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訪談節目《十三邀》,許知遠對話羅振宇,僅僅隔著方寸手機屏,就能聽見時光火車飛馳而過呼嘯聲。羅振宇說自己也能感受舊時光中細節和回憶的美好,但時代發展太快,生命有限,承受飛速前進的社會已經耗費了極大心力,不願浪費時間在「為逝去的光陰唱輓歌」上。
就這樣,逝去的光陰被關進回憶的抽屜,時間洪流衝刷著,連打開的念頭也多餘了。但堆疊在房間的舊物件卻忠實地保存著光陰的故事:信件、單車、同學錄、舊雜誌…...
這些物件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如何行至今日,特別是曾經風靡一時,幾乎佔據學生時代重要精神食糧的雜誌:《讀者》、《女友》、《萌芽》、《科幻世界》.
它們有的或已停刊,有的華麗轉身擁抱APP、公眾號,重尋定位。舊雜誌不僅是閱讀方式更新的見證者,也藏著無數故事、快樂和小確幸。
創辦了38年的《讀者》依然存在且強大,秉持「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智慧,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在多元思想交融,碎片化閱讀流行的今天,《讀者》始終初心不改,堅持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的閱讀體驗,累計發行量已突破20億,依然是「中國人的心靈讀本」。
在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讀者》雜誌的內容豐富多元了,也衍生了副刊,但文風依然如小泉一般清新流暢,徐徐道來,有著自然的純淨和沉靜。在裡面既可以尋覓三毛的生命奇蹟,也可以獲得張小嫻的暖心安慰,還能窺見自媒體行業努力不易的生活,消除偏見…..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扇小窗,給心靈自由呼吸的氧氣,在腳步匆匆的今天,如果要給愛和自由一個流動的出口,翻開《讀者》,不會失望。
《萌芽》對80、90後文字和思想的衝擊是在太大,韓寒、郭敬明、饒雪漫、張悅然.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學青年名字,是《萌芽》繞不去的標籤。以為《萌芽》正值中年,實際上,它創刊1956年,是我們父輩的年紀了。
被人們廣為熟知,源於1998年《萌芽》聯合國內八大高校聯合舉辦的全國新概念大賽。在這次大賽中,大批文學新銳湧現,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後現代的文學風格影響至今。
時代洪流滾滾而逝,80、90後已搏擊社會熔爐,揮別《萌芽》,但《萌芽》依然未變,初心未改,如大樹一般庇護滋養著一代代文學青年的成長,託起無數青年的文學夢。
31歲,美好而知性的生命年華,《女友》正值芳華。誕生之初,它就奪人眼球,她以較高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以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的高要求、高標準,精美的裝幀設計和印刷,突出而成功的廣告質量和效應,造就了自己的品牌優勢,形成了鮮明的特質:「愛的陽光、美的夢幻、新的樂園」。
今天,女友雜誌社發展成一個跨地區、跨行業,圍繞辦刊開展多種文化經營,集文化傳播、科技信息、廣告資訊、旅遊商貿為一體的女友創意經營聯合體,正在多元化互動、多產業共榮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女友》雜誌針對不同女性群體的物質精神需要,發行了四個版本:《女友·校園》《女友·家園》《女友·花園》《女友·LOOK》。
無論你是何種顏色的花朵,通過《女友》,都可以覓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科幻文學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文學世界的荒原之地,近幾年,藉助劉慈欣《三體》的巨大影響力,科幻文學在我國衝出了小眾領域,以恢弘多姿的想像,宏達的敘事格局,散發出無窮魅力,金豬年甚至被稱為科幻元年。生存了40年的《科幻世界》,終於已前所未有的存在感走入了大眾視野。
《科幻世界》創刊於1979年,前身是《奇談》和《科學文藝》,經過曲折發展,逐漸成為世界發行量最大、極具影響力的科幻雜誌。《科幻世界》一直深耕于于推動我國科幻文學的振興,推出了無數質量上乘、極具收藏價值的科幻作品,培養了王晉康、劉慈欣、何夕、江波等一大批優秀的科幻作家,使數百萬讀者領略到科幻文學的魅力,造就了一代代科幻迷。
《意林》雜誌秉承前人意趣,取"意林"二字為刊名,"意"就是意境、意韻、意義、意味,意有所得,"林"即智慧之林。即通過很多故事營造生命意境、展現哲思意韻、闡述人生意義、透析生活意味。
對象以青年學生為主,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尋味,發人深省,還是很多同學寫作文的素材來源,沒事就摘抄好詞好句。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雜誌還有這些.
還有好多我們曾經迷戀的、偷偷地躲在課桌底下看的、和同桌互相傳閱的、陪伴我們青春的。。。
有的雜誌正風華絕代,有的垂垂老矣
有的已退出歷史舞臺
但畢竟,它們曾陪伴我們渡過懵懂歲月
如今的我們終日與手機為伍
看似新聞熱點迅速知曉
卻恍然少了什麼東西
偶爾你腦海中是不是
也會閃過一兩本曾經上課偷偷看過的雜誌
書角已經微微捲起,卻還泛著油墨氣
還記得那些年你追過的雜誌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