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
今日談起民國女子,大多數人言必稱林徽因、陸小曼等人,多數人不知俞珊為何許人也。其實,俞珊當時的聲名,遠在林、陸等人之上。
論出身,她生於近代史上著名的俞氏家族,祖父俞明震是魯迅的老師,祖母是曾國藩的孫女。
論美貌,她不僅有雙令人銷魂的「金色眼睛」,而且身材豐滿,皮膚白皙,性感不輸於當時的知名電影明星。
1933年12月,俞珊婚紗照
論表演,她是中國最早的話劇女明星,也是紅極一時的京劇名票,梅蘭芳在看了俞珊的《貴妃醉酒》後,親口稱讚:「俞小姐的表演細膩動人,我不如也!」論才藝,俞珊不僅唱、演俱佳,還擅長鋼琴,英文水平也不錯;論魅力,俞珊驚人的殺傷力足以改寫半部現代文學史,徐志摩、梁實秋、沈從文、聞一多、田漢等眾多風流才子都是她的狂熱粉絲。
左起:田漢、馬彥祥、俞珊、歐陽予倩、洪深、唐槐秋合影
徐志摩書房裡掛著她的劇照和舞衣;走向生命倒計時的梁實秋,睡夢中還念叨著她的名字;因為她,正在苦戀張兆和的沈從文也曾動過心……
從南開女中走出的玉堂春
「程派儒伶」趙榮琛學徒時曾看過俞珊演出的《玉堂春》,據其《粉墨生涯六十年》描述:「這位學姐當時正值妙齡,高挑的身材,細嫩的皮膚,雖算不上特別的漂亮,卻頗具風度。」
1923年秋,南開女中正式掛牌。最初,女中的學生並不多,只有初一、初二兩個年級,每個年級招收一班學生,共有學生七十八人。
俞珊於1908年出生在日本東京,其三弟俞啟威(即黃敬)於1913年生於北京。幼時,俞珊隨家人住在南京的祖父俞明震家。民國初年,俞珊隨父親俞大純在山東、北京、上海等地漂泊不定。據俞珊的妹妹俞瑾回憶,她出生後,家裡還很闊綽。那時,俞宅在上海哈同路,父親出入總坐小汽車,只消給霞飛汽車公司掛一個電話,轎車馬上就會來。就在南開女中成立的轉年,俞珊隨母親俞潔君搬到天津居住,進入南開女中讀書。而俞家的「三少爺」則入讀南開中學,後又轉入匯文中學讀書。
演話劇在南開一直盛行。有趣的是,在招收女生之前,南開只有男學生上臺表演,青年周恩來曾在南開新劇團扮演過十多個戲中的角色,其中絕大部分演的是女角色。從1909年到1914年間,到南開看戲的觀眾,按性別被隔日錯開觀看:每周對女性觀眾開放一次,對男性觀眾開放三次。自1915年起,不再將男女觀眾隔日錯開,改以劇院中的走道將男女看席隔離。南開女中成立後,雖然也排練新劇,但男女不同臺的情況一直維持到1928年,曹禺就曾在1928年反串過易卜生《人民公敵》中的女角色。
正是在南開讀書期間,俞珊登上了話劇舞臺,成為最早登上話劇舞臺的第一代女劇員。容貌俏麗、多才多藝的俞珊很快成為天津的一顆「新星」:1925年3月11日的天津《益世報》上刊登消息,介紹天津婦女國民會議促成會三八婦女節紀念大會的新聞。這次紀念大會上,由於方舟、鄧穎超等人演講,而大會上唯一的文藝演出即為俞珊的鋼琴獨奏;1931年8月3日,在天津明星戲院舉行的紀念國劇社成立一周年的演出中,俞珊出演《四郎探母》中的《坐宮》一折。當時,俞珊還有一個藝名叫俞璐。
俞珊戲裝
天津國劇社的年輕票友俞珊曾拜王瑤卿為師,王瑤卿將自己的拿手好戲《貴妃醉酒》傳給了俞珊,後來成為俞珊經常演出的一出拿手戲,俞珊還將此戲傳給了張君秋。據何順信在《憶君秋》中記錄:「他的《貴妃醉酒》,就是跟一位叫俞珊的女士學的。她唱的是京劇老藝人『老水仙花』的路子。」據《北洋畫報》1932年第875期《俞珊命不該唱玉堂春》介紹,俞珊多次來津,但因身體不適,多次「回戲」,直到1932年的最後一天,俞珊在春和戲院為聲援東北義勇軍在天津義演《玉堂春》,轟動天津。
俞珊從南開女中畢業後,先在南京中大藝術系讀書,後轉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
不久,黃敬也到了上海。在上海期間,姐弟倆均加入了上海著名的話劇實驗團體——南國劇社。
長著「金色眼睛」的莎樂美
據幼年曾在徐志摩家長住的何靈琰回憶,徐志摩當時在上海的書房,不僅掛著俞珊飾演莎樂美的舞衣,還擺放著陸小曼小時候穿過的三寸金蓮。牆上掛著一張俞珊的照片,「穿著舞衣,描眉畫眼,一腿跪在地上,手中託了一個盤子,盤中一個人頭,當時又想看又怕看,徐幹爹說是什麼《沙洛美》(莎樂美)的劇照。」
俞珊《莎樂美》劇照
1929年,正在上海南國劇社演出《莎樂美》的田漢發現了芳齡20的在校女大學生俞珊。她不僅有雙令人銷魂的「金色眼睛」,而且有演劇天賦,旋即邀請俞珊加盟南國社。初到南國劇社的俞珊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據此時南國社從事編劇的吳似鴻(後與蔣光慈戀愛和結婚)在《懷念南國社導師田漢》中記述:「她是南京中大藝術系的女學生。會彈鋼琴,會唱京戲,又會講英語,性格開朗,身材豐滿,臉相美麗。」
1929年,在南京演出《莎樂美》的俞珊在劇中半裸肩膀的演出,令人驚詫。而莎樂美親吻血淋淋的頭顱的那場戲,更成為各大媒體熱議的話題。當時各大畫報上紛紛刊登莎樂美對死者頭顱一吻瞬間的劇照,讓這個被田漢稱作「我們的莎樂美」的俞珊一舉成名天下知。
俞珊一炮走紅,成了令無數文藝青年痴迷的話劇女明星,成了「新女性」的代言人,年輕人的偶像。當時還是一個默默無聞女學生的李雲鶴(即江青),就曾表示她年輕時便十分崇拜俞珊。當時北平的一家畫報為俞珊的照片下配發了這樣一段文字:「俞珊女士,她是一位肯定了人生而不追求夢境的現代女性。她表演《莎樂美》那樣勇毅堅固的性格,她也表演過《卡門》那樣的風騷放蕩,使大都會中的青年對她景仰與狂熱。」
不僅大都會中的青年男女崇拜俞珊,連徐志摩也拜倒在俞珊的石榴裙下,即使對陸小曼也毫不遮掩。一次,徐志摩和幾個追星族擠到後臺看俞珊化妝,俞珊忽然喊道:「啊呀,真要命,我要小便!」不成想,徐志摩還真的找到了一隻痰盂,一本正經地雙手捧著痰盂,口中喊著「痰盂來哉!痰盂來哉!」一路小跑送到俞大小姐的面前,大獻其殷勤。俞珊為了塑造好卡門的形象,常登門來向徐志摩請教。陸小曼終於「吃醋」了,說俞珊「肉感」,有一種誘人的危險力量,常常為此而和徐志摩發生爭吵。
1930年前後,摩登以及各種性感的女性造型正在上海、天津等摩登城市裡大肆流行,詩人也敏感地捕捉到了這種充滿「莎樂美」情調的氣息。葉靈鳳把女性人體比喻為「一九三三型的新車」(《流行性感冒》),穆時英把女性人體描述為「金屬性的、流線感的」白金塑像(《白金的女體塑像》)。而在當時的南國社,除了俞珊,還有王瑩、胡萍等後來紅極一時的一些女演員。這些大膽前衛的女演員不僅與男演員一起同臺排戲,還一同結伴外出旅行,成為當時令人側目的新聞事件。南國社首度到杭州演出時即被當局禁演,理由是「南國社」帶著年輕學生像戲子一樣,到處亂跑。
友人合照。從左至右為:謝壽康、俞珊、田漢、吳作人、蔣兆和、呂霞光、徐悲鴻和劉藝斯。
「因為她的令堂不高興她演那高等青年以為太肉感的莎樂美」,父親俞大純認為「戲子」有損名門淑女的清譽,以登報脫離父女關係相挾,俞珊被勒令留在南京。不妨設想,如果俞珊是一個尋常家庭的女孩,其在演藝上的成就和未來的聲名,或許就是另外一種結局了。
似乎有一種極荒謬的憧憬
據廖沫沙回憶:「上個世紀30年代初,我住在上海田漢家。有一天,俞珊帶著江青來到田漢家,說這是她的弟媳李某某,想在這裡借住。後來就讓她住在田家保姆的屋裡了。」
關於俞珊在青島的羅曼史以及與新月社諸才子間的風月八卦,記述頗多,本文從略。
《北洋畫刊》刊登的俞珊婚紗照片
《北洋畫刊》刊登的趙太侔與俞珊結婚合影
1933 年12 月,俞珊嫁給了比自己年長19 歲的趙太侔。當時,天津、上海、北平的畫報上均刊載了俞珊的婚紗照。照片中的俞珊,手捧鮮花,側面而立,看上去有一種憂鬱的神色。
趙太侔(1889—1968),中國戲劇家,現代教育學家。原名趙海秋,曾用名趙畸,太侔為其字,後來即以字行(也有說法認為他又名趙畸,字海秋)。山東益都(今青州市東關青龍街)人。原以戲劇創作與教授著名,後脫離戲劇工作,曾任山東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執教。
關於俞珊嫁給趙太侔的原因,各家說法不一。據時在青島山東大學任教的劉康甫的兒子劉光鼎在《我和我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一文中回憶:1933年4月,時任青島市委宣傳部長的黃敬被抓了起來。趙太侔就跟俞珊講:「你嫁給我,我就把黃敬救出來。」 也正是通過趙太侔和俞珊的關係,李雲鶴得以結識了黃敬。後來,還是靠了俞珊的關係,李雲鶴得以進入上海的演藝圈。
1947年趙太侔(右一)和朋友在一起
俞珊為人熱情豪爽,處世卻有些任性,「稍一不順她的心意,就會鬧彆扭耍小姐脾氣。」(趙清閣《南國瓊珊》)重慶北碚時期,趙清閣與老舍同居,與俞珊夫婦為鄰。俞珊與趙太侔育有一雙兒女,俞珊十分鐘愛。據趙清閣回憶:我們每每一塊躲空襲,在防空洞裡只要一聽見日本飛機投彈的聲音,她便撲到孩子們身上保護。有一次連我也拉進她的懷裡,約摸有一刻鐘之久,敵機過後,我才透了口氣說:「沒炸死,快給你悶死了。」趙太侔一旁慢吞吞地笑道:「她自以為是鐵韋馱,能夠保護你們。」她白了丈夫一眼說:「可就是不保護你!」回頭又罵了趙清閣一聲:「不知好歹!」
俞珊和趙太侔
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俞珊曾前往解放區探望弟弟黃敬,並應周恩來之邀演出了《貴妃醉酒》。關於這次演出的情況,俞珊曾對密友趙清閣說:「全國解放在即,我決定抓緊練功、吊嗓子,將爭取做一個專業京劇演員。」據趙清閣介紹,「她在上海想找個工作過渡,結果沒成功。於是又到天津,因為她的母親在天津。」
1949年以後,俞珊在蘇州一個戲曲學校裡授課。1954年俞珊由天津來上海,與趙清閣再次相逢。當時的俞珊已經與老趙離了婚,「與一位京劇愛好者結合了」。1958年,黃敬辭世。關於此後俞珊的情況,大多記載不詳。而據前幾年剛剛出版的《陳方恪先生編年輯事》透露,此時的俞珊又到了南京,寄居在陳寅恪的七弟陳方恪家裡。
關於俞家與陳家的關係,簡單說明一下:俞珊的姑媽嫁給陳三立(號散原,陳寅恪、陳方恪的父親)。1948年,散原老人遷葬時,俞家的俞大維、俞大綱、俞珊和陳家的陳隆恪、陳登恪、陳方恪等親屬皆在上海招商局碼頭迎接。關於俞珊的情況,「編年輯事」中還有如下記載:「1959年5月18日,俞明震之孫女俞珊調江蘇省京劇團工作,戶口從上海安慶路356號遷來南京白下區五馬街13號。」「7月25日,不知何故,俞珊搬離京劇團宿舍,來與先生一家同住,戶口也遷牯嶺路26號。」
張君秋偕夫人、俞珊與蘇州市少年京劇團的演員合影
1962年4月,俞珊離開南京,由田漢幫忙,將她調至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與曾任梅蘭芳秘書的許姬傳一樣,每月領取生活費,不用上班。4月12日,遷至天津市嶽陽道165號。趙清閣在寫於1981年12月的回憶中稱,「一九六零年我在北京到處打聽她,才知道她在天津工作,什麼工作就不清楚了。」時間上略有差異,但《陳方恪先生編年輯事》的記載應該更可靠些。這一時期,俞珊又回到了早年生活過的天津,住在五大道的房子裡,偶爾也去北京居住。
關於俞珊最後的結局,據當時在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的石灣回憶:「文革」初期,去俞珊家裡,年輕時擅演大膽潑辣女性的俞珊,此刻已變成一個淚流滿面的可憐角色,連聲哀嘆:「把我弄成這副模樣,叫我怎麼出門啊!」當我們離開她家時,她左手捂著「陰陽頭」,右手又抓了一撮茶葉塞進嘴裡,不停地咀嚼起來。
1968年,俞珊含恨離世,終年60歲。她的一生,或許正如梁遇春為徐志摩所寫的那個題目:「kiss the fire」(吻火),絢爛而又短暫。或許又如沈從文創作於1931年的小說——《一個女劇員的生活》所說:似乎有一種極荒謬的憧憬,輕輕地搖撼到青春女子的靈魂……
文章來源:新金融觀察報
配圖來源:網絡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揭秘】諸多才子紛紛拜倒裙下的名媛——俞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