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劉柯辰
10月30日,成都龍泉驛紅嶺路兩側改造後的人行道與市民見面,寬敞整潔的路面讓人眼前一亮。
隨著大運會腳步臨近,龍泉驛城管局圍繞「愛成都·迎大運」開展了系列城市環境品質提升行動,其中緊抓道路整治,在滿足市民出行需求、保障出行安全、改善出行體驗的同時,不斷提升城市顏值。
提檔升級後的紅嶺路人行道
滿足出行需求
「裡外」道路迎來提檔升級
和水泥、切磚、鋪路面......國慶期間,龍泉驛區拉開了2020年全區人行道提升整治的序幕,重點圍繞大運會場館周邊道路、重要通道,對紅嶺路、怡嶺路、合聚路等15條道路進行升級改造。
「本次提升工作,主要對老舊人行道進行翻修改造,增強透水和防滑能力,達到平整美觀的效果。」龍泉驛市政中心道橋維護負責人湯世良介紹,人行道改造面積共5.1萬平方米,為避免長期佔道對周邊居民出行帶來不便,施工隊採用高頻次滾動流水作業方式,將工期從60天縮短至50天。如今紅嶺路、怡嶺路已相繼進入驗收階段,其他路段正按施工計劃穩步推進。
除了對「面」上重要道路進行改造外,作為城市「毛細血管」的背街小巷也有了新變化。
今年7月,為改善城區道路的使用性能及行車舒適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區城管局圍繞服務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道路提質需求,對濱河北路、沿山路等路段開展路面黑化工作。兩天時間裡,10餘臺作業車輛、40餘名工人進場施工,為4800平方米的路面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瀝青,讓原來坑窪、裂縫的道路變得平整有序。
在9月,龍泉驛2020年背街小巷治理正式展開,長順街、文景支路等5條街道納入整改範圍。治理工作除了對人行道和車道進行改造外,更加注重店鋪招牌整治,將根據每條街道自身文化特色設計招牌樣式,營造差異化的現代城市形象。
工人們在長順街進行施工
壓路機正在壓實路面
正在升級改造時的紅嶺路人行道
保障出行安全
開展陳舊路燈、病害井蓋集中整治
「有的地方晚上路燈非常昏暗,很影響大家休息散步,希望能夠及時解決。」7月10日,在收到市民反映部分區域路燈照明效果不佳的意見後,龍泉驛夜間照明提升工程正式啟動,全面優化城區22條道路照明功能。
區城管局市政科工作人員張開兵告訴記者,根據群眾意見和道路實際情況,區城管嚴格按照『一路一方案』,緊密結合街道特色和實際照明需求,採用花瓣燈、單挑燈、雙面燈等不同照明產品,對陳舊路燈進行全面更換。「目前已完成蜀王大道、玉帶街等22條道路341柱路燈提升改造,既滿足行人夜間出行安全,又點『靚』了龍泉城市夜景。」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區城管局還開展了病害井蓋集中整治,對桃源路、合聚路等四條街區的330餘套井蓋進行更換。
「此次選用的是防盜、防沉降、防響動的『三防』井蓋,不會出現井圈下沉的現象,基本上沒有震動和異響。」區城管局市政管理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王建說,從2016年以來,龍泉驛區就陸續對城區道路的數千餘個井蓋進行了更換,保證路面平整和美觀。
工人正在更換病害井蓋
濱河北路路燈整改前後對比圖
改善出行體驗
精細化管理助力城市環境提升
今年以來,為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龍泉驛實施了全區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研究劃分出整治核心區域,明確了12大行動,45個項目。
在大運村所在地十陵街道,興業和青龍湖2個停車場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有效解決當地「停車亂」和「停車難」問題,也為大運會停車需求提供保障;在龍泉街道,龍平路等多條路段完成了通信線纜和箱體美化工程,以往「蜘蛛網」般的線路悄然消失,城市面貌更加清爽。
面對大運重要項目建設與城市環境治理如何統一難題,龍泉驛持續開展揚塵治理藍天行動,建立健全揚塵汙染治理網格化管理體系及信息化系統,以賽事場館建設工地為核心,狠抓建築施工工地揚塵專項整治。區城管局通過開展城市道路「本色行動」,不斷提高機械化作業頻次,有效降低面源揚塵,營造綠色整潔城市環境。
在強化市容秩序分類管控、實行分時分段管理方面,區城管局不斷強化門前三包責任落實,以社區城管工作站為平臺,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強化商家主動履約責任落實,「門前三包」籤約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下一步,龍泉驛區城管局還將緊抓市政設施維護、環衛保障升級、數字城管建設等工作,助推全區市容市貌持續改善,以嶄新的姿態迎接2021年成都大運會。