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唯一聯繫人微信號:fhytbb 備註商務合作
這是我馮學榮的圈子,請掃碼加入和我交流,有問必答,我每天會在圈子裡分享有趣文章
什麼叫「翰林院」
許多歷史愛好者都知道「翰林院」這個東西。
那麼,什麼叫翰林院?翰林院是幹什麼的?
簡單地說,翰林院一開始是皇帝的文藝俱樂部,後來變成了皇帝的秘書處,再後來變成了皇帝的人才儲備中心。
用箭頭來演示,翰林院的演化歷史是這樣的:
皇帝的文藝俱樂部→皇帝的秘書處→皇帝的人才儲備中心。
具體一點說,事情是這樣的:
從唐朝開始,就有翰林院,一開始是大唐的皇帝,搜羅了各地的文學人才、醫卜人才、書畫人才等,集中養起來,和皇帝一起玩,也就是皇帝的文藝俱樂部,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但是到了後來,例如說到了唐玄宗時期,翰林院進化了,變成不僅僅是皇帝的文藝俱樂部,而是變成了皇帝的秘書處,負責幫皇帝起草各種詔書、機密文件、聖旨、法令、國書等。
再到了後來,例如說明清時期,翰林院又變了,變成了人才儲備中心,平時皇帝喜歡的人才、看上的人才,一時半會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安排的,那麼就安置在翰林院,養起來,發工資,不過,工資也不白髮,翰林院平時負責給皇帝做這些事:修撰史書、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試的考官。偶爾,皇帝需要的時候,也叫你來,參政議政。
不過,翰林院並沒有實權,不是實權官職,不參與機密大事的決策,只是在皇帝需要你的時候,才叫你來提供參考意見。
那麼,翰林院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呢?
答案是:清末開展政治改革,1905年廢除科舉,以學校教育來代替科舉制度,於是,翰林院很快就被淘汰了、裁撤了。
古代中了狀元安排啥崗位
那麼,這順帶引出另一個同樣有趣的問題:古代中國人考中了狀元,一般分配什麼工作崗位呢?是不是一考中狀元,立馬就當大官呢?
答案是:想得美!
皇帝不是傻子。
考中了狀元,只能證明你書讀得不錯、文章寫的好、八股文作得熟練,並不能證明你有多大實幹能力,也不能說明你是個真正的人才,更不能證明你是個好官。
那麼,古代人考中了狀元,一般分配什麼崗位呢?
答案是這樣的:多數朝代的狀元,考中了之後,一般都是先分配到翰林院。
是的,你沒有看錯,在古代,你考中了狀元,一般是先安排你到翰林院去,前面我說了,翰林院,是一個人才儲備中心。
狀元分配到翰林院報到,一般授予「修撰」的職位,是六品官,大家都知道古代是九品中正制,六品官,不是大官,倒數第四級,是個小官。
是的,考中了狀元,你一般先做六品小官,皇帝不是傻子,他知道你剛從書齋裡出來,沒有社會經驗,先把你安排到翰林院,實習一下,歷練一下,等候皇帝未來的安排和任用。
中了狀元,被皇帝欽點,分配到翰林院,這在古代,叫做「點翰林」。點了翰林之後,看你在翰林院的表現,表現好的,碰巧朝中有職位空缺的,你就補上去、成為中央高官。所以古代狀元成為高官的路徑一般是這樣的:
科舉→翰林→朝臣。
如果你在翰林院表現不好、不突出,那麼,皇帝可能會把你下放到地方去,做知縣等一類的地方官,叫你從基層做起,那也是給你鍛鍊的機會,積累點社會經驗,也未必是壞事。
親愛的粉絲,是不是又長見識了。
古代為何有長子繼承制
我們知道,日本在歷史上,曾經長期實行「長子繼承制」。比如說一個日本家庭,有三個男孩,那麼父親死了之後,只有太郎能繼承父親的遺產,而次郎、三郎,則不能繼承父親的遺產,他們只能浪跡天涯,另謀發展。
從我們看來,日本歷史上這種繼承制,貌似非常不公平。
那麼,這種制度,是從哪裡來的呢?
答案會令你吃驚:是學中國的。
原來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也曾經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的。
在漢代以前,中國也是長子繼承制,當時一個諸侯的封地,也只有長子才能繼承,其他的小兒子,都分不到的。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皇帝想削弱諸侯的力量,所以實行了一個政策,叫做「推恩令」,就是說從今以後,不但長子有繼承權,所有的兒子,都有繼承權。
這在當時,叫做「諸子均分制」。
上有所行,下有所效。
上層建築放棄了長子繼承制,那麼民間也就學習上層建築。
原本民間的大地主,長子繼承,所以家業能夠代代相傳,後來學習上層建築,也搞起了「諸子均分制」,所以,100畝土地的地主,被10個兒子一分,每個兒子就只有10畝地了。
所以,中國也就開始「富不過三代」了。
同理,中國古代皇位的傳承,一般也是採用「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最早出生的那個男孩,繼承皇位。
換句話說就是:大哥繼位。
這個制度從周朝開始,就正式確立了。
可是,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為什麼要長子繼承呢?
答案是:這個制度,是在不斷試錯、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並固定下來的。
什麼教訓呢?
因為早年沒有「長子繼承制」的時候,皇子之間曾經為了爭奪皇位,彼此殘殺,血流成河,頻繁發生人倫慘劇。
這就是歷史教訓,血淋淋的歷史教訓。
你如果不立一個規矩的話,那麼多的兒子,皇位傳給誰呢?結果經常造成兄弟之間,你殺我,我殺你。
於是,皇帝們後來都學精了,定下規矩:長子繼承。
規矩立下來,其他的皇子從出生開始,就知道這個規矩,從小就被灌輸這個觀念:皇位天經地義,是大哥的,不是我的,我不能有非分之想。所以,長大之後,他們也就不會去搶。
那麼這個「長子繼承制」在中國,是什麼時候廢除的呢?
答案是:清朝雍正時期。
雍正發明了秘密建儲制,終結了長子繼承制
事情是這樣的:
雍正皇帝認為,中國傳統的長子繼承制,雖然能夠消除皇子之間的爭端,但是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長子未必優秀。
長子未必就是皇子當中最優秀的那個。
所以,雍正皇帝不認同這個制度。
於是,雍正皇帝決定改革。
雍正發明了「秘密建儲制」,也就是說,皇位的繼承人,由「汗阿瑪」(皇父)來決定,但是,秘密決定,不告訴任何人,等汗阿瑪快要死了,才公諸於眾,詔告天下。
什麼是「通電全國」
我們在各種歷史類文章和書刊裡,經常看到「通電全國」這個詞,例如「某某某通電全國宣布下野」、「某某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某某通電全國宣布起義棄暗投明」等等。
請問,「通電全國」是什麼意思?
在清末和民國時期,人們「通電全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呢?
首先說說「通電全國」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群發信息給全國人民,就是「通電全國」。例如說今年中央防疫辦公室群發簡訊息給每一個有手機的公民,呼籲大家戴口罩,這個群發簡訊的行為,就叫做「通電全國」。
為什麼要「通電全國」呢?因為這個事不但重要,而且很急。
不過,清末和民國時期,那時的人們還沒有手機,中央機關和某些名人,不可能發簡訊,他們具體是如何「通電全國」的呢?
答案是:發電報。
是的,當時沒有手機,「通電全國」,就是指發電報給全國各大媒體。
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通電全國,發表八項救國主張
當時具體的操作是這樣的:
把電報內容草擬好,到電報局去,翻開民國當時的「電報號碼本」,發給當時全中國所有的一級電報局、二級電報局、政府機關新聞處、大中城市的新聞社、大報社、小報社等單位。
這就叫做「通電全國」。
一級電報局、二級電報局、大報社、小報社等單位,同時接到同一份電報,例如說「黎元洪通電全國宣布下野」,那麼這個消息,所有的大小報社,都知道了,然後第二天早上,新鮮的報紙出爐上街,頭條就是「黎大總統通電全國宣布下野」。
當時的「通電全國」,就是這麼回事。
當時發電報是按字數收費的,很貴,「通電全國」在清末民初時期,一般人是「通電」不起的,所以「通電全國」這種高消費的事情,在當時,只有機關單位、社會名流才負擔得起。
親愛的粉絲,您讀懂了嗎。
馮學榮電子文集,每集約200頁、含文約30篇,PDF格式,包括《馮學榮談經濟常識》、《馮學榮說大千世界》一套五冊、《馮學榮精品散文集》一套四冊、《世界的真相其實很有趣》、《馮學榮雜文集》一套兩冊、《馮學榮談歷史》一套五冊、《日本為什麼侵華》、《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馮學榮談財富、三觀與自由》、《親歷北洋:從共和到內戰》、《中國歷史的側面Ⅱ》,共24本電子文集,粉絲優惠價199元。需要購買的朋友,請通過支付寶轉帳(馮老溼的支付寶帳號:fengxuerongdushi@163.com)並請在備註一欄填上您的郵箱地址,馮老溼會在當天之內發出電子書。支付寶轉帳操作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