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胡運彪 物種日曆
說到在影視作品中出鏡率最高的鳥類,絕非家鴿(也就是我們最常說的「鴿子」)莫屬。比如中國古裝戲中經常出現的信鴿,戲中人物動不動就飛鴿傳書;在現代戲裡,鴿子經常出現在城市場景中,在廣場上自在覓食,等著朝偉來;溫順可愛的家鴿還被吳宇森用在了暴力電影中,每逢槍戰之前必有驚飛的鴿群。
緊張局勢一觸即發。圖片:Shadow Ayush / wikimedia
家鴿的出鏡率如此之高,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方面,它們遍布世界各地,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它們;另一方面,它們外表溫順可愛,人畜無害。
廣場上的鴿子。圖片:pixabay
從野鴿子到殺馬特
家鴿(Columba livia domestica)從原鴿(Columba livia)馴化而來,而且可能是最早被馴化的鳥類,比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還要早。最新的研究表明,原鴿最早可能在一萬年前就被馴化成了家鴿,而家雞大約是在八千年前被馴化的。
原鴿。因為馴養過程的簡單,所以常規款的家鴿至今都與原鴿長得很像。圖片:Muhammad Mahdi Karim / wikimedia
家鴿早期被馴化的目的主要是肉用,而不像今天主要作為觀賞用。但自從家雞被馴化後,家鴿的肉用目的便被大大削弱了。一方面,相比家雞,家鴿的繁育力相對較弱,一窩才產兩枚蛋;另一方面,家鴿保留了優良的飛行能力,沒法像家雞那樣輕鬆圈養;更重要的一點是,和家雞相比,家鴿身上的肉實在有點少。不過呢,如今還是有專門作為肉用的家鴿品種,畢竟烤乳鴿也是很香的嘛。
突然被烤。圖片:深藍小米粥 / 豆果美食
除了肉用和觀賞用,鴿子也是一類重要的實驗動物,比如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鴿子就有重要的分量。
達爾文是個喜歡養鴿子的人,在《物種起源》第一章「家養狀態下的變異」中,他通過對許多家鴿品種的分析以及雜交實驗,結合別人的研究成果,指出所有不同類型的家鴿品種都源自野生的原鴿,人工選育可以讓源自同一性狀祖先的家鴿演變成各種外形奇特的品種。
我們平時在影視作品或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家鴿往往都中規中矩,除了羽毛顏色有比較大的差異外,造型上很少有太大區別。不過,那些專門用來觀賞的家鴿品種,可謂形態各異。這些「殺馬特」都源自同一個祖先——原鴿,這跟形形色色的狗都源自狼一樣,外表看似完全不同的品種其實都屬於同一個物種。
一些不同類型的家鴿品種。左上角那只是原鴿。圖片:Karl Wagner
機智的和平象徵
除了出現在《物種起源》,家鴿還是很多動物行為學實驗的主角,尤其是一些動物認知行為實驗。
20世紀40年代開始,一些動物行為學家便開始用家鴿做一些認知行為實驗。著名「虐鴿狂魔」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用他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拿鴿子做了一系列實驗,結果發現,鴿子也會有類似於迷信的行為,將不相關的事情視為因果聯繫。
在這一系列實驗中,斯金納先讓鴿子學會啄擊箱子上的一個按鈕,每次啄擊都有食物獎勵,鴿子很快能將兩者關聯起來。但當食物的提供方式變成隨機模式後,啄擊變得無效,鴿子變得手足無措,各自演變出一些獨特的「舞蹈」,並將自己的「舞蹈」和食物關聯起來。鴿子的表現是典型的事後歸因謬誤,我們人類也常常犯此錯誤。
斯金納和鴿子。圖片:pigeonsuperstition.org
除了這一實驗,行為學家還讓鴿子去學著區分不同的畫作,比如區分畢卡索和莫奈的作品——有意思的是,「和平鴿」最早的形象就是畢卡索創作的。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之前沒有見過作品的情況下,鴿子也能區分兩位風格不同的畫家的作品。後續研究表明,鴿子還能區分不同風格的照片,比如人物照和風景照。
畢卡索創作的「和平鴿」。圖片:Pablo Picasso
類似的實驗表明,家鴿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形成「概念」或者「分類」的知識,但這目前還有待商榷。鑑於鴿子的腦容量相對身體大小的比例並不太大,在鳥類界並不屬於智商超群的一類,在一些複雜的認知行為學實驗中表現得並不是很好,所以後來逐漸失去鳥類認知實驗研究中的主角地位,被更聰明的鴉科鳥類和鸚鵡等替代。
不過,家鴿強大的記憶力和區分能力還是應該予以肯定的,而這兩個能力對它們順利歸巢有著極大的幫助。
歇歇腳咕。圖片:Simranjeet Sidhu / wikimedia
靠什麼記住回家的路
看古裝戲時,我們偶爾會聽到戲裡人物說:「取鴿子來,我要給XXX飛鴿傳書。」飛鴿傳書一方面是利用了鴿子的歸巢習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鴿子有著良好的導航能力。
在古代和近代戰爭中,鴿子就在沒有現代通信條件的情況下幫助人們傳遞消息。考古記錄表明,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們便用信鴿傳遞消息。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信鴿可能便已被用來傳遞信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信鴿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國軍隊甚至都有專門的機構來訓練信鴿;英國在二戰期間為動物專門設立了迪肯勳章(Dickin Medal),其中絕大多數獲獎者就是為傳遞戰場情報做出重大貢獻的信鴿。
由於在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中表現出色,這隻名叫 William of Orange 的鴿子被授予迪肯勳章——儘管盟軍發起的這次行動以失敗告終。圖片:wikimedia
如今,信鴿雖然已不在戰場上擔任信使的角色,但它卻發展成一種頗為流行的競賽運動。世界各地每年都會有各種各樣不同距離的信鴿比賽。
許多人可能對信鴿傳信有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問過我,是不是可以隨便讓鴿子飛到某個地方去,傳完信息後再飛回來。實際上這種想法不太對。
信鴿需要大量練習,需要一點點地從短距離到長距離放飛,讓它們逐漸熟悉家周圍不同距離內的環境,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建立起歸巢所需的「線索地圖」。用來作為信鴿的鴿子通常是由人把鴿子從家帶到某處,只能在家和某處之間傳遞信息;當所帶的鴿子全都放飛後,還需要從家中再帶一批回來。信鴿的歸巢能力偶爾也會帶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被主人交易出去的信鴿,有時候還會再飛回來,主人不得不再把它送回去。
放飛賽鴿。圖片:Jaqian / wikimedia
所以,信鴿到底是怎麼導航的呢?這個問題目前似乎沒有標準答案。絕大多數研究人員都認為,鴿子大腦中有一個類似「地圖和羅盤」的機制,但對於機制背後的導航線索卻有著各種爭議。
有人認為家鴿基於地球磁場導航,家鴿的上喙處確實有一個部位富含鐵,但2012年的一項研究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還需要找到感應機制。2015年,北京大學謝燦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這項工作為「信鴿如何感應到磁場」提供了思路,不過仍有待在信鴿身上證實。
還有的研究發現,信鴿會利用空氣中氣味的空間分布來導航;也有學者發現信鴿利用低頻的超聲波來導航;一些GPS追蹤實驗則發現信鴿是利用河流、道路等地標進行導航。
總之不大會犯路痴就是了。圖片:libreshot.com
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來看,不同地區的信鴿似乎採用了不同的導航機制。但無論基於何種導航線索,其背後的生理機制亟待破解,或許我們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找到答案。
原標題:《今天決定放鴿子!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