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外語片裡的歷史、女權、異族志

2021-02-13 北青藝評

在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呼聲最高的《索爾之子》不出意外地拿到了最佳外語片獎。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刻,這樣的評獎無疑顯示了美國電影學院極為「政治正確」的一面。不過,除掉每年必提的「政治正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初選提名並非完全沒有乾貨。事實上,最佳外語片單元也確實稱得上每年相對來說題材最多元、手法最獨特的世界電影的主要集結地。從這些候選影片當中,我們不僅能看出美國電影學院評選電影的價值取向,更能看出世界電影進化發展的整體趨勢。

今年奧斯卡提名初選的九部入圍作品中,有三部是導演的處女作,其中包括匈牙利選送的《索爾之子》、約旦選送的《希布》和法國的《野馬》,而這三部又全都入圍了決選五部,可以說是近年以來最強的「處女作」年。

三部作品此次可謂氣勢洶洶——《索爾之子》此前已經獲得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差一點便能摘得金棕櫚;《野馬》在法國國內口碑爆棚,獲得了九項凱撒獎提名;哪怕是看似不起眼的約旦電影《希布》,其實也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本土處女作獎,雖然名氣遠不如前兩部,質量卻絕不亞於任何入圍影片。

儘管處女作的大範圍入選會讓人感覺有些無所適從,但無論是從挖掘新人的角度,還是從革新電影技術和敘事方法的層面,處女作的入圍對世界電影的發展都是善莫大焉。在此,年度「最窩心」電影《索爾之子》便是最好的例證。《索爾之子》描繪了名叫索爾的匈牙利工人在集中營驚心動魄的兩天一夜,從敘事角度,影片完全放棄了傳統的視角,脫離了一種顯而易見的價值觀念,把索爾本人塑造成了具有受害和謀害雙重屬性的人物。正是因為固執地希望埋葬一個被其稱為「兒子」的遇難者,索爾不僅失去了逃生的機會,而且也葬送了一眾同伴的性命。通過這樣的講述,導演拉斯洛·傑萊斯實際展現了目睹集中營慘劇的人所受到的巨大心理創傷,同時詮釋出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也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間。

從形式上講,影片全程將攝像機對準索爾,以手持、淺焦和通篇面部大特寫方式把索爾凸顯的畫面之中,強調出歷史事件中極為個人、私密的一面。此外,影片在一片朦朧的背景裡構築起極其強大卻無法獲得全貌的獨特調度,使得整個背景與索爾疏離,顯示出主人公的情緒化和盲目。正因如此,《索爾之子》也的確無愧於它所獲得的榮譽,絕對算得上是年度最特別、最震憾的影片之一。

無論是最佳影片還是最佳外語片,歷史題材幾乎就是美國電影學院一直以來最重視的題材之一,而本次初選的九部外語片裡,涉及歷史或直接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影片有五六部之多。有趣的是,德國選送的《緘默的迷宮》、芬蘭選送的《擊劍手》和丹麥影片《戰爭》恰好涉及了美國現當代史上最主要的三個敵人——德國(二戰)、蘇聯(冷戰)和阿富汗(阿拉伯世界的極端恐怖主義)。不難想見,這三部電影構成的整個歷史框架,大概就是所謂「政治正確」的著力點,代表了美國的主流價值觀念;另一方面,觀者也無疑能從這三部電影當中看到潛藏在意識形態之下的認同、恐懼或者傷痛。

這其中,表現最明顯的還是入圍決選名單的影片《戰爭》。所謂「質量不夠,題材來湊」,《戰爭》的入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它對士兵在國外遭遇的慘痛經歷的描述。導演兼編劇託比亞斯·林道赫姆殊為討巧地讓一名指揮官在救治戰友和保護阿富汗平民之間做出抉擇,由是把北歐電影最擅長討論的道德困境和時下最熱門的恐怖主義和反戰題材相結合。如此一來,影片的悲劇色彩和震撼程度雖然比起他編劇的另一部作品《狩獵》(2012)大打折扣,但卻足以左右逢源,得到同樣派兵進駐阿富汗的美國的強烈共鳴。

與之類似,影片《擊劍手》雖然出自芬蘭,講的卻是愛沙尼亞加盟蘇聯後人民面臨的政治迫害和地域歧視。從題材上看,這部影片又恰好與今年美國本土角逐最佳影片的《間諜之橋》相互關照,相當直白地展現了東歐和美國共有的「冷戰後遺症」。

今年奧斯卡白人化問題突然之間炒得火熱,少數和弱勢群體的權利問題也因之整體升溫。從外語片角度看,本屆奧斯卡對於權利的關注絕對是有增無減,而且像本屆或直白或隱晦地呼籲權利的影片達到初選名單三分之一,這在近幾年當中都顯得十分罕見。可見,對權利的強調已經成為某種世界性趨勢,無論是女性、同性還是少數族裔,都在通過奧斯卡這個平臺強化著自身的地位和作用。

相比強調同性權利,女權無疑是保守而正確的。初選的九部影片當中,有兩部都對女性的地位進行了描述和探討。其中,較為「直白」的一個,就是法國選送的影片《野馬》。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保守傳統的土耳其家庭中,整個故事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每一個姐妹就像其上的一片花瓣。隨著故事的發展,一個個姐妹在叔叔的「逼婚」之下紛紛出嫁,而不願出嫁的則選擇自殺,恰如花瓣逐漸展開,之後零落成泥,最後露出其中最鮮嫩而脆弱的部分。從姐妹間的窸窸窣窣、嘰嘰喳喳,到對奶奶輩兒形象的刻畫,影片都在完全女性化的視角中展現出極其鮮活的觀察,只可惜後半部分直奔主題而去,在情感上卻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斷裂。不過,正如前文所述,這部電影也是一部處女作長片,無論是人物設置還是氛圍把控,女導演蒂尼斯·艾葛溫都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這裡所說的特別「隱晦」的,是比利時選送的《超新約全書》。事實上,這部電影並沒有直接聲援女權,而是以把亞伯拉罕教多神化的方式將高高在上的上帝解構為怪脾氣的老頭,同時又給他增添了一雙同具神力的妻女。隨著故事的發展,怪老頭逐漸發現自己神力盡失,反倒是母女二人毀掉了他苦心建立的一切,徹底改造了世界。通過這種權力的交接和轉移,導演雅克·范·多梅爾凸顯出女性的作用和地位,並且以溫柔的女性之愛替代了「殘暴」的男性之愛,重申了宗教與愛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從這點上來說,《超新約全書》並不是反宗教的;其對神和聖徒的認可可以說明,探尋宗教的本性才是影片的根本目的。

在所有初選的九部外語片之中,約旦的《希布》和哥倫比亞的《蛇之擁抱》可以說是相對異質的。它們來自異教的國度,沒有繁冗的故事和劇情,也缺乏一種類似「反戰」或「女權」這樣得以簡單概括的價值和理念。兩部電影都是以異族的視角審視西方,在文明衝突的背景之下展現個體的處境,前者在玫瑰沙漠,後者則在熱帶雨林;前者的主角是「狼」,講的是弱肉強食的陽剛和蒼涼,後者則以「蛇」作比喻,說的是神秘莫測的陰柔和野性;前者以一望無際的黃色大漠與藍色天空襯託人的孤獨和成長,後者則抹去了森林所能帶來的一切視覺震撼,用單純而晦暗的黑白影像為整個時代定下基調。

單看《希布》,震撼依舊不減。大漠、駱駝、水井,這部影片先是以貝都因人的視角重述了《阿拉伯的勞倫斯》,繼而又以《西部往事》式的筆法講述了一個左輪手槍下的復仇故事。在影片的最後,主人公希布一槍打死了殺害他哥哥的兇手,而這個人同時也是帶他走出大漠的恩人。正如《回歸》中的弟弟害死了他的父親那樣,希布由此完成了從孩子向成人的轉變,重新走入大漠,化身為狼。當然,《希布》也絕不是幾部影片的疊加與衍生,它的視角與文化語境是純貝都因的,導演納吉·阿布·諾瓦為了拍攝這部影片與貝都因人共同生活一年之久,為的就是避免對他們文化的誤讀。這就使得主人公希布的行為動機充滿了文化質素,也使整部電影中充滿了令異族人費解的文化符號。

儘管如此,復仇與成長仍然是所有文化當中共同的基因。何況,《希布》還被置於沙漠風俗遭受侵蝕和一戰紛爭的大背景之中,復仇的故事因此有了更加深刻、宏大的意涵,一躍而成為一首氣勢磅礴中東史詩。

從去年的《修女艾達》,到今年的《索爾之子》,從黑白到彩色,從固定到手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獎再次向世人昭示了電影作為藝術而存在的無限可能,也顯示了歐洲(尤其是東歐)作為藝術電影後備人才總基地的重要地位。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新鮮題材的欠奉也的確成為最佳外語片評獎面臨的重要問題。一批諸如《刺客聶隱娘》、《公羊》、《寒枝雀靜》、《喝彩》、《神父俱樂部》、《一千零一夜》之類的年度佳片集體缺席,還是難免讓人深感遺憾。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隨著本土影片逐漸式微,學院或許真的應該考慮一下改革奧斯卡「白老男」制度了。畢竟,多元才是美國文化和電影藝術得以發展的唯一通路。

關鍵詞回復
關注北青藝評,回復下方紅字可以查看1月精選內容

馮唐

馮唐:我對這個世界的寬容度和審美能力很失望

太子妃

網劇《太子妃升職記》為什麼那麼紅?

傳統

鄭培凱:你可以不喜歡傳統,但不可無知

黑鏡

戴錦華:我們都被「黑鏡子」劫持了

男神

一月,兩位男神離開了我們

-END-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秘密
    事實上,該片在報送美國金球獎時,是作為阿根廷影片,但因為阿根廷方面在挑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時,以一票之差選擇了另外一部作品,《世界之地》導演於是遊說烏拉圭官方,由烏拉圭報送。該片如果真因為中方人員貢獻不足,而不能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有點令人意外。這部中法合拍片顯然不能作為法國影片報送,因為它的法國元素更少。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合作及合拍的影片究竟應該怎樣確定其「國籍」?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正式更名「最佳國際影片」
    時光網訊電影《帕皮卡》確定代表阿爾及利亞參賽明年的奧斯卡,角逐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獎),影片曾經入圍今年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帕皮卡》率先出徵,也代表著2019年的奧斯卡頒獎季開始了,之後會有陸續的國家報名參賽最佳國際影片獎的角逐,美國本土的各類藝術電影和現實題材影片也會紛紛上映,當然,這都要等到暑期檔之後,秋冬檔期才是中小成本集中發力的階段。奧斯卡學院獎理事會在今年4月作出決定,針對第92屆奧斯卡學院獎的評獎規則作出了一系列投票更改。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是對全世界的施捨
    連結如下:今天我們來聊聊奧斯卡上被很多人認為是藝術性最高的一個項目——最佳外語片。外語片在奧斯卡上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板塊,它和其他獎項的主流好萊塢味道有點格格不入,有人說這是藝術電影的保留地,有人說外語片候選者體現了美國人的文化口味和政治傾向,是對全世界的施捨。下面範範這篇文章,會深入分析外語片競賽的本質。
  • 奧斯卡首次將最佳電影頒給一部外語片,這或許是全面變革的開啟
    這部韓國電影獲得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4項非常具有含金量的大獎。要知道,在奧斯卡長達近百年的歷史上,最佳電影這個最高大獎,從來沒有,劃重點,是從來沒有頒給過任何外語電影,全部都是美國電影。這次奧斯卡打破了傳統慣例,到底意味著什麼?背後是否預示著奧斯卡即將做出重大變革?1、《寄生蟲》破天荒到底有多讓人吃驚?
  • 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候選名單 最佳外語片2018中國沒入選
    ­  萬眾期待的奧斯卡獎候選名單終於出爐了,其中最受關注的「最佳外語片」這一獎項裡,華語片並沒有入圍,而代表日本出徵的《小偷家族》和代表韓國的《燃燒》都在候選名單中。­  在今年10月的時候,由姜文執導的《邪不壓正》就宣布代表中國內地角逐本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這也是姜文的作品第一次代表中國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值得深思,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羅馬》只是今年疫情原因,好萊塢仍舊處於半癱瘓的狀態,但如果你仔細查閱會發現奧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不是最佳電影,而是「最佳外語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愛》最佳外語片通過各個國家選送的電影而最終決出,每年多達幾百部不同語言的電影形成最強電影陣容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美國口味的另一種選擇?
    今天我們來聊聊奧斯卡上被很多人認為是藝術性最高的一個項目——最佳外語片。外語片在奧斯卡上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板塊,它和其他獎項的主流好萊塢味道有點格格不入,有人說這是藝術電影的保留地,有人說外語片候選者體現了美國人的文化口味和政治傾向,是對全世界的施捨。下面範範這篇文章,會深入分析外語片競賽的本質。
  • 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名單出爐,內地選送了《邪不壓正》
    87 個國家和地區遞交了角逐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申請。內地選送的是姜文的《邪不壓正》。這是姜文第一次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根據小說《俠隱》改編的《邪不壓正》內地獲得了 5.83 億元的累計票房(分帳票房為 5.49 億)。
  • 除了《邪不壓正》,這些競選最佳外語片的華語經典,你看過幾部?
    日前,奧斯卡官網公布消息,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將代表中國內地電影參加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而《紅海行動》、《大佛普拉斯》也分別代表香港電影與臺灣電影,參與最佳外語片的評選。這個消息讓不少影迷興奮的同時,也引來了不少觀眾的疑問。張藝謀的《影》在上映後,也是一片好評。作為「奧斯卡專業戶」的張導,今年為什麼「輸」給了姜文?
  • 那些曾經角逐過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的華語片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為奧斯卡獎中頒發給年度最佳非英語電影的獎項,提名電影應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9月間於所在地區公映。該獎僅頒給電影的導演,但被認為是對出品電影的國家的獎勵。外語片獎項的設立起始於1947年,前幾年以奧斯卡榮譽獎的形式頒發給一些優異的外國電影,藉以提高世界各地觀眾對奧斯卡的注意。
  • 2015年奧斯卡欽點了這九部最佳外語片
    這說明了兩件事情:1、歐洲是輸出奧斯卡外語片的頭號發動機,從1947年開始67部最佳外語片中有55部都是歐洲製造(剩下6部為亞洲電影、3部為非洲電影、3部為美洲電影);2、得EFA者得天下。在學院改革、對所有評委開放外語片投票後,EFA已經一躍成為該單元的頭號風向標。這一方面是因為學院的歐洲評委佔有較大比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歐美的合作交流較多,美國評委會習慣性的參考歐洲同行的選擇。
  • 奧斯卡上罕見的中國身影:盤點那些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華語片!
    從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屬地區來看,歐洲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在亞洲方面,日本是獲得最佳外語片最多的國家,先後有四部影片獲獎。而同樣作為亞洲電影大國的中國,先後曾有7部影片獲得提名,但最終只有一部獲獎。《菊豆》,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中國電影。
  • 201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賽影片盤點
    繼9月23日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影片《狼圖騰》確定將代表中國參與2016年奧斯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選,截至目前為止,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宣布了代表本國家和本地區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賽影片。其中,不乏臺灣地區的《刺客聶隱娘》、日本的《百元之戀》這樣的熱門種子選手,當然也有巴拉圭這樣的全新面孔。據悉,這是自從奧斯卡成立88年一粒愛,巴拉奎第一次參加奧斯卡。
  • 奧斯卡吧最喜愛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排行榜
    恭喜《寄生蟲》創紀錄拿下包括最佳影片的多項大獎,隨著「外語片」被「國際片」取代,從我們的老排行榜也能看個外語片在奧斯卡的歷史脈絡。2015年之後的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匈牙利、《推銷員》 伊朗、《普通女人》 智利、《羅馬》墨西哥未參加評選。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中日之爭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即將出現中國和日本在動畫電影領域的爭奪,分別是今年暑假中國內地國產動畫電影票房達到49億是首部國產動畫電影躋身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前三以及2019年票房冠軍的電影作品,日本的是在日本票房突破100億日元並奪得2019年日本電影票房冠軍的新海誠的劇場版動畫天氣之子,2019年11
  • 奧斯卡 2015年最佳外語片最全觀影指南
    這個群體人數大概在六百左右,審美相對保守,喜歡老年/家庭/二戰歷史題材,基本上他們的喜好就能決定最佳外語片的歸屬。2013年學院進行重大改革後,最佳外語片終於開始向最佳影片看齊、變得有懸念起來了:觀摩DVD(Screener)取代電影院成為觀看標準;所有評委都默認擁有投票權;學院在提名公布後向所有評委寄出觀摩DVD,收到即可投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投票基數,一下從六百擴展到了六千。
  • 《山河故人》獲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山河故人》獲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2月12日,第21屆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公布2016年度獲獎名單,中國導演賈樟柯執導的電影《山河故人》勇獲「最佳外語片獎」。
  • 韓國電影寄生蟲創造奧斯卡外語片歷史包攬三大獎
    我們都很確定這部電影會獲得最佳外語片獎,但我們對其他任何影片都不抱什麼希望。畢竟,在今年之前,外國電影從未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獎。2020年奧斯卡成為電影史上最非凡的事件。一部關於階級鬥爭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在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創造了歷史,它不僅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獎,還包攬了三項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所有這些都是當之無愧的。
  • 《夜鶯》為何無緣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公布了入圍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下一輪角逐的9部影片。代表中國內地參評的《夜鶯》、代表中國香港地區的《黃金時代》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選送的《冰毒》,都無緣更進一步。自從2003年《英雄》之後,華語影片已連續11年無緣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而迄今為止,僅有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在2001年為華語片揚威洛杉磯。
  • 2016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