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
《愛在日落黃昏前》-2004
《愛在午夜降臨前》-2013
導演:理察·林克萊特
主演:伊桑霍克、朱莉·德爾佩
出品公司: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
攝影:Lee Daniel
配樂:Fred Firth
導演和兩位主演只是帶著我們一起走過了三個城市,走過了人生的18年。三部作品以一種歷史傳記的規模和篇幅帶我們一起見證了兩個人由陌路人走向情侶,再由情侶走向夫妻(老夫老妻)的過程。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自己大約用了三年時間才將三部曲全部看完。算下來勉強是一年一部吧。這中間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也有和每部電影相似的部分,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不妨試試用這個思路來看待這三部電影的審美特徵:
我國宋代一位詞人蔣捷人生三個階段三次聽雨,寫就一首傳世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對於如何表達人生不同階段心境如何這個問題,全世界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都有自己的方法論,但最後給到觀眾時,卻總能讓人收穫類似的共鳴。其原因在我看來,就是因為「動情」二字——我們年輕時覺得生活還算容易,因此不怎麼隱藏自己,想到就說,想到就做。過了些年歲,受了打擊,抹去些許稜角,開始戴上面具,喜怒不再形於色,偽裝的本事也逐漸大成。最後暮年之時,見過的足夠多了,心性淡泊。能讓我們記得深刻的,還是那些個讓曾經的自己動情動容的人和事。歸根結底,「動情」而已。
優秀的藝術作品能讓我們慟哭的原因,也是在幫我們的感性煽風點火,助其暫時抽離理性的束縛,讓我們在這一段時間,只是我們自己而已。
所以其實不是每一部電影都需要依靠足夠出彩的視聽語言打動人心的,這三部曲就不是。讓我們跟著兩位角色邊走邊聊,讓時間就這麼划過,從破曉到午夜就好。這難道不就是最好的「物質現實的復原」嗎?
儘管我這麼說了,但是三部作品下來仍然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個是導演的視聽語言方案變化:
第一部作品給人的感覺就像少年聽雨,唇紅齒白:
鏡頭的方案也是以固定機位正反打和跟鏡頭為主,但這個小推軌的感覺還是很棒,很有為兩人首次正式對話的開始做鋪墊的意味(鑑於火車內狹窄的環境,我推測手持移動變焦的可能性會大點):
下火車之後的視聽方案主要就是由長鏡頭領銜的複合運動了,不過面跟和背跟還是最多的(面跟就是角色往前走,攝影師一邊倒退一邊拍角色正面;背跟是角色往前,攝影師跟拍角色背面):
以及偶爾出現的由空鏡搖出的雙人全景:
這個鏡頭也算視聽方案的一個變化,仰拍:
到第二部作品時,視聽方案出現了新內容,導演的技巧在這九年間是必然要精進的。
首先就是這樣的關係鏡頭——透過前景人物的輪廓拍攝主角:
然後我們再度見到了面跟:
以及和上一部對稱的搖鏡頭:
以及和上一部對稱的搖鏡頭:
以及和上一部對稱的搖鏡頭:
以及和上一部對稱的搖鏡頭:
看到下面這個鏡頭還是要感嘆一句,盛世不常,盛筵難在。昨日輝煌的巴黎聖母院,明日是否也都會是斷壁殘垣?可惜我最後一次去巴黎沒去看這裡,《一代宗師》中宮寶森說的好,「有些事,你不看吶,它就沒了」。
這段上樓梯的跟拍我很喜歡,好看:
第二部作品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種一比一還原現實時間的質感。這也是我說的第二個打動我的點。電影賦予了導演修改時間的權力,你可以讓時間升格到現實的一秒等於電影裡的一毫秒,也可以讓時間降格到現實的一秒等於千萬年。乃至「最後一分鐘營救」的套路,電影裡的一分鐘我們要用現實裡的二十分鐘來度過。但這種一比一(或者說接近一比一)的時間流逝反而很少有人去拍。因為在當下這個市場環境,「真」似乎是一種很難被接受的事情。
同時,歲月在二人的身上和臉上都留下了痕跡,也真是「江闊雲低,雁斷叫西風」的心境。
到第三部時,仍然是熟悉的面跟,但第二個人變成了男主角和前妻的孩子,伊桑霍克自己也有了肚腩:
導演的技術也是有新的進步的,我們看到了主觀鏡頭:
和車載鏡頭(應該是給攝影機鏡頭上了偏振鏡),當然也能看出來設備用的更好了,這個是ARRI MINI還是啥拍的?有沒有大佬看出來了?
這一部裡我們還看見了多人運動鏡頭,都是導演技法純熟的表現:
以及帶出優美景色的遠景:
此後就是我們上面分析過的視聽方案了。
如我上文所言,不是每一部優秀的電影都一定要用出彩的視聽方案打動觀眾。有時最打動觀眾的部分,是電影的內容本身——讓三位主創一起,用18年的時間,為我們講了一對夫妻的一生的二分之一的故事,這是極為接近電影「造夢」本質的事情。把他人的一生拍給你看,帶你去你尚未去過的地方,讓你看到已經被付之一炬的地方,讓你體驗你尚未體驗的人生。這些都是「造夢」。這也是第三個打動我的地方。至於你在夢裡是客人還是主人,只有你自己知道。
三部作品下來,導演的視聽方案逐漸多樣,技法逐漸成熟,被拍攝的兩位演員也各自成家立業。歲月理所當然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痕跡。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在用同樣的初心拍攝電影,並且把這樣的初心分享給了我們,讓我們得以借這部電影看見自己人生的某個時代。
這三部曲對我最大的感念卻是其他的,本科畢業時我和另外幾位同學一起拍了一個講都市快節奏生活下快餐式的愛情的故事。現在再看,這個作品還有一些鏡頭是我們當時這幾位主創覺得驚豔的。可惜的是,現在的我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鏡頭了。或者說現在的我暫時失去了這樣的心境。所以你瞧,歲月對我的雕琢是替我磨平了心境,磨得水波不興,磨得失去了很多東西。
我只想發個宏願,願世間電影人都能保留一份初心,願世間電影人一生的每個階段都能拍出驚豔自己驚豔他人的鏡頭。
我不打算分析這三部作品的劇情,因為每一個觀眾都可以從劇情裡映射出部分自己,不論這個自己是曾經的你,當下的你,還是你對未來自己的期望。所以即便我去解讀,你們看到的也不過是我而已,不是你們自己,這是無趣的。
我希望的是,在看完我的這篇分析後,你能在這三部作品裡,找到你不曾看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