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戒指不止是愛情的信物

2021-02-16 自然貞寶

       戒指,又名指環、手記、代指、約指、指鋜等,其在中國起源很早,原始社會就有很多出土。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的戒指上還嵌有綠松石。在當代,戒指除了裝飾的用途,還因其被賦予了愛情與婚姻信物的功能,而成為了所有首飾門類裡最為普及的一類。但在中國古代漢文化傳統中,戒指卻有著很多更為特殊的文化內涵。

明代骨戒指

1、宮中妃嬪戴在手上用來起區分、辨識作用的標記

       「戒指」直到元代才有其名稱,其原名為「指環」,之所以稱為「戒指」,又名「手記」、「代指」,皆是出自其用途本身。

       鄭玄《詩箋》曰:「古后妃群妾,以禮進御,女史書其月日,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御者著於右手,謂之手記,亦曰指環。」

       這段話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后宮妃嬪無數,按規定,妃嬪在接受帝王御幸時,都必須經過女史登記,女史事先向妃嬪們發放兩種指環,一為金環,一為銀環。平常妃嬪一般佩戴銀環,其具體又分兩種戴法:即將侍奉皇帝的戴在左手,因為左手屬陽,侍奉完皇帝的則戴在右手,因為右手屬陰。一旦妃嬪月事來潮或者有了身孕,不能侍奉皇帝,則手戴金環,女史見之則不列其名。因「事無大小,記以成法」,故名「手記」。簡單來說,「手記」就是戴在手上用來起區分、辨識作用的記號。

       至於「戒指」這個名稱,實際上就是源於「手記」這個功能,因戴手記的女子,都是帝王的嬪妃,是身有所屬之女子,甚至懷有身孕的女子,因此不僅要禁戒其它男子的追求,甚至要禁戒房事,故名「戒指」,也可寫作「戒止」。

       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五載:「戒指乃已幸女子者,……俗亦呼手記。」已幸女子在中國古代一般是指已婚配女子,故此,戴戒指亦有標明已婚身份的功能,這和現代的婚戒倒是有些異曲同工之效。


漢代飛鳥白玉戒指

2、象徵「早日還鄉」或「情愛永駐」的饋贈信物

       在中國古代,器物往往承載著某種文化意義,是一種不言而喻的表示,即「藏禮於器」,這在先秦時便廣泛存在。

       在《北史》中有記載:「(元)樹初發梁,覩其愛姝玉兒,以金指環與別,樹常著之。寄以還梁,表必還之意。」這裡則明確說明玉兒是以指環相贈,以期愛人儘早還鄉。另清代王初桐輯《奩史》一書引宋代張君房所著《麗情集》云:「崔娘寄張生信有玉指環云:環者還也。」也是此意。

       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環,作為饋贈之物,可昭示還鄉之意。

       除此之外,指環還因其環屬的特性,表示「循環」之意。唐代李景亮所著傳奇小說《李章武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李章武系事告歸長安,(與王氏子婦)殷勤敘別,章武留交頸鴛鴦綺一端……子婦則答白玉指環一雙,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翫,循環無終極。」在這裡,指環因其「循環無終極」的屬性,表達了情人之間相思無絕期的情愫。

 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葬出土,嵌金剛石金指環

被稱為「我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鑽石戒指」

3、與鬼魅和靈異事件相關

       戒指在中國古代漢文化語境內,典籍中所涉及到的故事大多和鬼魅及靈異事件相關,這是其和其它門類首飾最大的不同之處,戒指代表的主流文化似乎並不僅是愛情和美貌的元素,還充滿著某種神秘、詭異的元素。

       此種文化傾向始於漢,並廣泛流行於魏晉南北朝到唐、五代期間,這或許和此一階段中國南北民族大融合,對外交流異常頻繁有關,因為戒指和耳飾一樣,宋以前主要流行於胡文化地區和西方國家,中原漢族並無戴戒指的傳統,或因其染有濃重的異域氣息,故充滿著一種異族的神秘色彩。

上海博物館:翻面戒,另一面是人物

4、作為財富,用於賞賜、朝貢或饋贈

       由於戒指在宋代以前,往往與靈異、鬼魅事件有關,因此,中國漢族人至少在宋以前並不流行佩戴戒指。儘管各時期中原墓葬中也時有戒指出土,有的套在手指上,有的是和其他隨葬品一起集中埋葬,還有握於手掌中的,但其應多是作為象徵財富或功績的隨葬品使用,而非日常首飾品。

       漢代繁欽的《定情詩》中,關於約指的吟詠,經常被用來解釋為愛情的信物,戒指在這裡的意義,是用於饋贈的禮品之一:「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隋代丁六娘的《十索詩》,戒指作為饋贈禮物之一的意義便更加明顯:「粗細君自知,從郎索衣帶。歡情不耐眠,從郎索花燭。欲作勝花妝,從郎索紅粉。欲呈纖縴手,從郎索指環……」

       我們把這裡的戒指解釋為定情的信物之一。

       作為財富,戒指也可用作上下級之間的賞賜之物。如前述《西京雜記》載:「漢戚姬以百鍊金為彄環,照見指骨,上惡之,以賜侍兒鳴玉、耀光等各四枚。」再如:明代梅鼎祚《西漢文紀》卷五,趙合德進獻給趙飛燕的賀禮中便也有「精金彄環四指」。宋代《太平御覽》引《後漢書》云:「孫程等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等等皆有記載。

上海博物館:聯珠戒,長得像手鐲的縮小版

5、作為婚姻的聘禮或愛情的信物

       在中國古代,將戒指與婚姻和愛情聯繫在一起,是仿自胡俗,即西北少數民族或西方人的習俗。

       相關記載始於魏晉時期,如《晉書》「西戎傳」載:「大宛娶婦,先以同心指鐶為聘。」這裡的「同心」指環是指一種「銅芯」指環,外鍍金或銀,取其諧音。

       再如《太平御覽》引《外國雜俗》云:「諸問婦許婚,下全同心指環,保同志不改。」又引《胡俗傳》云:「諸胡,始結婚姻,相然許,便下金同心指環。」《奩史》引《番境補遺》云:「牛罵番婚姻,男以銀錫約指贈女為定。」等等。

故宮博物院:古代珍珠黃金戒

       我們知道,西方至遲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戒指已經和婚姻有了固定的關係。前述《世界服裝史》就指出,當時金戒指已代替了鐵戒指,成為婚禮上新婚夫婦佩戴的裝飾。這一習俗或經中亞(大宛國等)作為「胡俗」傳入中國,逐漸被國人所了解。

       戒指真正在中國作為婚姻的聘禮之一,其風俗起源於宋代民間。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嫁娶」條載:「且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鋜、金帔墜者是也。若鋪席宅舍,或無金器,以銀鍍代之。」這裡的「金鋜」便指的是金戒指。

       但戒指在中國傳統的漢文化圈中,並沒有被納入宮廷嫁娶聘禮典制。明代儘管戒指出土數量很多,但在《大明會典》的「皇帝納後儀」禮單中,頭飾、鐲釧、耳環、面花、玉佩玎璫、霞帔墜頭等首飾一應俱全,卻並無戒指蹤影。

故宮博物館:清宮舊藏戒指

       到了清代,由於是滿族這個遊牧民族執政,戒指才出現在官方的聘禮清單中。《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記載順治九年八月,更定婚娶之制。「和碩親王、及和碩親王未分家之子。婚娶,行納幣禮,用……金項圈一、合包一、大簪三枝、小簪三枝、耳墜一副、戒指十枚。」... ...

       戒指在滿族的聘禮中,是金銀首飾中體現身份等級最鮮明的標誌,且其數量一般為雙數。到清末民初,隨著西風東漸,戒指在民間作為訂婚之紀念物的風俗才開始風行。

       徐珂編著的《清稗類鈔》中對此有明確記載:「大宛娶婦先以同心指環為聘,今乃以為訂婚之紀念品,則歐風所漸也。

(文章整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雲南保山冰紅戒指,4克,內徑18,外圈25,寬8(mm)

相關焦點

  • 中式大美: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定情信物的精神含義,比信物本身更為豐富。贈上定情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丟失了信物,或被理解為不忠。感情破裂,便會將信物退還……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古代,年輕男女互贈的一方羅帕,都能讓人浮想聯翩。那麼,古時主要有哪些定情信物?
  • 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太平廣記》裡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 雷哥出品,細數古代的男女定情信物有哪些?
    細數古代的男女定情信物有哪些?在中國古代,古人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很注重人和人之間的禮節。而在當時那個文化大背景之下,人們又是如何來確定男女雙方之間的愛情的呢?「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 訂婚戒指和結婚戒指作為愛情的信物,如何正確佩戴
    訂婚和結婚都是一件大事,那訂婚戒指和結婚戒指作為愛情的信物,那不管是訂婚戒指還是結婚戒指都有著不同的意義,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訂婚戒指和結婚戒指是一個性質的,只不過是叫法不同而已,所以經常將這兩者混為一談,其實在戒指的象徵意義和戒指的戴法上都有著本質的不同,那麼訂婚戒指和結婚戒指的應該怎樣戴才是正確的呢?
  • 這些古代愛情信物,你知道嗎?
    古代愛情的美好潛藏在一篇篇詩歌裡,在這隻言片語中是一個個回眸一笑的明媚少女與溫潤如玉的翩翩公子的故事。這些讓人含英咀華的小美好也總是讓人浮想聯翩,思緒萬千。而在理法森嚴的古代,男女之間不能接觸過密,少男少女之間表達自己的情感就是靠傳遞信物。
  • 如今戒指是浪漫愛情的象徵,在古代,卻代表著權威和邪惡的魔力
    如今,戒指象徵著愛情,是新人之間溫馨的定情信物,然而在古埃及,戒指卻是冰冷而嚴厲的權威象徵。就像中國皇帝和官員用玉璽和關防來代表權力一樣,埃及法老和貴族也用印章來彰顯地位和威嚴。由於印章是極其重要的物件,為了防止丟失或被他人冒用,他們在印章上鑽孔,然後穿上繩子或鏈條掛在脖子上,並將其作為一種高貴的配飾。
  •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美到不可方物
    原標題: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美到不可方物每個人都具有創造的潛能再小的手藝,也有自己的價值讓世界看見你無限可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紙婚約相伴永年在古代,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
  • 這些中國古代定情信物,完爆情人節鮮花巧克力!
    在中國古代,定親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係,僅次於正式結婚的社會性重要禮儀。
  • 古代的幾種定情信物,那些你不知道的曖昧!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在青春期的男女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定情信物的精神含義,比信物本身更為豐富。贈與定情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丟失了信物,或被理解為不忠;感情破裂,便會將信物退還。
  • 古代幾種定情信物,放到現在一樣能送,寓意太美好你還不趕緊送?
    一般的定情信物,大多都是戒指、手鍊、羅漢錢等東西,在古代的時候,定親一般都是父母之命,或者有些時候,男女雙方產生了感情,但迫於禮教的壓力,所以私下裡互相交換信物,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且信物一點要保管好,丟失了就代表對對方的不忠,要是感情破裂,就會把信物,退還給對方。
  • 古代人的定情信物都送些啥?
    在愛情的關係裡,送禮物可是最重要的環節,可愛的男孩子們想破腦袋都在想送什麼禮物,你可曾想過咱們的老祖宗古代人都送個啥?它常是男子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很多愛情故事就因一支髮簪而發生。玉佩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
  • 音樂俠戀舞學院戀愛新設定:愛情法杖信物交換
    成為最恩愛情侶 四大愛情信物由你選愛情是神聖的,而對於《音樂俠戀舞學院》中的情侶來說,愛情需要信物的交換才能變得堅固。在MusicMan的舞蹈世界中,玩家擁有多種愛情信物自由選擇,現代風、魔幻等多種信物風格由你選擇!
  • 郵票中的愛情信物,你最喜歡哪一套?
    一唱三嘆,餘音嫋嫋,將愛情中的男女互贈信物的場景和內心活動描述的入木三分。 木桃和瓊瑤作為信物,被賦予了愛情的象徵意義。古今中外,象徵愛情,表達愛慕的物品在生活中還有很多。 「紅綬帶,錦香囊。為表花前意,殷勤贈玉郎。」將香囊或者含有香料的荷包送給心上人,似乎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男女戀愛模式中的必備環節。
  • 古代生活探秘:古人的「定情信物」有哪些?為何「紅豆」最相思?
    古代男女的愛情簡單、純真、執著,因為「從前的日色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雖然他們的愛情並不自由,但是他們卻愛得濃烈。早在先秦時期,人們的愛情就已經覺醒,當時社會中的男女都敢於表達愛意,定情信物就是古人愛情的見證。
  • 訂婚戒指並不等於結婚戒指,結婚到底該買幾個戒指?
    不過,兩者之間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挑選戒指的時候可不能把這兩者混為一談。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說一說。二者的由來有關訂婚、結婚戒指的由來,據說是古代搶婚演繹的結果。當時,男子搶來其他部落的婦女就給她戴上枷鎖。經過多年的演變,枷鎖變成了訂婚、結婚戒指,男子給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歸我所有。
  • 戒指的千古傳奇 指尖浪漫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代表了每對情侶最堅定的愛情誓言,作為最傳統的定情信物,戒指也因為它的傳奇與美好,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們深深地眷戀。法老覺得這樣挺方便,於是每天戴著「印章」出現在臣民面前,而下邊的王公大臣們也覺得挺好看的,紛紛效仿,而後又逐漸演變成女人們的飾品—這就是傳說中戒指的由來。
  • 鑽石戒指浪漫的愛情信物,4種顏色,4種形狀,代表不同的愛情觀
    紅到極致的濃烈色彩,象徵熱烈奔放的愛情,紅鑽寓意不加掩飾狂野的愛情,山盟海誓,驚天動地是這類愛情觀最大的特點。紅色是開運的顏色,因此紅鑽也有幸運的象徵意義。粉色鑽石的粉色是浪漫又甜蜜的顏色,淡淡的粉紅色清新雅致,讓人聯想到美好的愛情,是浪漫和甜蜜的,因此粉色鑽石代表甜蜜之愛,純純的寵溺的愛情觀。
  • 先秦時期男女的定情信物是什麼,是戒指嗎?《詩經》中給出答案
    愛情是美好的,是人間至情之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男女戀愛確認關係是要有定情信物的,現在人們都會選擇用戒指或者項鍊,那先秦時期沒有這些東西,他們是用什麼定情信物來傳達真情的呢?答案就在《詩經》裡面。——《詩經··靜女》通過貽我彤管和自牧歸荑可知,他們的定情信物是彤管和荑。彤管有紅管草和紅管筆兩種說法,荑草就是荑草。無論彤管還是荑草都是禮輕情意重的物件,兩人都不看重定情信物本身的價值,看中的是它們是二人愛情的象徵,意不在物而在人,彤管和荑也傳遞了男女之間的美好純真愛情。
  • 我們常見的木瓜,在中國古代還有這樣的用途,可作為男女定情信物
    我們常見的木瓜,不僅能食用,在中國古代還有這樣的用途,可作為男女定情信物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番木瓜《詩經》中的木瓜並非我們現在常吃的水果木瓜,而是薔薇科落葉喬木,果實橢圓,色黃而香,蒸煮或蜜漬後可供食用;而水果木瓜又稱番木瓜,是外來物種,到明代中晚期才傳入我國閔粵臺一帶,而《詩經》中的木瓜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原產物種
  • 15件古人定情信物盤點,C位非它莫屬
    浪漫的愛情自古有之,在眾多詩詞歌賦中都有男男女女卿卿我我的描述。尤其在一些古典文學作品裡,少男少女們私定終身時,總是要互相贈送一種東西來作為定情信物。這種信物傳遞了雙方的真摯情意,表明了他們對於愛情的態度,確定了戀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