個兒子,爭一個皇位。
  • 康熙問臣子:你家幾個孫兒?臣子回答13個,康熙:你告老回鄉吧
    只是李光地一生成績出色,幫助康熙平定三藩,推舉了施琅,視察黃河,治理水患,提督順天學政等,康熙曾親口誇讚他「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花甲之年後,李光地榮登相位。出任文淵閣大學士的李光地,生前曾經多次參與康熙王朝的重要事件,康熙廢太子時也曾召見李光地商議。身為漢臣的領頭人,康熙朝的元老,李光地總能替康熙出謀劃策,令康熙十分激賞。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重用養馬的姚啟聖?真相讓人汗顏
    康熙在聽取了周培公的的建議後,通過跟索額圖打聽姚啟聖的為官之道,更加好奇姚啟聖到底是何方神聖。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呢,身邊的奴才挨打讓本來就不看好姚啟聖的康熙很窩火,就賭氣把其關了起來,並說到:朕就不信離開了姚屠夫,朕就得吃連毛豬。結果現實很打臉,康熙很快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