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三部曲丨以十八年的愛情路,道盡不同階段的深思與啟示

2020-12-27 卿心君悅

文丨卿心君悅

愛情,就像一個蒙著面紗的聖物,人們總希望可以透過阻礙,看盡隱藏其中的無窮變化,可窮極一生卻只看到了一種可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無論如何選擇,都只有一種結果。

所以,我們逐漸將對愛情的探索,寄托在自身愛情經歷以外的途徑上——聆聽愛情的故事,翻閱愛情的書籍,觀看愛情的影片,以期從中窺探到關於愛情更多的可能,完善對愛情的認知,從而更好的獲取幸福。

而被奉為愛情圭臬的影片——「愛在」三部曲(1995年上映《愛在黎明破曉前》、2004年上映《愛在日落黃昏時》、2013年上映《愛在午夜降臨前》),就是三部可以給予我們關於愛情無限遐想與啟示的影片。

「愛在」三部曲,是理察·林克萊編劇及執導的三部愛情影片,同一個導演、同樣的主角,三部影片間的劇情跨度18年,上映的時間也同樣跨度18年。影片的靈感源於一段真實經歷(1989年,導演理察·林克萊與艾米·賴豪普特的邂逅,最終無緣相愛),而三部影片關於劇情發展的拍攝(每部相隔九年)也基於真實的時間流逝,這讓我們在影片中感受到了普通愛情影片難以帶來的真實感。

如果說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窮盡了愛情無數的可能性,那麼「愛在」三部曲在十八年的跨度中依舊可以給我們帶來同樣深刻的啟示,因為我們看到的是由愛情萌芽到婚姻之後的全部路程,同時,這三部影片還具有一個特殊的亮點,巧妙的將不同階段愛情的困擾與問題濃縮,在短暫的時間內用劇情爆發加以展現:

《愛在黎明破曉前》描述的是主角傑西與賽琳娜第一次的相遇,二人在火車邂逅,在維也納中途下車,直到第二天黎明分別,在期間兩個陌生的異地人,經歷著看不到未來是否應該相愛的猶豫;

《愛在日落黃昏時》描述的是主角傑西與賽琳娜九年後的重逢,二人錯過了九年前的約定,傑西步入了婚姻,但並不幸福,賽琳娜戀愛屢屢受挫,傑西在黃昏即將離開前,面臨著忍受當下,還是擁抱未來的選擇;

《愛在午夜降臨前》描述的是主角傑西與賽琳娜在一起的生活,九年前傑西決定留在賽琳娜身邊,但婚後的生活遠沒有想像中美好,在希臘度假的最後一晚,矛盾爆發,婚姻面臨危機。

而這篇文章則基於「愛在」三部曲的三階段劇情,來探索婚姻愛情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給予我們的啟示。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對立——理性是感性的保障與修正

在愛情中,我們經常關注的敏感話題有很多——性與愛的關係問題,需求與滿足、索取與奉獻的平衡問題,以及物質與精神訴求的矛盾問題等等,而在其中,我們很容易忽視一個同樣重要且敏感的問題:理性與感性的辯證對立問題。

在大多數人眼中,理性代表著「謀而後定」,而感性多代表著「率性而為」,前者會考慮客觀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而後者更在意單純主觀情緒的傾向,所以,很多時候理性會比感性的行為承擔更少的傷害,承受更小的風險,因為客觀實際遠比主觀情緒更適合在現實中著地,由此理性會成為一個人成熟與否的判定標準。

可理性即便比感性存有較大的優勢,但未必每一件事情都應該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何況很多人所謂的理性也不過是《小王子》中「大人」所看重的數字而已——以得失、價值收穫來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準則。但理性能衡量感情嗎?或許未必,我們如何用理性的眼光去衡量母愛的偉大與友誼的深厚,因為情感的光芒很多時候就在於不計得失,這與一些人眼中的理性是相悖的,是感性的存在,賦予了一些情感特有的價值與意義。

這也並非是對理性的絕對批判,因為理性有其重要的意義,它能避免一些傷害、不幸與負面風險的發生,尤其是能減少感性裡過於莽撞、衝動所帶來的危害。可即便如此,也不能單純的將兩者當成對立的存在,用理性完全限制感性,理性更應該是對感性的一種保障與修正。

這就像在愛情中古人提倡的「發乎情,止乎禮」一樣,感情不必過度抑制,但需遵守一定的規則、道德、原則等限制,這種限制是一種類似底線、區域的存在,是理性對感性的引導,讓感性更好的煥發光芒,畢竟感性是有溫度的,而過度的理性帶來的多是冷漠,二者相得益彰才對,否則完全抑制主觀情緒的孕育與抒發,那多是一種思想與理念,而非發自於人七情六慾的情感。

何況對於情感來說,完全理性未必一定會避免傷害,而適度的感性有時也不失為一種勇敢,畢竟前者也能導致遺憾產生,而後者也成就過不負相遇的佳話。

「愛在」三部曲中的《愛在黎明破曉前》講述的其實就是關於理性與感性碰撞的問題,從傑西邀請賽琳娜中途在維也納下車,到兩個陌生人在短暫的時間內相愛,期間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分猶豫以及每一次勇氣的來源,實際上都是在理性與感性的碰撞下產生的。

結合整部劇情脈絡,可以將影片《愛在黎明破曉前》概括總結為三個階段以及兩次心理衝突。

三個階段:

勇敢下車任性相愛倉促約定兩次心理衝突:

下車前,不願遺憾產生,也不願遺憾成為未來生活的困擾,是否應該勇敢而為下車後,看不見結果與遠方,二人是否應該相愛兩次心理衝突貫穿了劇情的三個階段,且為劇情的發展提供了前行的方向,看似過程中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與選擇都是在感性的驅使之下,但感性的決定與選擇又遵循著理性的指引。

比如第一次心理衝突,傑西不願相遇成為遺憾,勇敢邀請賽琳娜一同下車,看似是感性的驅使,但對遺憾的擔憂又確實是出於理性的考慮,賽琳娜同意傑西的冒昧邀請,也是如此;再比如第二次心理衝突,傑西與賽琳娜這兩個原本沒有交集的異地陌生人(傑西居住在美國,賽琳娜居住在法國),在無法確定未來的情況下最終遵循內心相愛,看似選擇感性草率,但對於沒有感情束縛的單身男女,一見鍾情不讓愛情擦肩而過又並非錯事,畢竟無法確定未來,也意味著未來充滿無限可能,而在過程中理性與感性碰撞,幾次猶豫就是為了讓兩個人更真切的看清各自的態度以及對彼此的重視程度,這才是決定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何況理性的介入,已經讓兩個人預想到了最壞的可能,在此基礎上的義無反顧,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理性——權衡利弊得失後的選擇。

所以,看似感性的行為未必就不存在理性,而純粹的理性又很可能會讓這段感情無疾而終,我們總不能認為讓感情無疾而終才是一種理性之選,這不是理性的意義所在,理性是為了讓感性的情感在孕育時保持著慎重、深思、負責任的態度。

責任形式與實質的深思——行為的正向未必是結果的正向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時至今日,想到安嘉的扭曲以及梅湘南一度妥協,仍舊氣憤在心,面對安嘉一次次施暴,梅湘南的選擇很難讓人理解,我們可以說過程中安嘉過於虛偽,梅湘南又過於心軟善良,但不可排除的是促使梅湘南做出妥協選擇的還可能有另一部分原因:對婚姻家庭的責任,但為了對婚姻家庭負責,忍受著一次次對自己的傷害來延續婚姻,這就是婚姻中責任的意義與代價嗎?

近日,北大女生包麗自殺事件,再一次回到眾人面前, 縱觀該事件始末,包麗曾對施暴者的縱容與原諒,看似是不願愛情夭折,但這種堅持在另一種程度上也摻雜著對愛情負責的影子,可愛情中責任的意義就是忍受一切換取愛情的延續嗎?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很多人心中都有答案,悲劇絕不是責任的目的,責任的意義恰恰是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未必負責的體現全部是正向的行為,比如堅持、接受、支持等,有時負責的體現也可能是負向的行為,比如拒絕、放棄 、及時止損等,而之所以出現上述的問題,就是因為一些人錯誤的堅持了責任的形式,而忽略了責任的實質,其中的區別在於:負責的結果是否符合責任的意義,最終的結果是否應該、值得,責任要求的絕不是單純意義上行為的正向,而是最終結果的正向。

梅湘南的忍耐看似是對婚姻負責,但實際上,卻是對形式的負責,婚姻中的責任是保障當事人獲取幸福,保障健康的婚姻不受外界因素幹擾,一旦婚姻不僅無法為當事人帶來幸福,甚至還伴隨著傷害,延續這樣的婚姻,就與婚姻的責任實質相違背,一味的堅持不僅不是對婚姻負責,還可能是對人生的不負責,所以及時止損才應該是梅湘南負責的選擇。包麗事件也是如此,當愛情給予當事人不再是幸福,而是無盡的痛苦與傷害時,堅持並不是負責,及早放棄才是對愛情與未來負責的選擇。

「愛在」三部曲中《愛在日落黃昏時》劇情裡的核心矛盾就是圍繞責任展開的,傑西與賽琳娜在《愛在黎明破曉前》結尾時約定半年後再次相見,但賽琳娜因祖母去世未能赴約,使二人短暫的愛情無疾而終。在《愛在日落黃昏時》再次相見,已是九年之後,傑西步入了婚姻,賽琳娜戀愛頻頻受傷,這一次相見兩個人重拾往日美好,意圖再續前緣,單純這麼看,這部影片滿滿婚外情的脈絡,無論做出任何選擇,都有遭人詬病與指責的理由,但問題是,在這部影片中有了一個前提條件:傑西婚後生活並不幸福,婚姻名存實亡,以孩子為紐帶苦苦維持,而賽琳娜因為往日美好,所以才在戀愛中頻頻受挫,此時兩人該如何選擇?

從責任的角度來說,二人如何選擇關鍵取決於傑西的決定,而困擾傑西的就是婚姻裡關於責任的問題,從一般人的角度來說,傑西應該堅持自己的婚姻,無論是對婚姻的責任,還是對孩子的責任,但這種堅持是否真的就是負責,倒也未必,因為很可能這種堅持只是對形式的負責。

良好的婚姻,是能夠帶給雙方當事人幸福的,可當婚姻無法提供幸福,並且基本確定無法改善時,這段婚姻就不屬於良好的婚姻,此時堅持與否全看個人的選擇,堅持未必是負責,而放棄未必就不是負責,在此基礎上,如果婚姻的存續,還伴隨著一定傷害的話,那麼對此的堅持與否更值得深思。

傑西在這段婚姻中無法獲取幸福,經過努力也無法改善,婚姻的延續讓他失去了在婚姻中對美好的期待,這對他算是一種傷害,而對於傑西的妻子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傷害,就像傑西說的,婚姻的維持也剝奪了她獲取幸福的機會與權利。既如此,兩人的堅持對於兩個當事人而言,就不算是一種負責的行為,可出於對孩子負責而堅持婚姻,是否正確,不在這篇文章的討論範圍內,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不良的婚姻氛圍,未必能夠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慎重考慮。

當然,這部影片也並非想要給人一個肯定性的建議,只是在提出問題引起深思的基礎上,為觀眾在婚姻愛情選擇中提出了另一種可能。

婚姻與愛情的聯繫——你的認知決定著婚姻對愛情的意義

愛情與婚姻有什麼聯繫,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延續,有的人會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至於哪種說法更準確,很難評論,因為確實有很多人是因為延續愛情才步入婚姻的,但同樣也有在婚姻中葬送了愛情的存在。

之所以會存在這種不同的現象,拋開個人因素,或許更主要的就是因為很多人對婚姻與愛情的認知存有差別。我們可能會因為愛情步入婚姻,但是愛情又並非是婚姻絕對的主旋律,愛情有愛情的美,婚姻有婚姻的美,愛情的美多指浪漫與激情,而婚姻的美多指穩定與責任,如果將後者的美作為前者美的一種升華,那婚姻確實是愛情的延續,但如果非要用愛情的美衡量婚姻,結果婚姻可能真的是愛情的墳墓。

婚姻與愛情是一體的,但又著實存有一定的區別,在此不得不提及林語堂先生對婚姻與愛情的經典觀點:「用愛情的方式過婚姻,沒有不失敗的。要把婚姻當飯吃,把愛情當點心吃」,至於這個觀點是否有說服力,單看林語堂與廖翠鳳恩愛幾十年就足以得知。

「愛在」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愛在午夜降臨前》主要講述的就是關於婚姻與愛情的矛盾問題,傑西與賽琳娜最終歷經考驗走到了一起,然而婚後的生活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愉悅,未在一起時恨不得讓浪漫與甜蜜充斥在二人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中,而真的走到了一起,那種美好的感覺卻似乎逐漸的消耗殆盡。

傑西與賽琳娜開始為生活瑣碎困擾,賽琳娜也和部分女性一樣為婚後的犧牲抱不平,對傑西的愛產生了懷疑,因為在賽琳娜心中再也感受不到相愛時傑西的熱情,在希臘度假的最後一晚矛盾爆發,產生了爭吵,賽琳娜感嘆女性在婚姻中的悲哀:

「在犧牲的花園裡,女人尋求著永生。」

而在此過程中,傑西也因無法忍受賽琳娜頻繁的神經質而惱怒,直到後來冷靜下來後,傑西說出了自己對婚姻的觀點:

「如果你想要真愛,那麼這就是真愛。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不完美,卻是真實的存在。」

我們從劇情的爭吵中可以發現二人的主要矛盾源於兩點:

愛情的美,婚後很難延續婚姻的瑣碎與平淡是對愛情美的一次衝擊那麼為什麼出現這兩方面的矛盾,或許就是賽琳娜對婚姻與愛情關係的錯誤認知所致,賽琳娜將愛情的期待全部賦予在婚姻之中,期待婚姻生活充斥著愛情初期的美,但愛情並不是婚姻的全部,婚姻的美包含愛情,卻是以另一種形式體現的,如果不能正確的看待婚姻,那麼很難發現婚姻中內斂的美。

心理學中對愛情的美與婚姻的美歸納為激情愛與夥伴愛,激情愛是個體希望和對方融為一體的強烈的情感狀態,是愛情最初的樣子,也是賽琳娜在婚姻中所期待的,但這種美並不會持續的存在,隨著激情消卻,這種美會逐漸消失;而夥伴愛是對於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夥伴的一種深刻的捲入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賴,像親人一樣,這就是傑西的觀點,也是激情愛消失後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美。

所以,不是愛情的美在婚後難以延續,是沒有認知到愛情美在婚姻內發生的變化,而婚姻帶給愛情的衝擊,正是為了讓當事人可以更好的轉變對婚姻與愛情的認知。

婚姻的美是生活的美,其中包括愛情;而愛情的美,是激情的美,未必能概括婚姻。前者遠比後者厚重,但沒有後者,前者很難孕育,而前者的產生,正是對後者的升華與延續。

這就是「愛在」三部曲帶給我們的深思與啟示,我們不能效仿而行,卻可以避免少走彎路,因為幸福的婚姻愛情有時也各有各的不同,我們只需在深思中慎重前行,在啟示中汲取有益養分,即可。

卿心君悅,百度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TA說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

相關焦點

  • 「愛在三部曲」之《愛在黎明破曉前》,有一種愛情叫一見傾心
    愛情是一份邂逅,是一段重逢,是一份堅守。 當一個接著一個九載時光的約定被兌現,導演用了18年,顛覆了電影裡最常見的浪漫愛情觀,為我們展現了一段綿延悠長的愛情故事和一首字字珠璣的人生長詩。「愛在」三部曲,由《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三部影片組成,用十八年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
  • 「愛在三部曲」——人生十八年
    一、審美特質 在我的理解中,《愛在三部曲》並不是一部單純的愛情片,它們完全可以合在一起來理解——隨著時間與故事的推移,用兩個主角18年的愛情與人生,向我們層層深入地揭示導演看到的愛情、世界、生活、生命的意義。所以,導演用18年的時間,帶給我們三部愛情電影。
  • 「愛在」三部曲,人生十八年
    《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愛在日落黃昏前》-2004《愛在午夜降臨前》-2013導演:理察·林克萊特主演:伊桑霍克、朱莉·德爾佩出品公司:Castle Rock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自己大約用了三年時間才將三部曲全部看完。算下來勉強是一年一部吧。
  • 「愛在三部曲」之《愛在午夜降臨前》,美好的愛情始於緣分,幸福的婚姻需要經營
    《愛在午夜降臨前》是「愛在三部曲」的最終篇,當然也不排除2022年又出現一部「愛在」系列。 如果說《愛在黎明破曉前》是相遇的浪漫邂逅,《愛在日落黃昏時》是重逢的怦然心動,那《愛在午夜降臨前》就是生活的一地雞毛。 經歷了愛情的甜蜜之後的男女主,似乎不再浪漫依舊,如何在婚姻的「面紗」之下維持愛情,則成了影片講述的重點。
  • 「愛在」三部曲: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記得幾年前,閨蜜第一次向我推薦這部電影: 「簡稱愛在三部曲,每九年一部,三部電影,十八年。」
  • 三部經典愛情電影:愛在三部曲
    愛在系列電影從不同時間階段探討了男女之間愛的浪漫,亙古不變的兩性摩擦衝突,一部比一部更自然真誠坦白,不同人生階段看有不同的感觸與共鳴。》1995年,愛在三部曲之一,影片源於片尾感謝的一個叫Amy Lehrhaupt的女人。
  • 《愛在》三部曲,人生必看的經典愛情電影
    由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理察·林克萊特執導的《愛在》系列三部曲,一直是許多影迷心目中浪漫愛情片經典之作。今年恰逢首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上映25周年,今天和大家一起重溫由伊桑·霍克與朱莉·德爾佩主演的經典愛精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
  • 1907光影公益劇場Vol.54丨「愛」的三部曲——理察·林克萊特
    下周我們將為大家選擇「愛的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這三部影片是由同一導演、同一對男女主演用十八年的時間奉獻了這三部曲,就看看男主女主的臉,你都能看到時光流逝留下的痕跡
  • 這是一個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
    《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Ps:下文不含劇透,請放心食用。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三部愛情電影。(不得不多叨叨一句,中文翻譯過來實在太好聽了)這是導演花了18年拍成的三部曲電影,每兩部的拍攝時間都間隔了9年,並且男女主並沒有換人 ,就是這長達十八年的耐心吸引了我。
  • 愛在三部曲:遇見你之後,才明白這是愛啊!
    可能你現在和愛人相互依偎、甜甜蜜蜜,也可能你今年還是形單影隻,希望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收穫愛情。找尋愛的答案,可能就在這裡。《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前》、《愛在午夜降臨前》這三部電影,這是同一導演同一對男女主角用了十八年的時間演繹的愛情三部曲,也是最經典的愛情電影系列之一。
  • 《愛在三部曲》影評:愛情是耗盡一生嘗試理解彼此
    這句話雖然是《愛在黎明破曉前》的其中一句臺詞,但我覺得這其實貫穿了三部曲的內容。「愛」是恆久的疑問,所以自古以來如此多的文學、電影、歌曲,或任何你想得到的文化都不厭其煩的談論這個主題。而李察林克雷特橫跨三十年的這系列作品恰巧能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對應各自的感情狀態,有過甜美、有過後悔,才能說服自己沒有遺憾過完餘生。
  • 書拉密女愛情三部曲
    一段美好的愛情,超越了階層,一個是王子,一個是牧羊女,二人手拉手走在了一起。這份情超越顏值,一個風流倜儻,一個臉皮黝黑。書拉密女與良人的愛情經歷,也正是人生命成長的三部曲。這一切都映照了基督徒的靈命成長三部曲。第一,良人屬我。情人眼裡出良人。
  • 譚詠麟愛情三部曲之《愛情陷阱》
    《愛情陷阱》共收錄曲目11首,由寶麗金唱片公司於1985年2月15日發行。1982年譚詠麟加盟寶麗金唱片公司,由此開啟了譚詠麟是的經典時期,他在這個時期的高產震驚了香港樂壇,開始進入事業最輝煌的歷史。1984初到1985年初,他推出的《霧之戀》,《愛的根源》,《愛情陷阱》被譽為「愛情三部曲「Alan在一年多的時間中推出了三張專輯,而這三張專輯無論是在Alan的個人生涯中還是放在整個香港流行樂壇都是不可忽略的經典作品,其中《愛情陷阱》的累計銷量已經過100萬張。
  • 《愛在午夜降臨前》等神作愛情三部曲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
    )《愛在午夜降臨前》Before Midnight (2013)導演: 理察·林克萊特主演: 伊桑·霍克 / 朱莉·德爾佩類型: 劇情 / 愛情也許很多人看過這部著名的《愛在》三部曲,又有多少人了解這背後的故事.《愛在午夜降臨前》是三部曲之中的最後一部。
  • 《受益人》:淺析劇中大鵬柳巖重建親密關係的四個階段
    通過劇中人物的命運走向,我們不僅看到了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同時也讓人深思一段親密關係從破滅到重建的過程,對於身處戀愛或者婚姻中的人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接下來文章會以吳海和嶽淼淼的愛情為主線,從四個方面解讀如何重建親密關係,以及《受益人》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及思考。
  • 性的綻放,愛的溫柔,婚姻的碰撞,《愛在》三部曲,值得收藏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被奉為愛情圭臬的影片——「愛在三部曲」,就是可以給予我們關於愛情無限遐想與啟示的影片:
  • 性的綻放,愛的溫柔,婚姻的碰撞,朋友圈瘋轉的《愛在》三部曲,值得收藏
    ——「愛在三部曲」,就是可以給予我們關於愛情無限遐想與啟示的影片:1995年《愛在黎明破曉前》2004年《愛在日落黃昏時》>2013年《愛在午夜降臨前》「愛在」三部曲豆瓣評分都是8.8,三部電影能保持同樣水準,堪稱奇蹟。
  • 電影賞析|《愛在三部曲》——不只是愛情,更是人生
    在這個愜意的夜晚,要給大家推薦《愛在三部曲》系列,相比眾多的愛情片,《愛在三部曲》實在算是小眾又獨特。不喜愛它的人,連1分鐘的開頭也堅持不下去,喜愛它的人,卻可以反反覆覆的翻看。它到底有何魅力?你認同它的愛情觀點嗎?今天,我們來看「文君日記」怎麼說。
  • 基督教丨耶穌基督向門徒啟示得救的真理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其中也隱藏著由律法時代向恩典時代更替的信息,部分律法也是主耶穌基督對教會的啟示,適用於歷代的基督信徒。主耶穌通過頒賜這些律法,清楚指出遵行和順服天父旨意是一個人得救的基礎,聖經強調信徒藉著信心、順服和禱告與三一真神相交的重要性,引導教會肢體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委身於神的國和神的義,強調了離棄罪,敬畏神,舍己跟隨基督和向神盡本分的重要性!
  • 《非處方青春》姚舜禹的愛情故事,值得所有大學生深思
    尤其是姚舜禹的愛情故事,很值得所有大學生深思。大家都知道,大學生活是人生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它是從學生到職場的最後一站。如果當時能勇敢一點,也許愛情就會來臨。所以說,勸這些不敢表白的人,與其眼睜睜看著愛情溜走,還不如學學姚舜禹,勇敢和愛的人表白。就算失敗了,也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說不定還能成功贏得愛情呢?姚舜禹能夠成功,和他敢於表白的勇氣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