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是木心先生的經典詩句,以前沒有火車沒有飛機,交流只能靠書信,可這書信往返一次就要好久好久,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在古代去愛一個人,真的太難了。那古代,又沒有快遞員,書信是靠什麼傳送呢?
小時候,奶奶養著一大堆的鴿子,每天朝陽升起來,就會把它們放出來,院子裡,房頂上,樹枝上,到處都是鴿子。我拿著一盆的玉米粒朝著地上一扔,所有的鴿子一哄而上,這些玉米粒就被他們吃完了,就這樣,它們的一天開始了,我的一天也開始了。
我常常好奇問奶奶,這些鴿子就這樣跑出去了,一天不管,不怕走丟嗎?奶奶笑著告訴我,養了十幾年鴿子了,丟的概率特別小,到了黃昏,這些鴿子就全部飛回來了,因為它們可以找見自己的家。直到在求學中知道「飛鴿可以傳書」,我才明白原來鴿子非常聰明,跑得很遠很遠,都不會迷路,就好像開了導航一樣,那鴿子究竟是怎麼做到不迷路呢?
鴿子是一種鳥類,在所有的鳥類中,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飛行阻力小,平衡能力強,以及飛行的時間長。這也正是它可以成為古人送信工具的必要條件。
鴿子的羽毛非常細密,看起來特別的美觀,前胸有一個豐滿的氣囊,尾巴不長不短很尖細,可以減小空氣阻力,頭部非常小,腦前的羽毛更加的細密,這也是大家可以從眾多鳥類中分辨出鴿子的重要原因。
在鴿子還沒有成為信鴿之前,它們的窩一般是在巖石縫隙裡,這樣不容易被雨淋著。而且大多數都穿梭在茂密的是叢林中,主要靠吃只種子和果實為食,正是因為它們愛吃農作物,所以才被人們發現,最早飼養野生鴿子的人們發現,餵養一段時間,突然逃跑的鴿子,隔一段時間就會飛回來,這讓人們發現了鴿子的「粘人性」,其實為「歸巢性」,就是可以找到自己覓食的地方。
實際上,人們發現,除了信鴿,像螞蟻,蜜蜂和燕子等,都具有歸巢性,那麼它們是靠什麼來辨別方向呢?現在科學家給出了好多說法。
在古代,很多人都會飼養鴿子,主要用途就是送信。科學研究證明,早在幾萬年前,鴿子是由「始祖鳥」演變而來的,在早的時候,人類就發現了鴿子的「歸巢性」。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就記錄,在公元3000年前,埃及國王就有飼養鴿子的習慣。公元700年,古希臘舉行奧運會的時候,就利用信鴿給各個城市報喜。
在我國,最早使用信鴿的記錄是在漢朝以後,在古代傳送消息最快的就是快馬送捷「八百裡加急」,但是隨著造紙術的發明,才給飛鴿傳書帶來了一定基礎。
所以軍隊利用信鴿作為軍事通訊,方便而快捷。傳說當年漢高祖劉邦被項羽所困時,就利用了信鴿,才得以給援軍送求救信號。可以看得出來,在古代,信鴿在軍事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傳送密報的時候,都會選擇飛鴿傳書,在鴿子的腿部綁上一個小紙條,送完信以後,就可以放走,或者回信。可見,鴿子對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在上世紀60年代,德國的科學家發現,鳥類可以通過磁場來導航,隨著這一說法的普及,很多科學家開始在諸多動物身體裡尋找類似磁場,後來在母雞和鱒魚的身體裡發現了等磁性分子,但是這種說法很快就被打破了,因為這些磁場鐵分子並不是感覺細胞。
後來,科學家在鳥類和蝴蝶,以及果蠅的眼睛中發現了隱花色素,當太陽光照射的時候,就會產生自由基對,這種基對對磁場非常敏感,而且會改變這些動物的飛行狀態。這意味著,鳥類其實可以「看到」各地的維度信息,所以可以找到自己的家。
但是歸巢性究竟如何產生的,很多科學家還沒有找到最確切的答案,最簡單的可以理解為,鴿子有良好的視覺記憶和空間記憶,比如在飼養鴿子的過程中,在周圍放一些比較顯著的標註,把他們放在很遠的地方,鴿子會在空中盤旋飛行,也就是從一個點滿滿擴大,因為鴿子可以長時間飛行,所以隨著範圍的逐漸擴大,鴿子也就找到了家。
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是鴿子比較膽小,在飛鴿傳書的時候,大多數都是把家裡的鴿子帶到遠處,鴿子被放飛以後,心中十分害怕,所以這種「迫切歸巢」的條件反射讓它快速歸家。
在古代,信鴿的確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重要的戰爭中,很多騎馬送信的人往往會被敵人截去,畢竟騎馬送信目標很大,因而信鴿就變得非常的隱蔽。我們不排除在飛行過程中被獵人射下來吃掉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畢竟很小。
據說在二戰的時候,美國皇家的一架飛機在炮火中落水,四個戰士被困在茫茫大海,它們把唯一的希望寄於一隻小小的信鴿。在幾個小時候後,皇家信鴿部門的窗臺上飛回來一隻疲憊的鴿子,士官們看到鴿子腿上的信件,才知道戰友落水待救,後來四個戰士獲救,這隻鴿子也獲得了勳章。
其實這種類似的例子在我國不在少數,只是在古代很多人只看重信件,鴿子只是在默默無聞的工作,畢竟比起來騎馬送信來說,鴿子是一個動物,不會隨時報告消息,所以鴿子成為了古人的一種寄託。
後來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鴿子就不光是送戰報了,還會送情書。也因此,鴿子成為了愛情的使者,隨著社會的發展,鴿子也被當作了和平的象徵,以至於在國際的很多和平符號上,都出現了一隻口銜橄欖枝的鴿子。1949年開國大典上,就放飛了5000多隻和平鴿子。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飛鴿傳書」的價值已經漸漸消失,即便是傳送情書,都有了手機電子郵件等,所以現在大多數的農戶養殖鴿子,都是為了吃肉。
中醫認為,鴿子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不僅可以補腎養血,還可以降低人體膽固醇,所以鴿子也有了「動物人參」的美譽。
儘管鴿子肉好吃,我們也不能忘了,在古代,鴿子可是「愛情的使者」,我們居然把使者都給吃了,那你可小心被「放鴿子」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