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才華橫溢、人帥心好、做事專注,但就是不能成功呢?

2020-12-27 騰訊網

為什麼有的人才華橫溢,一表人才,人品也不差,做事情也比較專注,但就是不能成功呢?

看到這個,不禁心領神會,這不就是說的我麼?

在每一個人心中,自己都是才華橫溢、一表人才、人品優秀、做事專注的。

而是不是成功嘛,在這個問題的共情中,也是有大部分人抱著懷才不遇的心態在思考、討論。

誰在自己眼中不是最棒的那一個呢,只不過沒有出頭罷了。

別看前面說得這麼複雜,其實都是花裡胡哨的。我們把它簡化一下,那就是:

為什麼如此優秀的我不能成功?

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優秀的人太多了?

相對於小學沒畢業的人來說,大學生算優秀了吧?可是你走進大學校門才知道,自己千辛萬苦從獨木橋上衝殺過來,不過是大城市孩子的起點。你耗盡洪荒之力衝進清華北大,在北京的小孩看起來也就那樣。

這裡面有社會、時代、地域的各種不平等在裡面,隨著我們的不斷學習、向上突破,也就不斷升級——但其結果也不過就是站到更高的、更優秀的層面,同樣面臨著無數來自五湖四海的對手——對手如此之多,而且都是萬裡挑一的優秀,憑什麼你就一定會成功?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淡化這些自認為優勢的條件。一表人才,才華橫溢,人品善良、做事專注,這些都是成功的起步條件,有了這些,我們才有可能成功,但是有了這些,也不一定會成功。

這些條件和成功的結果本身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努力,不一定成功

這是一個邏輯方向性問題。保持這些優勢,在方向上是對的,但是命運給出的結果遠遠不是個人特質優秀與否能夠決定——這世界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比如金錢、人脈、社會地位、祖輩積累,在唯心主義者看來,這些都是外在的,不能取代個人努力向上的正能量。但在唯物主義者來看,這些都是個人努力實現目標的基本保障。

誰的保障高,誰成功的機率就高——至於努力,人人都在努力,所以反而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了——我們談努力,只有大家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才有意義。

和出生在目的地的人家談什麼公平?

他同樣在努力,有著更高遠的目標,甚至比你更帥,比你人品更好,更加專注——因為他們有條件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才是可怕之處,生來已是不公平,偏生人家還更努力。

還是那句話,人家幾輩子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因為他同樣十年苦讀啊,還不用寒窗。

做人一定要想通一些事情,才會避免被雞湯誤導。

是的,在鏡子裡我們都是氣宇軒昂,在詩詞歌賦上都是才華橫溢,在人品上都是為人友善,誠懇正直,專心做事,可是出門之後你坐地鐵,人家開法拉利。

誰成功的機率更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不努力,就不可能成功

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就不要加強自己的優勢,放棄我們的努力。為了下一代能夠更好、更高、更強,我們都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社會地位。

人類不就是這樣走向更高的文明的嗎?

要相信有物質的教育絕對比物質缺乏下的教育更加豐富、完善,要不然為什麼這麼多人想盡辦法都把小孩往名校裡弄?

我們說教育公平,只是說受教育的門檻應該公平,並不是指每個孩子都要接受同等的教育,否則的話何來精英教育?

那種要求絕對公平的人,其實就是自身能力不足的人。只有泥腿杆子才會號召「搶錢、搶糧、搶女人」,那些通過自己勤奮獲得財富,終於可以為自己後代創建更好學習機會的人,在被清算的時候又到哪裡去找公平。

窮人的孩子也要學習更好的知識,謀求成功。作為孩子的父母,需要有教育責任感,要努力為孩子創造接受更好教育的環境。

我們要的公平,不是把別人拉下來到我們的水平,而是努力改變自身,達到更高的層次,去接受更高一級別的公平。這才是社會普遍價值觀,是勤勞、專注、努力工作生活的目的所在,不論在哪個年代,哪種社會環境下都是如此。

我們要努力創造出自己各方面的優勢,雖然不一定成功,但是可以改變我們下一代的起點,讓他們更接近成功。

到底什麼是成功?

上面的討論都是基於普遍社會價值認同的成功,也就是我們現世的「成功」,是在當今社會下大家都比較認同的——財務自由、思想自由——就是各方面都可以選擇的一種狀態。

而成功,實際上並非獨此一種。

「成功」一詞出自《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是指達到或實現某種價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從而獲得預期結果叫做成功。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期望值不同,那麼信念中的成功完全就不一樣了。

從小的來說,比如今天我這篇文章十萬+了,我就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滿足。雖然這和解放全人類來說太微不足道了,但這是現實的,可期的,能夠帶來同樣心理愉悅的行為。如果達到了這個期望值,我就可以小酌一杯,慶祝我的成功。

這種細小的經過與結果,失敗與成功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也正因為如此,這種具體事例的成功,就是「這事成了沒」的一種生活現實,並不具備價值觀的討論基礎。

從價值觀的宏觀角度來說,成功有兩個標準。一種是個人認為的成功標準,一個是社會認同的成功標準。當我們個人認同的成功標準和社會標準一致的時候,表現出來就是隨大流的,也是普遍正確的,比如「升官、發財、名利雙收」之類。

這兩個標準有時候又是不一致的,這種情況也是時常發生的,在大多數人眼中,這人的價值觀就是「不合大流、特立獨行」。

不論兩者是否兼容,並不影響從這兩個角度分別思考,分別「成功」。

個人角度

從個人角度來理解成功,那當然體現的是個人的價值觀。因為成功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當我認為值得追求的東西得到實現,那就是成功。

但是在別人眼中,並不見得贊同。

就好像德雲社吧,他們的演出大家愛看,他們也賺得盆滿缽滿,名聲滿天飛。在郭德綱的眼中,這種受老百姓喜歡的形式,既傳承了傳統相聲藝術,又讓自己的經濟條件得到了巨大的改變,還提升了的社會地位。

於他而言,當然是成功的。所以他直言不諱,「當初給人當狗,人不要,自己逼成龍了」。這話雖然說得咬牙,但是「成龍」這種詞彙,很明顯他是認為自己成功了。

我們也都認為他和他的班子是成功的。

但是有人就不這麼認為。批三俗,做文章,各方各面進行批判,包括最近出現的大面積舉報。這一類人不但認為德雲社的成績不是成功,甚至是毒瘤,反面典型。

為什麼會這樣?僅僅是同行生嫉妒嗎?

也不盡然。這其中的小人當然是嫉妒心作祟,但是有一部分人確實就是價值觀不同,他們看中的是曲藝協會之類的官位,他們的思維已經固化在官場價值之中,自認為是當下社會曲藝領域應有的主流價值。

而實現這種主流價值,絞殺德雲社的「三俗」,拆散這個草臺班子,實現天下曲藝界的風流清正,成長為正能量舞臺,才是他們認為的成功。

這是兩種價值觀的碰撞,也是不同的人不斷站隊的原因。

這裡只是舉例子,說明成功在不同的人心中是完全不同的。

社會角度

這就是所謂世俗的成功,比如賺大錢。

大家不要以之為恥,賺錢一點都不可恥。

誰說藝術家、科學家、學術家就該窮呢?

「君子固窮」是指君子和小人不同,在窮的時候也保持節操,而不是要固守貧窮。

所以,成功在社會角度看來,一直在物質和精神之間隨著社會思潮擺動。比如在唐朝吧,大富大貴固然好,但是你清貧,卻能寫得一首好詩,又「好任俠」,同樣能得到社會尊重——只要你能保證自己的生活。

而社會思潮在不斷地變化,在建國初期,貧農簡直就是天生的階級上層,可到了今天,貧窮就不再是值得誇耀的事情。當社會更加注重物質、名聲這些身外之物的時候,「社會公認」的成功標準,就隨著這個價值判斷而改變了。

幾十年前結婚找個工人,找個老實人簡直就是一個女孩子婚姻生活的成功,可是今天去相親的話,你就說你是個勞模,人家眼角都不會看你。要是說是個「老實人」,那簡直就和木訥畫上了等號。

這才多少年呢?社會價值思潮的變化便如此不同。

今天我們之所以在談成功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和「錢」的多少聯繫起來,正是因為這個時代,處於以「錢」來衡量的時期。

所以標題的問題,分析到了這個地步,又可以轉換成為:

為什麼我又帥,又好,又有才,又專注,卻還是沒有賺到大錢?

當我們認為這些長處可以換來成功(金錢)的時候,自然就啟用了社會角度的成功標準來進行衡量。

社會角度對成功的定義是普遍性的,這就更加增添了我們的自信,讓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從而對自己擁有這麼好的條件,卻沒有獲得「成功」感到疑惑、委屈,才會提出這個問題。

可是大家都這麼好看,這麼聰明,這麼專注(賺錢),都不是壞人,誰又該了你的成功(錢)呢?

要得到紓解,我們還是多從個人角度來看待成功,這樣更容易得到,也更加現實。

比如長得好看,就增添了異性緣,這不就是成功?才華橫溢,那麼很可能在文藝創作方面小有成就,這不就是成功?人品好,自然在社交中如魚得水,生活輕鬆,這不就是成功?做事專注,那麼獲得基本生活資料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以在物質之上騰出精力來思考,創造自己的精神生活,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別把思維局限在巨大的財富上。

小財靠勤,中財靠德,大財靠命。

選適合自己價值觀的成功,就沒有那麼多不平和辛苦,自然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愉快。

作人呢,最緊要是開心嘛。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缺乏專注的危害有多大?我們怎麼樣才能專注做事
    現代的人不知道是因為手機和網際網路的發明。還是因為自身的焦慮,人們越來越變得不願意專注和不能專注了。對我們是很不利的,最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影響做事的質量和效率缺乏專注,一心多用,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造成自己在做事過程中出錯,影響做事的質量,缺乏耐心和仔細,也會影響工作的效率。就像一個人在工作過程中,如果經常受到打擾和影響,那他的工作效率和質量肯定是不能得到保證的。
  • 不要太聰明,做最傻的人才可以成功,為什麼呢?
    同樣如果把科赫的經歷和你周圍的人相印證,你就會發現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些成功者,並不一定是很聰明的人,但他們必定是傻傻地專注於同一事物從不動搖的人。我帶過一位學生,當初滿臉鼻涕,衣衫邋遢,是整天被捉弄的「傻瓜」。
  • 成功做事的三大必備因素,對餐飲創業者尤為重要
    想要把餐飲這件事做成功,必備的因素有很多,產品味道,品質、精準的定位,合適的位置,優秀的人才,出色的營銷……這些都缺一不可,如果讓我在其中選擇最重要的幾個,我會選擇三個:團隊,系統,以及專注。 團隊是第一要素,因為人是一切的尺度。
  •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眉毛非常的濃,而有的人就是眉毛稀少?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眉毛非常的濃,而有的人就是眉毛稀少?為什麼有的人就是眉毛非常的濃,而有的人就是眉毛稀少?有的人天生眉毛就很少,有的人是後天造成的嗎?1有一句俗話是這樣說的:「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但是如果一個人整天愁眉苦臉,給人一種悶悶的感覺,那這種人的財運也多為不好。眉頭經常皺著,眉毛勢必豎起且雜亂;誰都不想一生清苦,財運和福運不佳,可是有什麼解決之道呢?還是一起來看看各種女人的眉毛面相都有什麼樣的暗示吧。2眉型在整個妝容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好的眉型可以瞬間提升個人氣場。面對眉毛稀少的問題,很多人都想要進行眉毛種植來解決這個問題。
  • 【原創隨筆】專注與成功
    專注的人,往往是意志堅定、有頑強毅力的人。專注做事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有毅力的人,能從磐石裡擠出水來。如果你比對手更專注,你就能把他遠遠地拋在身後。一個人,只有對一件事情專注地投入,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而此時,就是一個人最美麗的狀態,鮮活生動。
  • 一個人越來越走向成功的3個跡象:專注,聰明和「涼薄」
    首先是專注,都聽過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的那個故事吧,我以前文章介紹過,他們一致推崇「專注」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做事要想做到極致,沒有專注的的素質是不行的。
  • 胡歌,人帥心好,性格卻有點擰巴不張揚,或阻礙事業發展
    《偽裝者》中明家三兄弟,靳東火後,接拍了大量都市情感劇,王凱拼搏多年也終於因該劇目而被觀眾誇讚人帥手美,繼而趁熱打鐵拍攝了很多有口皆碑的電視劇。一、人帥心好認識美女多《無懈可擊之高手如雲》中又被鄭希怡狠狠虐過,「人淡如菊」的萬茜在《獵場》中又是傷害他的女友。
  • 《層次越高的人,越能專注做自己》Ι 做到專注,方可成功晉級
    在這個人才輩出的音樂圈,周杰倫是紅了20年的歌手、作曲人,他的創作熱情,特別是專注自己的態度,成就了他自己。就像他說的:「我不希望只是你們的青春,我希望是你們的一輩子。」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每天疲於生活,想做的事情很多,但總是感到時間不夠,最終還是一無所獲。其實,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經歷了最初的做事熱情之後,失去了持續的專注和耐力,從而失去了培養不可替代的價值。
  • 成功的秘訣:專注和簡單
    這就是我的秘訣——專注和簡單。簡單比複雜更難:你必須費盡心思,讓你的思想更單純,讓你的產品更簡單。但是這麼做最後很有價值,因為一旦實現了目標,你就可以撼動大山。——史蒂夫賈伯斯在很多人心中,賈伯斯就是蘋果的代名詞,蘋果就是賈伯斯的化身。
  • 成功的人,做事的態度不一樣,做到這四條就夠了
    「高曠」就是我有理想,我希望我們社會好,所以會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什麼叫做「疏狂」呢?「疏狂」就是我行我素,自己覺得了不起,對組織沒有貢獻,所以情緒濃烈,任何場合講話都咄咄逼人,他做的事情究竟是利益了我們的組織呢?還是他個人呢?其實就只是利益了個人而已。
  • 肖戰一天「空降」兩次太驚喜,官媒竟為餘生預熱,不僅人帥心更善
    做自己喜歡的事,當然是要有行動的,我覺得這種行動就是付出,至於收穫就不能強求了,區別只是收穫的多少而已,在付出的時候就不要期望收穫,順其自然吧——肖戰張公子侃影視,每日安利一則肖戰語錄。努力不是肖戰的標籤,而是他的習慣。導語:「227事件」發生以後,每一天都是等待肖戰的日子。最高興的事莫過於,見到肖戰的新動態。近日,關於肖戰的好消息不斷。一天之內竟然看到肖戰「空降」兩次。
  • 職場的新人,要以做事的心態做人,不能以做人的心態做事
    要做什麼樣的人,還是得去做什麼樣的事,在職場中,人的體現就是由做事組成的。01老實人,踏實做事。職場新人要有志向,但也要做自知自明,先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先把基礎的工作做好,先把自己能做的工作做好。總有人剛進公司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了,認為簡單的事情不想做,要去做重要的事情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 「見不得別人好」?
    我們一看到女明星特別漂亮,就去網上搜她是不是整容了,整容前或者素顏照有多難看;一看到創業成功卻比自己還年輕許多的毛頭小子,便去挖他的家底,是不是父輩人脈甚廣,家境殷實;一看到才華與年齡或顏值不符的,便去搜集他身邊是不是有貴人相助或有潛規則……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我們不!甘!心!
  • 為什麼「好人」多磨難,看完就開竅了
    當然不是,文章開端引用佛教典籍中的經文,就是確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實性。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以其不妄語被大眾所信任接受,若有虛假,怎能經久不衰,時間就是真假的驗證。 在佛教中講因果報應,為什麼「好人」多磨難,因為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片面的,並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因果之報,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以下就對好人多磨難的因果報應做個分析,看完就開竅了。
  • 李榮浩出道才七年:成功不光要努力,還要專注。
    近日李榮浩微博上發文慶祝自己出道七周年,讓不少人紛紛感慨不已。許多人都覺得他像是出道很久了,可沒想到才七年時間而已。七年時間,從《模特》到《麻雀》,從幕後到臺前,從歌手、導師再到演員,許多人見證了他的努力和成功。
  • 我就是因為女友做事時的態度,認真專注,才決定和她在一起的!
    11、神同步,人車合一12、異地戀的一幕,姑娘有點著急了!13、你這臉,看著真年輕,我以為你是個孩子呢!14、這鞋藏的沒誰了,新郎估計都要哭了吧……15、走開,我也是你能挑逗的?17、每次女朋友做一大鍋飯菜,最後卻只有一小碗18、作為一個女漢子,就是要這麼放蕩不羈的上網。19、你的快遞郵件可能正在經歷這個過程,唉,我真的很擔心我剛剛買的東西。20、二師兄果然是依舊的豪放,但是你忘記高老莊的翠蓮了嗎?
  • 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
    那麼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這些邊緣人?但助手不是他,藝術創作也不能由別人代為實現,所以他已經很久沒有值得稱道的藝術作品問世。精英們漸漸遠離了原本擅長的事情,也沒有時間去思考和創造。邊緣人的成功很難用什麼定義來框住,因為他們身上最大的標籤就是沒有標籤。
  • 為什麼說性格孤僻的人更適合投資,而且成功的人更多
    據說在股市中70%以上成功的投資者,在外人看來都是性格孤僻內向的人。因為這些人雖然天生可能就不善於人際交往,常常給人感覺性格孤僻,但往往是主動不想去交際,這類人可能就是擁有投資者需要的情緒,雖然不絕對,但這類人往往和我們絕大多數人選擇不一樣,我們都貪婪時他不想,我們都害怕時他卻迎難而上了。
  • 為什麼有的人註定孤獨終老?
    有讀者問:為什麼有的人註定孤獨終老? 註定孤獨終老的人,大概有三種:沒有人生規劃的,個性比較強的,受過大刺激的。
  • 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
    ,已經有了一家真正公司該有的東西,比如設計不錯而且性能優良的產品,你會覺得,他們本應更加自信才對,事實卻不是這樣。那麼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這些邊緣人?「邊緣人」的視角好的想法往往是邊緣人想出來的,因為他們從來不在任何一個既定的「圈子」內。所以當視角由外向內投射,往往能照見內部精英看不見的地方。邊緣人總是不停尋找前進的縫隙,因此他們有勇氣break things,對於行業動向有更加敏銳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